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活
《漢語大字典·廣部》“庀”義項③:“敘?!墩滞āV部》:‘庀,敘也?!边@個義項與“庀”的另外幾個義項“治理;辦理”“準備;聚集”及“通‘庇”似乎沒有意義聯(lián)系,因此比較費解。經(jīng)查《正字通》及其他相關(guān)故訓,可知“庀,敘也”之“敘”并非敘述之“敘”,而是“比敘”之“敘”,義同“序”,即次序、依序排比之意?!读鶗省V部》:“庀,比敘也?!贬屃x十分明了?!墩滞ā贰扳?,敘也”之訓當源于此,但因用語過簡,故易令人誤解。
一、 “敘”為序次之“序”的本字
“敘”本義為序次?!墩f文·攴部》:“敍(敘),次弟(第)也。從攴,余聲?!倍斡癫米ⅲ骸熬挑碇冊唬骸鞌⒂械洹!夺屧b》曰:‘舒、業(yè)、順、敘,緒也。古或假‘序為之?!薄渡袝に吹洹罚骸凹{于百揆,百揆時敘。”孔穎達疏:“于是皆得次序,無廢事也……于是得其次敘,皆無廢事業(yè)?!薄吨芏Y·地官·鄉(xiāng)師》:“凡邦事,令作秩敘?!编嵭ⅲ骸爸龋R?。敘猶次也。事有常次,則不偪匱。”《國語·楚語下》“重、黎氏世敘天地”“能道訓典,以敘百物”,韋昭皆注曰:“敘,次也?!笨梢姟皵ⅰ笔谴涡蛑靶颉钡谋咀?。
“敘”的次序義見于許多復音詞中,如“次敘、敘次、秩敘、時敘、倫敘、九敘、代敘、敘齒”;由次序義又引申指按等級次第拔擢人才,相關(guān)復音詞如“敘才、敘階、敘擢、敘爵、銓敘”。因上述二義后多作“序”,故上述諸詞又作“次序”“秩序”等,茲不贅列?!稜栄拧め屧b》:“舒、業(yè)、順,敘也?!惫弊ⅲ骸敖灾^次敘。”《書·皋陶謨上》:“惇敘九族,庶明勵翼?!睂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注:“史遷……‘惇敘作‘惇序,‘庶作‘眾,‘勵作‘厲。鄭康成曰:‘惇,厚也。庶,眾也。勵,作也。敘,序也。次序九族而親之,以眾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遠也?!庇帧稌じ尢罩兩稀贰疤鞌⒂械洹?,孫疏將郭注“次敘”引作“次序”?!稘h書·王莽傳中》“《書》不云乎?‘惇序九族”亦將“惇敘”引作“惇序”。凡此均可證明,次序之意本作“敘”,后作“序”。
序,本義為東西墻?!稜栄拧め寣m》:“東西墻謂之序?!薄墩f文·廣部》:“序,東西墻也。從廣,予聲?!倍巫ⅲ骸半恫吭唬?次弟謂之敘。經(jīng)傳多假序為敘?!吨芏Y》《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弟是也。”今以“序”為次序字,“敘”之本義次序反而不為人所知了。
二、 “庀”是“匕”“比”的同源分化字
匕,《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倍巫ⅲ骸氨日撸芤?。敘者,次弟也。以妣籀作、或作、秕或作等求之,則比亦可作匕也。此制字之本義。今則取飯器之義行而本義廢矣?!薄墩f文解字句讀》:“此言‘匕與‘比通。比敘者,比校而次敘之也?!笨梢姟柏啊绷x有二: 一為比并、次第之意;二為“取飯器”,近似湯匙。前者同“比”;后者亦作“朼”“枇”,又稱“柶”。
比,本義為“密也”(《說文·比部》),引申指“比次”“校也,并也”(分別見《廣韻》質(zhì)韻和旨韻)?!墩f文通訓定聲》謂“比”字“從二匕,會意,匕亦聲……兩兩相并,故為合并、敘次之誼”。
庀,此字不見于《說文》?!稘h語大字典》所錄《集韻》“庀,治也”、《玉篇》“庀,具也”,所釋當非本義,本義應為《六書故》所釋之“比敘也”,亦即《正字通》所謂“敘也”?!皵ⅰ奔础氨葦ⅰ薄皵⒋巍保础氨刃6螖ⅲㄐ颍┲敝?。《文選·張衡〈南都賦〉》:“周召之儔,據(jù)鼎足焉,以庀王職?!崩钌谱ⅲ骸百Z逵《國語注》曰:‘庀,由理也?!盵1]“敘”“理”“治”“具”之所以能夠共同訓釋“庀”字,蓋因四者語義相通,各自的意義及相互聯(lián)系大致是: 次序—按次序整理—整治而使之有條理—按一定條理備置。
從語音方面來看,匕、比、庀三字準雙聲、疊韻,古音皆屬脂部,聲紐分屬幫紐、並紐和滂紐。從形體上看,“匕”為初文,后二者為孳乳分化之字。從意義上看,均有比并敘次之意。據(jù)此可知三者為同源詞。劉鈞杰(1999: 125)以“匕、比”為同源詞,說“匕是比的古文”,惜乎未能涉及“庀”字。
“匕”“比”“庀”諸詞同源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它們相互同訓的情況予以證明。如“匕”“比”“庀”同訓“(相與)比敘也”,分別見于《說文·匕部》、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和《六書故·廣部》;“比”“庀”同訓“治也,具也”,分別見于《類篇》和《集韻·紙韻》。[2]
