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首次公布了迄今尚未發(fā)表的張學良十多首詩作,為研究者提供了新史料;同時,以記錄這些詩作的張學良長達50多年之日記為引導,深究張學良大半生幽禁歲月的真實心路歷程。抗戰(zhàn)期間,抗日救國是張的最高訴求;日本投降后,他實際上反對國民黨的大政方針;1956年以后,他開始批評共產(chǎn)黨的一些大政方針。反右斗爭是他轉(zhuǎn)向的重要節(jié)點。后來,他超越黨派觀念,表示他不愛哪黨哪派,只愛國家與同胞。無論如何,他民族英雄的歷史定位不可動搖。
[關(guān)鍵詞]抗日;親共;反蔣;批共;愛國
[作者簡介]畢萬聞(1943-),男,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春 130033)。
張學良所寫的詩歌,多半已公開發(fā)表或已流傳開來了,但尚有一部分沒有發(fā)表或沒有流傳開來,這后一部分,大多錄寫在他幽禁期間的日記里。權(quán)威學者幾乎異口同聲地把張學良50多年幽禁歲月的言談看做是違心之論,筆者覺得實情也許并非那么簡單,因此,便想拋磚引玉,以期通過商討進而接近歷史真貌。
一、從溪口到郴州
1936年末,張學良陪送蔣介石到達南京,便失去了自由。1937年初,他被轉(zhuǎn)移到蔣的老家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竇山中國旅行社的招待所里。7月7日,日本制造了盧溝橋事變。7月18日,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說日軍“兇陷肆行無厭……中日問題,必須以兵,俯乞鈞座賜良殺敵之機,任何職務(wù),任何階級,皆所不辭;能使我之血,得染敵襟,死得其愿矣!”見1937年7月18日張學良致蔣介石親筆函手跡;亦見張友坤等人編:《張學良年譜》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007頁。張與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聯(lián)手抗日,但最想親赴前線殺敵抗日的張學良,卻不能如愿。
抗戰(zhàn)開始,因敵強我弱,實力相差懸殊,平津相繼失陷,淞滬戰(zhàn)役也打得十分慘烈。9月11日前后,張學良從廣播和報紙中得知,天津以南的馬廠、青縣失守了。1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兩日以來,各路戰(zhàn)況不佳,心中煩悶,昨日偶賦一詩。他讓教他四書五經(jīng)的陪讀步先生審閱了此詩,步稍加改動,該詩如下:
山居經(jīng)四季,最好是清秋。
氣爽風和暢,登高盡興游。
《張學良日記》未刊稿,1937年9月3日。該日記原本藏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珍本與手稿圖書館(theRareBook&ManuscriptLibrary)。為節(jié)省篇幅,本文下面未注明出處的日記引文或轉(zhuǎn)述,皆出自該日記或其所隨存的信函、文稿、筆記和剪報等。
這里的“山”是指雪竇山。張學良從南京遷居雪竇山是在1月中旬,尚是冬季,寫此詩時是9月中旬,已經(jīng)歷了雪竇山的冬、春、夏、秋四個季節(jié)。雪竇山風景極佳,但他感覺,不冷不熱的清秋是最好的季節(jié)。各路抗日將士正在前線奮勇作戰(zhàn),身負國恨家仇的張學良將軍卻只能在氣爽風暢的雪竇山上登高遙望。此詩字面上的苦中取樂,與他心底里的“煩悶”和無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張學良在雪竇山招待所住了11個月。1937年11月12日,招待所失火;加之,上海失守,江浙戰(zhàn)事趨緊,特務(wù)隊長劉乙光依照蔣介石的命令,押著張學良于鳳至夫婦向內(nèi)陸轉(zhuǎn)移。11月13日晚,張學良自告奮勇,親自駕駛汽車,從溪口雪竇山出發(fā),途經(jīng)浙、皖、贛、湘四省,于12月25日到達郴州,住到蘇山(俗稱蘇仙嶺)的蘇仙廟里。1938年1月2日,張學良從蘇仙廟下山瀏覽,在一座橋上寫了首詩,總結(jié)了他轉(zhuǎn)移路上的經(jīng)歷和心緒:
剡溪別去又郴州,四省馳車不久留;
大好河山難住腳,孰堪砥柱在中流。
剡溪這里代指溪口,因剡溪在溪口鎮(zhèn)中流過。這首詩的前三句,實際是譴責日本的侵略,最后一句似乎是問話,好像作者對誰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存有疑問。但筆者以為,如果結(jié)合張學良西安事變前后的言行看,那么,抗戰(zhàn)必勝的中流砥柱就是國共兩黨停止內(nèi)戰(zhàn),發(fā)動全國民眾拼死抵抗,長期堅持,最后中國必勝。如果讀一讀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關(guān)于抗日的兩篇重要講演《中國出路唯有抗日》和《抗日的理論與實踐》
畢萬聞主編:《張學良文集》(第2冊),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第968—980頁,第987—1003頁。,那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翌日,即1938年1月3日,張學良從山頂上的住處下山,游覽附近的池塘、溫泉和白鹿洞。白鹿洞里刻有一首蘇仙詩:風駛云軒鶴羽輕,野麋嘗此望霓旌;當時巖下藏身處,依舊春來草自生。這首詩是北宋時期阮閎林寫的,阮當時是郴州的地方官。
張學良便步這首蘇仙詩的原韻,和寫了一首詩:
馬嶺云松少見松, 神化羽化總成空;
遼東萬里家何在?今住牛山第一峰。
這兩首詩都涉及關(guān)于蘇仙嶺的古代傳說。蘇仙嶺原本叫牛脾山(張在詩里簡稱為牛山),西漢文帝時期,有位潘姓人家住在郴州東門外。有一天,潘家的姑娘到郴江洗衣服,突然飄來一條紅色絲線纏住了她的手指,她用牙想把絲線咬斷,絲線卻順勢鉆進她肚子里去,她便懷孕了。她躲到離家不遠的桃花洞里,生了個男孩,取名蘇耽。洞里的白鹿用奶水哺養(yǎng)他,白鶴用雙翼為他御寒。蘇耽在洞里修道成仙,13歲時便乘鶴飛上了西天。人們便把蘇耽叫做蘇仙,把牛脾山改稱蘇仙嶺,把桃花洞改稱白鹿洞。
蘇仙嶺松樹的葉片長得像連片的薄云,故稱云松。看來,蘇耽乘著白鶴升天的神話,張學良并不相信,便說“總成空”。張學良要說的是,我的家遠在萬里之外的東北遼寧,可我現(xiàn)在卻不能率領(lǐng)東北軍打回老家,只能在牛山的最高山峰上,苦苦地遙望家鄉(xiāng)。
二、農(nóng)民的苦痛和自身的遭際
張學良在郴州及其附近住了4個半月,1938年4月中旬,被遷移到湘西沅陵的鳳凰山,住了7個多月,11月下旬,又遷移到貴州省的修文龍崗山陽明洞。一年后,1938年12月5日,張學良讀書有感,寫了白話詩“吟農(nóng)家的驢”:
驢啊,你有多勤勞,你有多辛苦!
