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摘 要:目的:研究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是否能夠利用報刊實現有效的閱讀教學,促進第二語言的習得。方法:基于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報刊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趣味語言材料的輸入,并設計適合學生特征及水平的教學活動。結果:學生閱讀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結論:有效的報刊閱讀教學能夠使夠促進第二語言的習得。
關鍵詞:輸入假說 語言習得 報刊閱讀 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10-02
上世紀八十年代,克拉申提出“輸入假說”,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拜斎爰僬f”指出,學習者習得語言的必要條件是要有足夠量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課堂是學生接受語言輸入的主要場所,閱讀又是輸入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高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機械性教材閱讀、重復性試題訓練的授課方式,使得閱讀這一主要的語言輸入收效甚微。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習得與語言輸入的質和量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輸入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使之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從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著手,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上利用報刊閱讀作為語言輸入,實現有效教學。
1 “輸入假說”理論
克拉申(1985)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者通過大量接觸略高于自己現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這一輸入假設要求輸入必須滿足“i+1公式”,其中“i”表示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該具備以下特點:(1)輸入是可理解的;(2)輸入是有趣的或相關的;(3)輸入不按語法順序進行;(4)輸入要有足夠的數量。
由此可見,輸入的語言材料不僅要有趣味性,還要與學習者相關,才能夠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對語言輸入進行意義上的加工,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習得第二語言。
2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
閱讀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也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學生在閱讀上普遍缺乏興趣。究其原因,學生在多年的英語學習中所輸入的閱讀材料主要為更新緩慢的教材和大量的閱讀理解試題,其內容缺乏趣味性和生活相關性,不能給與學生所希望獲得的信息,語言的載體功能被大大弱化,甚至還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畏懼、挫敗感甚至排斥。
為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突破教材束縛,積極探索有效的語言輸入。在眾多教學資源中,英語報刊以其題材廣泛新穎、信息量大而成為理想的輔助課程資源。將英語報刊閱讀引入課堂,并設計開展相關的課堂活動,能夠有效彌補傳統課堂英語教學的不足,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 報刊閱讀教學的實施
3.1 報刊的選擇
筆者所在學校為學生訂閱了《21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中
版),該報設有多個欄目,內容新穎時尚,語言真實地道,信息量大,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給英語教學帶來廣闊的空間。
筆者在所執(zhí)教的兩個班級中已進行從高一至高二為期一年半的報刊閱讀教學,期間分別采用該報的高一版和高二版。學生已養(yǎng)成每天閱讀該報的習慣,可以說,從中獲得的樂趣以及對英語學習上的幫助是教材和試題所無法比擬的。
3.2 報刊閱讀活動設計的原則
根據“輸入假說”的“i+1公式”,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3.2.1 趣味性的輸入
輸入必須要有趣,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熱情。比如,學生分組對閱讀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加工,再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小組成果,并設置PK環(huán)節(jié),評選出最佳小組,甚至頒獎,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閱讀和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3.2.2 針對性的輸入
報刊文章內容豐富多樣,對其的教學也應各有側重。比如“校園熱點”旨在引發(fā)對問題的思考,“學習工具箱”側重詞句的積累以及從閱讀到寫作的知識遷移。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閱讀活動,根據不同的側重點選擇適當的輸入形式。
3.2.3 循序漸進的輸入
在報刊閱讀的不同階段,教師要設計不同水平層次的活動。初期為了不讓學生對閱讀產生畏懼,教師可以嘗試較為簡單的活動,比如朗誦,此后可逐步嘗試綜合性的活動,比如話題討論、小組辯論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選擇活動的難易度。
3.3 報刊閱讀的活動設計
根據“輸入假說”,學習者必須大量接觸可理解性語言材料的輸入,才能習得語言,而只有將閱讀中獲取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活動中,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下面結合實例談一談筆者設計的幾種教學活動:
3.3.1 話題討論
