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晶晶
【摘要】漢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現(xiàn)實生活中漢字的書寫現(xiàn)狀令人堪憂。經(jīng)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學生的作業(yè)上錯別字現(xiàn)象嚴重,有的錯誤是一犯再犯,讓人不勝其煩。究其原因,還是學生的語文功底不扎實,學的不精,自然在書寫上會露馬腳。調查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寫錯別字的學生,語文基礎都比較薄弱,語文成績自然也很難提高,而那些對漢字把握比較精準的學生則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也較高?;诖耍覀冊谡Z文教學中要重視漢字教學。
【關鍵詞】錯別字 漢字教學 教學方法 語文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88-0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語文漢字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識字、寫字時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1]漢字是祖國語言的載體,在文明傳承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級教師張慶指出:“漢字本身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對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笨墒窃诂F(xiàn)實生活中漢字的書寫現(xiàn)狀卻令人堪憂。經(jīng)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學生的作業(yè)上錯別字現(xiàn)象嚴重,有的錯誤是一犯再犯,讓人不勝其煩。究其原因,還是學生的語文功底不扎實,學的不精,自然在書寫上會露馬腳。調查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寫錯別字的學生,語文基礎都比較薄弱,語文成績自然也很難提高,而那些對漢字把握比較精準的學生則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也較高。基于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漢字教學,從錯別字開始,針對漢字教學形成一套系統(tǒng)有效的方法,“通過文字對比、筆畫筆順規(guī)則教學、部件教學、字本位教學”[2]等方面在教學上給學生提供幫助。
一、漢字教學觀的現(xiàn)狀分析
新課改實行十多年來,語文教育從傳統(tǒng)的雙基訓練完成了向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轉變,課堂從教條的讀寫中跳出來,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這對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無疑是好事,也更注重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時目標定的過高、過多,反而忽視了對學生基本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就是漢字教學這一領域。
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3]初中階段對于漢字教學的考核集中在“語文積累與綜合運用”,通過展示一段文字,讓學生回答字詞的音、形、義。由于在考試中允許使用《新華字典》,老師們在日常教學容易產生誤解,認為初中階段漢字教學不再是重點。于是在漢字教學這一層面就呈疲軟的狀態(tài),學生更是對字典產生依賴。在這樣錯誤認知的帶領下,平時語文學習中,學生往往忽視漢字學習,《新華字典》也被學生束之高閣,只是在考試的時候才打開,這種臨時抱佛腳、功利性的學習狀態(tài),造成很多學生漢字知識不扎實,考試時手忙腳亂,胡蒙瞎猜。語文水平自然無從提高。殊不知《課程標準》的要求意在考查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和習慣,并非讓我們淡化這方面的教學。
二、多管齊下提升漢字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1.溯本求源,傳授漢字知識
漢字堪稱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橫平豎直組成了一個個擲地有聲的方塊字,每一個字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背踔须A段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較小學時有了提升,所以對漢字的教學不能仍然停留在簡單機械的抄抄寫寫層面,而是應該向深度挖掘,讓學生了解漢字本身的內涵,并知道它們在詞組中的含義。
《說文解字》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當中對漢字的音、形、義進行了詳細地闡釋。比如“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又如“孕——裹子也,從子從幾”。當然,現(xiàn)在我們也沒有必要在教學時按照一板一眼的按照《說文解字》的內容來灌輸給學生,畢竟對初中生來說還是過于深奧了。但是我們可以效仿它,結合生活實際,用學生可以快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解讀漢字。
漢字的解讀可以從結構入手,比如“傀——失去自我,任人操縱,最終變得人不人、鬼不鬼”,“舒——不斷舍棄,不斷給予,這是多么舒暢”,“鮮——有魚有羊才夠鮮美”。著名學者于丹在《漢字英雄》的電視節(jié)目中,也曾經(jīng)對漢字做過很多精彩的解讀,讓人記憶深刻。比如“旦”,她說“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面一橫表示大海,太陽從大海上升起就是旦,即早晨”;在解讀“耙地”的“耙”時,于丹說”耙字左邊的耒,是古時候一種農具”。經(jīng)過這樣的解釋,漢字就有了生命,學生理解的同時也就記得更牢固了
學生寫錯別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理解漢字的意思,比如:“燥”和“躁”,學生總是分不清這兩個字的區(qū)別,寫作時混用。其實我們從偏旁就可以進行判斷,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解釋的:“燥”有“火”,試想一下什么樣的東西被火一烤不會“干燥”呢?“躁”是“足”字旁,跟腳有關,我們只有在很“急躁”“暴躁”的時候才會跺腳呀!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二者的區(qū)別。再比如“罄竹難書“的“罄”,學生容易和“磬”弄混,其實區(qū)別起來也很簡單,“罄竹難書”是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指罪惡很多”,這里的“罄”意思是“用完、用盡”,“罄”本身的意思是“器中空,引申為盡”。而“磬”的意思則是“打擊樂器”。兩相比較,錯誤自然可以避免。還有些學生的錯字是因為不了解漢字背后的寓意。漢字知識博大精深,傳授漢字知識也是對語文教師基本功的一個考驗,要求我們對語文有較好的根底和較廣、較富的個體語文知識,尤其是對漢字的滲透理解要扎實到位。
