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房子》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雖然此前已經有了20多年的寫作經歷,但當我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困難接踵而至——我在基層做行政工作,大量具體、繁瑣的事務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間,留給我寫作的全是時間的碎片,一整天閑暇都近乎奢望,投身長篇寫作的困難可想而知。在這種情形下,對我這種心懷野心而又天資愚鈍的人來說,能把《紙房子》寫出來,本身已是奇跡。但事情總有相反的一面,每天沉溺在大量庸常的令人焦慮的基層工作中,也使我的寫作具有了直面當下、在場甚至親歷的特點,雖然與生活貼得太近甚至一頭扎在其中于寫作不一定是好事。但我努力把它變成了好事,這是我的絕招。
2008年那場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觸動了我創(chuàng)作《紙房子》的欲望。從那年開始構思,斷斷續(xù)續(xù),這部薄薄的小說將近寫了8年。《紙房子》是一個隱喻,是一部以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城鎮(zhèn)化為背景的小說,是一部既關心人的肉體安居也關心靈魂棲居的小說,是一部講述消費時代靈魂痛苦掙扎與絕望抗爭、人格高度分裂與危險平衡的小說,也是一步以相對現(xiàn)實主義手法寫絕對荒誕之事的小說。作為作者,來闡釋自己的作品,難免有王婆賣瓜之嫌,但愿這不是一個壞瓜。
多年來,我一直想寫一部屬于自己的現(xiàn)代小說。初次寫長篇小說,本不應該在技術問題上過多糾結和用力。但沒有辦法,我還只是一個學徒,還做不到忘記技巧,更不敢妄想無招勝有招。如同鄉(xiāng)下的貧苦人家招待貴客總是費盡心機,竭盡所能變著花樣。寫完這部小說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控”。我承認自己在寫作技術上觀念先行,但我并不認為這是壞事。我有個小小的野心——推進小說藝術的創(chuàng)新,哪怕是一小步,也比一生步入后塵好。中國作家多如牛毛,我如果寫不出來新的東西,這樣在繁忙工作之余拼命寫作又有什么意義?我相信《紙房子》創(chuàng)造了一些屬于我自己的東西。至于是否成功,只能交給偉大的讀者與無情的時間。我會矢志不渝地探索小說藝術的多種可能性。
然而,我又以為,一切藝術創(chuàng)新,必須以內容為王,必須以好讀為前提。現(xiàn)代派的文學史上,太多皇皇巨著令讀者望而生畏。我以為,任何作品首先是寫給當代人讀,必須讓當代人喜歡讀,才有可能在泡沫開花泥沙俱下的藝術長河中獲得一線生機。好的藝術得讓看熱鬧和看門道的人都喜歡。即便看門道的行家,也不會拒絕看熱鬧。這不是絕對原則,卻是我的絕對原則。我這樣夸夸其談,并不是因為我有什么驕傲,相反,更暴露了我的心虛。我的行動力總是遙遙落后于夢想力。多少年來一直在眼高手低的文學窘境中掙扎。
《紙房子》是一部很“假”的小說,很多情節(jié)經不起傳統(tǒng)藝術邏輯推敲。像真假周滄海的鑒定,我相信讀者都知道那是假的,也一定知道那是我刻意為之而非技術疏漏。我敬慕文學史上那些具有寓言氣質的偉大小說。我喜歡用一眼看穿的假來表達意味深長的真。
我想引用《紙房子》中周滄海和陳雨博士關于如何寫作的一段對話,來點題——
周滄海說:這你倒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寫作,無非是靈魂出竅而已。中國的文學,就是靈魂出竅的文學,要取經可以西游,要隱居可進桃源,要造反可上梁山,要逃命可登孤島,要風流可去聊齋,這些我自有辦法。
陳雨博士說:很好!你可以天馬行空,不必拘泥于現(xiàn)實和歷史的條條框框,也不必拘泥于瑣碎的細節(jié)。你可以和過去保持必要的勾連,也可以大膽改編你的過去,無須感到不安,其實記憶是最不可靠的東西,每個人都在自覺和不自覺地、不斷地改編自己的記憶。
同樣,這不是藝術原則,這只是我與讀者之間的一次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