該報文本話題豐富,在課堂上可針對熱門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各抒己見,發(fā)散煉思維。比如,高一版625期頭版文章為“Friends back together(《老友記》主演12年后再聚首)”,筆者設計討論話題“Imagine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get together 12 years later, what will happen”,這一話題與學生生活有相當高的關聯度,因此,學生在分組討論中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參與積極性,想象力和創(chuàng)意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3.3.2 辯論
該報的熱門話題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辯論素材。比如,高一版626期校園“熱點欄目”中有材料“Get rid of bad memory?(你愿意刪除痛苦的記憶嗎)”該話題具有趣味性,筆者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各代表正反兩方,先進行組內思考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學生圍繞the influence of bad memories on personal growth這一重點,紛紛陳述自己的看法,并輔以各自的親身經歷,為所持觀點提供有力的論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報刊材料中的句式進行陳述,語言組織能力和問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3.3.3 角色扮演
對影視戲劇類閱讀材料,可以使學生通過嘗試模仿扮演其中的角色將所學成果展示出來。比如,高一版637期“學習工具箱”欄目里有“Giving up poet club” (電影《死亡詩社》中的對白),該材料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工具,也是對學生心靈的一次洗禮。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欣賞電影的經典片段,挖掘人物的情感,課后自選搭檔排練,在第二天對電影片段進行了精彩的再現。再如,高二版644期有“Bunny apologizes”(電影《瘋狂動物城》中的對白),學生對其進行了充滿創(chuàng)意的改編和表演,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生的語言能力、想象力和即興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讓語言學習完全突破束縛,充滿樂趣。
3.3.4 頭腦風暴
該報每期“學習工具箱”欄目都有介紹一句俚語,該俚語中會出現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因此可以作為頭腦風暴、發(fā)散思維的素材。比如,高一版628期在介紹俚語“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消息來自可靠的來源)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其余包含動物名的俚語,并進行小組間PK,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PK結束后,筆者又補充了一些有趣的俚語或成語,如“white elephant”,并設計情境對話“—Your car is a white elephant.”“—Yes, it often breaks down, causing me too much expenditure.”使學生更好地識記該俚語的意思“無用的累贅”。再如高一版635期“Britain also loves color of red”文章中出現“see red”、“in the red”等俚語,在學生閱讀文章、充分理解其意思后,再開展頭腦風暴,思考其余含有顏色的俚語,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發(fā),在輕松中學習,實現了直接教授無法達到的效果。
3.3.5 縮寫和仿寫
縮寫要求提煉文章的重點,是檢驗學生對文章理解程度的有效途徑,可以仿照近幾年高考熱門作文題型,要求學生用30詞概括文章的大意。仿寫要求仿照報刊文章的語言和寫作方式,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如閱讀高二版653期“Read mothers letter”后,可回顧高一版632期的“Enjoy your life”,讓學生談談兩封分別從母親和父親角度寫給女兒的信的異同點,然后仿照文章以自己的視角給未來的孩子寫一封信。內容不限,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對佳作進行張貼展示,使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寫作。
3.3.6 摘抄積累
“輸入假說”認為,要有足夠量的語言輸入,才能實現第二語言的習得,因此必須重視積累。每期“妙語點津”和“佳句回放”欄目中的好詞佳句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再如高一版633期和高二版647期的“高考書面表達熱點素材庫”,歸納細致,并輔以填空形式進行仿寫鞏固。鼓勵學生養(yǎng)成每天摘抄記錄的好習慣,日積月累,使之成為自己豐富的語言資料庫。
4 結語
在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因素,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使之成為有效的語言輸入,充分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能力,使其變傳統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閱讀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觀察和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鼓勵“見仁見智”??傊喿x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報刊閱讀,學生大量接觸可理解性語言材料的輸入,不僅閱讀能力能夠得到提高,思考、分析能力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較大的提升,從而實現第二語言的習得。
參考文獻:
[1]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 Longman,1985.
[2] Krashen,S.D.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Prentice-Hall,1988.
[3] Rosamond,M. & Florence,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M].New York: Hodder Headline,1998.
[4] 陳虹.克拉森的“輸入理論”與英語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66-68.
[5]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余德英.新課程英語課堂有效教學內涵與特性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