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營口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遼寧 營口 115000)
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
王 雪
(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營口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 本文就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及探討。方法 選擇我院近1年收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另選取同期收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研究對象,將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輸血量、合并癥以及內鏡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及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HGB、ALB、PLT、PT、Gr等指標與參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的BUN、輸血量均高于參照組;實驗組中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的占比明顯高于參照組,使用抗凝藥物占比高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胃潰瘍發(fā)生率、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率均高于參照組;均P<0.05。結論 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含量較高,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的肝硬化患者以及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更易并發(fā)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臨床診療中應對該類患者加以重視。
肝硬化;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肝硬化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易伴有各種并發(fā)癥,為疾病治療增加難度。其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為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分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與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二者的出血誘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qū)別[1]。本文為使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診療更加確切,對我院近1年收治的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其臨床特征,為日后的疾病診療提供有利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成果做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17例;年齡分布在34~59歲,中位年齡為(44.6±3.1)歲;病程在1.5~8年,平均病程為(3.7±0.4)年。另選取同期收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5例;年齡分布在32~60歲,中位年齡為(44.9±3.3)歲;病程在2~8.5年,平均病程為(3.9±0.5)年。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數(shù)據(jù),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及家屬均有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規(guī)檢查、肝功能檢查、內鏡檢查等,對其病因及檢查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其臨床資料。整理各項檢查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白蛋白含量、紅蛋白含量、血小板含量、輸血量等。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高血壓、冠心病占比以及抗凝藥物使用情況;對比內鏡檢查結果,確定其是否存在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將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均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整理、統(tǒng)計及檢驗;HGB、ALB、PLT、PT、Gr、BUN、輸血量等指標均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差()表示,組間對比結果予以t值檢驗;高血壓占比、冠心病占比、十二指腸潰瘍占比、胃潰瘍占比等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n,%)表示,組間對比結果予以卡方值檢驗;以P<0.05作為組間比較差異的評定標準,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及輸血量:實驗組患者HGB、ALB、PLT、PT、Gr等指標與參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t檢驗結果為P>0.05;實驗組患者的BUN、輸血量均明顯高于參照組,t檢驗結果為P<0.0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合并癥及抗凝藥物使用情況:分析患者的病歷資料得出,實驗組患者中有7例患有高血壓,占比為18.42%(7/38);有6例患有冠心病,占比為15.79%(6/38);參照組患者中有1例患有高血壓,占比為2.63%(1/38);有1例患有冠心病,占比為2.63%(1/38);實驗組的高血壓、冠心病占比具顯著高于參照組,卡方檢驗結果為P<0.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中有9例患者使用抗凝藥物,占比為23.68%(9/38);參照組中有2例患者使用抗凝藥物,占比為5.26%(2/38);實驗組對比參照組更高,卡方檢驗結果為P<0.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及輸血量()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及輸血量()
注:*為與參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HGBALBPLTPTGrBUN輸血量(U)實驗組3877.5±15.632.3±4.7107.5±27.617.5±2.475.6±11.39.0±1.2*10.5±2.7*參照組3874.5±15.931.9±4.599.7±26.517.7±2.574.2±10.66.3±1.06.2±2.5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內鏡檢查結果:實驗組患者的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率、胃潰瘍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卡方檢驗結果為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內鏡檢查結果(n,%)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患者多呈彌漫性擴張,隨之病情進展會對其肝臟造成嚴重損害[2]。肝硬化患者的干細胞會大量死亡,未死亡的干細胞會呈現(xiàn)出結節(jié)性再生狀態(tài),逐漸成為結締組織及纖維隔[3]。發(fā)展到后期,肝功能會逐漸喪失;在此期間會引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肝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4]。尤其是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大量出血,極易引發(fā)休克,甚至危及生命[5-6]。因此,臨床中應對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便于做出及時診斷,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7]。此次研究,選擇我院近1年所收治的患者進行研究,并選取同期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進行比對;從研究結果可看出,實驗組患者HGB、ALB、PLT、PT、Gr等指標與參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的BUN、輸血量均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中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的占比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胃潰瘍發(fā)生率、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BUN與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明顯的差異,且輸血量多,合并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者,使用抗凝藥物等患者,更易發(fā)生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
總結上述研究結果,在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診療中,應對血尿素氮含量高患者,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的患者,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加以重視,預防其發(fā)生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
[1] 馬淑云,孫國輝,張婕,等.肝硬化非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11):1324-1326.
[2] 陳妤,田虹,黃曉麗,等.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4,35(2):278-283.
[3] 劉吉祥.肝硬化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6,8(2):86-89.
[4] 王海霞,王超,聶丹丹,等.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25(17):135.
[5] 邵紅征,胡志勇,劉榮,等.112例肝硬化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J].肝臟,2015,20(3):226-228.
[6] 樊紅,馮彥虎,張德奎,等.內鏡下金屬鈦夾與注射腎上腺素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及安全性[J].臨床薈萃,2013, 28(2):208-209.
[7] 劉廣裕.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2):62-63.
R657.3+1;R573.2
B
1671-8194(2017)10-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