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娟
摘要:小班教育環(huán)境下基于差異的多彩學習,是在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需要,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學習。教師通過自主設單、自由結伴、自在交流來尊重差異、利用差異、善待差異,體現(xiàn)人文關懷,讓學生自信、快樂地學習,自主、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差異;多彩;小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A-0073-03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每一個兒童是不相同的,每一個兒童的學習也是豐富多元,彰顯個性的。基于差異的多彩學習生活,應該具有多形式、多層面、多渠道、多平臺的特征,體現(xiàn)人文關懷,讓學生自信、快樂地學習,自主、健康地成長。本文將以蘇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一課為例,就小班教育環(huán)境下數(shù)學課堂中如何開展差異教學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自主設單,尊重差異
兒童是多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尊重差異,就是要對個性迥異的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本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梳理知識,初次實踐是要求學生先按照四色整理單的問題自己整理,再進行交流。
這樣的設計看似尊重了學習差異,合理利用了“四色整理單”來引導學生開展多彩數(shù)學學習,讓兒童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有交流的機會。實際上教師引導痕跡很重,學生只是由教師操控變成了學習單操縱下小步、蹣跚地前行,表面的順利并不是真正的學習。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使用上述學習單,學生不需要自己反思,不需要收集資料,甚至連書都不需要翻,只要回答學習單的問題就可以了。課堂上也都是表達能力強,數(shù)學成績好的學生唱主角,照著整理單讀一讀、說一說,大部分中等及學習困難的學生淪為聽眾。教師并不清楚學生個體對這一單元的知識到底知道了哪些,每個人的學習起點在哪里,只是憑借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所有人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的要求制作四色整理單,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差異,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知識建構。
再次實踐時,筆者改為學生自主設計四色整理單,但不是漫無邊際地自己整理,而是注重方法指導,先幫助學生回顧整理前的準備,整理主線、整理形式等,潛移默化地滲透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以后他們在整理歸納時就會想到,要先看一看書,理一理學過的內容,查找一些資料再動手整理。
第一次的四色整理單內容是教師指定的,說到底這只是用四色單來代替了自己的形象。第二次的自主設單,尊重差異,針對每個人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由學生個體回憶、再現(xiàn)所要復習的內容。上課前,很多個性化的整理單出現(xiàn)了。因為各人對公式理解程度不同,已有知識經(jīng)驗不同,所以整理內容形式多種多樣,有表格式、文字式、圖畫式、對話式……有的強調公式,有的偏重概念,有的整理單位,更有的注重公式的推導,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待個性化的整理單形成后,課堂上小組討論交流,全班分享,捕捉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可以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溝通,形成網(wǎng)狀結構。
二、自由結伴,利用差異
學生由于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知識儲備水平不同、學習經(jīng)歷不同、學習風格不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同等原因,導致互相之間存在差異。教師應在教學中一改往日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利用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促進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南京市漢口路小學構建的以“四色學習單”為載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把學生按能力水平分成紅、黃、藍、綠四種,代表不同的學習角色或不同的學習任務,通常把四人編為一個小組,期望在學生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讓組內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但時間久了也有弊端,因為設立了組長,人員分工相對固定,在這個小團隊里仍然會有階層出現(xiàn),有人積極有人消極,有人參與有人旁觀。對于這節(jié)課的復習來說,角色輪換也只能解決“在學習”這個表層的問題。要達到人人“真學習”,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
這里嘗試了自由結伴法,也就是按需分組法。筆者課前做了很細致的準備工作,收集了學生的整理單,仔細閱讀后根據(jù)內容把全班打亂,重新進行了分組,盡可能把不同整理內容、不同整理形式、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分在一組。例如:有一個小組四人分在一起的原因是他們都整理了公式,但形式不同,有的純文字,有的列表格,有的畫圖,還有的找到了公式間的聯(lián)系。這樣就為同組同學提供了多形式、多層面的學習材料。既然課堂上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上臺展示,那么他的小組就是一個小課堂,一個小世界,他從小課堂那里就能體會到別人多角度的思考,從而嘗試精彩紛呈的個性化學習,得到同伴間的互相幫助。
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自由結伴這個方法也很喜歡。換了新同伴、聽了新方法、有了新氣象,學習也變得新鮮、愉快了。有兩個孩子是一對生活中的好伙伴,但是以前不在一個學習小組,課堂上接觸不多。這次因為整理單的類型不同分到了一個小組,他們非常高興。不僅保留了自己原有的學習單,還結伴重新設計了一份“四色反思單”。自由結伴,其所蘊含和表達的對于差異教學的理解在于——每一名兒童都是獨特的、個性的、亮麗的,每一個小組都是生動的、變化的、美好的,一組一世界,個個都精彩。
三、自在交流,善待差異
由于學生受家庭環(huán)境、智力因素、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速度、思考問題的方式、表達想法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善待學生差異,就是重視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認知結構、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方式和教學的相互作用,注重與學生個體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同時重視人本身的發(fā)展,充分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生成性,適應個體差異的需要,將個體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這節(jié)課教師沒有站在講臺中央“一言堂”,而是把這個位置讓給了學生。從最初的整理到中間的反思,學生的活動時間非常多,占到了整節(jié)課的三分之二。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能自然呈現(xiàn)自己個性的學習成果,并在傾聽、交流、反思中借鑒他人經(jīng)驗,滿足了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了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以課上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為例,在知識通過整理得以系統(tǒng)化、結構化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是復習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練的技能與技巧,同時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練習一般是教師尋找一些典型題讓學生做一做,以個體活動為主。導致基礎好的同學覺得索然無味,基礎差的同學又塞不進去,整個課堂顯得毫無生氣。本課做了改革,考慮到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資源,第一次實踐的是四色錯例單。
實踐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把錯題收集來讀一讀,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經(jīng)常會籠統(tǒng)地歸結為“粗心”“不會”“算錯”,而且很多選題一模一樣,小組學習資源明顯不足。于是第二次實踐,筆者把錯例單改成了反思單。
課前每人制作了反思單,挑選了自己認為的重要題。學生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選出適合自己的和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們每人收集4道題,一組就有16道,全班就有128道,如同一個巨大的寶藏,蘊含著豐富的差異化資源。學生們在交流時,有的像小老師一樣提問同學這道題要注意什么,有的直接條理清楚地給同學指出關鍵點,有的兩人結伴對話題意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猶如講了一段精彩的數(shù)學相聲……他們各抒己見,侃侃而談,交流、分享、介紹、展示、補充、提問、互助……讓所有人看見了他們的真正學習。身心放松的自在交流改變了單一的師生交往,成為生生之間全方位的立體交往,不僅教師與學生有相互的信息交流,而且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組內、組外也可得到來自多渠道的幫助,并從中汲取力量,增強信心,促使各層次學生共同發(fā)展。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合理性存在,善加利用就可以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我們將會把學生之間的差異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不斷追尋有效策略,依托學生資源這個“力”,來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