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壽古質潤 硯田尋珍—安徽博物院藏硯臺綜述

2018-01-12 18:30程露
書畫世界 2017年12期
關鍵詞:硯石歙硯端硯

文_程露

安徽博物院

硯的產(chǎn)生,出于古人繪圖、書寫的需要。其與筆、墨、紙并稱為文房四寶,對傳播古代文化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安徽是歙硯之鄉(xiāng),安徽博物院藏硯臺,從漢代到明清,數(shù)量豐富,種類齊全,品質精良。

一、硯之始—漢代硯臺

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其前身是原始研磨器。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墨的形狀為零散的片狀或顆粒狀,需要借助研石才能研磨,因此石研與研石成了磨墨的固定組合。東漢至魏晉時期,長條墨錠出現(xiàn),人們可以手持墨錠直接研磨,研石逐漸被淘汰,從而產(chǎn)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硯。

安徽博物院藏漢代硯臺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品類豐富,制作精細。其中最早的為西漢時期石研(圖一),圓餅狀,直徑17厘米,厚2厘米。與之配套的有一枚研石,呈饅頭形,直徑5.5厘米,高3.5厘米。石研與研石皆光素無紋,打磨精細,研面殘存有黑色墨跡。院藏東漢三足獸紋石硯(圖二),通高14厘米,口徑15.6厘米,足高2.6厘米,1956年于太和縣李閣鄉(xiāng)雙古堆漢代空心磚墓出土。這方硯呈圓形,由硯蓋和硯身兩部分組成。硯蓋內(nèi)有半圓形孔,可用于收納研石。蓋頂高浮雕雙獸,身體臥式,昂首相對,吻部相連處有四個小圓孔。獸身以細線淺刻半圓、豎線等紋飾,蓋邊緣以細線淺刻三角紋、小方格紋等紋飾。硯底有三足,足上淺刻熊紋。此硯形體高大,紋飾粗中有細,為漢代石硯精品。另有一件東漢鎏金獸形銅盒硯(圖三),長12.5厘米,寬7厘米,高6.5厘米,1957年于安徽省肥東縣大孤堆出土。盒為青銅質,分上下兩部分,整體看似蟾蜍形,但頭部有雙角,身有雙翼,短尾,吻部前伸,四足伏地,呈起撲狀。蓋頂有一小銅環(huán),用于手拎開蓋。盒內(nèi)嵌入一塊隨形石片作為硯面。硯盒全身鎏金,嵌入綠松石、青金石等各色寶石,形態(tài)生動,富麗堂皇。這種鎏金銅盒硯極為少見,類似的獸形銅盒硯還見于1970年發(fā)掘的徐州漢墓,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

圖一 西漢 石研

圖二 東漢 三足獸紋石硯

二、硯之興—唐宋時期的硯臺

南北朝時期,圓形三足硯逐漸演變?yōu)槎嘧愠?,又稱辟雍硯。北宋初年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載:“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huán)之者,謂之辟雍硯?!彼逄茣r期,辟雍硯的硯足增加,多至10足、15足,甚至20足以上,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圈足。院藏隋赭釉多足瓷硯(圖四),口徑15厘米,底徑18厘米,通高6.5厘米,1952年于無為縣嚴家橋出土。此硯呈圓形,硯面微凸,外側一周為水池,硯身下為20個蹄形足,排列緊湊,足底相連形成圈足。除硯堂外,通體施赭釉。此硯造型精致,古樸典雅,是辟雍硯發(fā)展高峰時期的代表。

唐代中期以后,箕形硯興起,圓硯隨之衰落。箕形硯,硯首稍窄,硯尾略寬,形似“風”字,也稱“風字硯”。院藏唐箕形歙硯(圖五),長19.3厘米,寬13.5厘米,高3.1厘米。歙石,硯色淡青。硯形上圓下方,周圍有沿,硯首深陷,與硯面形成明顯折痕。底有兩個梯形足。時代應為唐代晚期到五代時期。此硯石質細潤,雕刻線條硬朗有力,為唐代歙硯精品。

圖三 東漢 鎏金獸形銅盒硯

圖四 隋 赭釉多足瓷硯

宋代重文輕武,士大夫階層迅速崛起,人們對硯臺的需求大大增加,是硯臺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硯的材質、顏色、紋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石硯取代陶硯成為主要硯種,形成了端、歙、洮河、澄泥四大名硯。宋代文人十分重視硯石的實用功能,米芾《硯史》云:“器以用為功……夫如是,則石理發(fā)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碧K軾《書硯》載:“硯之美,止于滑而發(fā)墨,其他皆余事也?!币虼?,宋代硯臺造型多簡潔、質樸,不多加雕琢,具有端莊、雅致的藝術風格。

圖五 唐 箕形歙硯

圖六 北宋晚期或南宋 長方形抄手硯

院藏宋代硯臺數(shù)量豐富,質地以石為主,也有陶質。石質以歙石為多,也有端石。歙硯產(chǎn)于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此地古屬歙州,故稱歙硯,也稱龍尾硯。從唐代開始,歙硯開始嶄露頭角,至宋代進入繁榮時期,官方曾組織多次開采,開采的硯坑和收獲的石品數(shù)量眾多。歙石色澤多瑩潔蒼碧,質地堅韌,以手扣之作“金聲”,清越鏗然;作硯發(fā)墨而不滯墨,有貯水不耗、嚴寒不凍、哈氣可研、易于清洗等特點,深受文人喜愛。黃庭堅在《硯山行》中贊歙硯“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暉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蘇軾在《孔毅甫龍尾石硯銘》中稱贊歙硯 “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

