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科技史的教學思考

2017-06-29 01:17楊楓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概念

楊楓

[關鍵詞]科技史,概念,科學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7)05—0052—07

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難點,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把重點放在屬于史實層面的近代以來的科技發(fā)展歷程上,而沒有在史識層面進行拓展和深入。甚至還有老師在課堂上花了很大精力去講解經(jīng)典力學和相對論的內容,把歷史課上出了物理課的味道,既失去了科技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也有違課標“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雖然早有論者指出,科學史的重點不是“科學”,而是“歷史”,科學的萌發(fā)、科學的環(huán)境、科學的影響才是科學史教學的重點。但筆者囿于自身學識,講起該內容總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把握。吳國盛教授的新作《什么是科學》令我茅塞頓開,在該書的啟發(fā)下,我確定了科技史教學的基本思路:在引導學生梳理近代以來科技發(fā)展的脈絡和架構的基礎上,重點講解和探討如下幾個問題。

一、什么是科學

吳國盛教授認為,今日所謂科學,不單是一種自然知識,從對待自然界的態(tài)度、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到所形成的各種關于自然界的理論,以及在這些理論之下對自然界的改造,都已形成了一套特定的體系,這個體系主要是在近代歐洲成長起來的,常常稱作近代科學。也就是說,要真正理解“科學”,就必須進入西方的語境,因為“科學”本來就來自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東西。西方語境中的“科學”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德語Wissenschaft基本代表了廣義的科學,即自希臘以來追求確定性、系統(tǒng)性知識的理性探究傳統(tǒng)。英語和法語的Science基本代表了狹義的科學,即現(xiàn)代自然科學。西方理性科學一近代數(shù)理實驗科學代表了“科學”一詞的嚴格指稱,構成了“科學”一詞的狹義定義。狹義的科學構成了科學的小傳統(tǒng),廣義的科學構成了科學的大傳統(tǒng),這個大傳統(tǒng)是西方之所以為西方、西方區(qū)別于非西方的關鍵所在。

西方科學的大傳統(tǒng)源于古希臘,在人類歷史上,希臘人第一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觀,這正是科學精神最基本的因素。首先,希臘人把自然作為一個獨立于人的東西加以整體地看待;其次,他們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有規(guī)律的、其規(guī)律可以為人們把握的對象;再次,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套數(shù)學語言,力圖把握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這三個方面,希臘人都開了科學精神之先河。其典型表現(xiàn)是希臘人建立了以追求確定性知識和邏輯演繹體系為主要標志的理性科學。希臘理性科學具有非實用性和內在演繹兩大特征,它包括兩個層面,基礎層面是數(shù)學四科(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高階層面是哲學。希臘理性科學的精神氣質貫穿了西方文明發(fā)展的始終,為現(xiàn)代西方科學所繼承。與希臘科學相比,現(xiàn)代科學呈現(xiàn)出兩個新的特點,第一,現(xiàn)代科學能轉化為技術,從而轉化為生產(chǎn)力;第二,現(xiàn)代科學大量使用數(shù)學,以至于一門科學的成熟程度取決于它使用數(shù)學的程度。

由于近現(xiàn)代中國的特殊歷史遭遇,中國人眼中的“科學”首先是“現(xiàn)代科學”,而且側重于現(xiàn)代科學的技術化、效用性方面。其實,科學全方位轉化為技術,顯示其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是在19世紀。在現(xiàn)代科學發(fā)源的16、17世紀,科學并沒有表現(xiàn)出這些有用的方面。也就是說,古希臘科學是典型的無用科學,即所謂“求真的科學”,現(xiàn)代科學則是典型的有用科學,即所謂“求力的科學”。

