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喻惠中
無論哪種文學形式,一旦被選入語文教材、引入語文課堂,它就被賦予了一個使命———作為例子,用來教孩子學習語言文字,習得語文知識,掌握閱讀寫作方法,提升聽說讀寫技能等;也勢必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從簡單的字詞學習入手,再到句段篇的感悟,然后到表達方法的理解,最后在語言實踐中模仿運用。古詩詞教學也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把握各學段目標及學習重點,做到有梯度、有遞進。
一、與“文字”相遇,在誦讀中感受漢文字的優(yōu)美
小學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無論是故事、兒歌、兒童詩還是文質(zhì)兼美的淺近古詩詞,都是識字教學的載體,教學的重點應(yīng)是采取活潑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讀準漢字的字音,熟記漢字的字形,初步感知漢字的意思(如有需要,可將古今字在字音、字義上的不同巧妙穿插在教學中),并引導孩子掌握多種識字方法,使其獨立識字。
古詩詞講究平仄、精于用韻,富有音韻之美和畫面感,教學中,可嘗試啟發(fā)學生想象,幫助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逐漸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從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1.配樂觸詩意: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源。有時古詩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在課堂上,適當?shù)剡\用音樂,加上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會更快吸引學生注意力,觸及學生心靈,引起學生共鳴;也能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動人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達到“聽音生情”的效果。
2.繪畫見詩心: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抓住古詩畫面感強的特點,請孩子們根據(jù)讀詩時的想象,用圖案或者符號來記錄當時的感覺,可以畫一幅或幾幅圖畫,來表現(xiàn)自己對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的理解。如果愿意,還可以和周圍的孩子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和孩子們一邊讀,一邊共同在黑板上隨意合作畫,慢慢畫出了稀疏的竹籬、如傘的綠樹、悠遠的小路、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黃的菜花,很多孩子將自己想象成了畫中的主角———那個奔跑著的、活潑天真的兒童。于是,對“無處尋”的原因呈現(xiàn)了眾多的答案:有不想去踩踏菜花、憐惜菜花的,有怕菜花主人徐公不敢去尋的,有被疏疏籬落擋住沒有辦法去尋的,當然少不了在菜花深處怎么也卻找不到黃蝴蝶的……
3.唱演創(chuàng)詩境:詩歌與音樂、舞蹈相伴而生,優(yōu)美的曲調(diào)、身體的舞動能創(chuàng)造特定的情境,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氛圍中,幫助學生加強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在開展班級晨誦活動時,我經(jīng)常找一些古詩的音頻資料———古詩新唱、古詩吟誦等,和同學們一起反復聽,認真學唱,鼓勵他們隨意舞動。大家興致勃勃,在唱歌及舞蹈的同時,很快就把古詩背誦下來了,而且印象深刻。
二、與“文學”相識,在涵泳中感知詞句的溫度
三、四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古詩詞的教學也要從專注于對文字音形的學習慢慢過渡到對詞句的品讀、推敲,領(lǐng)悟詩文大意上來。
“涵泳”一詞,古已有之。“涵”是潛入水中,有沉潛之義;“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義。這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指對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鑒賞應(yīng)該沉潛其中,反復玩味和推敲,以獲得其中之味。
1.在反復誦讀中指導涵泳。這里的反復誦讀,并不是機械地重復讀,而是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設(shè)計不同層次的讀法,如“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順詩句”“帶著問題讀”“自主選擇讀”“對手挑戰(zhàn)讀”“小組比賽讀”“評比‘讀星讀”“帶著想象讀”“動作表演讀”……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讀,從最初的“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見朱熹《劉學齋規(guī)》),到隨后的熟讀精思,潛心涵泳,對課文有整體把握、明達文義的程度,最后達到令學生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境界。學生自然涵泳于課文的示范語言之間,十分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提高。
2.在比較推敲中引導涵泳。古詩詞中有些語句看似尋常之筆,實則意味深長,教學中不但要準確注解,而且要解得其中的真味,以磨礪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故進入小學中段,我們要善于抓住詩詞的詩眼,科學而藝術(shù)地將本真的解讀傳遞給學生。如“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字、“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個中的美妙之處,亦應(yīng)說得透徹、清晰而又通俗易懂,讓學生領(lǐng)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如此,詩詞教學便有了一種品位。
3.在想象還原中引導涵泳。閱讀與閱讀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閱讀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是讀得深刻。閱讀教學則須在教師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作教學的轉(zhuǎn)化,在教學中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并使學生學得適切的讀詩方法,受用終身。孫紹振教授的“還原法”,簡單實在,便教利學。所謂“還原”,就是“根據(jù)藝術(shù)形象提供的線索,把未經(jīng)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態(tài)想象出來,找出藝術(shù)形象和原生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不愁沒有矛盾”。而有了矛盾,就可以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探尋詩詞的奧秘了。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時,學生想象出的“箬笠”和“蓑衣”是土黃色的或者是棕黃色的,在詩中卻是“青箬笠,綠蓑衣”,這種矛盾能使學生感受到詩歌中景物的色彩美、詩歌本身的音律美甚至能感受到詩人心性的隨意灑脫(因為他認為是詩人臨時用新鮮的植物葉子編織的)。如生活中“斜風細雨”時“需要歸”,而詩歌中卻是“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不須歸”引起的矛盾,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對閑適生活的熱愛、對廟堂之爭的厭惡等諸多內(nèi)涵。
