南志剛
小時候閱讀《西游記》,不時冒出一個疑問:為什么選擇唐僧擔任西游取經(jīng)的小組長?唐僧既沒有“眼力”,更沒有本事,常常受妖怪蒙蔽,多次冤枉“好人”,給取經(jīng)路途制造了許多麻煩,關(guān)鍵是唐僧腳程慢,只能一步一步丈量土地,耽誤西天取經(jīng)的“績效”;而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還有白龍馬,不僅身體健壯,且具特異功能,尤其是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去往西天易如反掌。假如派遣孫悟空一人西天取經(jīng),跟斗云來去,哪里會遇到這么多妖怪,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后來反復(fù)閱讀,才漸漸明白《西游記》的道理:所謂取經(jīng),關(guān)鍵是“取”而不是“經(jīng)”,只有堅定的向佛之心,才能得到真經(jīng)。在取經(jīng)路上,每一個妖怪都是“領(lǐng)導(dǎo)”特意安排的考驗項目,盡管他們口口聲聲要取唐僧性命,但沒有一個妖怪真的敢下手,不知道唐僧是否了然于胸,至少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是不知道的。取經(jīng)的過程也是普渡眾生的過程,唐三藏雖缺乏眼力,但意志堅定,抱持“眾生平等”,心無雜念,一路向西,頗符合佛祖之意。孫悟空很有本事,但缺點不少,如恃才傲物、暴力傾向等,豬八戒意志不夠堅定、好色貪吃;沙和尚為人木訥,本領(lǐng)一般,缺乏“慧根”。這一切缺點都要在取經(jīng)路上得到考驗,在佛祖、菩薩點化下成長,最后“立地成佛”。從此,我再也不嘲笑唐僧,不恨緊箍咒。如果派孫悟空取經(jīng),一個跟斗解決問題,取經(jīng)如同兒戲,整部大書從何而來?破除外魔的過程,實際就是破除心魔的過程,心中無魔,一心向佛,方能大成。
貝西西的《去羅馬》也講述了一個“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羅馬是圣城,是一切智慧、力量的源泉,駐扎在驛站的客人,都奔著羅馬而來,也奔著羅馬而去,這里是“去羅馬城中陸之地的最后一站”。人來人往,每一個人都有人生困惑,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將秘密深深地埋在心靈深處,提防著別人,希望到羅馬城尋找解脫之道,獲得力量和智慧。于是,穿皮襖的大漢來了,穿著煙狐皮褸的少年來了,牧師來了,藝術(shù)家來了,背著大袋子的商人來了,穿越十八澗的一伙人來了。小小驛站擠滿了去羅馬的人,他們熱切地研討著地圖,喝著特有的燒刀子酒,期待天氣放晴的那一天。驛站外面的小樹林——埋葬著許多去羅馬歸來人——幾乎沒有人注意,除了穿著煙狐皮褸的少年冷樹。店老板是一個見多識廣、飽經(jīng)風(fēng)雨的老年人,他盡管沒有去過羅馬,對羅馬也沒有太多興趣,但他最了解去羅馬路途有多艱辛,最同情所有去羅馬人的遭遇。天色剛剛放晴,眾人急切地踏上去羅馬的路途,老板的女兒,這個向來乖巧聽話、與老板相依為命的姑娘,居然受到少年的啟蒙、蠱惑,跟隨少年,踏上去羅馬之路。
這個由牧師、商人、富貴少年和姑娘組成的小團隊,還有幾只不明來歷的大黑鳥,在牧師的帶領(lǐng)下走上了“西天取經(jīng)”的道路。牧師有救危扶困的普世情懷,是一個意志堅定的智者,擔任團隊的導(dǎo)師和負責(zé)人;商人簡三是一個沉默少語、唯利是圖,又信守商業(yè)倫理的淘金者,在“取經(jīng)”路上我行我素,無利不起早;冷樹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是取經(jīng)路上的中堅力量;老板的女兒方芳是一個不諳世事、單純好奇的“學(xué)生”,一個被保護的對象;大黑鳥就像白龍馬,無欲無求,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特異作用。他們選擇了穿越森林的道路,按照《西游記》和民間故事的邏輯,各種考驗紛至沓來:先是魔幻般的森林,再是飲用水告急,再有狼群擋道、密不透風(fēng)的藤蔓墻、金櫻桃之毒、金色麥穗的誘惑、黑風(fēng)峪,等等。