自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帶來西方的學問以來,中國人一直把來自西方的自然知識翻譯成“格致”或“格致學”,但后來這一翻譯被“科學”所取代。在現(xiàn)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科學”一詞,實則是來自日本人對英語science一詞的翻譯,而日譯“科學”一詞基本沿襲了英語science自19世紀以來的用法和意思,默認是指“自然科學”。在現(xiàn)代漢語里,“科學”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廣義的科學指高端知識、典范知識,狹義的科學指現(xiàn)代科學(經(jīng)驗科學、實驗科學、技術科學)。也就是說,今天中國人的“科學”概念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把“科學”作為任何領域里正面價值評判的標準;二是傾向于從實用、應用的角度理解科學,把“科學”混同于“科技”,“科技”混同于“技術”。在理解科學方面,中國人最大的誤解是沒有真正意識到科學的獨特性。

此外,我們還應該告訴學生:不能將“科學”與“正確”等同起來。江曉原教授指出,判斷一種學說是不是科學,不是依據(jù)它的結論在今天正確與否,而是依據(jù)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因為科學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階梯,今天“正確的”結論,隨時都可能成為“不正確的”,科學中必然包括許多在今天看來已經(jīng)不正確的內容。西方天文學發(fā)展的根本思路是:在已有的實測資料基礎上,以數(shù)學方法構造模型,再用演繹方法從模型中預言新的天象;如果預言的天象被新的觀測所證實,就表明模型成功,否則就修改模型。在托勒密及其以后一千多年的時代里,人們要求天文學家提供任意時刻的日、月和五大行星位置數(shù)據(jù),托勒密的天文學體系可以提供這樣的位置數(shù)據(jù),其數(shù)值能夠符合當時的天文儀器所能達到的觀測精度,它在當時就被認為是“正確”的。后來觀測精度提高了,托勒密的數(shù)值就不那么“正確”了,取而代之的是第谷提供的計算值,再往后是牛頓的計算值……如此等等,這個過程直到今天仍在繼續(xù)之中——這就是科學。

二、“李約瑟難題”及其解答

中國古代無科學,曾經(jīng)是中國學界的公論和共識,20世紀50年代,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長期領先西方,而現(xiàn)代科學為什么竟出現(xiàn)于西方而不是中國?”這就是所謂“李約瑟難題”。吳國盛教授認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并沒有說清楚他所謂的科學是指什么,其論述至少有三個讓人困惑之處,第一,他經(jīng)常將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第二,他用來對“發(fā)達的”中國古代“科學”進行整理的框架和范疇,完全是現(xiàn)代西方的科學分類概念,這給人一種印象,中國古代的科學其實就是近代意義上的科學;第三,他似乎認為全人類的科學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發(fā)展模式,即由原始型到中古型再到近代型,是典型的歐洲中心主義。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對科學這一概念的理解問題。如果李約瑟所謂的科學是指西方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主流科學,那么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科學,更談不上“中國古代科學很發(fā)達”;正因為如此,吳國盛教授指出,“有無”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定義問題,而不是歷史經(jīng)驗問題;是一個觀念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诓煌目茖W定義,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愛因斯坦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fā)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發(fā)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發(fā)現(xiàn)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标惙秸赋觯骸拔鞣娇茖W雖然歷經(jīng)轉折、停滯、長期斷裂和多次移植,但從方法、理念和內涵看來,它自古希臘以迄17世紀歐洲仍然形成一個前后相接續(xù)的大傳統(tǒng),而且現(xiàn)代科學之出現(xiàn)雖然受外部因素(諸如社會、經(jīng)濟、技術等等)影響,但最主要動力仍然是內在的,即來自這個傳統(tǒng)本身。換而言之,現(xiàn)代科學基本上是西方大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忽視或者否定這一點,就沒有可能了解現(xiàn)代科學的本質與由來。”希臘科學是現(xiàn)代科學遙遠而強大的源頭,幾乎為科學史家所公認,中國古代雖有大量的技術發(fā)明與成果,也不乏自然哲學以及對自然現(xiàn)象的探究與認識。然而,中國沒有發(fā)展出西方那樣的科學傳統(tǒng),中國古代科技至終沒有獲得現(xiàn)代突破,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李約瑟難題”應當修訂為:在過去兩千年間,中國與西方科學的發(fā)展為何出現(xiàn)如此巨大的差別?造成此差別的基本原因何在?對此,吳國盛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古代中國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人民與土地高度綁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緣文化和親情文化。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精英文化以“仁愛”為理想人性,以“禮”為人文教化的手段。仁一禮構成了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結構,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倫理傳統(tǒng);而希臘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和商貿文化的混合體,遷徙是常態(tài),因而是生人文化、契約文化,以“自由”為理想人性,以“科學”為人文教化的手段。自由一科學構成了古希臘人的人文結構,由此形成了西方文明的理智傳統(tǒng)。在希臘人眼里,科學是通往自由人性的基本教化方式,沒有對科學的追求之心,你就不配做一個自由人。希臘人的科學本質上就是自由的學術,這種自由的學術具有非實用性和內在演繹兩個特征。中國古代在演繹科學方面欠發(fā)達,不是因為智力欠缺,而是因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而不可能對無實用價值的科學情有獨鐘。也就是說,現(xiàn)代中國人所說的“科學”來自西方,科學由古希臘基于自由人性的自由的學術,轉變?yōu)楝F(xiàn)代數(shù)理科實驗學,完全是西方語境下自我演繹、自我進化的一種特定文化現(xiàn)象,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非西方文明并無直接關聯(lián)。陳方正教授總結道:具有非常特殊性形態(tài)和內在邏輯的西方科學,必須有非常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和人才的結合才能夠發(fā)展,中西科學發(fā)展模式的巨大分別,最終可能是由地理環(huán)境所決定的文明結構差異所產(chǎn)生。