耕過好多的田,駝過好多的貨。
吃得省,干得多,對你的主人真不錯;
你的主人對你哪,還是把你送進湯鍋!
驢兄啊,請你不要咒罵他,他受的苦痛,
恐怕比你還難過。
這首詩,字面的意思寫得很直白,但如考慮到張學良當時的遭際與關(guān)切,此詩應(yīng)有兩層蘊意。一層是張失去自由后,仍然關(guān)心普通民眾的疾苦。他經(jīng)過萍鄉(xiāng)時,特意去安源考察煤礦工人的生活。住在郴州期間,1938年2月20日,他曾參觀儒林煤礦,看到該礦沒用機器,全靠人力,深感工人生活黑暗痛苦。隨后,他又到一個煤礦參觀,看到礦井里面的煤,是用人工由井口拉出,工人每天僅掙四、五毛錢,過著非人的生活,他心中大為不平。同時,他注意到當?shù)孛背涑?,有?quán)勢的人,竟然寫個字條,蓋個章,就當鈔票買東西,害民太甚!……另一層蘊意是抒發(fā)不便直說的心中隱痛。1928年秋冬,張學良所統(tǒng)率的奉軍多達四、五十萬,他尚有實力與蔣介石爭雄,但面對日本侵占東北的強勢與野心,他便實行東北易幟,幫助蔣介石統(tǒng)一了中國;1930年秋,他出兵平津,迫使馮玉祥、閻錫山兵敗下野,幫助蔣介石勝利結(jié)束了原本勝負難分的中原大戰(zhàn);1931年日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他按照事變前夕與蔣介石取得的共識,放棄東北,撤兵關(guān)內(nèi),因此被辱稱為“不抵抗將軍”;1933年春熱河淪陷后他辭職出洋——這些大事,他幾乎都有代蔣受過的成分;最后,1936年他發(fā)動西安事變,雖然扣押了蔣介石,但他的主旨還是逼迫并擁護蔣介石領(lǐng)導全國抗日,而絕非為了個人私利。因此,從張蔣兩人關(guān)系來說,張對蔣“真不錯”,可是,蔣還是把張軟禁起來了,變相地送進了“湯鍋”。因此,這首詩也可以說是表達對蔣的不滿。
但是,西安事變后,東北軍已經(jīng)被蔣介石瓦解了,軟禁中的張學良如公然對蔣表達不滿,那他的遭遇便會更加惡劣;更重要的是,對張學良說來,抗日救國第一,個人恩怨遠在其次,所以,他借“吟驢”稍抒不滿之后,又在詩尾,為“主人”辯解說,“他受的苦痛”,更“難過”。張為何又替蔣辯解呢?因為擁蔣抗日是當年的國家大局。
三、平生最大的遺憾
前面說過,抗戰(zhàn)爆發(fā)后,張學良便給蔣寫信,請求參加抗戰(zhàn),未得允許。張移住阮陵鳳凰山期間,1938年6月,蔣的親信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說:“國家正是有事的時候,……我希望能早日恢復自由,為抗戰(zhàn)作點事情”
吳福章編:《西安事變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21頁。,便托張治中向蔣介石關(guān)說,并寫了一封請纓抗戰(zhàn)書,托張治中轉(zhuǎn)呈蔣介石,可蔣還是拒絕他參戰(zhàn)。軟禁在修文陽明洞期間,1939年的9月18日,他在日記中把這一天改定為自己每年的元旦,以示報仇雪恥的決心,這年的中秋節(jié)(1939年9月27日),他寫詩如下:
人家都在那里打仗,
咱(有)“國難家仇”的人,
靜坐塘邊來釣魚。
呵,
戎馬半生已經(jīng)廿年了,
年近四十,再干一干
“蠹書蟲”兒。
詩中,他把自己的心愿和境遇加以對比,突顯了他抗日救國的心愿。12月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國家沒有武裝,不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一個動物,沒有武裝,難得生存;一個人不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能算是一個現(xiàn)代人。他便利用被囚的“機遇”,多讀好書,積累有用的知識。11日夜,他便寫了首“偶感詩”:
現(xiàn)在我有血無處流,
有精力無處去使;
只有武裝我的頭腦,
充實我的體力——
以待國家民族需用時。
張學良晚年說,他痛恨日軍的侵略,一生主要想抗日,但心中最難過的就是未能參加抗日戰(zhàn)爭??梢哉f,抗戰(zhàn)八年,他的訴求就是親赴前線,殺敵救國。但蔣沒有讓他實現(xiàn)他的最大心愿,這便成為他平生最大的遺憾。
四、初到臺灣的感受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9月,張從劉乙光那里得知,要從貴州桐梓天門洞遷離。10月暫移重慶松林坡,說是等飛機去南京,這讓張學良心中燃起了重獲自由的希望??墒?,11月2日,當飛機降落在臺灣松山機場之后,他才知道被遷移到了臺灣。當夜,宿于新竹縣城招待所,翌晨,他早早地起來,在院內(nèi)外巡視,發(fā)現(xiàn)這個招待所是日本侵占臺灣時期的日式建筑,與周圍破陋的民居相比,優(yōu)劣十分懸殊,他悲從心來,幾乎落淚,便寫了一首詩:
臺灣,臺灣!