在克服諸多困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發(fā)生了變化:牧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信念,發(fā)現(xiàn)了深藏于內(nèi)心的羅馬城;冷樹不再是一個只關(guān)心自己的少年,他用最珍貴的赤金匕首和煙狐皮褸,為大家換取水果和解藥,第一個感悟到羅馬城就在人心中;方芳也望見了羅馬城,不再是一個好奇、愛哭的小姑娘;簡三終于找到了遍地黃金,盡管他墜崖身亡,但實現(xiàn)了一個商人的最大利益,也算找到了自己的羅馬城。
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來自十八澗的小團隊丟下兩個同伴的尸體,灰溜溜地返回驛站;穿著皮襖的大漢精神失常、絕望地嘆息:沒有一條路可以到羅馬!自傲不凡的藝術(shù)家變成了黃狗,只有那條蛇皮花紋的頭巾訴說著藝術(shù)家不為人知的經(jīng)歷(作者讓藝術(shù)家變成黃狗回來,連一個犧牲的機會都不給他,是出于對黃狗的偏愛?還是出于對藝術(shù)家的鄙視?);客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了,驛站沒有了數(shù)月前的喧囂與熱鬧,到處彌漫著沮喪、絕望和沉默,人們再也不愿意提起“去羅馬”的事情。幾天以后,這些客人都散去了,回到各自的來路,“去羅馬”的經(jīng)歷被他們當做必須嚴守的秘密。牧師走了,冷樹也要走,方芳也要走,跟著冷樹回到喀圖,只有埋葬在樹林中的死者永遠陪伴著方老板。
但是,方老板不會孤獨,還會有下一批、下下一批客人來到這里,踏上去羅馬的路途。幾十年來,見多識廣的方老板一點都不擔心,唯一揪心的是心愛的女兒離他而去。
是啊,條條大路通羅馬,人人都想去羅馬,羅馬在哪里?貝西西告訴我們:羅馬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去羅馬”是一種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確認,那個飄飄渺渺的羅馬城,也許并不存在?!叭チ_馬”關(guān)鍵在于“去”,而不在于“羅馬”,不“去”就不能發(fā)現(xiàn)自我心靈深處的羅馬,就不能獲得新的力量和智慧?!叭チ_馬”是成長的心路歷程,羅馬是一定要去的!
貝西西運用了寓言手法,調(diào)動多種富有西部特色的寓言性因素,將故事講述得神秘又開放,兩條線索(方老板在驛站等待的線索和牧師團隊去羅馬的線索)相互補益,省略很多難言的路途經(jīng)歷,靈活地降低了敘述難度。“新龍門客?!笔降捏A站,隱藏著不平凡故事的方老板,高濃度的燒刀子酒,大塊大塊的牛羊肉,熱氣騰騰的牛肉面,羊皮狐皮的厚皮襖,漫無邊際的黑森林,令人色變的黑風(fēng)峪,還有大風(fēng)雪、狼群,等等。這些西部文藝不可缺少的元素,匯集在《去羅馬》中,讓這個故事顯得很“西部”,構(gòu)成了文本的基本格調(diào)。
既然作者更多采用了寓言手法,就不能完全用小說的標準來衡量。寓言和小說都要講故事,寓言的重心在于通過故事說明寓意,而小說主要通過故事塑造人物。講述寓意需要深刻獨特的發(fā)現(xiàn),塑造人物需要“合理”,如果能夠?qū)⒍呓Y(jié)合起來,也許會構(gòu)成寓言體小說?!度チ_馬》的人物,更像是寓言中的人物,而不像是小說中的人物(藝術(shù)家變成黃狗最典型),方老板的女兒方芳也缺少必要的合理性。方芳作為一個二十歲的大姑娘,在荒漠驛站長大成人,接觸過形形色色江湖人物,幫助方老板核對賬目,為死者陵墓刻畫羅馬城圖案,對于生與死的感悟應(yīng)該超出常人。面對富貴少年冷樹時露出兒女情態(tài),可以理解,但在去羅馬的路上,沒有為團隊提供必要幫助,且因為好奇,屢屢制造麻煩,與其“新龍門客?!惫魃矸莶环希鄙俦匾暮侠硇?。
我希望,作者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充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合理性,符合馮夢龍所說的“事真、理真、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