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蓮+趙蘭
(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006)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兩難選擇,是面向未來,還是走向滅亡。學校教育,包括非遺原產地的中小學以及地方高等院校,在未來將擔負起非遺傳播與傳承的重任。因為它們既有傳承優(yōu)勢,也有學術優(yōu)勢。這是一條面向未來的傳承之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001-02
江西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故唐代詩人王勃一到江西省會南昌就慨然歌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币舱沁@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江西成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方,據筆者統(tǒng)計,從2006年至今,國家公布了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江西就有35項。應當來說,作為一個革命老區(qū),能在國家非遺名錄上有如此品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榜上有名,是一大盛事,它說明老區(qū)人民對傳統(tǒng)的熱忱,同時也意味著使命。因為正如王文章先生所說:申報只是形式,科學的搶救與保護才是目的[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農耕文化為土壤的,其傳承之路多由爺爺傳父親,父親再傳兒子,代代相續(xù),以求連綿不絕??墒俏覀兊纳鐣呀涍M入了信息化時代,狹隘的生存空間使得更多的年輕人把目光轉向外面的世界,又有多少人關注那曾經如祖?zhèn)髅卦E般的非遺呢?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正在一點一點地消失。正因為如此,引起了地方及中央政府的關注。在十八大上,習近平就把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作一項重要國策提上了議程。中央文化部門也把目光轉向了學校,2008年,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就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舉措,也是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盵2]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江西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此,筆者進入江西一些中小學及相關高校進行了走訪與調研,總結出了他們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取得的成就,希望它對廣大學者與非遺保護的決策者有所幫助。
一、從小抓起:“非遺”走進中小學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五條第四款規(guī)定:“各級各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要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教育部門要將優(yōu)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fā)青少年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盵3]非遺走進中小學,將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種子從小就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來,將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一方面,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這顆種子一旦種下,總會有發(fā)芽的時候,只要我們稍加引導,就可以激發(fā)他們的熱情。比如:為慶祝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2014年6月13日上午,由吉安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主辦,吉安市群眾藝術館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宣傳活動在城南鳳凰小學拉開帷幕,此項目活動就有力的詮釋了“非遺保護與城鎮(zhèn)化同行”的重要內涵。如果說以上活動只是一種非遺的傳播與宣傳,那么江西另外一些學校則走得更前進一步,他們想方設法讓我們的后一代融入非遺,走進非遺,最終成為傳承非遺的火炬手。比如為了讓武寧縣的非遺走進校園,政府委托九江職業(yè)大學將其非遺項目——18首經典打鼓歌編入音樂教材,在全縣中小學試行,使得武寧的孩子打小就學習并傳承這一使武寧人驕傲的藝術文化傳統(tǒng)。更有意思的是,萍鄉(xiāng)市甚至讓家長扮成了傳播與傳承非遺的使者。2011年春節(jié),萍鄉(xiāng)市上栗縣教育局給全縣所有的學校下達了一份具有特殊意義的“寒假作業(yè)”——“聽爺爺、奶奶講‘非遺的故事”,讓爺爺奶奶利用寒假尤其是春節(jié)的機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農村了解并學習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另外一個維度拓展了非遺傳播的途徑,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家長,陪著孩子同行。此舉惠及全縣139所小學,共44612名學生。非遺進校園,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它又給學生播下了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種子,一旦遇到肥沃的土壤,它就能生根發(fā)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過去只是某個家族的祖?zhèn)髅胤?,或者是一種手藝活,其傳承模式是父傳子、師傳徒。但是在學校教育通行的今天,這種古老的傳承模式早已顯得不合時宜。非遺,不能成為一種秘方,或一個秘訣以一種農耕文化的模式家族式流傳,它們應當有更廣闊的傳承路徑,而學校傳承將會是非遺的不二選擇?!胺沁z進校園”口號正是在這種情境中提出來的[4]。當然,其操作方式因時、因地、因學校而異,比如可以利用課外活動展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微電影,在音樂課、美術課或體育課中安排相應非遺傳承人授課,或者在學生中舉辦“我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有獎征文比賽,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通過舉辦一系列宣傳活動,可以極大地提高中小學生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從而真正做到“非遺傳承,人人有責”,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再上新臺階。
“非遺進校園”的宗旨是提高廣大師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營造人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氛圍。因此,各地要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精心挑選有地方特色,并適合學校傳承的本土非物質文化供學生學習,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適時傳承它。
二、內涵發(fā)展:非遺走進高校
現(xiàn)在基本上每個地級市都至少有一兩所高等院校,筆者以為它們也應當承擔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重擔。因為地方高校是一個地區(qū)精英文化的聚居所,是地區(qū)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中心。它們有豐富的文獻資料與科研資源,更有眾多學富五車、熟稔地方文化的頂級學者,這些都是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所缺乏的。因此,應當鼓勵地方高??蒲泄ぷ髡邊⑴c到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去,依靠其深厚的文化教育和科研能力,推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事業(yè)更上一層樓。當然,地方高校不僅有著豐厚的資料存蓄優(yōu)勢、科研優(yōu)勢,還有著民間所無法比擬的傳承優(yōu)勢,那就是大學學子。一般認為,作為高雅學府的高校,傳授的應當是精英文化、前沿技術。但是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困境,地方高校也應當與時俱進,承擔起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任。民間傳統(tǒng)文化與精英文化并非格格不入的兩極,在地方高等院校,它們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在這方面,江西地方高校同樣也作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6月9日,九江學院與湖口縣人民政府舉行保護和傳承青陽腔戲曲藝術合作協(xié)議簽字暨“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成立和揭牌儀式。雙方本著互惠共贏的原則,充分利用九江學院的教學體系優(yōu)勢、科研優(yōu)勢和湖口縣青陽腔的地方資源優(yōu)勢,把青陽腔這一傳統(tǒng)民間戲曲藝術引進校園、帶進課堂,使之成為九江學院音樂專業(yè)方向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這一舉措打開了地方高校與政府、民間共同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大門。其后,九江市先后有九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九江學院課程體系,非遺傳承人從民間走上高雅學府的講臺,面對莘莘學子傳授技藝。九江學院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優(yōu)勢,與九江市的地方資源優(yōu)勢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高校與地方“聯(lián)姻”,共同開發(fā)與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新路徑。鑒于九江學院取得的成就,2011年3月,江西省職業(yè)藝術學院也建立了“南昌清音保護基地”,共同傳承和開發(fā)南昌清音這一戲曲藝術“國寶”,把南昌清音這一高雅民間戲曲藝術引進校園、引進課堂,使之成為藝術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并成立南昌清音特色班,面向全省招生,把南昌清音的代表性傳承人請進校園,對學員們定期進行培訓。
三、總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遺傳承與發(fā)展的路很坎坷,也很漫長。過去人們認為源自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歸于民間,傳于民間。但是,當農耕文化正在慢慢被都市文化擠壓,非遺生活的土壤也被吞噬時,非遺的傳承也走向了困境。這時地方中小學及地方高校則應當承擔起傳承的重擔。因為它們既有傳承優(yōu)勢,也有學術優(yōu)勢,這是一條面向未來的傳承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5).
[2]李蓉.在思政課中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13):177-178.
[3]王守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高校的文化責任[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01):140-143.
[4]劉世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J].藝術探索,2014,(03):09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