另外,從異文角度也可窺知其同源關(guān)系。如上所述,段玉裁認為《說文》“匕”條中的“用比取飯”之“比”可作“匕”。此外,《周禮·夏官·大司馬》:“及致,建大常,比軍眾,誅后至者。”鄭玄注:“比或作庀。鄭司農(nóng)云:‘致,謂聚眾也。庀,具也。玄謂致,鄉(xiāng)師致民于司馬。比,校次之也?!薄肚f子·徐無鬼》:“農(nóng)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薄吨T子平議·莊子三》認為“比,通作庀”。
三、 “比敘”連文可證“庀”“敘”同義
“比”與“敘”為同義詞。《說文·攴部》:“敘,次弟也?!薄肚f子·徐無鬼》:“此皆順比于歲?!背尚⑹瑁骸氨?,次第也?!倍咄?,其義自然相同。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五“桓”字條:“東京賦云:‘迄于上林,結(jié)徒為營,敘和樹表,司鐸授鉦。敘,比也。軍之正門為和,樹表設(shè)牙形以表之?!边@里釋“敘”為“比”更足證明二者同義。正因為如此,古書中多有“比敘”連文之例。除上引《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及《六書故·廣部》“庀,比敘也”等例之外,再如《周禮注疏·遂師》“軍旅、田獵,平野民,掌其禁令,比敘其事而賞罰”,《文獻通考·韓柳文章譜》“取韓愈、柳宗元文章為三譜?!湟?,悉取其詩文比敘之”等,其中的“比敘”均為依次排比之意?!稘h語大詞典》失收“比敘”一詞,建議今后予以增補。
既然“比”“敘”同義,而“庀”又通“比”,“敘”實即“序”,那么“庀,(比)敘也”之訓也便怡然理順了。
四、 《正字通》“庀”字釋義斠詮
《漢語大字典》“庀”下關(guān)于“敘”的義項源自《正字通》,那么我們有必要對《正字通》中的釋義做一番檢視和疏解。該書“廣部”“庀”字釋義為:“敘也,治也?!吨芏Y》:‘庀其委積?!蹲髠鳌罚骸幽臼光腺x。又,具也?!蹲髠鳌罚骸兮掀渌?。又‘季文子卒,宰庀家器為葬備。庀、比義通。《周禮·大胥》:‘比樂名。鄭司農(nóng)讀‘比為‘庀,謂錄具樂官?!边@一釋義,實分三層意思:
(一) 庀,敘也,治也
該義項中,“敘”“治”同義。究其原因,乃因“敘”與“序”同,亦即按次校比,故與“治”字義近?!墩滞ā吩谶@一義項下所舉書證,一是《周禮·遂師》“庀其委積”,全句為:“凡國祭祀,審其誓戒,共其野牲,入野職、野賦于玉府。賓客,則巡其道修,庀其委積?!编嵭ⅲ骸把财涞佬?,行治道路也。故書‘庀為‘比。鄭司農(nóng)云:‘比讀為庀。庀,具也?!痹涫窃谥v“遂師”(周代官職,地官之屬,佐遂人掌管政令戒禁)的職責。委積,指儲備的糧草。庀,有依序列置之意,故與“治”相近,這里可釋為備辦、料理。
第二個書證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木使庀賦”,全句為:“楚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shù)甲兵。”杜預注:“庀,治?!笨追f達疏:“庀訓為具,而言治者,以下說治賦之事,治之使具,故以庀為治也?!薄扳腺x”即治理賦稅之事??追f達疏以“治之使具”解釋了“庀”為何既訓“具”又釋為“治”的原因。由此可見“庀”的“治”“具”之意歸根到底來自于“敘”?!皵ⅰ敝副葦?、列置,是具體做法,“治”是抽象目的,“具”是最終結(jié)果,實質(zhì)都是按一定的要求和次序整理備辦的意思,用語雖殊,其實則一?!稑b梁傳·哀公元年》:“系而待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狈秾幾ⅲ骸扳希咭??!睏钍縿资瑁骸扳?,具,猶簡擇?!薄队衿獨埦怼芬齽⒄自唬骸扳希喓艘?。”“簡擇”及“簡核”均為校比措置之意。
“庀,治也”或亦訓為“理也”?!秶Z·魯語下》:“夫外朝,子將業(yè)君之官職焉;內(nèi)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韋昭注:“庀,治也。”《玉篇殘卷》引賈逵注:“庀,猶理也。”[3]《篆隸萬象名義》也解釋“庀”為“具,理”?!袄怼薄爸巍蓖x,皆得與“具”比并為訓。
(二) 庀,具也
“具”本指備辦、供置之意。《說文·廾部》:“具,共置也。從廾,從貝省。古以貝為貨?!倍巫ⅲ骸肮?、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廣韻·遇韻》:“具,備也,辦也?!眰滢k之中自有治擇之意,因此《類篇》《集韻》俱釋“庀”為“治也,具也”。
《正字通》“庀,具也”義項下的書證為《左傳》“官庀其司”及“季文子卒,宰庀家器為葬備”。此二例分別出自《左傳》襄公九年和襄公五年,杜預均注為“具也”?!肮兮掀渌尽币鉃椤岸酱倨涔賹?,各盡其責”;“宰庀家器為葬備”是說季文子的家臣收集整理家里的器物作為安葬的準備??梢姟熬摺薄爸巍敝馊匀怀鲎员硎颈炔⒘兄玫摹皵⒁病?。
(三) “庀”“比”義通
