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資源開發(fā)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一環(huán)。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來源廣泛、品種多、內容豐富,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那么往往會影響教學實效。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中,教師應把握資源的“泛與切”“深與淺”以及資源能量的“正與負”,如此才能提升資源利用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泛與切;深與淺;正與負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3-0075-02
【作者簡介】孫琴芬,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品德學科帶頭人。
課程資源開發(fā)是課程實施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且對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尤為重要。小學德育資源來源廣、品種多、內容豐富,如何甄別篩選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簡單的“拿來主義”,往往會影響教學效果。在此,筆者就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若干問題做一些辯證思考,以期增強品社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科學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品德與社會”資源開發(fā)的泛與切。
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道德概念、道德理論的傳遞、給予,而應讓學生通過形象的、生動的情景再現(xiàn)或活動體驗獲得道德感知和思想認識。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且需要借助情境獲得體驗,這決定了品社教學必須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在實際教學中,德育資源十分廣泛,而唯一的篩選標準是“適切”,“適切”是指資源與所教內容相匹配,與現(xiàn)實生活相融合,與學生認知水平、思維特點相適應。為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思想情感、生活邏輯出發(fā),使所選資源精準服務于具體的教學。
正確處理、合理把握品社資源開發(fā)“泛與切”的辯證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下《我送老師一朵花》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并讓他們生發(fā)獻花的意愿,筆者將該課與《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進行整合,組織學生進行采訪活動。學生自行選擇采訪對象、決定采訪內容,學生通過對各行業(yè)人員的采訪交流,實地觀摩,深切感受到在他們成長的歲月里,有多少熟悉或不熟悉的、非親非故的人默默奉獻著,從而激起情感的漣漪,引發(fā)感恩之情,并想用實際行動回報他們。這樣“我送你們一朵花”的主題活動便水到渠成,學生基于實踐體驗的交流也情真意切,溫暖動人,情感得以升華,德性得到發(fā)展。
2.“品德與社會”資源開發(fā)的深與淺。
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旨在改變靜止的、單一的課程實施結構,生發(fā)動態(tài)的、多元的、開放的課程實施范式。就資源本身而言,除了數(shù)量的廣泛、多樣,甄選的適切精準外,還有資源內涵的深淺之別。所謂資源的“深”,是指資源具有思維張力,有能引發(fā)深入思考的點,有入心動情、引發(fā)共鳴的思想內涵。反之,一葉見樹,難以激蕩思維、促進深度思考的資源、材料、情境等都是淺顯的。
在品社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把握和運用資源的深與淺,有利拓寬學生的視野,延伸學生的思維觸角,增強其道德判斷能力。如:在學習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上《同學之間》一課時,教師開展了一項合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可時間到了,居然有好多組沒有完成任務,究其原因,小組內的學生互不相讓,不肯聽從統(tǒng)一安排,最后任務無法完成。抓住這一生成資源,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對話,“你會拔河嗎?”“看誰最會合作?”“他們?yōu)槭裁磿晒??”等等,讓學生在深入反思中尋找答案,達成共識。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既有一定的導向性,又有一定的針對性,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激勵學生深度思考,對于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3.“品德與社會”資源能量的正與負。
從教育生態(tài)學看,德育課程資源具有一種內在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具有正負兩面性和轉換流動性。學校的道德教育有著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責任,也就是說,學校的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道德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應通過社會正能量的輸入,激活學生的道德內力,引領學生向善向好發(fā)展。
成人世界是復雜的,價值觀也是多元的。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價值系統(tǒng)尚在形成之中,對于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分辨能力較弱,因此,小學品社資源的開發(fā)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從真實的生活出發(fā),重視正面導向,通過資源能量的轉換流動,促進“心靈的轉向”,進而將學生引向愛、善、智慧。
如:在校園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現(xiàn)象: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破壞草坪等等,筆者將學生校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教育資源,開展了“校園文明我要說”的主題系列活動,組織一批學生擔任校園文明“監(jiān)督員”,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校園中種種不文明的現(xiàn)象,并用文字、照片、錄像記錄下來,然后整理、歸納;課上,學生互相交流自己觀察到的不文明現(xiàn)象,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討論解決的方法;課后,學生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寫成廣播稿,向學?!靶枪怆娨暸_”投稿,呼吁全校師生一起關注校園不文明現(xiàn)象;在校園板報上,他們發(fā)布《告全校學生的倡議書》,倡議大家從自己做起,向校園內的不文明現(xiàn)象說“不”;他們還致信校長,希望重視校園內存在的問題,加強管理力度,使校園更美好。
周國平說:“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鞭q證地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旨在更好地讓學生吸收人類文明的精髓,為美好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