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耀世
最近,我讀到一本由張虎先生花費二三十年的時間編著的《北齊義慈惠石柱》一書,令人感動不已。在這本書中,首次將塵封1400余年的北齊石柱拓片面世,并將清代發(fā)現(xiàn)此柱以來著名專家學者沈曾植、魯迅、梁思成、劉敦禎、羅哲文、唐長孺、劉淑芬、佐川英治等學術論文,著名書法評論家王玉池首次為北齊石柱譯注,張虎先生著文《北齊石柱是研究北齊社會文化的一部大書》,進行了評說。此書出版后,在國內(nèi)外學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多年前,我曾在家鄉(xiāng)見到過與長城、故宮、敦煌等第一批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這件距今1400年的文物。當時,鐫刻了3400余字、上承秦漢篆隸下啟隋唐楷書銘文的柱頂有石屋內(nèi)刻佛像尊的近七米高巨制,孤零零地屹立在石柱村的土坡上,仿佛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
千百年來,古稱范陽的定興,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傳誦著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這里,燕昭王曾建有招賢納士的黃金臺,音樂家高漸離曾為荊軻刺秦唱別擊筑,漢朝出了謀略家蒯通,東晉有血沃中原的名將祖逖,元朝有名將張柔、《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明朝有散曲作家薛論道,清代有創(chuàng)辦四川大學前身“四川中西學堂”身為軍機大臣的鹿傳霖,現(xiàn)代有詩人作家書畫家形成的文化群體……
1986年,作家、書法家張虎在家鄉(xiāng)領導與友人陪同下,第一次考察了傾慕已久的《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頌》碑文,內(nèi)心受到極大震撼。那一個個端莊凝重蒼勁古樸的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的文字,記載了北魏孝昌年間葛榮、杜洛周農(nóng)民起義40余年由勝至衰的悲壯歷史。由于官府殘酷鎮(zhèn)壓,民眾尸橫遍野,當時,經(jīng)過王興國等人收集殘骸,合葬一處,立木柱并記事。歷經(jīng)四年,改用石料并鐫刻銘文追記。清光緒丁亥年(1887年)經(jīng)晚清軍機大臣鹿傳霖后人編修鹿喬生經(jīng)營數(shù)月,得珍貴拓本數(shù)十份,親自??弊⑨?,才使這一石柱的史實公諸于世。面世之后,陸續(xù)引起了文人、學者、收藏家、建筑學家、歷史學家極大的興趣,他們先后考察、測繪、研究、著書……
這其中,有清代學者沈曾植經(jīng)詳盡考證撰寫的長篇跋文,金石收藏家方藥雨、葉昌熾的《續(xù)校碑隨筆》、《語石》,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定興縣北齊石柱》,魯迅先生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北齊石柱》等史料認為,此石柱造型獨特,其中佛龕建筑早于日本奈良法隆寺30年,其四柱式建筑與飛檐又被后來沿襲至今,八面環(huán)刻,又開唐以后經(jīng)幢的先河。新中國成立后,史學家唐長儒撰寫的《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所見課田與莊田》,臺灣史學家劉淑芬撰寫的《定興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日本東京大學佐川英治教授的《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所見的鄉(xiāng)義國家的關系》,還有羅哲文的考證、撰文,河北保定、涿州、定興一些專家學者也有不少論文面世,定興縣王振林的專著《義慈惠石柱》出版。
為什么歷年以來,北齊石柱引起了這么多中外專家的極大興趣,投入了這么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張虎經(jīng)常陷入天馬行空的思索之中。從一開始,他就籌劃著出一本專著,向世人詳盡地介紹有關北齊石柱的一切。20多年來,由于在書協(xié)與報社任要職的繁忙,石柱史料的鉤沉、求證,專家佚文的搜集整理,圖片的核查復制,從未面世的拓片的翻拍注釋雖時斷時續(xù),但癡心不移,信念不改。這其中,有得到書法史專家王玉池、當時的文物出版社社長蘇士澍鼎力支持熱情相助的喜悅,也有被某些專家學者推辭謝絕的無奈;一個人,只有對華夏歷史的摯愛、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擔當,才能傾盡心力做好這件頭緒龐雜但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張虎,就是這種膽魄非凡才華出眾辦事嚴謹?shù)娜?!一月月、一年年,張虎拜訪了多位有關專家,考證了多種歷代墓表,查閱了大量參考書目,寫下了多本研討筆記……其中的艱辛寂寞不必多言。直至最近,詳盡收入歷年來中外專家學者關于北齊石柱文論著述、碑文圖片及張虎傾注心血撰述的長文“北齊石柱是研究北齊社會文化的一部大書”,構成了中國書店出版的《北齊義慈惠石柱》這部煌煌大著!
這本書記錄了清代以來著名學者沈曾植長達3400余字的跋文,除考證歷史外,他還說此碑書法“自歐(歐陽修)、趙(趙明誠)以來,未嘗有金石著錄”。金石收藏家葉昌熾在《語石》中說,此碑“千里邦畿,煊赫名跡”“至今傳本,稀如星風”。魯迅曾輯校此碑文,并用小楷抄錄了近萬字有關石柱的史料。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羅哲文專門親臨考察、測繪并著文,認為此石柱建筑獨特,有的源于希臘與印度,又有自我;其中佛龕建筑早于日本奈良法隆寺30年,四柱式建筑與飛檐沿襲至今,其八面環(huán)刻,亦開唐以后經(jīng)幢的先河。此外,歷史學家唐長孺就“莊田與課田”、劉淑芬就“中古佛教的個案研究”“慈濟人”、佐川英治就“鄉(xiāng)義與國家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此次出版此書,除了收錄以上專家學者的著述與圖錄,作者還請書法理論家王玉池對3400余字的碑文進行了注譯并首次發(fā)表,又撰文探究了北齊石柱引起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原因,剖析了其上承秦漢篆隸、下啟隋唐楷書的書法藝術和橫跨歐亞、又融入自我的建筑風格,梳理了獨特的“義、慈、惠”折射出的北朝社會萬象。
著名學者、中國書協(xié)名譽主席沈鵬先生讀了此書,不顧年邁用毛筆小楷寫了兩頁信箋,評價說:“《北齊義慈惠石柱》,以多年努力,廣收博采,融合諸家又出以己意,寫出有見地的文章,令人欽佩?!?中國書協(xié)顧問謝云,書法理論家王玉池、周俊杰、谷蹊、張瑞田,新加坡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陳聲桂,臺灣歷史學家陳淑芬,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川英治等對此書的出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北齊石柱是研究北朝社會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建筑、佛教、書法藝術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