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體乾 殷軍華 鄒 霞
桂枝湯加減治療痿證1則
曲體乾1殷軍華2鄒 霞1
桂枝湯;痿證;辨證論治
桂枝湯為《傷寒論》之經(jīng)方,為“太陽中風(fēng)表虛證”而設(shè)。原文:“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湯主之?!币饧矗猴L(fēng)寒感冒有汗的用桂枝湯,療效之佳無須贅述,今重點探討“桂枝湯”在部分雜病中的應(yīng)用。
應(yīng)用要點宗其原意:表虛,或受寒侵,或受濕侵,或受風(fēng)侵,或是風(fēng)寒濕雜生,抑或是素有水飲,復(fù)感外邪而致病等,此為其主要病機,并作為診斷及治則的主要依據(jù),結(jié)合某病的特有證候,辨證施治,只要辨證得當(dāng),療效顯見。
筆者在臨床中應(yīng)用桂枝湯加減治療多種證候、不同的疾病,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舉痿證1例,談點滴體會。
患者,女,68歲。2016年2月29日初診。4年前夏天炎熱勞作,午間從30多米深的水井提水洗腳,當(dāng)晚下肢發(fā)涼難受,從此下肢無汗,2 d后雙腿痿軟不能行走,1周后肌肉出現(xiàn)明顯萎縮,后來愈發(fā)嚴(yán)重,此后踏上漫長的治療之路。曾用中藥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如肌肉漸長,稍能行走,但再服藥無進展,換他藥也無進展。現(xiàn)癥:雙下肢肌肉瘦弱,酸軟無力,走路時小腿腹側(cè)有一硬結(jié),費力能走百米,雙下肢輕度浮腫,脈右浮,左細(xì)弦,舌青紫,苔薄白,便正常。
辨證:夏季天熱且午間勞作,陽氣外泄,衛(wèi)氣恰弱,猝受寒濕,寒濕阻絡(luò),陽氣被遏,得不到脾精之濡養(yǎng),遂生痿證,此與脾痿相關(guān)。以往不出汗是因陽氣未通,陽不通營不養(yǎng),陽不升肌不解,而能建功者唯有桂枝湯。
治則:升陽除濕散寒,解肌和營,健脾通脈養(yǎng)肌。方用桂枝湯加減。組成:葛根15 g,羌活15 g,桂枝15 g,白芍20 g,生姜15 g,甘草10 g,大棗15 g,木瓜30 g,白術(shù)15 g,茯苓30 g,徐長卿15 g,雞血藤30 g,6劑,水煎服。
3月8日二診:諸癥緩解,如今腿能出汗,走路有力,能逛商場、去超市、遛廣場,全家高興。脈右浮,左略弦,仍屬脾虛寒濕之脈。照上方再服6劑。
3月14日三診:病證繼續(xù)緩解,自覺好轉(zhuǎn),能上下樓,雙下肢仍浮腫。上方加澤瀉6 g,再服6劑。
3月21日四診:雙下肢浮腫減輕,肌肉增,腿更有力,按三診時方劑再服6劑。
4月1日五診:雙下肢輕松有力,肌肉漸豐,原方去羌活、徐長卿、雞血藤,以補中和營,鞏固療效。處方:干葛15 g,桂枝15 g,白芍20 g,生姜15 g,炙甘草10 g,大棗15 g,木瓜30 g,白術(shù)15 g,茯苓30 g,6劑,水煎服。
此證雖表現(xiàn)嚴(yán)重,病程長,仍屬寒襲居營衛(wèi)與脈道,致使陽氣被遏,下肢得不到脾精有效的濡養(yǎng),雖肉痿筋軟,但只要升陽散其濕寒,則肌解營旺,陽氣通利,肝氣得發(fā),脾精得布,痿證得除。在辨治過程中,雖然該證屬于大寒大濕,但不用大辛大熱、大汗大利之劑,是因其無大寒、水飲之證候,病史雖長,其邪仍至營衛(wèi),在肌肉、筋脈。至此更能深刻感受到中醫(yī)藥理論科學(xué)精妙之所在。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