在學習古詩詞時,這一階段的孩子還要學會以下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借助注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能學著用閱讀符合進行相應(yīng)的標記;能簡單寫下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學著做批注……
三、與“文化”相交,在拓展中感悟作品的深度
古詩詞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體驗。盡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仍是貼近當下的,至今讀來,我們?nèi)匀荒茉谇楦畜w驗上與詩人相通。到了小學高段,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深入字詞深處,觸摸作者的情感,還要從更抽象的視角拓展閱讀,以發(fā)現(xiàn)其間的差異與妙處,以獲得一種更為深刻而完整的理解。
1.關(guān)鍵詞句拓展,認知詞義的變遷。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其中有一句是“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句中的“醉”字我們一般都會作為重點品味的字眼,反復組織學生來理解“醉”的含義,想象“醉”的原因。
學生大致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喝醉”,即詞人在醉意朦朧中,聽到白發(fā)翁媼的吳儂軟語,覺得格外悅耳動聽;一種理解為“陶醉”,即詞人看到白發(fā)翁媼互說著吳儂軟語,被這溫馨的情景陶醉了。但經(jīng)專家考證,宋之前詩詞中的“醉”字,只作“醉酒”講,而沒有“陶醉”的意思。
為了使學生有準確的認知,可以在課堂里拓展帶“醉”的其他詩句,如“醉里挑燈看劍”“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沉醉不知歸路”,這些“醉”字,都是指作者自醉,而不是陶醉。
同樣的字詞還有“窗戶”,在古時候是指“窗”和“門”,而不是單純的“窗”?!按病痹谔扑沃氨硎尽昂玻R扎)”的意思,而不是指現(xiàn)在的寢具……
2.同類文本拓展,感知文化的傳承。如《清平樂·村居》下闕中“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痹娙似鋵嵒昧藵h樂府《相逢行》中的詩句:“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如能將《相逢行》引入課堂,通過比較閱讀,我們不難知道大婦、中婦都有事可做,唯有小婦無所事事。也能從詩人這一化句中明白《村居》中的小兒“無賴”,表面上是可愛之態(tài),而實際上是說小兒無所事事,“無所為”。進而聯(lián)系詩人寫作這首詞時的處境:被貶江西上饒,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
3.詩詞背景的拓展,體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guān)系密切,可以說,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jīng)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小學高年級詩歌教學時,要讓學生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詩中人物的活動,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詩人的生平和思想變化等,這些對學生理解古詩詞有幫助。但如果過全過細地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一是會轉(zhuǎn)移學生的注意力,二是遙遠的歷史知識會增加學生感知的難度,使學生難以自拔。我常把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最后,這樣,在前邊充分了解詞意、感受詞的韻味之后,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反而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4.改寫活用的拓展,積累內(nèi)化語言文字。學會語言的標志不是理解,而是運用。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xiàn)代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當人們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心靈也同樣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當學生對古詩的形式、意境、構(gòu)思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們可點撥、引導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詩文進行改寫或仿寫,或是對古詩中的留白處進行描繪。這不僅是再造過程,更是情智意念、語言抒發(fā)的生長過程,同時也是閱讀行為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行為的過程,是將詩人的財富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財富的過程。
我們還可以依托詩歌主題,或積累詩句,或大膽創(chuàng)新。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shè)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于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一把小巧玲瓏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么?你還能借助詩句補充一下嗎?就照教師這種格式: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墻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艷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
學生對古詩的積累,古詩的意境,古詩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再如,學完了《別董大》,我們可以這樣拓展:
師:詩中送別的場景如此感人,我們?nèi)粘I钪幸矔龅剿蛣e的畫面,朋友轉(zhuǎn)學,親人遠行……你們會在什么地方送別呢?
生(七嘴八舌):火車站、汽車站、碼頭、機場……
師: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有許多話要說,請你們學學作者,寫一首送別詩給他們。
(作者單位:長沙市開福區(qū)金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