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哲學諮商的人文翻轉教育

2017-05-22 14:14:00許鶴齡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莊子

許鶴齡

關鍵詞: 哲學諮商;莊子;LBT 翻轉教育

摘要: 東西方的教育方式各有其特質與擅長。隨著時代更迭,在發(fā)展中也看到彼此需要調(diào)整改變及相互援引之處,然其核心精神仍不離教育對全人發(fā)展的關注。翻轉教育注重提升面對問題能主動探索,且培養(yǎng)思辨與對話能力,實則體現(xiàn)哲學思考在教育現(xiàn)場的重要性。作為哲學實踐的哲學諮商,藉由反省探討生活與生命的課題,讓人修正個己的思想、情緒及行為。科恩提出LBT(Logic-Based Therapy)邏輯基礎療法,助人對破壞性的思維進行檢核反省,而莊子內(nèi)七篇思想,則以寓言式故事,助人消憂解困達到精神的絕待自由。二者皆能助人認識自己勘破思考的限制,并對自己行為負責,進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整合二者的特色與方法,一方面可提供人文療愈與翻轉教育的參考借鑒,一方面也能嘗試LBT本土化哲學諮商的建構。

中圖分類號: B81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7)01002408

Key words: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Zhuangzi, LBT (Logic-based Therapy); flipped education

Abstract: Educational methods both in 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 own their characters and goodness but adjustment and complement between each others were found in history progress and culture clash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pirit is a Holistic Education. Flipped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capability training on initiative exploration, making intellectual enquiries and dialogue. These indeed show up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ithin education field. As a philosophical practice,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s a method allowing modification on personal negative thought, emotion and behavior. Elliot Cohen's LBT (Logic-Based Therapy) help people to check and to retrospect on their destructive thinking. Instead, Inner Seven Chapters of Zhuangzi help people to eliminate worry and to reach absolute free spiritual status by fable stories. Both of them help people go beyond their thought limitation, taking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ing blessedness. Therefore, here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se characters and methods in both of them. On the one hand, provide examples on humanistic healing and flipped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uild up a knowledge-construct based on local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s a trial.

第1期許鶴齡: 哲學諮商的人文翻轉教育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5卷

一、前言

近年在臺灣教育界一直在討論的“翻轉教育”,不論是臺灣大學葉丙成的《為未來而教》或中山女中張輝誠提出的“學思達”教學法,可以看到對教育的反思與教學活動進行,著重涵養(yǎng)學生對問題思辨能力。“經(jīng)濟合作暨發(fā)展組織”(OECD)教育長安卓·施萊瑟(A.Schleicher)提到自2018起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將納入“國際力”(global skills)并將其定義為:“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個人可以擁有從多元觀點分析全球及跨文化議題的判斷能力;能充分理解偏見如何影響對自我及他人的觀點、判斷與詮釋;能夠公開、合宜、有效率地與不同背景的伙伴溝通的能力”[1]足見因應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側重培養(yǎng)學生面對世界的相應能力。

實際上,作為哲學實踐的哲學諮商,是在面對生活各種議題進行深刻反省。美國批判思考中心主任科恩(Elliot Cohen)提出LBT(Logic-based Therapy)邏輯基礎療法的哲學諮商取向,以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解析情緒推理,有助于協(xié)助我們發(fā)展知性工具,開啟理性思維,過上自由自主且有尊嚴的幸福生活。而道家莊子則是透過寓言呈顯其關懷的生命課題,協(xié)助我們面對概念的對立流轉及多元的價值的反思。當我們與別人的立場不同時,如何涵具開放同理的包容力而能與人無礙溝通;面對差異亦能敏銳觀察,并欣賞與己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進而調(diào)整自己且創(chuàng)意地融入不同的環(huán)境。本文在上述的背景下,討論如何運用哲學諮商之LBT方法與莊子思想,俾益于現(xiàn)行教育對學習者的批判思考訓練,提供翻轉教育的資源,并藉由此討論,希望看到東西方哲學諮商與生命教育的對話,呈顯哲學實踐的時代性與重要性。

