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嫻 農惠娟 劉旭
[摘要]目的觀察并討論采取聚焦模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行為影響的臨床療效分析。方法選取2014年5月一2016年9月來本院治療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臨床常規(guī)健康宣教護理,觀察組患者實行聚焦模式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經過各自護理后的NOSIE-30評分、WHOQOL-100評分。結果兩組患者在干預前NOSIE-30評分、WHOQOL-10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各自組護理后,觀察組在社會能力、個人衛(wèi)生、社會興趣的因子評分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遲緩、臨床表現(xiàn)、激動、抑郁的評分上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NOSIE-30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WHOQOL-100評分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聚焦模式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有助于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緩解病情發(fā)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加大臨床的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聚焦模式;慢性精神分裂癥;認知行為;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3-19-04
聚焦解決模式由steve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是在作為一種短期心理治療技術在MilWallkee(密爾沃基)家庭治療中心的背景下逐漸發(fā)展而起,最早應用于臨床心理咨詢的治療上。如今聚焦模式已被普遍應用于臨床的護理干預中,并作為一項先進的現(xiàn)代化護理模式被國際臨床護理領域認可與關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病程周期長、治療難度大、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加之一直以來傳統(tǒng)社會觀念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許多患者即便康復后依然無法獲得家庭與社會的認可。聚焦模式有著通過積極心理學進行治療的護理背景,更加關注重視患者,是能夠激發(fā)患者潛能的康復護理干預模式。本院對應用聚焦模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行為影響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9月來本院治療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經倫理委員會通過,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年齡18~60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重大軀體疾病。兩組間年齡、性別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臨床常規(guī)健康宣教護理,針對患者自身病情向其告知精神疾病的病因、臨床特征、治療依據(jù)、藥物類別、預防復發(fā)等注意的事項及進行出院指導。觀察組采用聚焦模式:(1)描述問題:通過主管護師和主治醫(yī)師對患者實施病情評估,在和患者溝通中,重視對患者的引導,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記錄患者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礎上制定可行性的健康宣教辦法。如患者若害怕出院后無法找到工作時,護理人員則可以適當?shù)厝ヒ龑Щ颊呷纭澳氵^去是如何找到現(xiàn)在這份工作?”。(2)創(chuàng)建目標:在患者發(fā)現(xiàn)問題后,護理人員鼓勵和引導患者按照自身思維創(chuàng)設可糾正的目標,以確保目標的可行性,如“假如你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打算怎么去做好這份工作?”(3)探查例外:在明確目標后,護理人員和患者共同討論一些問題的偶爾性,并讓患者進一步思考過去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4)信息反饋:制定目標后,在實現(xiàn)目標的階段,護理人員和患者一道對過程加以反饋,并激發(fā)患者獲得好成績的意識。(5)評價:鼓勵患者的進步表現(xiàn),并協(xié)助其往更好的方面發(fā)展。每3天與患者交談1次,30mi/次,護理人員記錄交談內容,諸如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自述、解決問題的方法、布置作業(yè)等一般性程序。
1.3療效評價
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IE-30)由30個項目組成,包括7個方面:遲緩、臨床表現(xiàn)、激動、抑郁、社會能力、個人衛(wèi)生、社會興趣。每方面采取5級評分,前四項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狀態(tài)越差,后三項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恢復越好。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采用百分制評分進行療效評價,包括4個方面:心理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環(huán)境狀態(tài)、社會支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NOSIE-30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經過各自組護理后,觀察組在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能力的因子評分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遲緩、激動、臨床表現(xiàn)、抑郁的評分上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NOSIE-30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wHOQOL-100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經過各自組護理后,觀察組在心理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環(huán)境狀態(tài)、社會支持的因子評分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通過有效的臨床健康宣教,可顯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并提升其對所患疾病的認識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健康宣教基本上都是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開展,患者往往都是單一地接受和應對疾病表現(xiàn),更加被動、順從且沒有樹立起和精神分裂癥這一特殊疾病抗爭的決心。實施聚焦模式開展健康宣教,不能將解決問題的項目視為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應更加關注患者后期的復原力、力量感以及幸福指數(shù)。這一護理模式是將重心從關注影響患者的健康問題,變成如何讓患者通過自身條件去創(chuàng)設解決方案。在護理人員的積極引導下,讓患者自己提出問題,依據(jù)患者自身情況設計出適合患者自身的護理改進目標,真正做到了化被動為主動。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經過各自組護理后,觀察組在社會能力、個人衛(wèi)生、社會興趣的因子評分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遲緩、臨床表現(xiàn)、激動、抑郁等狀態(tài)的評分上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解決問題的個人能力上,采取聚焦解決模式的患者評分明顯高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患者。而且護理人員都以聆聽為主,這會令患者處于主導地位,以患者為中心,使其自尊心受到滿足,這也符合現(xiàn)代護理模式中“人本理念”的治療原則,體現(xiàn)了健康宣教的效果。
社會支持中的客觀支持主要是指獨立于個體的感受而真實存在,能夠取得的社會支持;主觀支持主要是指個體對支持的主觀感受,即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支持利用度是指患者積極利用社會支持的水平。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靠的社會支持能夠有助于患者很快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實行聚焦模式后,其社會客觀支持利用度明顯優(yōu)于一般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患者能夠化被動為主動,懂得盡可能地用諸多資源尋求幫助。毋庸置疑,治療及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最大目的便是讓患者能夠迅速地融入社會。同樣不容回避的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在主觀支持(患者對支持的感受)中變化可能不會太顯著,究其原因在于這一疾病患者的社交圈更為狹窄、社會關系更為復雜,缺乏情感體驗,滿意程度不高。隨著聚焦解決護理模式的深入,其護理模式的優(yōu)越性更加顯現(xiàn)出來,患者更易放下戒心,在和護理人員保持有效交流的基礎上,更利于護理人員知曉患者實際情況。在護理人員的積極引導下,重新激發(fā)患者的社會興趣,使其更加愿意回歸社會,本研究顯示,患者在護理后社會興趣評分明顯增加。
社會支持的引導本質上是壓力和健康的橋梁,出色的應對方式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精神上的緊張情況,有助于個體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得以良好地調整心理狀態(tài)、保護精神健康。分析認為,應對方式的不同對患者應激反應水平的程度也有極大影響。通過聚焦模式護理干預,患者可以獲得更為積極的應對方式?;乇苁亲⒁饬D移,也可以解釋為是一種可靠的應對方式,然而如長時間的回避不利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疾病康復。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病程周期長、治療難度大、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在實施聚焦模式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更有必要為患者采取更為恰當?shù)男睦砀深A,通過協(xié)同患者的家屬共同制定家庭護理模式,關注患者病情發(fā)展及記錄好患者的基礎信息,幫助患者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做好對患者的精神安慰工作,調節(jié)患者心理狀態(tài),降低其緊張情緒。綜上所述,聚焦模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可靠,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