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愛玉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非小細胞肺癌血栓事件相關性因素的預防及護理
歐陽愛玉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對非小細胞肺癌血栓事件相關性因素的預防及護理進行探究。方法選擇有完整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共162例納入研究,根據(jù)患者有無合并靜脈血栓栓塞分為靜脈血栓栓塞組及對照組。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T、APTT、TT、Fg、PLt水平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對照組的PT、APTT、TT、Fg、PLt水平要明顯優(yōu)于靜脈血栓栓塞組,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非小細胞肺癌患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較高,PT、APTT、TT、Fg、PLt水平較低說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不良。
非小細胞肺癌;血栓事件;預防及護理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引起非小細胞癌有多重因素,主要包括吸煙,環(huán)境,電離輻射[1-2]。非小細胞由于其癌細胞生長分裂較慢,與小細胞癌相比其擴散轉移相對較晚。血栓作為非小細胞癌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在肺癌患者的發(fā)生率約為正常人的5~6倍,已經(jīng)成為癌癥患者死亡的第2大原因。本文就非小細胞肺癌血栓事件相關性因素的預防及護理進行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入的有完整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共162例納入研究,均有病理診斷且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進行。根據(jù)患者有無合并靜脈血栓栓塞分為靜脈血栓栓塞組及對照組,各81例。住院日7~127天,靜脈血栓栓塞組男62例,女19例,平均(56.12±28.17)歲,對照組男66例,女15例,平均(55.98±27.89)歲,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靜脈血栓的診斷:運用CT,肺動脈造影,多普勒超聲儀器對靜脈血栓進行診斷,根據(jù)《肺栓塞的診斷與治療指南》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指南》進行下肢靜脈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診斷。抽取空腹靜脈血用凝血分析儀進行PT、APTT、TT的測定。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PLt測定。
1.3 觀察指標 PT的正常值為9~12 s,APTT的正常值為28~41 s,PLT的正常值為100×109/L~300×109/L;TT的正常值為12~16 s,F(xiàn)IB的正常值為2~4 g/L[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分析 對照組的PT、APTT、TT、FIB、Plt的水平均優(yōu)于靜脈血栓栓塞組患者,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分析(±s)
P值0.0001 0.0015 0.0002 0.0002 0.0000項目PT(s)APTT(s)TT(s)FIB(g/L)PLt(×109/L)靜脈血栓栓塞組11.08±1.09 29.01±3.49 12.65±1.2 2.95±0.46 456.0±78.6對照組12.13±2.17 34.20±14.06 10.65±4.53 3.36±0.85 356.51±84.56 t值3.8915 3.22432 3.8410 3.8179 7.7564
凝血四項屬于檢驗科臨檢檢查項目之一,歸屬于血栓性疾病檢查。包括PT、APTT、TT、FIB。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狀況;APTT主要反映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狀況;FIB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TT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4-5]。在非小細胞癌癥患者中已經(jīng)證實存在凝血系統(tǒng)的激活,反映了凝血指標的亞臨床異常轉變。研究證明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的激活會促使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
本研究中,單純患有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PT、APTT、TT、FIB、PLt水平要明顯優(yōu)于非小細胞肺癌合并靜脈血栓的患者。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高血凝狀態(tài)代表著形成血栓的生理變化,具體主要表現(xiàn)為:凝血因子與FIB合成增多及功能具有亢進的表現(xiàn);伴隨著纖溶及抗凝系統(tǒng)蛋白的消耗的增多,其蛋白合成卻在減少;血小板主要表現(xiàn)為增多且伴隨功能亢進;血液粘滯度的增高,會促使血栓的形成。多種凝血因子會參與血液凝固。蛋白質(zhì)的酶解過程主要包括內(nèi)源性與外源性。PT、APTT主要反映外,內(nèi)凝血系統(tǒng)狀況,血液通過與帶有負電荷表面的接觸而啟動為內(nèi)源性途徑;而細胞因子誘導血管內(nèi)皮與單核細胞產(chǎn)生大量的TF導致由凝血因子形成的復合物的產(chǎn)生,從而使機體變?yōu)檠ㄇ盃顟B(tài),此為內(nèi)源性途徑。肝臟會產(chǎn)生 FIB,F(xiàn)IB作為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蛋白,其被激活后會與各種血細胞形成血凝塊,從而減少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這樣就會增加癌細胞的擴散與轉移。同時 FIB還扮演著激活血小板的角色。使血小板可釋放各種生長因子和趨化因子且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及釋放的作用,在血栓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PLt可通過蛋白酶類、白介素、凝血酶等其它介導產(chǎn)生,被激活的PLt其粘附及聚集作用要強于正常的PLt,其可使血液的凝固度增加,促使血栓的形成。
若根據(jù)某些指標的變化,就能夠對靜脈血栓進行早期的診斷,會減少非小細胞肺癌合并靜脈血栓的形成,對患者的治療提供很大的幫助。為了減少靜脈血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的影響,可以采用非手術治療手段,也可采用手術手段。
綜上所述,非小細胞肺癌合并靜脈血栓的患者的凝血四項水平低,不利于患者的預后。
[1]李錚,胡雁,薛一帆.漸進式壓力長襪預防術后靜脈血栓栓塞[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5):478-480.
[2]王朝陽,楊帆,李高峰,等.862例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發(fā)生率及其臨床特征[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32(20):2255-2257.
[3]李艷,郭其森.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治療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0):800-804.
[4]孫利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靜脈濾器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5):1428-1429.
[5]張俊萍,毛光華,史天良,等.DC-CIK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1,18(4): 424-4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