二、翻轉教育

“翻轉教育”(flipped learning)的“翻轉”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甚至以有翻轉之名而無翻轉之實的“翻轉”。然而,不論是課堂活動、教材或教法等各種翻轉,據(jù)本人的觀察,其內(nèi)容關涉一種哲學思考教育的回歸,亦即面對問題以獨立或合作思辨,進行發(fā)問探索及解決的歷程。當我們探討人生諸多議題,如何讓學生真正學習并應用在生活上,且在生活中內(nèi)化,能在教學法的選擇上結合“翻轉”(flip)。

廣義之創(chuàng)意教學涉及如何讓學習有趣且將學習主體交回學生,使其樂在學習、主動思考、發(fā)問及對話,以及教與學關系的位移改變、教室場域界圍的打破、教材內(nèi)容的多元延展。教師能以人生教練或助人者現(xiàn)身于學生面前,轉換知識傳遞者而為設計引導者。由于學習的主體為人,教師只是以促進者角色,助學習者發(fā)展興趣,主動學習、樂在學習、有效學習及鍛煉思考力。在求知路上,師生彼此為“教”“學”不二的共同學習關系,具友誼的學習伙伴,并重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由對話討論的發(fā)問教育,刺激活絡以開發(fā)大腦,使學習者跳脫舊有框架,以多元觀點探尋真理及創(chuàng)意發(fā)現(xiàn)而獲得知識,并從中涵養(yǎng)學習者實踐負責的人格,亦即智德合一的樂學教育。

專門技術的訓練將人們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而不是成為一個人。反思現(xiàn)在教學綱要,設有課程各種能力指標,如對應學習、專業(yè)就業(yè)等,皆需具備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在信息發(fā)達此刻,如何涵養(yǎng)學生善用科技工具,學會思考、判斷、分析及選擇能力,都足以讓人省思課程進行的方式及內(nèi)容,如何幫讓學生能達到內(nèi)在及精神自由,我以為哲學諮商實能提供進行翻轉教學的思辨培育。

三、邏輯基礎療法

哲學諮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或謂哲學實踐(Philosophical praxis)正式誕生于1980年代,由德國喬德·阿亨巴赫(Gred B.Achenbach)提出,并在歐、美等地受到重視。本人認為,哲學諮商能助人活在當下,對生命各個向度予以全幅關懷,透過理性的自我對話,反思檢視生命的實踐,解憂脫困獲得身心平衡,迎向幸福之路。哲學諮商議題探討自我發(fā)展、生死、人際、婚姻、職涯等與生命及生活各種問題,協(xié)助人們進行價值澄清。

LBT是哲學諮商領域中一種指針性的模式,由美國學者柯恩于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露髟軜I(yè)于理情行為療法(REBT)的創(chuàng)始者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其相關著作已被譯為多國語言,如意、德、中、韓等。目前,中譯本有三,即《這么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亞里斯多德會怎么做,透過理性力量療愈自我》《盡責的憂慮者?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

科恩嘗試整合哲學與心理學,藉由運用亞里斯多德之三段論(大、小前提和結論)解析情緒推理(規(guī)則Rule、報導report、結論conclusion),結合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助人在思考上更具自主、尊重、創(chuàng)意與開放性,改善對生活遭逢問題的抉擇。LBT共有六個實踐步驟:確認情緒推理、檢核前提中的謬誤、反駁謬誤、確認每一謬誤的指導德行、找出對應指導的德行、應用哲學解藥。比如,在“情緒推理”部分,柯恩將情緒推理分解為對象與評價兩個元素,即E(emotion)情緒=O(object)對象+R(Rating)評價,并構建了情緒推理的三段論:

規(guī)則(Rule)若O則R

報道(Report) O

結論(Conclusion) 所以,R

然因個人的行為傾向(結論)和情緒推理有關,可能演繹自行為規(guī)則及評價,于是行動反應出“應該”實踐。行為推理的模型包括行為規(guī)則(Behavioral Rule)、J(Behavioral Justification行為證成)、P(行為處方Behavioral Prescription):