我信,我確信,你會自為地長成,
成為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個好弟兄,
也是一個很得力的好弟兄!
臺灣,臺灣!
我盼望你,我深切盼望你快快長成!
你好比一些臺灣的女性,
來臺灣的人們,有些敗類,
只貪圖你的色和肉,看不見你的心靈。
臺灣,臺灣!
你值得留戀,你的遭遇相當可憐,
當中國被異姓統(tǒng)治的時候,把你拋棄。
因而,這不是你的過錯,
你有過可歌可泣的表現(xiàn):英雄(般)的反抗!
你被奴役了五十一年,
也有些認賊作父,也有些忘了自己的祖宗,
當你回家的時候,又趕上了暴風雨,
所以,弄得有點模糊不清。
從藝術(shù)水準上說,此詩并無超卓之處。但寫此詩時,張學良因失去自由,已與社會隔離長達十年了,他所能獲得的資訊自然十分有限。他于11月2日中午飛抵臺北,到3日晨寫此詩,到臺灣實際上還不到一整天。這一天里,他所能接觸到的少許人物,大多是臺灣中上層人士,他們又大多來自大陸??墒?,這首詩里所表達的初到臺灣的感受和聯(lián)想,其敏銳和深邃,應(yīng)當說非同一般。如果聯(lián)系到第二年臺民的二二八暴動與后來成了氣候的臺獨勢力,以及遲至今日臺灣尚不能與大陸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我們就更應(yīng)該佩服張學良的判斷力了,
蔣介石說張學良小事聰明,大事糊涂。但從這首詩說來,張對大趨勢的判斷卻相當準確。這里不妨再舉一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珍珠港,翌日,美國對日宣戰(zhàn)。10日,張學良在日記中說,日本軍人制造珍珠港事件,對日本說來,是不智之舉,日軍應(yīng)該一面先攻英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一面敷衍美國,使羅斯??偨y(tǒng)不能在國會里暢行無阻,待消滅英國在遠東的勢力之后,再圖美國。從世界戰(zhàn)略上說,張學良的判斷顯然是正確的,后來的戰(zhàn)局發(fā)展,也證實了他的判斷。
五、心中的悲喜及對政略的建議
1948年元旦,張學良寫了一首自稱很臭的詩:
大眾那塊,冰天雪地,
我這里,風暖花開;
大眾那塊,饑寒交迫,
我這里,豐衣足食;
大眾那塊,炮火連天,
我這里,悠然高臥;
兩廂對照,心情交織,
我也不知,是悲是喜?
來一首可以臭倒墻的詩,
權(quán)當作我的新正試筆。
寫這首詩的時候,由國民黨挑起的國共大內(nèi)戰(zhàn)正在大陸激烈進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本已捆住了民眾的手腳,戰(zhàn)亂又使民眾更加痛苦不堪。從字面上看,幽禁中不愁吃不愁穿的張學良,是以此詩來表達對勞苦大眾遭遇的深切同情。那為何又說“我也不知,是悲是喜”呢?
半年多前,1947年5月,張原來的部屬莫德惠,得蔣介石特許,由南京到臺灣探望了他。莫在名義上雖是無黨派的社會賢達,實際上是親蔣的,此時,已是國民政府委員之一。莫德惠與張學良告別時,張學良除了婉轉(zhuǎn)請求重獲自由(到蔣身邊“隨侍學習”)之外,還請莫向蔣轉(zhuǎn)達張渴望國民黨變革大政方略的建議:現(xiàn)在的剿“匪”,看重武力,這樣打下去,萬難消滅“奸匪”(指共產(chǎn)黨和解放軍)!張認為,必須修明政治。怎樣修明政治呢?張?zhí)岢隽巳龡l辦法,一是不要老是由中央派人到各省各縣擔任要職,也不要把各省各縣本地官員調(diào)到他處,而是扶植各省各縣地方官員,這條辦法,顯然是要中央向地方放權(quán),擴大國民黨政權(quán)的社會認同度。二是鏟除土豪劣坤,平均地權(quán),解決民生問題。張幽囚修文期間,曾特意了解當?shù)氐淖獾桕P(guān)系,1940年12月,他下結(jié)論說,地主的存在,才是中國農(nóng)村的最大危機。這第二條辦法,實際上是主張解決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要知道,1940年尚在抗戰(zhàn)時期,即使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等根據(jù)地,實行的也是減租減息政策,還沒有實行后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平分土地政策。三是廣用客卿,發(fā)展國營經(jīng)濟。這實際上是婉轉(zhuǎn)地反對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要求節(jié)制資本。張給蔣的這些關(guān)乎國民黨興衰的重大建議,實質(zhì)上是反對蔣打內(nèi)戰(zhàn),要求蔣從根本上實行民主改革。
