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維?楊廣武
大年剛過,北京城正經歷著寒冬的凜冽和蕭瑟,但董鑫榮家里依然綠意盎然,讓人備感溫暖。房間里綠植葳蕤、墻上的古文字畫與書櫥里精心擺放的一排胡琴,共同營造出這個樂器世家特有的韻味。與這種韻味相似的是,書櫥里幾把流露出歲月痕跡的京胡,它們都出自董鑫榮的父親董玉光老先生之手。
“父親的琴最大的特色就是——聲音里總有股‘橫勁兒。北京京劇院的史迎軍琴師,他就特別喜歡老人家的琴,只要他一拉,角兒還沒上場呢,就贏得滿堂喝彩?!币苍S是與琴打交道得太久,董鑫榮講話特別有節(jié)奏感,有種京胡演奏時的抑揚頓挫?!案赣H以前就住在和平門,當初學藝就在琉璃廠東街洪廣源先生的文聲齋胡琴鋪。”
琉璃廠是一個從頭到尾都浸透著文化氣息的地方,翁同龢的題匾、魯迅的足跡、沈從文的舊居,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家字畫、樂器古玩,使這里的每一寸街石都有著深厚的藝術魅力。
董玉光老先生的制琴生涯正是起步于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他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樂器制造領域一位廣受推崇的人物,或許就是一種注定。
洪門高徒
“董老在京津及東北琴界赫赫有名,圈內人一提便知?!边@是網(wǎng)上對董玉光的介紹,此外,還有一句:此人性情孤傲,工藝精湛,不是買賣人。洪徒排一。
“洪”是何人?“洪,是指聲樂界聲名顯赫的洪廣源先生?!倍螛s一邊講,一邊從書櫥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京胡。
洪廣源,圈外人或許知之甚少。但只要提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則無人不曉,而他演出所用的京二胡就是洪廣源和梅蘭芳的琴師王少卿一起研制的。洪廣源精通京胡、二胡、大三弦等多種弦樂器制作,而且還有一手絕活,就是根據(jù)不同琴師的演奏風格制作京胡,因此他制作的京胡使每位琴師演奏起來都能得心應手。而且他曾經兩次在全國京胡制作比賽中奪得魁首,是當時中國民族樂器制造領域名副其實的大家。董老能成為他的第一弟子,實在值得慶幸。
親其師,信其道。1948年冬,16歲的董玉光第一次見洪廣源,拜其為師。因為手腳快、悟性好,還在學徒期間,他做的第一把胡琴就得到洪廣源的好評。此后,在師傅的指點下,董玉光對京胡更加癡迷,技藝也日益精進,1950年已經在胡琴界初露崢嶸。
“手工制作為后來制作樂器和技術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痹谖穆朂S做了5年學徒,董玉光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掌握手工制作樂器的全部工序??伤⒉粷M足于此,從選材、尺寸等細節(jié)上開始關注京胡制作,研究聲樂與物理、化學的關系,并從其他樂器中汲取知識,希望“吃透”京胡制作技藝。為此,有段時間他甚至迷戀上拉二胡,被洪廣源阻止,并告訴他“做琴要一心一意”。從那時起,董玉光謹遵師訓,一輩子做琴而不彈琴,心無旁騖,即使之后幾經波折,仍堅守這一承諾。
經數(shù)十年的摸索,董玉光練就了一副“聽音識琴”的“順風耳”。他認為碼子是胡琴的靈魂,因而對碼子要求特別高,每把琴手工打磨后都要經過幾十只碼子的嘗試,才能調出滿意的音色。相較二胡,京胡制作難度更大。制作前需將制作琴桿的竹節(jié)烤干,烤得越干,變形幅度越小,音色也就更穩(wěn)定,做出來的京胡也就越精。例如別人烤的竹節(jié)濕度為10%,董老則會控制在5%以內。然而越干也越容易開裂,甚至有炸裂的危險。董老的耳朵至今聽不清就是因為當初烤竹子被振傷的。
“一般京胡制作者10把里面出一把,我父親研究制作京胡幾十年也就出了六七把?!倍螛s介紹,因為京胡制作難度大,成功率低,所以現(xiàn)在專業(yè)從事京胡制作的人并不多。
濃墨重彩十八載
在宣武門西便門,有一家并不耀眼的門廳,這里就是聲名遠揚的北京民族樂器廠。董玉光就是樂器廠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
1956年,董玉光聯(lián)合韓鳳儀等8位工友發(fā)起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民族樂器合作社,之后又與民族樂器廠合并,才有了今日的北京民族樂器廠。