吳國盛教授還特別比較了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天文學在研究動機、研究的主要問題和研究方法上的區(qū)別。

古代希臘人相信天界不生不滅、接近永恒,是理念世界最完美的模本,因而堅信天界唯一的運動就是天球的勻速運動,發(fā)現(xiàn)天體有不同的運動形式,設法解釋這些運動是希臘天文學的根本目標,這最終使得希臘天文學發(fā)展成了一門應用球面幾何學,用球面層疊的方式解釋行星的運動、預測行星的未來方位,是理性科學處理經(jīng)驗世界的最早的成功嘗試,也為現(xiàn)代實驗科學提供了示范。中國天文學則認為天是一個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無上的存在者,以某種神秘的方式與地上的人事發(fā)生關聯(lián),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禮儀需要,研究天文學表現(xiàn)為對一種貫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倫理秩序的忠實維護。皇帝為壟斷來自上天的消息,不僅高度重視天文學,而且壟斷天文事業(yè),禁止民間研習。雖然中國天文歷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而且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推算方法,但在根本上并不以發(fā)現(xiàn)天界運行規(guī)律為目標,因為不相信存在這樣的規(guī)律。所以中國天文學有濃郁的政治含義和文化含義,就其研究動機而言,是政治占星術和日常倫理學,一言以蔽之,是禮學。

江曉原教授正是深刻認識到中西天文學的根本區(qū)別,始終不使用“中國天文學”一詞而稱“中國天學”,以免與西方天文學混淆。

三、宗教(基督教)與現(xiàn)代科學的

關系

懷特海在追溯現(xiàn)代科學的起源時說:“在現(xiàn)代科學理論還沒有發(fā)展以前,人們就相信科學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覺地從中世紀神學中導引出來的?!睉烟睾I羁痰卣J識到,神學(尤其是經(jīng)院哲學)作為希臘理性科學傳統(tǒng)的繼承者對于現(xiàn)代科學的重大意義。可以說,沒有經(jīng)院哲學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沒有理性科學在歐洲的復興。吳國盛教授認為,現(xiàn)代科學是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產(chǎn)物,甚至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xiàn)代科學。他還指出,中世紀大學和經(jīng)院哲學分別為現(xiàn)代科學的誕生做了制度和思想上的準備。