1934年6月,國共兩軍在江西的第五次圍剿與反圍生死交戰(zhàn)之時,張學良曾公開呼吁兩黨應(yīng)擯除歧見,聯(lián)合抗日
畢萬聞主編:《張學良文集》(第2冊),第741、742頁。。兩年后,為阻止蔣的剿共內(nèi)戰(zhàn),張楊竟然發(fā)動了西安事變。這次,1947年5月,幽禁中的張又勸說蔣放棄剿共政策,革新政治。莫德惠回到南京,向蔣報告了張的政策建議,蔣的反應(yīng)如何?當時,蔣正命令王鐵漢中將(王原來是張的部屬)去東北剿共,蔣氣憤地對王說,共產(chǎn)黨鬧到今天,都是張學良害的,他現(xiàn)在還不悔過,說共產(chǎn)黨不對,中央剿共也不對!蔣斷然拒絕了張的建議,繼續(xù)大打內(nèi)戰(zhàn)。半年后,張寫這首“悲喜詩”時,蔣軍已在內(nèi)戰(zhàn)中露出敗象。繼續(xù)內(nèi)戰(zhàn)要加重大眾的苦痛,張心里感到悲傷;而蔣拒不改革,繼續(xù)內(nèi)戰(zhàn),終必失敗,又使張心中竊喜。但張不能明說,只好說“不知”是悲是喜。這正如后來張從報上看到蔣在大陸潰敗時,看守聽到他低聲發(fā)出一聲哼的冷笑一樣。這首悲喜詩是1948年元旦寫的,一年半之后,國民黨就敗退到了臺灣。
蔣敗退臺灣之后,才被迫轉(zhuǎn)變政策,推行地方自治、“土地改革”并節(jié)制資本等等,實際上變通地接受了張學良的三大主張。
1945年5月,張學良的舊屬史炳炎給張寫了一封信,連同一包東北產(chǎn)的高粱米,托看守隊長劉乙光帶給了張。9月23日夜,張寫了一首關(guān)心民生的詩:
感君情義深,得食故鄉(xiāng)米;
更讀函中言,嘆息復嘆息。
既云望我歸,胡不行我志?
萬姓乃更生,我則無所惜。
史炳炎寫給張學良的信文,筆者無法查到,但抗戰(zhàn)勝利后,許多東北父老以為蔣能恢復張的自由,國民黨內(nèi)好些東北人士,也吁請蔣讓張擔任東北接收大員。但蔣認為,讓張擔任東北接收大員,就無異把東北交給了共產(chǎn)黨。蔣不僅不讓張出任接收大員,連自由也沒給張。1946年初,政協(xié)達成了和平建國的協(xié)議,張學良覺得甚好;4月,張在寫給周恩來的密信中說:“爾來兄又奔走國事,再做紅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
畢萬聞:《英豪何所懼相忍皆為國——談張學良幽禁期間與周恩來的往來密信》,《新華文摘》1997年第6期。張說過,自己的最大夢想就是實現(xiàn)中國統(tǒng)一??墒?,其后國共大打內(nèi)戰(zhàn)的現(xiàn)實令他大為失望?!昂恍形抑??”那時,國民黨正想憑借優(yōu)勢武力來剿滅共軍,怎能踐行張的志愿?大內(nèi)戰(zhàn)先從東北展開,國民黨最先失掉的也是東北。張學良只能“嘆息復嘆息”了。但東北獲得了解放,“萬姓乃更生”,張對自己的處境,也就無所憐惜了。
六、惟愿蒼生脫苦
張學良頗有自知之明。他認為,自己良心秉正,每遇大事,總是把國家和大眾的利害作為考量的主旨,而把自己的利害置之度外。他也多次想改掉自己的一些弱點,勿急躁,勿沖動,戒言,戒色,做事要有定力,不要虎頭蛇尾。1953年4月4日,他在雜記中寫道:
一生憑道義,無處不新春。
除了九一八丟掉東北之外,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結(jié)束中原大戰(zhàn),尤其是為抗日救國而發(fā)動西安事變,他確實重道義,輕私利。而且,他心胸豁達,待人寬厚,談吐幽默,即便長期身處逆境,也能與看守們相處較得,他自己也很少愁眉苦臉。因此,也可以說他“無處不新春”。
當然,他與看守們相處較得,也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看守們都知道,宋美齡、宋子文、戴笠等高官都對張學良較為友好,張對看守們出手也比較大方(張在美國有投資,其經(jīng)紀人伊雅格經(jīng)常給他錢)。
1955年1月22日,他和趙一荻由井上到臺北過年并檢查身體,住在士林保密局醫(yī)務(wù)所。23日是除夕,夜里,臺北爆竹之聲不絕于耳。后半夜,他躲在床上“胡作”了一首詩:
萬姓不減故鄉(xiāng)心,除夕未停爆竹音。
村佬入城眼不穩(wěn),夢中疑覺戍金門。
張學良失去自由后,幾乎都是住在遠離繁華城鎮(zhèn)的僻遠鄉(xiāng)野,這次春節(jié)住進了臺北。這位已經(jīng)55虛歲的“村佬”,整夜聽見過年的爆竹聲,感受到了百姓依舊熱愛生活思念故鄉(xiāng)的熱情。這不停的爆竹聲,使他在睡夢中還覺得好像兩岸在金門炮戰(zhàn)一樣(1958年炮擊金門之前,兩岸在金門也偶有炮戰(zhàn))。
1955年3月,張學良又回到了井上。9月上旬,他連日“胡思亂想”,11日腹瀉又犯了,12日晨起,他便仰臥在躺椅上,悶看詞書,感到有點疲倦,便占歌一曲:
行年五十五,不愿再度臣仆;
富貴浮華如浮云,但愿蒼生脫苦!
