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敏
摘要:在如今日益繁榮的網(wǎng)絡(luò)時代,90后、00后的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往往習慣用一些網(wǎng)絡(luò)IN語,以反諷或自嘲的方式進行日常對話,好像在刻意強調(diào)一種反文化,與文化保持對立,強調(diào)日常生活悲劇的一面,甚至消解神圣和崇高。針對學生日益網(wǎng)絡(luò)化、粗鄙化的寫作狀態(tài),本文旨在從平等的視角、辯證的眼光和批判式的思維賞讀古詩、懂點詩歌今譯的“理趣”、講究一點古詩今譯中的“意”和“氣”、追求一點古詩今譯的“林泉高致”等角度加以闡釋。
關(guān)鍵詞:信達雅;平等的視角;辯證的眼光;批判式思維;禪意;理趣;認識論;存在感;精神量子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14
一、用平等的視角、辯證的眼光和批判式思維賞讀古詩
常言道:詩歌不可譯。古漢語、古典詩歌的翻譯其實是一門高深的技藝,沒有一定的文化與學養(yǎng),不通曉各種藝術(shù)門類的某些與文字表達密切相關(guān)的藝術(shù)技巧,就很難超越翻譯中的“信”和“達”,到達“雅”。譬如有一次,筆者請學生試著用現(xiàn)代漢語創(chuàng)意翻譯蘇軾的《定風波》,譯本多樣,只選其一——
學生A:三月七日細雨拈/蓑衣先去草鞋穿/名利富貴廟堂間/高貴飛燕翱藍天/浮華喧鬧景下黯/落枝麻雀意悠然/世事抗爭皆已倦/成敗與否心胸寬/庭前花開置酒觀/人生有味是清歡。雖然其間難免還有牽強硬譯的地方,但還是看得出來學生是動了一番腦筋,花了一番心思的。
是的,古詩翻譯中除了修辭、語法、節(jié)奏和詞章,還要求譯者要有一種平等的視角和辯證的眼光,用批判式思維虔誠地欣賞詩歌文本本身的意蘊。例如,在翻譯子厚先生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首絕句時,一定要契合柳宗元的人生境界方能與之相應(yīng)和——這獨釣寒江的漁父,哪里是在釣魚?只不過是為了躲過人世的風煙,躲過欲望對靈性的吞噬,在這里釣得一份清靜、一絲悠然,釣得一片自由,不再消受靈魂被碾壓的痛苦。一片浩渺冷謐的精神之水,柔化了世俗的、堅硬的欲望的領(lǐng)地,而如今,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如何在獨立中保持自由?在精神的自由中如何高蹈,如何獨釣?zāi)??一橫山影,數(shù)點碎石,一片蘆葦,一舟靜臥,一衣斜躺。在物化的人生里,如何不粘滯、不諂媚地活出自在、活出坦蕩呢?
二、懂點古詩今譯的“理趣”
在經(jīng)典唐詩的眾多翻譯版本中,幾乎很多學生都停留在“直譯”的層面,且以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為例——如何將《夜雨寄北》顛沛蒼茫的、身不由己的命運、孤獨與寂寞的長夜,翻譯出哲理上的況味呢?高曉松作詞的民謠《流浪歌手的情人》中的那幾句:“我只能給你一間小小的閣樓/一扇朝北的窗/讓你望見星斗//”就仿佛是《夜雨寄北》的現(xiàn)代版。這種創(chuàng)意改寫古詩詞的方法,含有重要的詩歌美學的概念,那就是“理趣”。詩歌是講究禪意和理趣的。理趣不等價于情趣。那理趣是什么呢?理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彼钦J識論,也是存在感,是精神量子說。
三、講究一點古詩今譯中的“意”和“氣”
2010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時,引用了《離騷》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边@一句楚辭,讓現(xiàn)場所有人捏了把汗,因為它的復雜程度,就連中文很多人都看不懂,更別提如何把它翻譯成英文了。首席翻譯女神張璐經(jīng)過短暫思考后,傳譯出來的句子令在場所有人起立鼓掌,翻譯如下:“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在外國人的耳朵里,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我遵從我內(nèi)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萬次我也不會后悔?!贝怂^“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p>
李白的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朝如青絲暮成雪?!北环轿纳礁膶懗闪恕澳惆l(fā)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一句,翻譯成英語是 Sky 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似乎喪失了本義,但細細想來,好像也有一定道理。也只有方文山敢這樣化用趙佶“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賦予流行音樂以“天青色基調(diào)”,不是人人可以信手拈來的。正如蘇東坡的詩詞譯本很多,而獨學貫中西的林語堂翻譯得最有味道。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翻譯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時,簡直是“神譯”——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一個力透紙背的動詞spend,一個將In a straw cloak狀語提前的方式,將詞人“被放逐的一生”點染到泫然欲泣、欲說還休的蒼涼境地,有密度、勢能和彈性,頗具張力!
四、追求一點古詩今譯的“林泉高致”
事實上,當代中學生最缺的是優(yōu)雅的漢語創(chuàng)作。譬如有些選擇出國的同學,平日喜歡寫點十四行詩,筆者鼓勵他們初學十四行詩創(chuàng)作時應(yīng)注意四點:1. 找準情緒的燃點;2. 捕捉動情的瞬間;3. 延長想象的空間;4. 定格情感的沸點(冰點)課堂上,筆者也將自己根據(jù)李清照詩詞意境改寫的十四行詩與同學們分享,在交流切磋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如打馬走過風塵的月亮/在《全宋詞》的背面/在幾頁潮濕的《宋史》中/一個女人,一只多病的天鵝/在那些陰冷寂寥的夜晚獨坐到天亮/一支狼毫/一疊胡亂堆放的詞譜/在與九月天空飛翔的酒杯對稱的窗前獨坐/滿地黃花已然折斷了西風/從骨頭里伸出的纖手/如青草的舞蹈/將懷念托舉得越來越高/是誰還在酒和憂傷的素箋里輕聲咳嗽/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擬古《聲聲慢》)。
書法中有一種技巧叫“飛白”,國畫里有一種講究叫“留白”。古詩今譯、外文中譯,也該有點宋人郭熙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講究的林泉高致。在當今圖書市場高精尖譯本不多見的文化隱憂下,作為一位喜愛中文的教師,在“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下,盡可能給學生熏陶一點文化元素、培養(yǎng)一點人文情懷和審美情愫,讓學生盡可能從“長寬高”立體的、跨界思維的角度去賞讀或翻譯一首古詩或一首外文詩,有空時做點創(chuàng)意翻譯練習,加深對中西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興致,抵制校園流俗文化的侵蝕,對培養(yǎng)未來高端的翻譯人才,也許能有鋪墊作用。
人生活在語言中,語言就像空氣一樣圍繞在身旁。能有機會對學生進行漢語的趣味教育,應(yīng)該說是一種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