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雄
(福建省南靖第二中學)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良好地開展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讓學生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同時緩解身心的疲憊,為學生良好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但是,通過分析我國一些地區(qū)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實際情況,發(fā)現課堂導入不佳,致使學生的興趣、情感難以被調動起來,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鑒賞。通過分析課堂導入的基本原則與要求,進而探究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導入方法,希望對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音樂鑒賞;課堂導入;高中
音樂課堂是中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內在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對我國高中音樂鑒賞課程實際教學情況的了解,發(fā)現課堂導入不佳,致使學生的興趣及情感難以被調動,相應的學生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鑒賞中,這對于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是非常不利的。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相關資料,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如何良好地進行高中音樂課堂導入予以分析,以充分發(fā)揮音樂鑒賞的作用,即弘揚民族文化,傳播優(yōu)秀音樂思想。
一、課堂導入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一)課堂導入要符合教學的目標性及必要性,符合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
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及根據,課堂導入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且將與教學相關的語言、手段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之在呈現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活動中,并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二)注重實際,從課型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課堂導入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為了達到這一點,在設計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注重實際,尤其是從課型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運用恰當的手段或方法,使之能夠與教學內容自然相連,以便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三)導入要短小精煉、形式多樣
因學生注意力有限,所以要想利用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要保證課堂導入短小精煉,形式多樣,如此呈現在學生面前,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中。
二、高中音樂鑒賞課課堂導入的具體方法
基于以上課堂導入的原則與要求,在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課堂導入中,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方法,即:
(一)比較導入法
在將比較導入法應用于高中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最好是通過播放不同的音樂,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對比音樂的風格、音樂的情感,如此可以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入音樂鑒賞中。例如,某教師為了組織學生良好地進行音樂作品鑒賞,在教學伊始讓學生細細聆聽兩首音樂作品,即《草原小姐妹》和《第六交響曲》,進而比較這兩首作品,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如此學生將帶著問題去欣賞音樂作品,并進行激烈的討論,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音樂鑒賞課堂中。
(二)多媒體導入法
多媒體技術作為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其科學、合理地應用于課堂導入中,必然能增強課堂導入的趣味性、引導性。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多媒體技術具有多種功能,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在設計課堂導入時,結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短小視頻,如某音樂作品的相關視頻,將其在教學伊始播放,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學生還能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其進行解答,如此便能使學生逐漸參與到音樂作品鑒賞中來。
(三)流行音樂導入法
相對于其他課堂導入法來說,這種方法更有效。因為通過對當代高中生的了解,發(fā)現其對流行音樂甚是喜愛。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流行音樂導入法呢?即明確本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鑒賞的音樂作品,進而挑選與其有某些相似之處的流行音樂,在教學伊始播放流行音樂,讓學生被流行音樂帶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流行音樂作品鑒賞,然后讓學生分析流行音樂與音樂作品之間的相似之處,如此就可以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音樂作品鑒賞中。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音樂教育教學的良好開展是非常必要的,不僅能教授學生音樂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良好的成長與發(fā)展。但是,目前我國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與課堂導入方法不當有很大關系。基于本文的分析,應當明確課堂導入的原則與要求,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多媒體導入法、流行音樂導入法、比較導入法來設計課堂導入,使之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引導性,必然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作品鑒賞。
參考文獻:
[1]高峰.高中音樂鑒賞課課堂導入初探[J].學周刊C版,2011(3):167.
[2]危蓮英.如何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導入[J].音樂大觀,2014(4):139-140.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