張在詩里表示不愿出山后再為人臣仆。這個意愿是否很堅定呢?1950年夏,蔣介石開始在臺灣改造國民黨,并要求在大陸戰(zhàn)亂時期脫黨的黨員“歸隊”。翌年1月,重新登記黨員,不去登記者,撤消其黨籍。西安事變前,張不僅是國民黨黨員,還是國民黨的中央執(zhí)行委員并兼監(jiān)察委員。失去自由之后,張自然失去了所有職位。1951年1月11日,張給蔣夫人宋美齡寫信,表示愿意“歸隊”。這是張要求重回國民黨的第一次表示。27日,張收到國民黨公函,說歸隊不妨暫緩。1954年10月初,看守隊隊長劉乙光奉命到臺北草山(后改稱陽明山)受訓(當時臺灣高官分期受訓,劉乙光早已升為將官,也在受訓之列)。張學良對劉表示,也愿去受訓,但說自己沒有打內(nèi)戰(zhàn)的斗志,如果打蘇俄,倒想干一干。劉建議他謹慎從事,先別給層峰(蔣)寫信,可給張群寫信試探,張便把寫給張群的信讓劉帶轉(zhuǎn)。這是張學良第二次請求“歸隊”,還是沒有獲準。筆者覺得,張在這首詩里所表達的不再為人臣仆的意愿,可能是連日胡思亂想的初步想法,并非定見。至于看淡個人的榮華富貴,早在西安事變前后,他就多次地表達過;寫此詩之后,也重復過此意。他“但愿蒼生脫苦”的心愿,可以說,幾乎與他期盼國家統(tǒng)一富強一樣,是他一生的期許。
七、從親共到批共
西安事變之前,1934年前后,張執(zhí)行蔣的剿共政策,發(fā)表過許多反共言論,作為國民黨將領(lǐng),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事,但1957年之后的第2次批共甚至反共,其由來比較復雜。限于篇幅,本文只談史實,不涉及其所由來的主客觀多種原因。
1956年和1957年,國際局勢動蕩加劇,內(nèi)地也發(fā)生了震動臺港地區(qū)的大事。蔣介石趁機抓緊了對張學良的思想改造。11月15日,劉乙光嚴厲地向張學良轉(zhuǎn)告了蔣的兩條禁令,一是不準再收聽中共的廣播,二是不準同“警衛(wèi)”人員接近。張晝思夜想,反復考慮了兩三天,并在日記里寫下了深自反省的決心,要從此更始,改頭換面,死里求生。20日,劉又告訴張學良,蔣令他寫一篇西安事變同共產(chǎn)黨“勾結(jié)”的事實經(jīng)過,并再三吩咐要“真實”地寫。張用了十多天的時間,以給蔣寫復信的方式,頗不情愿地寫出來了(這篇回憶錄,隨后被兩蔣定名為《西安事變反省錄》),但回避了蔣被扣后口頭答應(yīng)了不再剿共等條件才得獲釋的經(jīng)過;蔣不滿意,又逼迫他駁斥在香港揭露了西安事變真相的郭增愷,張很無奈,只好遵命照辦了
詳情可參見拙文《蔣介石張學良與郭增愷揭密事件》,載《東北史地》2014年第3期。。
到1956年11月,張學良已被幽禁了20年,但他一直不肯認“罪”。這回,在蔣的高壓之下,張學良終于無可奈何地屈從了蔣介石。蔣甚感安慰,夸獎張對共黨的認識已有進步,并說,張將來對反共抗俄還可以有貢獻。蔣還把自己寫的一本反共的精裝書和一本1957年的日記本,送給了張學良。24日,劉乙光轉(zhuǎn)交時,特意說是蔣親手交給他的,張收受之時,不覺淚下。25日是圣誕節(jié),蔣夫人贈送的上等皮鞋、餅干、糖果、香檳酒等圣誕禮物也到了。張夜里反復自思,下了最后決心,便在恭賀老蔣夫婦圣誕的信函中,探詢自己還可以有何貢獻,愿從頭做起追隨老蔣。同時,又一次請劉乙光向老蔣轉(zhuǎn)達自己愿意受訓出山的心愿。
可是,蔣推說外間之人對張頗不諒解,萬一引起誤會或風潮,侮辱了張,反倒壞事,因此,讓張先寫一本書,把自己的經(jīng)歷、抗日情緒、對共產(chǎn)黨的觀感講出來,對外發(fā)表,變換外間觀感,然后再談受訓等事。27日,張聽后深為難過,一夜未能成眠,28日早起,張便當著劉乙光的面大發(fā)牢騷。經(jīng)老劉苦勸,趙四進言,張自感矛盾:既然已決心從事反共,又何顧自己的顏面呢!自覺稚氣太盛,須加痛改。29日上午,張把復蔣之信又改了改,交給老劉去臺北呈上。然后,張寫了兩句詩:
昨夜一陣瀟瀟雨,狂風吹去滿天云。
元旦過后,張學良便遵命述寫自傳。在自傳里,他對西安事變前后中共和周恩來的抗日言行,話里話外實質(zhì)上仍表贊同,但對1956年以后的中共和周恩來,則多有批評。抗戰(zhàn)勝利,他渴望國共繼續(xù)合作,和平建國,而內(nèi)戰(zhàn)卻越打越大,他認為是國民黨恃強而不肯遷就,待國民黨大敗乞和之時,他又轉(zhuǎn)而期望中共寬大為懷,不要嚴懲戰(zhàn)犯。1956年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他認為都是革命,故批評中共和蘇共的干預,他對斯大林二戰(zhàn)前與希特勒聯(lián)手瓜分波蘭,以及蘇聯(lián)出爾反爾拒不把旅大和中東鐵路無償歸還中國感到氣憤,批評共產(chǎn)黨言行不一。
見張學良著:《雜憶隨感漫錄》,臺北:臺灣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第153、154、166、160、170等頁。
八、反右斗爭前后
1957年2月23日晨,張仿唐人賈長江之詩,“謅詩”一首:
客舍臺灣已十霜,憂心日夜憶遼陽。