然而成立之初,北京民族樂器廠面臨樂器制作一個普遍的問題——制作具有一定隨意性、缺乏量化標準等。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頑疾”,作為技術骨干的董玉光組織三人小組深入車間進行調研,完成了第一批民族樂器46種成品標準及產品工序、工藝操作規(guī)范標準等的制定,并在各車間推廣執(zhí)行。
但更被眾人津津樂道的是,董老對5種民族樂器標準的制定。1965年,董老與北京樂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承擔京胡、二胡、大三弦、琵琶和笛子的制作標準起草任務。經過多年努力,任務順利完成,并獲得輕工業(yè)部批準:5種樂器的制作標準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國試行。
自1965年至1979年正式實施,其中14年的付出和艱辛的背后是董玉光經歷的無數(shù)坎坷。從中國民樂發(fā)展的角度,董老是中國京胡、二胡等5種樂器標準制作的帶頭人,他為自己的人生和中國民樂發(fā)展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年,我父親也受到了沖擊?!倍螛s表情忽然有些沉重。在那個特殊年代,董玉光從北京民族樂器廠技術股長的位置上被趕下來。但他沒有放棄對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的追求,而是將目光轉向蟒皮研究。那段時間,他天天往動物園蟒蛇館跑,與飼養(yǎng)員成了朋友,從那里了解到許多一手資料。后來,等他官復原職,進入輕工業(yè)部皮革研究所工作時,他已經成為國內胡琴制作領域唯一全面掌握蟒皮結構、溫度、濕度等技術參數(shù)的權威專家。
“后來許多人慕名而來,專門找他蒙皮。蒙皮是一道特別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張弛有度,過松過緊都不行。別人都是蒙皮完成后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他掌握了一套‘蒙皮識音的絕活。例如,一塊剛到手的蟒皮他一試是C調,蒙皮完成過后就應該是B調,當制作完成過后,剛好就是B調。這就是他獨到的地方?!闭勂鹁┖谱?,董鑫榮滔滔不絕。
做好琴,做好人
董老有個特別的習慣,他每完成一把琴都會請人試琴。如民樂界的吳炳璋、沈玉才、陳振鐸、張素英等著名琴師都曾被他請到家里,傾聽他們的意見:弓子是否好使、音色是否醇厚、高音區(qū)是否上得去等?!案赣H常說:我制作的京胡,首先得過我這一關,然后是琴師,不然怎么對得起買家?!比绻麤]有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地讓琴師挑毛病。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選竹子。”如今,董鑫榮也是京城著名的胡琴制作人。對于胡琴的制作,董鑫榮總是興致勃勃:一棵竹子的質地、粗細、表面紋理及竹節(jié)的間距等都直接影響胡琴的整體品質。對于竹子的選取,可謂萬里挑一。為了能挑選到一棵好竹,董老經常帶著他翻山越嶺,深入竹林,兩人都為此吃過不少苦頭。1992年,他們到福建閩清縣找尋竹子,循著竹林翻過好幾座山。最后終于找到一棵雪竹,董老高興得摟著竹子睡到天亮。“梅先生有句話,我一直很喜歡:不瘋魔不成活。”董鑫榮說,而董老的成功經歷正好印證了這句話。
由于胡琴太多,董鑫榮不得不在房間里特別留出一塊地方擺放它們,這不禁讓人想起網(wǎng)友對董老的評價“不是買賣人”。董鑫榮直言:父親要是想批量制作,早就發(fā)了。但他爭的不是這些。
“董師傅該爭的太多了,但他不在乎名分,也不在乎錢,只要有人拉他的琴他就高興,他覺得這輩子值了?!敝賻煆埶赜⑦@樣評價董老。
“政聲”人去后,街談巷議中。拉過董老制作的京胡的人都道“他琴好”,與他有過合作的人都道“他人好”。對于早已淡出大眾視線的董老而言,這樣的評價,足矣!
采訪臨近結束,筆者注意到房間里陳列的一排京胡、二胡,不禁問到:“董先生,您做什么琴?”“二胡、京胡都做。其實最早我是學二胡制作的,但因為兄弟姐妹中從事樂器制作的就我一個,父親希望我能傳承他的一生所學,所以我現(xiàn)在主要從事京胡制作?!倍螛s指著一排胡琴一一介紹,“不但我做,我妻子也做,我兒子的酒吧里就擺著我們一家做的胡琴?!?/p>
臨走時,本想為董老拍照,但清楚董老性格的董鑫榮有些無奈地說道:“父親現(xiàn)在狀態(tài)不好,就用之前的老照片吧!”董老只希望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他人,就跟他的京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