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劉陽陽
摘 要 流傳于張家港鳳凰鎮(zhèn)河陽山一帶的河陽山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這一凝結古代河陽山地區(qū)人民智慧的傳統(tǒng)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章從河陽山歌保護傳承的意義、現狀等角度出發(fā),探討河陽山歌在地方高校傳承的對策,以期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 “河陽山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作者簡介:郭蕾,沙洲職業(yè)工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劉陽陽,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37
一、引言
坐落于長江之濱的張家港,原名“沙洲縣”,是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后因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而得名。張家港的河陽山,自古就山明水秀,鳥語花香,農耕文明繁榮發(fā)展,當地農民總結種植、狩獵等勞動過程中的自然規(guī)律,形成了許多語言親切自然,風格真摯淳樸的原生態(tài)歌謠,并代代相傳,形成了河陽山歌文化。2012年5月,包含河陽山歌在內的“吳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讓河陽山歌再次受到廣泛的關注。
二、河陽山歌傳承的意義
(一)歷史地位舉足輕重
河陽山歌以最悠久的歷史成為江南吳哥一個重要的支系,最早的山歌《斫竹歌》歷史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改寫了中國的詩歌史與音樂史,成為吳哥研究中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此外,有記錄并保存至今的河陽山歌達1000余首,最長的長篇敘事山歌《趙圣關還魂》全篇6000余行,被譽為山歌中的“紅樓夢”。可以說,河陽山歌是一部記載著河陽山地區(qū)經濟文化、歷史發(fā)展的傳記,而這些也足以印證河陽山歌在中國詩歌史及歷史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社會民俗價值斐然
河陽山歌是當地人民在行舟、車水、栽秧、打場和挑擔等勞動過程中誕生的勞動歌和生活歌,這些山歌中所記載的方言、風俗及生活習慣等都是當時河陽山人民的真實寫照,也體現了當時江南水鄉(xiāng)的地域人文特征;不少河陽山歌中總結出的處世之道和勸世良言,不僅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具有特定的社會教化功能,時至今日仍賦有價值觀導向和精神引領作用,不愧時任中國文聯(lián)主席周巍峙對河陽山歌“人民的心聲、民族的情節(jié)、國家的瑰寶、世界的奇葩”的高度評價。
三、河陽山歌傳承的現狀
(一)建館編集
為了使河陽山歌得以更好地傳承,2005年張家港出資20余萬元建立河陽山歌館。館內陳列了河陽山地區(qū)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的文化遺存,展示了珍貴的收藏原始手抄本,其中有著名的《斫竹歌》、晉代的民間抄本《汝爾歌》,還有《趙圣關還魂》、《田家樂》、《沈七秀》等長篇山歌,科學、歷史地展示了河陽山歌的發(fā)展脈絡。2006年張家港又出版發(fā)行了收錄了1000多首山歌,150萬字的《中國·河陽山歌集》,為吳哥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有傳人有載體
2008年,鳳凰鎮(zhèn)還組建了河陽山歌藝術團,在鳳凰鎮(zhèn)文化中心的指導下,這支演出隊伍目前有近百名團員,都是居住在河陽山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歌手,他們以河陽山歌館為表演陣地,每天固定演出場次,同時,他們也將本土山歌文化帶出去,不斷擴大河陽山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除了河陽山歌館這一文化傳播載體,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和扶持山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每年桃花盛開之際,為期三天的山歌節(jié)都會如期舉行,成為山歌手們展示才華的舞臺和宣傳山歌文化的有效陣地。張家港知名品牌“長江文化藝術節(jié)”也每年開辟主題板塊,將體現張家港地方特色的斫竹歌舞、沙上秧歌等山歌文化項目搬上舞臺,充分展示長江流域各類民族文化、藝術形態(tài)的豐厚性。
(三)瓶頸與困境
雖然近年河陽山歌等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但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是,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從繁重的農作勞動中解放,傳統(tǒng)的農耕生活方式被取代,河陽山歌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石也隨之被動搖,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元,山歌作為傳統(tǒng)的民歌文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河陽山歌的傳承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四、河陽山歌在地方高校傳承的對策
(一)河陽山歌在地方高校傳承現狀分析
沙洲職業(yè)工學院是張家港政府在1984年創(chuàng)辦的一所全日制公辦院校,也是張家港地方高校的典型代表,為了解張家港地方高校師生對河陽山歌的認知情況,筆者以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師生為抽樣調查對象,完成了一份問卷調查。
1. 大學師生對張家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