何當共渡桑田水,痛飲黃龍踐故鄉(xiāng)。
他把這首懷鄉(xiāng)詩抄入自傳之中。4月22日,自傳寫完,取名《雜憶隨感漫錄》,裝訂成冊,呈送老蔣。張學良愛吃芒果,6月13日,小蔣托老劉帶給張一簍芒果,老蔣并告張,擬將張遷至較近之處。兩蔣雖接連夸獎張的批共表現(xiàn),但仍未有讓張受訓出山的表示,張只好等待。10月3日晨,張沉思默想,寫出四句詩:
不憂不懼,不嫉不恨;
樂天知命,海闊天空。
這四句詩雖不押韻,但緩解了張的期盼,他感到快樂。8月12日,小蔣讓張寫《蘇俄在中國》(著者名義上是蔣介石)的讀后感,并囑把西安事變加進去,以便公開發(fā)表。18日,張寫完《恭讀〈蘇俄在中國〉后記》。張在此文中,談到西安事變,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但卻嚴厲地批評大陸的反右斗爭,說章乃器、羅隆基、儲安平這些人過去追隨中共,但在共產(chǎn)黨眼中,他們跟自己一樣,都是反動分子,資產(chǎn)階級殘余,遲早都是肅清的對象,只是他們不自知而已,而這次他們都上了共產(chǎn)黨鳴放的圈套。
當時,兩蔣時常去高雄,便在高雄為張?zhí)暨x高級住所,并妥加修繕。10月24日晚,張被遷到高雄西子灣,住進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石覺原來的房子,此房環(huán)境優(yōu)美,可以憑眺大海。蔣為修理這所房子花去了新臺幣20多萬。張說這是他幽居21年來最舒適的住所。
住所大大改善了,但對張受訓出山之期許仍無回應(yīng)。11月17日,張憑欄遠眺,擬古詩一首:
滄海在望,莫測高深。
怒濤岳撼,靜浪如茵。
輪航萬里,筏濟漁人。
魚龍憑躍,江漢歸心。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常常把抗日戰(zhàn)爭提前爆發(fā)和大陸變色這兩件大事都歸咎于西安事變,歸咎于張學良,張則在自傳中為自己辯解說,這兩件事,他雖有肇造的成分,但他個人咋能有那么大的能量?他把其因果歸結(jié)為宿命論。這首詩,其實是說社會之巨變?nèi)缤瑴婧E瓭粯幽獪y高深,但有為者還是可以憑海飛躍,筏濟漁民。
1958年2月2日,張學良到臺南游覽,拜謁了鄭成功祠,寫吊詩二首: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上告素王去儒巾,國難家仇萃一身。
若使蒼天多假壽,管教歷史另翻新。
鄭成功為其父鄭芝龍的妾所生,舊時稱妾媵之子為孽子;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堅決抗清,“不孝”之子也可稱為孽子。明朝被推翻之后,鄭成功仍孤守臺灣,尊奉明朝,故稱孤臣。明朔,明朝的歷法。第一首吊詩充分表達了張的愛國情懷,張很喜歡,后來常常書寫此詩贈送友人,因此,此詩已流傳很廣。
第二首吊詩還沒有流傳開來。素王,指有王之德而不居王之位者;儒巾,指讀書人。國難家仇,明朝末年,外敵荷蘭殖民者侵占著臺灣,故稱國難;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降清后被殺,故稱家仇。1662年2月,鄭成功率軍收復了臺灣,并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但5個月后,鄭就病逝了,年僅38歲。張學良推崇鄭成功以武力雪國恥報家仇,卻仍尊奉明朝而不自立為王的愛國精神;但又嘆息他天不假年,沒能完成推翻清朝的大業(yè)。
1958年3月10日,劉乙光告訴張學良,張所寫的《西安事變反省錄》等文稿已在臺灣高級干部中秘密公布,劉估計老蔣容須布置布置的話,已見端倪,讓張學良對受訓出山有所準備,張聽了很高興。4月4日,劉乙光在張的住所請客,有彭熙明、劉安琪、尹杰夫等高級將領(lǐng)。席間,彭、劉等人主動談到張的《雜憶隨感漫錄》以及張寫給層峰的信件等等,贊揚張寫得好,張頗為沾沾自喜。可見,即便張批評共產(chǎn)黨的文章與著作是高壓之下的違心之作,也對蔣介石的臺灣政權(quán)在客觀上起了維護作用。
九、 主動批共與兩蔣召見
1958年8月2日夜,張學良讀了周鯨文在香港發(fā)表的批評反右斗爭的談話,十分激動,夜不能眠。周曾是張的心腹部屬,當過東北大學秘書長(代理張的校長職務(wù));張被軟禁后,周多次為恢復張的自由而奔走。周是民盟的常委,多年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quán)后,他追隨中共,成為政務(wù)院政法委委員。他在北京參政7年多,卻對紅色政權(quán)漸感失望,1956年底,他借故得周恩來允準去了香港。張讀了周鯨文的談話后,打算主動寫篇批評中共的文章,并讓老劉先探聽探聽小蔣的意旨。劉說,你主動寫,層峰一定贊許,不必探詢。23日,張寫完了《坦述西安事變痛苦教訓敬告世人》一文,約九千字。劉讓張親筆簽名之后,于26日去臺北送呈小蔣。