關(guān)于這一點,《正字通》所引書證出自《周禮·大胥》:“秋頒學,合聲,以六樂之會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樂官,展樂器?!薄氨葮饭佟?,《正字通》誤引為“比樂名”。關(guān)于此“比”字,鄭玄注:“比,猶校也。杜子春云:‘次比樂官也。鄭大夫讀‘比為‘庀,庀,具也,錄具樂官。展謂陳數(shù)之。”賈公彥疏:“杜子春云‘次比樂官也,與后鄭同。鄭大夫以‘比為‘庀,錄具樂官者,雖與后鄭不同,得為一義,故引之在下也。”以上諸家訓釋中,鄭玄及杜子春釋為比校、次比;鄭眾讀“比”為“庀”,釋為錄具;賈公彥則認為二者相通。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周官·九比》引江慎修《周禮疑義舉要》:“比者,簡閱校計之意?!贬屃x更為具體。
通過對《正字通》諸義項及其書證的解疏,可知“庀”的“敘”“治”“具”諸義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發(fā)明的?!稘h語大字典》將“治”“具”二義項分別詮釋為“治理;辦理”和“準備;聚集”,這無疑是準確的;但把“敘也”照錄為“敘”,未加解釋,很可能是因為未能弄清“敘”的真實含義。從方便讀者、避免誤解的角度考慮,建議將來修訂時做相應改訂?,F(xiàn)試將這一義項改訂為:“通‘比。依序列置?!读鶗省V部》:‘庀,比敘也?!墩滞āV部》:‘庀,敘也。顏師古《匡謬正俗》:‘敘,比也。按:‘敘為順序之‘序的本字?!墩f文·攴部》:‘敍(敘),次弟也?!?/p>
附注
[1]李善所引賈逵《國語注》“庀,由理也”,“由”通“猶”?!队衿獨埦怼芬Z逵注作“庀,猶理也”,可以證之。詳參下文。
[2]另請詳參《故訓匯纂》“匕”“比”“庀”及“庇”字條。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3。
[3]《國語·魯語下》“將庀季氏之政”,《玉篇殘卷》誤引作“將庀季氏元政”。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戴侗(宋)撰.黨懷興,劉斌點校.六書故.北京: 中華書局,2012.
3. 顧野王(梁).原本玉篇殘卷.北京: 中華書局,1985.
4. 郭慶藩(清)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 中華書局,1985.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6.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9.
7. 司馬光(宋).類篇.北京: 中華書局,1984.
8. 孫星衍(清)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86.
9. 王引之(清).經(jīng)義述聞.∥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王筠(清).說文解字句讀.北京: 中華書局,1998.
11. 蕭統(tǒng)(梁)編,李善(唐)注.文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徐時儀.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02.
14. 許慎(漢).說文解字.北京: 中華書局,2013.
15.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 顏師古(唐).匡謬正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
1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0.
18. 俞樾(清).諸子平議.北京: 中華書局,1954.
19. 張自烈(明).正字通.∥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3冊).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0. 趙振鐸校.集韻校本.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1. 朱駿聲(清).說文通訓定聲.武漢: 武漢古籍出版社,1983.
22. 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北京: 中華書局,1995.
(河西學院文學院甘肅734000)
(責任編輯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