行為規(guī)則(Behavioral Rule) 若J則P

行為證成(Behavioral Justification) J

行為處方(Behavioral Prescription) 所以,P

柯恩認為,此模型能協(xié)助人們厘清自身的行為推理,尤其對“強求完美、嚴重化、責怪、人云亦云、我做不到、跟自己過不去、操縱、世界以我為中心、過度簡化事實、扭曲可能性、盲目的預測”等破壞性的思維,有助于當事人進行檢核反省,看到其根深蒂固的思考習慣?!澳阋坏┛吹剿伎嫉娜毕?,就會看到如何補救”[2]190??露髡J為,如果藉由系統(tǒng)化的應用哲學解藥,取代原先非理性的前提,將有助于人們克服阻礙其自我實現(xiàn)與通往幸福的非理性思考模式??贫髡J為,哲學資源有助于人們修通滯塞和自我貶損式的想法(致命謬誤),并提出了11種超越的德行,其中勇氣、尊重、真誠、節(jié)制、道德的創(chuàng)意、授權、感同身受、正確的判斷、遠見、科學思考,這些德行都以積極、建設性的目標導向方式影響行為,協(xié)助我們朝向自我實現(xiàn)通往幸福之路。

LBT認為,人們“面對問題,你應該做在合理范圍內(nèi)你可以做的,然后放自己一馬。你應該不再陷溺于問題中,而是運用意志力繼續(xù)生活,做你喜愛做的事情,或你認為有建設性的事情”[2]189,在強化并運用意志力的基礎上,根據(jù)理性以及哲學理論、概念和想法而生的解藥,采取建設性的行為和改變情緒。運用邏輯結論,形成理性、替代性的推理,克服非理性行為與情緒,“理性的自我對話沒有不良副作用,而且免費!在這個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費都很貴的時代,這是個劃算的方法,而且,只要你運用意志力,這些內(nèi)在藥方全天候陪伴著你。只要問自己:‘如果是亞里斯多德,他會怎么做?”[2]317邏輯基礎治療法以肌肉鍛煉比喻意志力的鍛煉,認為人們應該不斷進行認知行為的練習。

四、融入LBT詮釋莊子寓言人物的非理性思維

莊子思想具有助人抵抗人生低潮和生活困境的力量。如何擴大視野省思不利之處,并能活得幸福且無憂自在?邏輯基礎療法有助于發(fā)展我們的知性工具,“看到”眾人拙于用大,凡人如同“愚者自以為覺”(《莊子·齊物論》),然而未經(jīng)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吾惡乎知之?” (《莊子·齊物論》)除了形骸聾盲的生理限制外,更有心知聾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莊子·逍遙游》),而人倘不能運用理性力量反思,害怕自己在情緒、思維、行為、身心或想法跟別人不同,則“游于羿之彀中”(《莊子·德充符》),在爭競快速及與眾同異之中,隨時都有可能中箭受傷。換言之,人因“有蓬之心” (《莊子·逍遙游》)、“未成乎心而有是非” (《莊子·齊物論》),或是受到世俗僵化的刻板印象而人云亦云,或怕眾怪同去而符應制式化評價與標準,種種執(zhí)于一隅的桎梏,或因經(jīng)驗體驗等限制,于是帶來不具開放性“未成乎心而有是非”的偏見,看不到出路,所以僅能視為無用的響應,就像在有限的選擇題在勾選答案或對錯中應答,毫無其它可能與選擇性,因而執(zhí)取無能為力的拙用,于是在物則掊之,在人則棄之,有“無用、糟糕、完蛋”等非理性思考,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困擾。

反之,人倘若能“翻轉”看世界,以彈性用“異”、用“大”,則能有不同的生命氣象。在《莊子·齊物論》對神人的描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似乎是現(xiàn)實世界的常人無法想象,眾人可能對其投以異樣眼光,“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莊子·逍遙游》)。但是,如果從“真人”角度看,對于人的美丑、喜好,或天上飛鳥、陸上麋鹿、水中游魚等,以及所謂的有用與無用、材與不材、祥與不祥、生與死等,都應該超越其中的對立而尊重其存在的多元性。同樣,我們接納自己的不足就能減少痛苦,也懂得同理他人的各種狀態(tài),并能活出自由創(chuàng)意且游刃有余。

