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
如果說一本雜志有前世今生的話,許多緣分可能是前定的,比如,我跟《普洱》雜志。
2006年的春天,我在普洱市的一家茶企負責策劃工作,有幸認識了一位當?shù)刈骷?,聽她提起正在參與籌備一本叫《普洱》的專業(yè)品牌雜志,要在普洱、昆明與北京同時搞編輯部云云。我以前對普洱茶行業(yè)雜志的概念,還停留在DM雜志的階段,翻開一本厚厚的雜志,幾乎都是硬廣告與軟文。
那是做DM雜志的黃金時代,行情突然大爆發(fā)的普洱茶,許多廠商,包括小茶葉店主,賺了錢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冊商標,設計綿紙與禮盒包裝,印一本宣傳冊或者折頁,走上了自創(chuàng)品牌的路途。當然,大部分人做品牌純屬玩票,不見得能做成,但給包裝廠、設計工作室、媒體等帶來滾滾財源,這其中就包括DM報刊。
那也是一個信息極度匱乏的時代,于是一些打著文化旗號的商家就成了行業(yè)的布道者,接受無數(shù)信眾的頂禮膜拜。而印在紙質媒體上的商家信息,只要敢吹噓,把自己包裝得體面甚至閃閃發(fā)光,也受到了客戶與經(jīng)銷商的追捧??傊?,饑餓年代,一切都是精神食糧與財富投資寶典!
當有一家媒體宣布要做一本有調性的雜志時,在那個年代可謂大音希聲,于是好奇如我,就想看看其辦的是怎樣的一本雜志。這一關注,就從籌辦期的前世,一直關注到今生的十年。其間,普洱茶瘋狂了又崩盤了;從冰河時代走向了復蘇之路,接著又是一把炒作大火,到了2014年夏天以后逐漸寂靜,在理性中深度橫盤,布局著更恢宏的未來……而我也從一個湊熱鬧的旁觀者,機緣巧合成為了雜志的作者,甚至參與到一些選題策劃之中來。由此,我才真正讀懂了她:一本雜志和她的十年品質堅持。
做一本雜志是容易的,但十年如一日做一本好雜志太難,尤其在普洱茶市場的冰河時代以及如今紙媒紛紛宣告破產(chǎn)的年份。許多雜志不是發(fā)的初心不好,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于是不得不隨波逐流,甚至折戟沉沙。
十年來,茶行業(yè)的各種雜志換了一撥又一撥,堅持下來的本來很少,做品質的更是鳳毛麟角。
在信息饑餓年代,有DM報刊的快餐式內容也算人間美味。而在盛景年華,各種資訊異常發(fā)達,行業(yè)許多內容得到有效梳理,各位看客學會了選擇,嘴巴變得越來越刁,也就是要講生活的調性,有品質的內容?!镀斩冯s志十年前喊的品質口號正在變成現(xiàn)實,其也通過長期煎熬式的堅守,收獲了盛景年華最美好的禮物——榮獲兩屆“中國最美期刊”之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