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強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币墒撬贾?,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換而言之,疑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于用腦,善于思考的表現。質疑問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并開展系統訓練,通過積極引導,讓學生敢問、樂問、善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一、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傳統教學思想造成了學生的某些心理障礙,如在教師面前,學生表現出拘謹、緊張和畏懼等心理狀態(tài),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甚至會產生自卑感。這些不正常的學習心態(tài),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才能的發(fā)揮。要想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必須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用鼓勵代替鄙視和批評,營造各抒己見的生生和師生辯論的氛圍,以達到探求知識的目的。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能開啟學生的心扉,促使學生暢所欲言,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如筆者班上有一名學困生,平時很少發(fā)言。有一次,在新課的質疑問難中,他悄悄地舉起了手。這時,筆者高興地請他發(fā)言,他有點兒羞澀,說話吞吞吐吐,聲音也很小。于是,筆者大聲地重復了他的回答,并對他加以表揚。只見,他露出了微笑,上課也更加認真聽講。從那時起,筆者不時地可以見到他舉手發(fā)言。在民主的氛圍中,他敢于向教師質疑,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二、注重鼓勵,讓學生樂問
激勵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是促使學生質疑問難不可或缺的方式。在課前預習時,筆者對學生說:“比一比誰的小問號最多,提出的問題最有深度,誰就是最愛動腦筋的‘腦力冠軍?!备偁幍男问酱偈箤W生努力思考,尋找更多有見解的問題。在課堂上質疑時,筆者經常表揚學生:“你讀書總是有獨到的見解,真了不起!”“你回答得太精彩了!”“你的問題提到了點子上,真好!”……這樣的激勵言而有據,讓人信服,也更能激勵學生繼續(xù)努力。在這樣的逐步訓練和有意培養(yǎng)下,學生開始樂于提問。
三、傳授尋疑方法,讓學生善問
有的學生苦于無法找到發(fā)現問題的方法,經常出現提問質量不高的情況,或是提問雜亂瑣碎。其實,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不是學生不具備發(fā)現問題的能力,而是學生不知道問什么、怎么問。此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下面,筆者簡要介紹了幾種尋疑的方法:第一,從題目質疑。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借”字進行質疑:“誰問誰借?”“為什么借?”“怎樣借?”“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第二,從品味用詞上質疑。如在教學《燕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用‘輕快這個形容動作的詞來形容翅膀?”第三,從重點句子質疑。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第四,從某些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處質疑。如在教學《窮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窮人家境貧窮,為什么家里卻溫暖而舒適呢?”第五,從標點符號運用上質疑。如《窮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了……是他來了?……不,還沒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省略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六,從反常語序中質疑;第七,從思想內容質疑。如《白楊》中有這樣一句話:“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第八,從課文中心上質疑。如在教學《詹天佑》時,教師可以抓住課文第一句話“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引導學生質疑:“他杰出在哪?愛國又表現在哪?”第九,從課后思考、練習中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弊寣W生的思維沿著不同方向擴展,多角度思考問題,是新一代人才不可缺少的思維品質??梢?,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需求,更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