莊子寓言中人物呈現(xiàn)困苦、憂、執(zhí)、拙狀態(tài)的煩憂困擾,乃大多來自個己“有形無形、高低、名位、大小、身心、美丑、全缺、成毀”的區(qū)別所至,種種迷惑執(zhí)愛的成心與倒懸的桎梏,產(chǎn)生“怒、懼、憂、傷、患、笑、泣”等情緒反應。同時,因認知限制,對生病、死亡、喪葬、悲傷、朋友、夫妻的評價標準等具非理性信念,使得個己因此陷入無用(工具)、樊中、倒懸等憂患。LBT的第一個步驟是確認行為與情緒推理,從科恩提出的11種負面思維習慣看,莊子寓言中人物的破壞性思考習慣,涵括追求完美、強求控制(放大危險)、人云亦云、嚴重化、世界以我為中心、過度簡化事實等,因而引發(fā)憤怒與無力承擔。莊子提出和蘇格拉底名言 “未經(jīng)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相似的話:“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莊子·齊物論》),其中的“悅生”“惡死”呈顯世俗之人的習態(tài),在許多二端的思考中,我們可以看到還有灰色地帶,或有更多的可能性。《莊子·齊物論》的狙公賦芧,眾狙面對狙公的“朝三而暮四”及“朝四而暮三”的怒悅反應,實是“名實未虧”、“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為何“朝三而暮四”就咆哮?因為追求完美主義而“喜怒為用”,認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事”“事情不如你意,或未完全按你所希望的方式發(fā)展”就大發(fā)雷霆。且眾狙也有“世界以我為中心”的破壞性思維,亦即人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利益、喜好及信念才是重要的,且深信事情的對錯好壞是以自己為判準,且是所有人的準則。依照科恩提出的“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推理三段論,眾狙的情緒推理是:

如果我偏好朝四而暮三,則你也必須如此

我偏好朝四而暮三

所以,你也必須偏好朝四而暮三

眾狙無法接受狙公不同的作法,是跟自己過不去。

《莊子·德充符》寓言中鄭子產(chǎn)及仲尼以惹人厭、無用的方式與態(tài)度,對待申徒嘉、叔山無趾等“兀者”,正所謂“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莊子·德充符》)反應的是鄭國子產(chǎn)“要求、需要外在現(xiàn)實符合個人主觀欲望或偏好”之“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思考模式,“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莊子·逍遙游》)換言之,鄭國子產(chǎn)要求申徒嘉按照其期望的方式出止,甚至帶有“責怪他人”,認為一切都是申徒嘉的錯,“且子見執(zhí)政而不違,子齊執(zhí)政乎?”(《莊子·逍遙游》)。鄭國子產(chǎn)也具“無能為力”的破壞性思維,他認為,他對申徒嘉“把他給惹氣惱了”的情緒無能為力,對“他無法和申徒嘉以同進同出相處”的行為無能為力,他對“他受不了申徒嘉與他‘合堂同席而坐”(《莊子·德充符》)的意志無能為力。鄭國子產(chǎn)也有“愛操縱”破壞性思維,“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zhí)政而不違,子齊執(zhí)政乎?”(《莊子·逍遙游》)他不視申徒嘉為自我決定的主體,通過說難聽威脅的話,企圖操縱申徒嘉達成自己期望的目的,想讓申徒嘉羞愧。鄭子產(chǎn)也有“世界以我為中心”的非理性思考,如果我們運用“世界以我為中心”情緒推理模式,則可將此段原文寫成:

如果我偏好“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則你也必須如此

我偏好“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所以,你也必須偏好“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根據(jù)上述的推理模式,鄭子產(chǎn)無法接受申徒嘉為何不依照他所說的方式規(guī)則行止,跟自己過不去。鄭子產(chǎn)只能說他的確“偏好”如何,但不應將其偏好變成“必須”的要求。

莊子在《德充符》中提出“闉跂支離無脤”、“甕大癭”(《莊子·逍遙游》)等反例,駁斥了世俗對兀者、惡人為“無用”“有過”的非理性信念,它們對常人來說或許殘缺不全甚至怪異,卻反而深受衛(wèi)靈公、齊桓公的喜愛,并覺得他們是全人。奇丑無比的王駘兀者卻能“視喪其足猶遺土”教化多人,而“以惡駭天下”的“惡人”哀駝它亦能“才全德不形”(《莊子·逍遙游》)使眾人不去。這些從頭至腳身形殘缺者,失去了對常人而言很重要的東西,但反觀這些人卻能接納自己的缺陷,沒有落入追求完美主義的牢籠,“跟自己過不去”,莊子亦透過這些人物培養(yǎng)美德,重構其生命的真義與價值。