圣奧古斯丁和其他早期基督教作家都認為,上帝以兩種不同方式向人類顯示自己——一是啟示人寫出《圣經(jīng)》,二是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即“自然之書”。這種深植于正統(tǒng)基督教之中的想法意味著對世界的研究本身就可以是一種宗教行為。也就是說,神學研究與科學研究并不截然分離:研究物理世界意味著研究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研究上帝則意味著了解世界。追求、發(fā)現(xiàn)、闡明自然規(guī)律的效果,足以顯示上帝造物之奇妙與思慮周詳,這一神學動機為整個近代早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驅動力。經(jīng)院哲學認為,人的理性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一種特殊本領,人類沒有足夠的智慧窺探萬物的本質,只有運用理性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相;理性是人類理解上帝和自然的認識工具,運用理性可以越來越精確地理解上帝的意志。托馬斯·阿奎拉在《神學大全》中更是提出了把神學看成是一門科學的觀點:“我們必須牢記,科學有兩種。其中有些是基于那些因理智的自然之光而了解的原理,比如算術與幾何之類。還有一些是基于更高級的科學所得出的法則。所以,神學也是一門科學,因為作為它的基礎的原理,來自一門更高級的科學,上帝與圣人們的科學?!边@樣一來,神學與自然哲學作為科學的不同門類就成了并列的、相互獨立的學科。把神學看成科學,加強了神學的權威性,另一方面,自然哲學則被從神學中解放出來,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推動了自然哲學的迅速發(fā)展。正是在此基礎上,很多學者甚至認為,神學與科學不僅不是矛盾關系,而且基督教促進了科學進步。(請注意:在古希臘,哲學和自然科學是不分家的,二者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哈維、波義耳、牛頓這些被后世尊稱為偉大科學家的人當時被稱為“自然哲學家”或“哲學家”,從事的是哲學工作,如牛頓那部偉大著作的標題是《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從19世紀開始,science一詞在英語世界才被廣泛采用)。

在中國,由于多年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人們大多認為,宗教是科學的死敵,天主教會對現(xiàn)代科學的先驅者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魯諾等進行過殘酷的迫害。而實際上,現(xiàn)代科學是在基督教的汪洋大海中生長起來的,現(xiàn)代科學的先驅者們都是基督徒。如果宗教是科學的死敵,科學怎么可能出現(xiàn)并成長壯大?美國學者勞倫斯·普林西比指出,在16、17世紀和中世紀,并沒有一個“科學家”陣營在奮力擺脫“宗教人士”的鎮(zhèn)壓,這些不同陣營根本就不存在。當時每一位思想家都確信人、神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并因此確信神學真理與科學真理的內在關聯(lián)。哥白尼長期擔任教堂神父,從未因為他的“日心說”受過教會的迫害。布魯諾被燒死,不是因為他宣傳哥白尼的學說,而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伽利略的確因為傳播哥白尼的學說被判終身監(jiān)禁,著作被查禁,但這是一個特別的個案,牽涉到當時的教會、王權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不能看作天主教會一貫敵視科學的證據(jù)。面對科學已經(jīng)證明的事實,基督教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解釋,力圖將科學發(fā)現(xiàn)與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要義相調和。在1878年至1903年間擔任教皇的利奧十三世提倡托馬斯·阿奎拉的神學,強調信仰和理性是相容的,他愿意接受得到證實的新的科學信條。他及其繼任者們所持的立場逐漸變?yōu)椋鹤匀豢茖W不屬于教會范圍,進化論可以作為一個學說在教會學校講授,《創(chuàng)世紀》第一章可以用比喻的方法理解,以及在這些前提下相信進化論是個人的私事。

綜上,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教會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都在改變,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說宗教是科學的敵人,也不能把科學與宗教根本對立?,F(xiàn)代觀念中科學與宗教的嚴重對立,只不過是17世紀以來科學不斷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新情況??茖W與宗教之分道揚鑣,上帝之被摒棄于自然哲學以外,是從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開始的。

