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黎明
六年發(fā)明樂器架
◎賈黎明
“以前至少需要五個人干的事情,現(xiàn)在一個人就干了。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把我的專利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迸踔鴩抑R產權局頒發(fā)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證書,從事司鼓打擊樂半個多世紀的七旬老人王天剛喜不自禁。
家住河南省孟州市城伯鎮(zhèn)的王天剛,父親是位民間藝人,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受父親的影響,王天剛從小酷愛音樂,14歲考入市曲劇團,開始從事司鼓打擊樂。同時,他在簫、竹笛、葫蘆絲等管樂演奏方面也頗有心得。
王天剛歷時6年鉆研發(fā)明的,是一種專業(yè)傳統(tǒng)戲曲八組合打擊樂器架——用來放置民間打擊樂器的架子。“雖然這個架子看上去不起眼,卻能同時放置大鑼、二鑼、手镲、吊镲、邊鼓、高音鑼等多種中國傳統(tǒng)打擊樂器,并且還配備有照明、手板、插筒、譜臺、腳托等附屬設備?!蓖跆靹偟靡獾卣f,“這個‘八連體’的問世,打破了民間樂器需要多人擊打的模式,可精簡人員并減少不少開支?!?/p>
為保證舞臺藝術的整體性,很多劇團的武場編制是,司鼓一至兩人,大鑼、手镲、二鑼各一人,梆子由司鼓兼任。也就是說,一般得五人配合,才能完成打擊樂演奏?!斑@陣勢雖然排場卻不經濟,造成了人員浪費和開支增加。尤其是現(xiàn)在傳統(tǒng)劇團生存空間有限,能節(jié)省人員和開支,日子會相對好過一些?!?/p>
“我開始考慮設計這種器架是在2011年。”王天剛說,那年,連著幾場武戲集中排演,由于經費緊張,演奏人員缺少,“好些戲都排不下去,我看著心里可著急,就想,能不能在器架上做做文章?!?/p>
那時,王天剛滿腦子裝的全是器架,經常通宵達旦進行推敲和試驗。沒有人繪圖,他就自己畫;沒有人備料,他就自己選;沒有人制作,他就自己焊。“這幾年他就跟個神經病一樣,家里的事不管也不問,一心撲在那個鐵架上。”王天剛的老伴兒秦牡丹說這話時,帶著些許抱怨。
怎樣才能讓演奏者操作起來感覺更舒服?怎樣才能確保各種樂器的整體發(fā)聲效果?這些,都是王天剛設計中所要考慮的問題。螺絲的位置、鋼管的壁厚、彈簧的耐力,一個小小的誤差,可能都會影響到整個器架的效果。王天剛常常是做了拆、拆了做,不厭其煩,尋求最佳。經過近6年反復調試和改進,終于,一種傳統(tǒng)戲曲八組合打擊樂器架于2016年2月17日問世,并于日前正式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fā)明專利。
“這種樂器架,還可以根據場地情況,調整為坐著演奏或站立演奏呢!”今年春節(jié)期間,王天剛帶著這件飽含心血和汗水的“寶貝兒”,四處配合一些劇團的演出,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發(fā)明不是簡單圖名,還得讓它真正起作用,更好地服務社會。”他希望他發(fā)明的這個東西能盡快派上用場。
摘自《河南日報》圖/凱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