《莊子·齊物論》中描述了許多是非辯論者,“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小恐惴惴,大恐縵縵”,產(chǎn)生如“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等害怕失敗的情緒反應。在《莊子·人間世》中,顏闔擔任衛(wèi)靈公太子的老師,“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面臨教學采取師嚴道尊或放牛吃草的兩難;而葉公子高擔任兩國使節(jié)出現(xiàn)“吾甚栗之”的恐懼與“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的焦躁不安。因為當心中持有不能或不可失敗的強求,“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莊子·齊物論》),想要讓雙方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也因為強求完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莊子·齊物論》)葉公子高身心緊繃,無法讓自己放松平靜下來,是患上了“跟自己過不去”的非理性思維。

莊子寓言中的葉公子高追求完美,“事情沒有成功,或不如你預期的那么成功”會伴隨強求不能失敗,“壞事絕不能發(fā)生在我身上”,如“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莊子·齊物論》),其情緒推理模型[3]44如下:

規(guī)則:若我無法完成被交派的任務(O),則我就是一個失敗者(毫無價值)(R)

報導:我無法完成被交派的任務(O)

結論:我是一個失敗者(R)

由“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情緒推理,再演繹為行為推理。對莊子寓言中人物而言,這些行為包括“令勸成殆事”、自責或嘗試自殺,演繹出以下的行為規(guī)則和評價:

行為規(guī)則:如果我是失敗者,我應結束生命

評價:我是失敗者

結論:我“應該”結束我的生命

負面情緒思維干預了莊子寓言中人物,引發(fā)憤怒與焦慮。為對治這種“追求完美”的負面思維,莊子認為“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莊子·齊物論》)。我們要有接受失望的心理準備以克服負面思維。莊子寓言中的人物也具有“強求控制”等負面思維,強求壞事永不發(fā)生,“壞事絕不能發(fā)生在我身上”。如,不能完成被交派的任務。葉公子高越是擔心,表現(xiàn)愈不好,越執(zhí)著就越害怕,如同盡責的憂慮者。莊子則給出蜩與學鳩看大鵬鳥等待六月風動欲飛沖九萬里而圖南的寓言,蜩與學鳩心中充滿疑惑與嘲笑。因為它們自己無法想到、做到甚或經(jīng)驗到。而大鵬鳥卻安處泰然,并沒有如一般人“我受不了被嘲笑”的意志無能為力,反能積累達到心智蛻變,以“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的強韌意志力鍛練,從非理性的生活走向理性的生活。

《莊子·齊物論》寓言中麗姬面對要遠嫁晉國,不知是福是禍,因“放大危險”的非理性思維而出現(xiàn)焦慮。而“危機評估倚賴證據(jù),而不是你認為事情有多糟,或是你有多么害怕”[2]206,我們面對未知情境,應要既不高估也不低估,對治莊子寓言中麗姬“放大危險”的解藥,即是“為了降低出錯的機率,你應避免盲目而輕率地采取行動”[2]207。麗姬待后來到了晉國吃穿不愁,對自己先前的情緒行為覺得后悔。換言之,面對未知情境需要合理,甚至帶有點冒險,在面對多元且在評估其危險性時就不會過猶不及。這意謂著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對事物心懷恐懼,并在危險面前根據(jù)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做出響應。一個具有勇氣的人了解“壞”相對的概念,也就是情況總是可能會更惡化但并沒有所謂絕對的“壞”,這樣的人能夠從不幸中學習到并得到正向價值,并且愿意為生活福祉忍受合理的風險。

《莊子》寓言中也呈顯在社會化過程許多“強求認同”負面思維習慣,比如,《莊子·養(yǎng)生主》中秦失吊老聃三號而出,老聃弟子對秦失的憑吊方式產(chǎn)生疑惑,提出“非夫子之友邪?”在秦失的肯認后,老聃弟子再提出“然則吊焉若此,可乎?”反映出他對于秦失行為是否合宜的質疑,而老聃弟子背后的情緒推理模型是:

規(guī)則:若秦失沒有哭得很悲慘(O),那他就不是老師的摯友(R)

報導:秦失三號而出(O)

結論:他不是老師的摯友(R)