2.處處留心,豐富漢字儲備
其實語文并不是模糊的學科,學生之所以表達不清,用詞不準,還是因為知道的太少,語文可以教得更清楚一些,我們可以從豐富漢字儲備開始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體驗漢字的“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悅耳,形美以悅目”[4]。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每一課后面的讀讀寫寫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字詞,而這些對于他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詞語,并適當?shù)难a充資料,開拓學生的語文視野。
我在日常教學中堅持每天給學生十個詞,這些詞都是我們平時在閱讀、寫作和口語中會遇到的,提前讓課代表抄在黑板上,學生記錄下來,并要求不懂的一定要回家查字典了解清楚,在第二天進行課堂提問。不要小瞧這每天的十個詞,時間一長,積少成多,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詞匯量就增加了。
我們生活的每天都在和漢字打交道,所以對于漢字的積累不能僅僅依賴課本和老師,還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他們的眼睛來發(fā)現(xiàn),這樣的積累往往印象更為深刻。我們班有位學生名叫“卜兵兵”,開學時,有同學望字生義就把“卜”念成了“pu”,很快其他同學也跟著念“pu兵兵”,這個兵兵同學是來者不拒,雖然別人念錯他的名字,但是他也照樣答應著,時間一長,似乎連他自己都覺得姓“pu”了。這可是個教育的好機會,我先是按兵不動,接著在某天的課堂上,我讓“卜兵兵”鄭重的進行自我介紹,當大家知道自己一直都念錯的同學名字時紛紛羞愧不已,我也借此機會強調了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契機,鼓勵同學們尋找身邊的容易認錯的“名字”,這下大家的積極性高漲,很快同學們找到了“蒯、卞、岑、嵇……”,有些人名中的字也值得學習,比如“夏侯惇、禰衡、荀彧、馬謖、公孫瓚……”通過這樣的查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中有一個活動——讓學生搜集街頭和熒屏上的錯別字。查找錯別字的工作,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了漢字的重要性。
3.強化訓練,活學還要能活用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熟能生巧是漢字學習的真理。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漢字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加以強化訓練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掌握,讓學生不但會“寫”更要會“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聽寫訓練。漢字的造字方法比較復雜,學生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聽寫是檢測學生掌握漢字情況的最簡潔有效的方法。從小學開始,聽寫就一直伴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聽寫的方式有很多種:隨堂聽寫、小組聽寫、學生互相聽寫等等。在聽寫時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活動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如舉行班級聽寫競賽、年級聽寫競賽等,對優(yōu)秀者給予表揚和獎勵。要讓聽寫成為漢字教學的常態(tài),千萬不能臨時抱佛腳。相信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收獲肯定會讓老師驚喜。
學生會寫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學會運用漢字,讓它服務于我們的閱讀和寫作。俗話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所以接下來就是教學生如何使用漢字。小學階段對于生字詞強調造句訓練,但是到了初中老師們好像忽略了這一點,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檢測學生是否深刻理解漢字、活學活用的好方法。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課文配套練習《基礎訓練》中幾乎每一課都有讓學生“釋義”的題目,我就抓住這樣的題型,向他們提出要求,對每個詞進行造句。并且當堂點評,看誰造的句子用詞恰當、語言優(yōu)美、立意新穎。學生的潛力是不可小覷的,大家都積極開動腦筋,發(fā)散思維,爭著把自己造的句子向同學們展示,他們在這樣的訓練中不但掌握了詞語,還鍛煉了說話能力。
不僅如此,我還將造句訓練難度加大,讓學生連詞成段。我要求學生將課文后面的詞語任選五個以上,組成一段有條理的話。這下難度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也更強了,因為他們有了更自由發(fā)散的空間。漢字教學,看似小題大做,其實是在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習慣,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4.教師示范,榜樣力量無窮大
由于多媒體和電子白板在語文課堂上的大量運用,老師們上課時也很少寫粉筆字了,漢字書寫能力較以往也有下降,甚至產生“異化”現(xiàn)象,提筆忘字成了常態(tài)。這無形中對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在漢字書寫上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多媒體只是輔助的教學工具,必要的課堂板書不能丟!同時,在日常批改作業(yè)時,遇到學生寫錯別字的情況也要及時糾正。
于丹說:“漢字是民族藏在手心里的掌紋”。中華文明之所以傳承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方塊漢字的文化凝聚力。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將這一民族精華傳承下去,讓我們的教育如春風化雨,期待漢字之花嬌艷綻放。
參考文獻:
[1]拜書婷.中小學漢字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廣州大學,2011年.
[2]李基林.漢字教學的方法及練習設計[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第12期).
[3]閔麗君.漢字教學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年,(第45期).
[4]劉聰.初中語文漢字教學的方法和技巧[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5,(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