這篇《敬告世人》與一年半前寫的《西安事變反省錄》一樣,仍把發(fā)動西安事變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完全沒談事變前要葉劍英把扣蔣設(shè)想報告中共中央之事,更沒談事變爆發(fā)當晚毛澤東周恩來建議他情勢緊急時對蔣“誅之為上”的密電,反倒說共產(chǎn)黨確未參與西安事變的直接行動;并說周恩來到西安后,周比自己能干,又愛護蔣,頗受大眾信賴,成為西安的“主體”,而自己則有點指揮不靈了;還談到放蔣前夕,楊虎城堅決反對沒有切實保證就放蔣,而與張激烈爭論,是周為張解了圍,并單獨與楊談話,說服了楊。張說當年他認為說服楊同意放蔣是周的功勞,但他現(xiàn)在卻認為,放不放蔣的沖突是周導演的一出苦肉計,說放蔣之前,楊絕無怕蔣報復的恐懼心理,而是周在暗中指使楊故意反對放蔣,再由周出面說服楊,從而使共產(chǎn)黨成了放蔣的救星,而他與楊則成為被愚弄的兩個傀儡。
這里,筆者要說,苦肉計之說,是張的判斷錯誤,還是張故意造謠呢?筆者比較傾向于前者,但目前尚不敢確定。筆者敢于確定的是,當年反對沒有切實保證就匆忙放蔣,是楊虎城自己的主張,不是周恩來指使的。再說,事變后張被軟禁,楊被殺害,等等后果,早已證明楊要求有切實保證再放蔣的主張是蠻有道理的。
張說他當年指揮西北30萬軍隊,負有清剿困守陜北一隅兩萬紅軍的責任,卻聽信了中共的宣傳。文中他承認,當時自己左右已有共產(chǎn)黨分子,而張自己卻不知道誰是。這些共黨分子知道張的一切,中共自然也就知道了張的一切,中共便高唱剿匪是消滅抗日武力,鼓勵張立即抗日,周恩來表示紅軍服從蔣委員長的指導,接受張的指揮,毛澤東還親簽兩份共同抗日聽受指揮的誓約,交給張做保證。張?zhí)钩校伯a(chǎn)黨對自己的攻心戰(zhàn)無比的成功。但他現(xiàn)在卻認為當年他是從井里去救豺狼。
此文之要害,竟然說中共當年所號召所爭取的民主和自由,證之今日(指1958年前后),完全是欺人的謊言;共產(chǎn)黨們說革命是為了無產(chǎn)階級,證之今日,在共產(chǎn)黨統(tǒng)制的國家里,張說他沒有看到他們真正為勞苦大眾做了什么。鳴放以來張舊日友朋在大陸的言論和遭遇,加上南斯拉夫鐵托戰(zhàn)友吉拉斯所寫的《新階級》,使他認為共產(chǎn)黨已成為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暴政集團。因此,他現(xiàn)在認為,過去自己是受了中共的欺騙、愚弄和利用,感到無限的憤怒,現(xiàn)在便現(xiàn)身說法,對共產(chǎn)主義者口誅筆伐。
上面轉(zhuǎn)述的張學良這些反共言論,均出自《張學良日記》未刊稿,1958年8月3日至9月2日,以及該日記所隨附的張學良親筆文稿《坦述西安事變痛苦教訓敬告世人》。
張說,如此文允許發(fā)表,他今后就成為反共戰(zhàn)士了。但讓張沒有想到的是:兩蔣一直沒有公開發(fā)表,顯然另有更深的考慮。小蔣讓老劉轉(zhuǎn)告張:他已經(jīng)看過了,甚為感動,已呈給蔣老先生了。小蔣并贈張兩瓶紅酒,還讓張去臺北治眼疾。9月4日,張抵臺北,仍寓北投幽雅路保密局招待所。17日上午,小蔣到招待所看望張,兩人相談甚歡。過去,許多學者誤說1937年兩人在溪口曾會晤過,其實,這次才是張與蔣經(jīng)國首次會晤。
張曾多次請求見老蔣。11月23日晚,小蔣引領(lǐng)張至大溪“總統(tǒng)”行轅,拜見老蔣。自1937年1月14日晚,蔣在溪口墳莊召見張學良、宋子文、戴笠等人餐敘之后,兩人已有21年沒見面了。張敬禮之后,激動得不覺淚從眼出。張說,西安事變時自己誤認共產(chǎn)黨也是愛國分子,可以合作救中國,但數(shù)年來“共匪”的作風,使他覺醒到自己的幼稚愚魯。老蔣說,西安之事,對于國家,損失太大了!張聽聞之下甚為難過,以至低頭不能仰視。蔣讓張讀《大學》和王陽明的《傳習錄》。
《張學良日記》未刊稿,1958年11月23日。
十、“懺悟詩”是真心還是違心?
上面這篇《敬告世人》開始起草之后,1958年8月6日晨,張讀《陽明詩錄》有感,便賦詩一首:
奔馳豪放四十秋,錯把方寸任飄流。
自家本有乾坤在,何必沿門遍乞求!
發(fā)動西安事變時,他才36歲,但為取整數(shù),也可以說四十秋吧。當年,他看到紅軍以弱勝強,就想把東北軍改造成紅軍那樣的軍隊,以便戰(zhàn)勝日寇;又知悉中共背后的蘇聯(lián)十分強大,便違抗剿共軍令,強行聯(lián)共聯(lián)蘇,發(fā)動了西安事變。彼時,他在西北統(tǒng)兵30萬,而陜北紅軍僅有2萬
毛澤東在建國后曾說,抗戰(zhàn)前,我們的軍隊曾達到過30萬,由于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減少到兩萬多。見《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與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534、535頁?!,F(xiàn)在他后悔了:當年何必要把希望寄托在紅軍和蘇聯(lián)身上而發(fā)動西安事變呢?可是,此時他卻竟然寄望于老蔣讓他受訓出山!