老聃弟子認為秦失若為老師好友,一定不會只哭三下,會哭得非常悲傷。因此對秦失的憑吊出現(xiàn)負面評價,甚至將行為等同評價人品。莊子透過秦失的言說,駁斥世俗的刻板標準,從個別死亡事件,省思人類共同的生命課題,亦即探尋生從何來,死亡何去,以及面對死亡的生死禮俗對人的意義與影響。還有人在“強求認同”的符應世俗標準“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迷失自我且彼此相傷。藉由駁斥“強求認同”的破壞性思維習慣,讓自己獲得自由,轉以“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具個別獨立思考能力,“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以及憑吊老友方式,“根據(jù)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自主、自由地生活而不因盲從社會規(guī)范而喪失自我。一個真誠的人并不是由社會塑造的齒輪。她看重自己的獨特性,珍惜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及與生俱來的個人自由,她不以決定論為借口逃避自己面對生命選擇的責任”[2]193,對自己行為能負責且安心地做自己。

其次,在《莊子·大宗師》也同樣有類似對生死禮俗的“強求認同”:顏回對孟孫才“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卻能善喪名聞魯國,顏回“怪之”且頗不以為然。這些眾人云云之處,剛好就是莊子欲助人覺察省思之處。所以當我們面對生死不去省思,“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就只能求自己符合“人哭亦哭”的禮俗標準,沒有如“孟孫氏特覺”再經(jīng)檢視,“在決定是否跟隨大眾時,你應該考慮這對你的自主、獨特、真誠以及是否能開創(chuàng)人生,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2]203。面對生死有嶄新的認知,“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反能以開放態(tài)度不造成個己困惑與煩憂。另一故事是子桑戶死后未葬,孟子反、子琴張兩位好友“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貢問他們“敢問臨尸而歌,禮乎?”,孟子反、子琴張回以“是惡知禮義!”(《莊子·逍遙游》)倒底什么是合乎禮?又什么是禮的內(nèi)涵?足見面對生死禮俗背后也相應有不同的價值信念,而且有情緒行為的實踐差異,倘回應現(xiàn)代的喪葬,也能讓人體會為何最后的告別會有如此多元不同。同樣的,我們大多如《莊子·逍遙游》中把彭祖視為長壽之人,且“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也看到斥鴳對大鵬等待六月風動的不解而笑:“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我們透過重新調(diào)整“強求認同”的態(tài)度,“在需要專業(yè)知識或經(jīng)驗的領域,跟隨別人的建議之前,你應該考慮這些人是否有資格給意見。如果他們不具備專業(yè)知識認證,你應該避免根據(jù)他們的建議采取行動,除非得到其它有相關資格的人背書”[2]203。

在《莊子·人間世》中還充斥著種種面對物及人的“人云亦云”的情況,比如,宋刑氏種植柏桑,依匠師標準進行篩選,凡是個別突顯具有“拳曲”“軸解”“白顙”“亢鼻”“痔病”不符合“狙猴之杙”“高名之麗”“求樿傍”祭祀的制式標準,則一律貼上“不材之木”“不祥之牛”“不祥之豚”“不祥之人”的無用標簽。莊子提出反例駁斥此非理性前提,“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如同異材之木不受斧斤之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養(yǎng)身終年。因此,我們可以轉換其非理性推理,代以理性思維模式:

如果匠師/巫祝視我為不材/不祥,則我不會中道夭

匠師/巫祝視我為不材/不祥

所以,我不會中道夭(能壽而無傷)

莊子寓言中的“不材之木”“散木”“不祥之?!薄安幌橹唷薄安幌橹恕睅椭覀兛吹阶陨淼膬r值,如柯恩所說,“超越個人主觀評估現(xiàn)實,包含人性的現(xiàn)實,即使全然沒有價值或惡劣,仍然從中尋求美善與尊嚴。”[4]193對自我尊重及對自己的評價,“應該永遠針對事而不對人。你應該將自我價值視為固定不變的,不會隨著成功、失敗、別人的肯定與否而變動”[2]194。

《莊子·齊物論》中還呈顯了“世界以我為中心”的錯誤思維,比如,“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如果我們運用“世界以我為中心”情緒推理模式,則可將此段原文寫成:

如果我偏好(麗姬等),則你也必須如此

我偏好(麗姬等)

所以,你也必須偏好(麗姬等)

當個己將個人偏好變成“必須”的獨斷式要求,對人際關系是有害的。如嚙缺三問王倪“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然則物無知邪?”王倪皆回以“吾惡乎知之!”表達其立場與開放性,并舉出標準的流轉,“三者孰知正處?”“四者孰知正味?”“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提出到底什么是居住、美味或美麗的標準反問嚙缺。王倪反思覺察“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剛好可以駁斥偏狹主觀如衛(wèi)靈公太子“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的“世界以為我中心”破壞性思考。