四、科學革命與思想解放的關系

“科學史之父”薩頓指出:“科學不僅是改變物質世界最強大的力量,而且是改變精神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币虼?,科學史“就是人類思想和文明史”??茖W革命與思想解放的互動關系是科技史教學中體現(xiàn)“歷史味”的重要著力點。例如,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與發(fā)展,牛頓創(chuàng)立經(jīng)典力學體系,極大地影響到整個歐洲思想界。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適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簡單而統(tǒng)一的自然規(guī)律,使人們豁然開朗:原來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種法則運行著。這就動搖了經(jīng)院哲學中將宇宙秩序歸結為上帝安排的說法,神學必須再給科學劃分出一大部分地盤。由自然界聯(lián)想到人類社會:既然自然界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那么人類社會呢?牛頓力學體系從兩個方面給人類以偉大的啟示:其一,“宇宙萬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的……這種自然規(guī)律是完全可以認識的……人類社會也有支配其發(fā)展進步的永恒法則”;其二,“人們在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進程中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理性……人們只要想自然科學那樣運用理性主義的方法,同樣可以解釋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規(guī)律”。毫無疑問,經(jīng)典力學為啟蒙運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翱茖W促使法國啟蒙運動洋溢著崇尚理性、確信社會進步的樂觀主義精神。杰出的科學成果及其廣泛應用,推動著生產(chǎn)技術的進步。這使啟蒙思想家們深信:人只要從屈服于神轉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從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獲得巨大力量,推動社會前進??茖W的本質就是啟蒙,啟蒙必須依靠科學??茖W能……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p>

再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領域之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在生物學等領域內的影響。馬克思說:“達爾文的著作,非常有意義。這本書,我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jù)?!边M化論在社會科學和哲學領域引發(fā)的爭論更加激烈。爭論的焦點在于:是否可以把達爾文學說的基本思想用于說明人的本質。社會達爾文主義試圖把進化論應用于社會學,用“生存競爭”為資本主義競爭精神辯護,倡導實行徹底的自由競爭,要求國家放開對個人行動自由的限制,只有當最適應者占據(jù)經(jīng)濟上的主導地位,不適應者承受競爭的后果,社會才會出現(xiàn)進步。有些工業(yè)家根據(j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竭力證明殘酷的自由公平競爭是資本主義的合理性,進而證明財產(chǎn)和利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德國納粹也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擁護者,他們的種族滅絕政策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應用。這樣的爭論持續(xù)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影響了很多思想家。

五、科學家給我們的啟示

講述本單元內容時,不能沒有關于科學家的小故事,當然,講述這些小故事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讓學生從中得到一些感悟,無論是在科學精神方面還是人生態(tài)度方面。故事的選取要有代表性,要能引起共鳴和深思。

故事一:1632年,伽利略因出版《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宇宙體系的對話》,而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傳訊。次年五月底,伽利略被羈押。在看守所里,伽利略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他決定向當局妥協(xié)。這意味著,伽利略要放棄他的地動說。宗教法庭宣讀伽利略的悔罪書后,血氣方剛的伽利略的學生安德雷亞怒不可遏地訓斥伽利略:“酒囊飯袋!保住一條狗命了吧?”還歇斯底里地叫道:“沒有英雄的國家真不幸!”伽利略平心靜氣地說:“不,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伽利略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需要英雄,說明這個國家正處在某種災難之中。在被軟禁在家期間,伽利略寫出了或許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兩門新科學》。后來安德雷亞問伽利略:“當年您為什么要悔罪呢?”伽利略坦率地說:“因為我害怕皮肉之苦。”面對伽利略的坦誠,安德雷亞深情地說:“怕死是人之常情!人的弱點和科學毫無關系?!憋@然,這時的安德雷亞早就理解了老師。但伽利略后來經(jīng)常自責:“有數(shù)年之久,我和當局一樣強大。但我卻把我的知識拱手交給當權者,聽任他們?yōu)榱俗约旱哪康臎Q定用或不用或濫用。我背叛了我的職業(yè)。一個人做出我做過的這種事情,是不能見容于科學家行列的?!币簿褪钦f,伽利略至死并沒有原諒自己的懦弱。