1959年3月,他又回到了高雄西子灣寓所。4月下半月,他左眼視網(wǎng)膜炎時好時壞,不能讀書,心里發(fā)悶。30日夜,他臥床不眠,“胡亂”謅詩3首:
不肖聽人喚,聰明空自負。
一覺黃梁夢,懺悟向誰書?
與張有交往的人,都說張十分聰明,他自己也頗為自負。西安事變前夕,究竟是該滅共抗日還是聯(lián)共抗日,張與老蔣激辯多次。張不僅不肯聽從老蔣的剿共命令,還發(fā)動事變迫使老蔣聯(lián)共抗日。當年,他認為中共不僅能救國,將來還能富國強國。寫此詩時,他卻認為自己的美夢破滅了,但向誰懺悔呢?
空負悲天愿,罪孽馨難書。
圣明憐未棄,夕陽照征途。
張在日記中說,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動機絕對純正,沒有什么過錯,但在行動上犯了大錯,并說現(xiàn)在的悔悟和作法也是對的。在這首詩里,他似乎把國民黨失掉大陸的罪責也擔在自己身上了(此前他一直拒絕承擔),覺得自己罪孽很大,因而,感謝老蔣“憐未棄”,這種心理,在寫詩的當時,是真是假呢?寫這類詩,是否僅僅是為了做給兩蔣看呢?
愿起高樓鑄曉鐘,力不逮兮眼朦朧。
淚墮濤中空自去,如何流得到遼東。
在西子灣,張面對海濤遠眺大陸,流著淚懷念遼東故鄉(xiāng),他既懷著愛國愛民的志愿,又感到年老力衰,心緒復雜而無奈。
十一、最終不愛哪一黨哪一派,愛的只是祖國和同胞
1959年3月17日,小蔣告訴張,可以外出游玩。一個多月后,兩蔣來到西子灣,贈給張一輛新轎車。7月23日,蔣夫人與張長談,說張的問題,時間還久著哪,囑張要忍耐。此后,張才逐漸淡化了對自由與出山的熱切期盼與天真幻想。由于蔣夫人的爭取和努力,1960年4月,張遷居臺北,并讓張在北投復興崗自費造房。1961年8月26日,張遷入自建的新房樸園。同時,張的長女張閭瑛夫婦獲準來臺探望父母。9月,周鯨文又到張寓拜訪,兩人交換了對中共的看法,相談甚歡。周要將兩人的談話,特別是張學良當時對中共的看法,公開發(fā)表,張表示同意,但說愈少愈好,并須得蔣經(jīng)國過目。周寫好了談話稿,經(jīng)小蔣閱準后,也讓張看了。周回港后,便公開發(fā)表了他倆的反共談話。
《張學良日記》未刊稿,1961年9月4日至9月19日。這份在香港發(fā)表的反共談話,言辭更加激烈,甚至堪稱極端。張學良記錄了這份談話稿,并將其保存在該日記的附件里了。1963年,張與趙四的獨生子張閭琳全家初次獲準來臺與父母見面。1967年3月,又允許趙四去美探望親友?!瓘埖那鼜呐c批共獲得了一些“回報”,但是,眾所周知,直到兩蔣去世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初,張學良才恢復了完全的自由。
張自由之后,多次回答記者提問,并做了個人生平的口述歷史。他對老蔣的專斷獨裁和頑固堅持“攘外安內(nèi)”的剿共政策嚴加批評;對當年中共與民眾的親密關(guān)系、紅軍的戰(zhàn)斗力以及周恩來的品格一再贊揚,說到西安事變,他明確表示:沒有什么后悔不后悔,如果人生重來,他還會發(fā)動西安事變。
聰明的張學良當然十分清楚,如果否定了西安事變,他就與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等國民黨其他地方軍閥一樣,絕不會在歷史上占有那么高的地位!一些權(quán)威學者便據(jù)此論斷說:張重獲自由之后的言論,重新回到了西安事變時期的本真,而漫長幽禁期間的懺悔與批共言論,都是為了換取自由的違心和無奈。行文至此,筆者有個疑問:如果蔣介石當年公開發(fā)表了張學良那些批共反共言論,如張所愿地讓他站出來充當反共戰(zhàn)士,這些權(quán)威學者還會如此論斷嗎?歷史雖不能假設(shè),但當事者幾乎總是面臨兩種或多種選擇,否則,歷史不就成宿命論了嘛!簡而言之,在1949年之前,甚至在1956年之前,筆者都沒有見到過張學良確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批共或反共言論,但其后卻見到了。筆者感覺,1949年之前,張贊許中共的大政方針,是親共的;1949年后,特別是1957年以后,張對中共似感失望,并開始批評中共建國之后的一些大政方針。
1990年,趙一荻特意公開發(fā)表文章,說張學良不愛哪一黨哪一派,他愛的是他的國家和同胞。張一生都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張學良追隨過其父封建軍閥張作霖,追隨過國民黨及其三民主義,追隨過共產(chǎn)黨及其共產(chǎn)主義,幽禁期間他從親共到批共,最后再超越黨派而只宣示熱愛祖國和同胞。他為何一變再變?他的主要親屬幾乎都加入了美國國籍(這與楊虎城大為不同),他酷愛故鄉(xiāng)故國晚年卻沒有回鄉(xiāng)回國,他的口述歷史不讓大陸或臺灣的專業(yè)權(quán)威學者做而讓美國哥大的非專業(yè)學者做(結(jié)果做得亂七八糟),這位偉大愛國者最終竟然葬在美國,且似乎也沒留下將來遷葬祖國的遺言……。所有這些疑問,似乎都應(yīng)該深加研討,因為他一生的心路軌跡值得真正愛國愛民的中國人深思與警醒!
若從生平細節(jié)方面說,張學良也有好些可議之處。但無論如何,西安事變改寫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張學良民族英雄的歷史定位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