莊子寓言中人物也有“過度簡化事實”的非理性思考,亦即過度簡化事實為二分法,如下列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生,那么就是……”“如果你沒勝,那么你就是……”“如果你沒得,那么你就是……”“如果你沒成,那么你就是……”“如果你不美,那么你就是……”,我們可以在上述的空格,分別填入其相反語詞,“死、輸、失、毀、丑”等?!斑^度簡化事實”也會有孤注一擲,如“拳曲樹木都是不材之木”等“無所用之”的刻板印象。

《莊子·逍遙游》有惠子剖五石大瓠:“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看起來似乎惠子對大瓠果實能發(fā)揮效用,作了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同樣情形時會有的思考及抉擇,然其對生命的格局與視野似乎較為窄化,且其中包括最后掊之的行動背后所隱藏其擔憂之事為“憂其瓠落無所容”;另一方面,還有對物的概念,當我們將很多事物予以限定或功能化的工具理性,看不到“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出路及任何可能性。換言之,我們從未檢視所抱持信念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就是我們一般被省略而沒有言說之處。莊子指出“有蓬之心”的非理性前提,提供“用異”之不同思考的轉輪,調(diào)制“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解藥。在《莊子·齊物論》寓言中,還對辯論勝負的二分——“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提供了我們檢視并駁斥過度二分法簡化事實。

對治“過度簡化事實”,《莊子·齊物論》提到以概念的相對關系待之,即“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換言之,“是與彼”“生與死”“可與不可”“是與非”皆是對立流轉。比如,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角逐,代表政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的桑德斯,其敵人——那些反對他的人(希拉里)——有可能變成他的朋友或盟友;而他的朋友(桑德斯的支持者)原先那些贊成他的人,后來也有可能變成他的敵人(不愿倒向希拉里,反而支持不同政黨的候選人)?!肚f子·德充符》談到對治的解藥,“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就是要讓我們放棄二分而能多點彈性。

至于“嚴重化”破壞性思維,在《莊子·人間世》中也有剖析。比如,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擔任兩國使節(jié)有其難度,葉公子將事情“嚴重化”?!皣乐鼗钡耐普撘?guī)則為:

它對P是壞的(很壞的)

因此,它對p(絕對是)壞透了

葉公子高認為,如果無法完成任務,就不是一個能事君的人臣,甚至可能遭受刑戮。如果失去工作是壞的,對葉公子高這簡直是糟透的事?!皩⑷松录乐鼗且粋€極端時,否認壞事會發(fā)生是另一個極端;將人生發(fā)生過的壞事和人生其它部分做比較則是理性的?!盵2]189科恩認為“嚴重化”有所謂的“光環(huán)癥候群”[2]311312,面對失落時過度美化失去的一切,認為情況總是不斷惡化的推理。假設“失去的東西越有價值,損失就會越慘重的”其連鎖的反應為:

將事情嚴重化:我失去工作,我整個人生都完了(人道之患)

無力承受:如此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我無法忍受繼續(xù)活下去(陰陽之患)

情緒:為了失去工作而陷入憂郁(陰陽之患)

錯誤的思維習慣常是互相環(huán)扣,科恩稱之為“謬誤癥候群(滑坡癥候群)”[2]167168。莊子寓言中有許多無脤、無足、無趾、駝背、生病、死亡、有患的例子,也或多或少伴隨多種的負面思維:

滑坡癥候:既然我無法完成使節(jié)任務,我永遠也無法成為一位好臣子

將事情嚴重化:既然我永遠也無法成為一位好臣子,這很可怕(沮喪)