故事二: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1743年出生于法國巴黎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對科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1765年,22歲的拉瓦錫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引起科學界注意。24歲就被選入法國科學院。大革命開始之初,他的科學研究還沒有受影響。但雅各賓派上臺后實行恐怖政策,法庭以“可惡的包稅人”“在人民的煙草中加水”等罪名判處他死刑。法國科學界呼吁赦免拉瓦錫,法官的回答是“共和國不需要學者?!?794年5月8日,拉瓦錫同其他包稅商一起被處死。拉瓦錫被處死的第二天,法國數(shù)學家拉格朗日悲憤地說:“他們砍下拉瓦錫的腦袋只需要一瞬間,可法國再過一百年也長不出這樣一顆腦袋?!眱蓚€月后,雅各賓黨被推翻,但拉瓦錫的生命已經(jīng)無法挽回。

故事三:達爾文1809年出生于英國希羅普郡,幼年時代的達爾文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特別的天分。8歲那年被送進了一家教會學校,但他對圣經(jīng)故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倒是喜歡在河邊釣魚、上樹摸鳥蛋,還喜歡搜集雜七雜八的物品。中學時成績很一般,卻迷上了打獵和養(yǎng)小動物。老師對他很惱火,認為他“不可救藥”,父親也經(jīng)常訓斥他:“你除了打鳥、玩狗和抓老鼠外什么也不會,這樣下去會給我們家庭丟臉的?!边M入愛丁堡大學后,他先是學醫(yī),因為沒有興趣,改學神學,也沒有興趣,整天跟一些紈绔子弟一起賽馬、打獵、酗酒。但他結識了一位植物學教授,并在他的介紹下去聽了著名的地質學家塞奇威克的地質學課,后來還跟隨塞奇威克一起去進行地質考察。達爾文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學習到了一個科學家的工作方法,他認識到“所謂科學就是綜合事實,從而根據(jù)事實得出一般的規(guī)律和結論”。后來當英國海軍“貝克爾號”艦招聘隨艦去南美考察的博物學家時,達爾文排除了父親的阻攔,爭取到了這個機會。

故事四: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年輕時曾向他的老師表示要獻身于理論物理學,老師勸他說:“年輕人,物理學是一門已經(jīng)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fā)展了,將一生獻給這門科學,太可惜了?!?900年4月27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作了題為“熱和光的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之烏云”的長篇演講,指出古典物理學本來十分晴朗的天空出現(xiàn)了兩朵烏云。正是這些烏云帶來了世紀之交的一場物理學革命,在這場革命中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論。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獎金,但獎得來十分不易。當時不少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威脅說,如果給相對論授獎,他們就要退回已獲的獎章,結果評委會找到了一個辦法,讓愛因斯坦作為光電效應理論的建立者而得獎,相對論始終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故事一告訴我們,一個矛盾的伽利略,一個未經(jīng)掩飾的伽利略,才是一個真實的伽利略。我們不怕科學家沒成就,就怕科學家缺乏說真話的勇氣。故事二則說明,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對科學家個人和整個科學的沖擊太大了。故事三通過達爾文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學生找到和明確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所在是多么的重要。故事四說明,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識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雖然,人們往往由于認識的局限,對新理論不屑一顧甚至打壓,但是,真理最終必將戰(zhàn)勝謬誤。另外,科學家必須要有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其中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大素養(yǎng)在本單元教學中可以得到充分訓練和培養(yǎng)。在教學中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才是符合社會進步的教育,才是我們對莘莘學子進行科技史教育的宗旨。這樣我們才能把科技史上出濃濃的歷史味。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選擇合適教學方式,提高概念教學質量
厘清概念,化繁為簡
深刻理解概念妙解競賽試題
在變化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古代的時間概念
深入概念,活學活用
精致概念,化“無形”為“有形”
數(shù)學概念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