從表1可以看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占26.1%,說明部分師生對河陽山歌有所了解,但73.9%的師生還是對河陽山歌缺乏了解,可見我們開展宣傳和互動活動的必要性;從表2可以看出,22.5%的大學生平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或消息表示關注,并愿意參與相關活動,還有更大的一個群體需要我們去鼓勵和引導;從表3可以看出,參與投票的大學生認為對非遺開展保護和傳承均有著各方面的重要意義,這些都為開展河陽山歌進校園文化活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大學生對河陽山歌傳統(tǒng)文化的期待
如表4所示,學生對于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校做現場展演、現場教學等文化體驗活動,組織參觀河陽山歌館等非遺基地,參與相關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項目,都有著積極的要求。
(二)河陽山歌在地方高校傳承對策
1.搭建平臺,豐富載體
增進校地合作,建立地方傳統(tǒng)文化大學生教育基地,暢通學生、學校、地方三方溝通渠道,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來自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洗禮,提高學生對非遺保護的意識,讓河陽山歌在高校的傳承中獲得質的提升。借助校園常規(guī)活動科技文化節(jié)、文藝匯演等載體,把歌唱河陽山歌的名家、名師請進校園,進行“河陽山歌”現場展演,穿插“學生學唱河陽山歌”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將“河陽山歌”文化立體化呈現在師生面前,讓師生感受文化、熱愛經典。
2.突出志愿,注重實踐。
組織具有文化藝術才能,熱心文化事業(yè),自愿奉獻時間和精力,有志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我院大學生,成立大學生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宣傳、推廣河陽山歌等我市優(yōu)秀地方傳統(tǒng)文化,參與河陽山歌文化活動演出、服務活動,協(xié)助鳳凰文化中心等相關部門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等公益性活動。同時,在河陽山歌館等非遺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公共服務崗位,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河陽山歌,汲取文化精髓,激發(fā)傳承熱情。
3.開經布道,專業(yè)引導
充分利用我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結合課程與學生特點,開設河陽山歌選修課,聘請非遺傳承人作為課程導師,為熱愛非遺文化的學生提供更為專業(yè)的輔導。此外,組織我院大學生開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調研”為主要內容的課題項目,在導師指導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調研、論文撰寫等途徑,就河陽山歌文化發(fā)展現狀及傳承弘揚進行探索研究,增強我院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4.以老帶新,持續(xù)傳承
利用學生社團等有效平臺,對接學生文化需求,培育和扶持我院“河陽山歌”文化藝術學生社團,通過邀請河陽山歌名師名家培訓、授課,組織學生社團排練、表演等活動形式,挖掘青年學生藝術潛能,拓展學生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在每年新生入學時的“新生看港城”活動中開辟文化線路,帶領學生參觀河陽山歌館、恬莊古鎮(zhèn)等景點,讓大學生對張家港豐富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激發(fā)興趣,引導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有熱情的青年學生參與到非遺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學生社團等一系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活動中去,讓河陽山歌等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五、結語
傳統(tǒng)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經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河陽山歌以其柔和清新的原生態(tài)曲風,凝聚著千年來江南人民勤勞堅毅的民族品質,具有醇厚的文化價值。對河陽山歌的保護和傳承,既是對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珍視和尊重,更是對其中蘊含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作為張家港市的地方高校,我們有天然的義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深入挖掘并傳承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總之,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政府、高校、非遺傳承人充分利用各方的資源與優(yōu)勢,把握機遇,共同發(fā)力,讓河陽山歌在江南大地上永久傳唱!
參考文獻:
[1]中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張家港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國·河陽山歌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過偉.吳歌研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1.
[3]管建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