無力承受:我無法承受這么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我身上

情緒:憂慮沮喪,因為我無法成為一位好臣子

葉公子高會有“陰陽之患”在于“自尋煩惱”的非理性思考,亦就是葉公子高遭遇到“你認為重大的人生問題,那么你有道德義務反復思索這個問題,不能停止,不惜讓自己為此痛苦不堪”[2]196。舉例而言,葉公子高因不斷地擔憂造成飲食不調(diào),他可以透過以理性控制個人的行為、情緒和意志,以“認知和行為控制自己的生活(身體、心靈、精神),克服此種自我痳痹式的無能為力”[4]193。莊子對治葉公子高“自尋煩惱”的解藥,提出為人臣事君乃“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天下大戒,“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莊子·人間世》),以及安之若命“不可入于靈府”(《莊子·德充符》)的意志力鍛煉。身、心、靈、社會的全人教育思考,要能適時轉換鏡頭,“對抗極端或絕對思考的解藥往往是中庸之道,也就是避免兩個極端,采取中間穩(wěn)健溫和的道路”[2]189。按照柯恩所說,每個人都應該允許自己快樂,甚至應該“堅持快樂的道德權利,即使有些事情不對勁或不照你的意思發(fā)生,也不要讓自己為此痛苦”[2]196。

五、結語

莊子不僅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關心生死的思想家,亦對眾人思維的盲點予以寓言方式呈顯,助我們“看到”自身的負面思維習慣,然而莊子的哲思帶有點轉折,如果我們仔細檢視莊子內(nèi)七篇中里,發(fā)現(xiàn)每一篇雖都由好幾個故事構成,文中人物的幾種典型破壞性情緒推理,衍伸出焦慮、恐懼、憤怒、抑郁、沮喪、害怕、疑惑及悲傷等負面情緒。事實上,莊子關懷的重點,就如我們在看影片,因著劇中人物的情緒、情境與情結,也協(xié)助我們反觀自身生活。而柯恩所提的LBT邏輯基礎療法,具強化理性思考的肌力,幫助我們“看到”問題,省思自我思考的謬誤,比較是以公式折解且書寫出來。此種方法的特點,能使人直接“看到”思維有那些路障與地雷,除使視覺與自身思維相遇外,又能較細致捕捉與把握思考的脈絡,透過不斷修漏破執(zhí),使人松脫非理性理念,達到自我療愈之效。

莊子的助人取徑,不像柯恩的LBT法那么清楚直接以實踐三段論或六個步驟建構出來。然而莊子所提的是屬于東方式思維的破除非理性信念與情緒推理,其駁斥非理性信念有時就接在文后,調(diào)制的解藥更是為普羅大眾所常用,東方的表達方式較為一體有機而渾成,亦即呈顯出寓言人物的對話內(nèi)容與情緒,接著就是解藥,但有時意會容易轉念卻難,需要累積生命閱歷方能體會莊子內(nèi)容的深度與應用。我以為若能結合莊子寓言方式與柯恩之LBT的優(yōu)長,藉由科恩提出的邏輯基礎療法,剖析莊子寓言中主角的情境、情緒、思維與做法,對比呈顯不同的價值,此有助于反映現(xiàn)實人生的困境。面對選擇能為自己行為負責,亦能帶來相當大的生命視域開展,且將兼具圖像與理性思維的練習,運用在教學現(xiàn)場,除能更適合華人思維文化,更能助人理性療愈自我。

參考文獻:

[1]田育瑄. 文化包容、國際力將納入2018年PISA測驗[J].親子天下,2016(6).

[2]E.D.柯恩.亞里士多德會怎么做?透過理性力量療愈自我[M].丁凡,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3.

[3]E.D.柯恩.邏輯基礎療法專業(yè)認證培訓手冊[M].臺北: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美國批判思考中心,2014.

[4]E. D.柯恩.你是盡責的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M].李惠美,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5.

責任編輯:馬陵合

猜你喜歡
莊子
莊子之論
《莊子 逍遙游》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00
《莊子說》(二十七)
中老年健康(2017年3期)2017-03-31 10:18:24
《莊子說》(二十三)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一)
中老年健康(2016年9期)2016-11-18 15:49:23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八)
中老年健康(2016年6期)2016-06-30 11:00:47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丹阳市| 仁布县| 晋江市| 崇左市| 临邑县| 锡林郭勒盟| 潮安县| 禹州市| 乐都县| 聂拉木县| 黄梅县| 易门县| 云和县| 遂宁市| 商洛市| 新沂市| 宜春市| 都匀市| 萨迦县| 九寨沟县| 金平| 桃园县| 精河县| 阿勒泰市| 军事| 绵阳市| 福安市| 密云县| 保山市| 金山区| 饶平县| 巴彦县| 新晃| 松溪县| 牟定县| 万荣县| 汝州市| 佛山市| 来凤县| 扬州市|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