這一時期最為流行的硯形是抄手硯,抄手硯由唐箕形硯演變而來,五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因可用手抄硯底攫取、體積較小而得名,是宋代最有特色、存世最多的硯臺形制。院藏長方形抄手歙硯(圖六),長19.4厘米,寬8.8厘米,高4.5厘米。歙石,色青,長方形抄手式,截面呈梯形,硯面三面皆起窄邊,硯池與硯堂合為一體,硯堂平坦,硯池漸深,側壁略斜,光素無紋。時代為北宋晚期或南宋。

除抄手硯外,實底硯也有不少。院藏一方宋棗心眉紋歙硯(圖七),長21.2厘米,寬12.0厘米,高2.7厘米,1953年于歙縣小北門窖藏出土。長方形,實底,硯堂為橢圓形。硯面及硯堂四周皆起窄邊。硯堂內(nèi)嵌入一塊色澤青瑩的橢圓形石片,能活動取出,硯首刻新月形水池。此硯采用兩種不同紋理的歙石制作而成,硯身色青黑,布滿如綢緞般的細羅紋。而硯堂所鑲嵌硯石,極為溫潤,色澤青中泛黃,史書中稱“鱔魚黃”。其表面布滿細小黑點,分布均勻密集,為魚子紋。硯面上平行分布8條長短不一的眉紋,眉紋中有一線之痕。這種眉紋兩頭尖中間粗,稱為棗心眉紋。這種魚子地的棗心眉紋硯石產(chǎn)量稀少,極為珍貴,撫之如嬰兒肌膚,細嫩光滑,扣之清脆悅耳。此硯雖整體光素無紋,但硯石色澤青黑相間,相得益彰,美妙異常。硯石嵌入硯身,嚴絲合縫,工藝極佳。

圖七 宋 棗心眉紋歙硯

圖八 清 竹節(jié)形端硯

三、硯之盛—明清時期的硯臺

明清時期是硯臺全面繁榮的階段,硯臺的發(fā)展繼承傳統(tǒng),博采眾長,創(chuàng)新滌陳,集古今之大成。

院藏明清時期硯臺數(shù)量最多,質地除傳統(tǒng)的石硯、陶硯外,還有瓷硯、玉硯、翡翠硯、漆砂硯、磚瓦硯以及各類地方性硯石。造型也不再拘泥于箕形、抄手形、長方形、圓形等,有荷葉形、竹節(jié)形、瓜菜形、琴形等,紋飾題材也更加廣泛,龍鳳、祥瑞、花卉、瓜果、飛禽、走獸、人物、典故、山水,各種吉祥圖案和仿古紋飾層出不窮。院藏清竹節(jié)形端硯(圖八),長22.6厘米,寬13.2厘米,高3.7厘米。歙石,細羅紋,呈半竹狀,面較平,硯堂外刻三竹節(jié),硯首浮雕竹葉,兩點金星散落其間。硯堂下凹,近似橢圓形,墨池較深,與硯堂連接為一體。直側壁,兩端略弧收,腰部稍寬。硯背平直,琢成剖節(jié)狀。石質細潤,構思精巧。

歷代文人都極愛硯臺,硯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書寫工具,更是他們托物言志、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載體。文人賞硯、愛硯、藏硯,有的還參與制硯,將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等藝術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了清雅卓絕的文人硯。朱棟《硯小史》載:“有佳石不可無良工,有良材不可無古法,本質雖高,裁就之方未精,磨琢之工未至,終非雅品,難入藝林?!?/p>

院藏清竹垞銘井字形端硯(圖九、圖十),長11.2厘米,寬10.4厘米,高1.8厘米,1987年5月由孫大光先生捐獻。端石,色紫。方形,兩面硯。一面硯堂較平,四周沿邊處琢“井”字形墨池;另一面中部磨平,邊緣呈“井”字形凸起,下部刻款“井而井田爾田永豐年”,落款“竹垞銘”。另在右側壁下部刻“文鼎”,圍以亞字形框。此硯應為清代著名學者朱彝尊自用之硯,石質極細,造型獨特。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他勤于考辨,通金石之學,精詩詞,善古文,在清代初年影響巨大。古代文人“持文字以易食,故以田喻硯”,此硯呈井田形,并附以詩文,以形寓意,以詩言志,表達了作者“以硯為田,筆耕不輟”,并希望有所成就的志向。此外,院藏文人硯還有明徐渭銘抄手端硯、清翁方綱銘圭形端硯、清黃左田肖像硯等,皆選上等硯材,精雕細刻,并輔以詩文,高古典雅,極具文人氣息。

圖九 清 井字形端硯(正面)

圖十 清 井字形端硯(背面)

“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以世計?!背幣_質地堅硬,可傳百世而不朽。安徽博物院藏硯臺上至漢代,下迄明清,時間跨越千余年,種類齊全,質潤工精,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硯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歡
硯石歙硯端硯
如何鑒別硯臺
如何鑒別硯臺
非遺傳承 歙硯匠心
荷葉形端硯賞析
傳承端硯文化,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
從歙硯到賀蘭硯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淺析歙硯的發(fā)展歷程與當代傳承
歙硯再考
端硯的保護、傳承與設計創(chuàng)新的策略研究
做硯背后的玄妙
太白县| 建始县| 乌兰察布市| 宁都县| 神木县| 德令哈市| 东丽区| 峨山| 大化| 普宁市| 耒阳市| 龙山县| 余庆县| 十堰市| 寻乌县| 葵青区| 江门市| 龙江县| 治县。| 贺兰县| 宝清县| 蓝山县| 绥德县| 晋宁县| 扎鲁特旗| 衡南县| 南川市| 正定县| 林甸县| 洞头县| 石台县| 阳山县| 邵武市| 葵青区| 信丰县| 达日县| 台南市| 崇信县| 亚东县| 电白县|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