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親相隱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項制度是禮法結合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法制為主的特點。本文在通過閱讀關于親親相隱制度以及現(xiàn)代親屬免證制度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經(jīng)過整理思考,將分別從親親相隱制度的起源及發(fā)展、新中國建立后未改造繼承該項制度的原因以及在當代中國如何構建親屬免證制度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對于古代的親親相隱制度的分析研究,能夠促進我國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親屬免證權,這對于維護個人權利,推動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親親相隱;親屬免證權;西方親屬免證權;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096-02
作者簡介:盧亞男(1991-),女,漢族,山東煙臺人,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古代極為重視親親相隱制度,它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該項制度一直持續(xù)存在了近兩千年,幾乎歷朝歷代都在法律中附有該規(guī)定。但是到了近代即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項制度卻被廢除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親親相隱制度是封建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而制定的法律制度,而非是基于保護人權這一目的,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即它對于親情和人性的維護和尊重,并且親親相隱制度與現(xiàn)代西方英美等國家法律中所規(guī)定的親屬免證制度也有著相似之處,親屬免證制度是保護人權的一項基本的法律制度。
一、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發(fā)展
(一)親親相隱制度的起源和發(fā)展
親親相隱制度起源于周朝,歷史有關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在《論語·子路》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攮養(yǎng),而子證之。秦律則將其納入法律當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漢宣帝曾下詔令:“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此一規(guī)定正是對儒家所推崇的家族倫理綱常的一種維護,也意味著儒家所倡導的親親相隱的道德觀念已被上升為一項法律制度。最晚至漢宣帝時期,中國古代正式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立了親親相隱制度,《唐律》擴張至同財共居(即同居)者之間。親親相隱發(fā)展為同居相隱。這就大大擴大了親親相隱的范圍與對象,唐朝是我國古代法律較為完善和發(fā)達的一個朝代,在親親相隱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也極為詳盡、完備,以后的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基本上都沿用了唐朝關于此方面的規(guī)定,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
(二)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維護封建禮法制度和社會穩(wěn)定,以達到統(tǒng)治者對其統(tǒng)治的需要,親親相隱觀念與制度給予人性如許的關愛,于個人無疑是有利的。但統(tǒng)治者不可能僅出于此種考慮而將親親相隱構筑成法律制度,親親相隱重視對親情維護,對家庭的重視,能夠促進家人間和諧相處,互敬互愛,有利于家庭和睦穩(wěn)定氛圍的形成,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睦穩(wěn)定對于社會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它有助于社會的安寧與和諧,保障了良好秩序的形成,這就有利于統(tǒng)治者維護其政權。在這里,個人、家庭與國家之間,各取所需,但各不相同的利益,在親親相隱之中,卻都得到了充分地保護,達成了和諧與一致。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將其視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親親相隱制度一直存在,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后,親親相隱制度被廢止了。學術界通說認為,親親親相隱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它是儒家綱常倫理的體現(xiàn),而并非是為了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但其對基于人性而生的人倫精神的關注則是我們應當吸納的,它在現(xiàn)代中國刑事立法領域有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親親相隱制度也為現(xiàn)代中國建立親屬免證權制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鑒意義。
二、新中國成立后并未改造繼承該項制度的原因
首先親親相隱制度并不是在人人平等這一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法律上,從身份到契約的轉(zhuǎn)變,是平等的首要表現(xiàn),法律不應基于身份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權利義務的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時欠缺平等精神的。而親親相隱制度就是建立在身份基礎之上的,在親親相隱制度中,基于身份的不同,權利義務不同,只有特定身份才能相為容忍,而且對基于身份等級的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等級高者權利大,低者權利小,這是不公平的,在法律中卻恰恰如此。例如,父告子可以無罪,或雖成立犯罪,但卻可免除處罰,或處罰較輕;而子告父,則屬“十惡”不赦,罪至極刑。
其次新中國的建立是在廢除了舊的社會制度的基礎上,在其成立初期非常排斥中國舊有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尤其是親親相隱制度是建立在禮法合并的基礎之上,且中國的性質(zhì)是社會主義國家,提倡的是國家至上主義、集體主義,因此在個人權利和親情保護等方面就不夠重視,以為此種制度盡是糟粕,因此并未改造繼承。1979年的《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中關于包庇罪、偽證罪以及作證義務的規(guī)定,與親親相隱或者親屬免證權都是相違背的,它們都對這種親屬間可不作證權利持否定態(tài)度。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刑法》第305條的“偽證罪”、第307條的“幫助毀滅、偽造證據(jù)罪”、第310條的“窩藏、包庇罪”等罪名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說明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近親屬只要是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而做出的幫助或者掩護行為都是法律禁止的,并且如果一旦做出此類行為,亦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guī)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這條法規(guī)的規(guī)定使得人們對于犯罪行為必須出庭作證,即使犯罪的是自己的至親,它不僅沒有免除親屬作證,反而將其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義務加以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與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傳統(tǒng)觀念、法律心理等相違背,對于人性是一種考驗和挑戰(zhàn)。在2012年修改后的刑訴法在明確規(guī)定證人強制出庭制度的同時,賦予了被追訴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不被強制出庭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了免證特權的色彩,當然這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卻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親屬免證特權。對于建立真正的親屬免證權制度我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三、當代中國如何構建親屬免證制度
(一)明確親屬依法享有免證特權,以及親屬免證權的權利性質(zhì)
我國在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貓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钡?0條第1款規(guī)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钡?88條第1款規(guī)定,“經(jīng)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边@些規(guī)定的確有助于親屬免證制度的建立,但是范圍太過狹窄,僅是從庭審這一方面進行了限定,對于調(diào)查取證等方面并未作出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這是法律中存在的漏洞,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為基礎,那么對于親屬免證權就無從談起。同時應當在法律中明確指出親屬免證權的訴訟權利屬性,如前所述,傳統(tǒng)的“親親相隱”并非是一種可以由個人支配的權利,而是基于維護封建禮制的目的而賦予國民的一種義務,在“親親相隱”的語境下,親屬間違背容隱義務,將落得要被治罪的下場。而西方法治國家,以及我國的港澳臺地區(qū)基本上把親屬免證權定義為一種權利,權利人可以選擇行使,也可以選擇放棄。對其權利性質(zhì)之明確,一方面有利于倫理親情之維系,有利于主體進行自我保障的實現(xiàn),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追訴機關對于免證特權行使對于犯罪偵破的不利影響。
(二)明確親屬免證權的內(nèi)容
首先,應限定親屬免證權的適用對象,法律應該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所以基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應將適用對象限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近親屬范圍。其次,應限定親屬免證權的犯罪類型,這點在國外也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可供借鑒,即例外規(guī)定,如果是性質(zhì)特別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尤其是侵犯到公共利益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guī)定,例如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恐怖活動犯罪等類型的案件,可以排除親屬免證權的行使,最后是在程序方面,應該制定合理的規(guī)則對其進行完善,實體法與程序法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得將法律落實到位。因此,我國在規(guī)定親屬免證權制度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程序立法。例如,告知程序即在向證人調(diào)査取證時,工作人員要告知存在特定范圍內(nèi)的親屬,享有拒絕作證的權利;申請程序即親屬證人認為自己享有免證權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提出申請,拒絕作證;裁定程序即對于親屬證人提出申請行使免證權時,由何機關對此進行許可或者裁決駁回;救濟程序,有權利就有救濟,權利和救濟總是相生相伴,沒有救濟權的權利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權利。對于裁定駁回其申請的情形,應當賦予親屬證人救濟的權利,具體規(guī)定可以賦予親屬證人復議的權利;若申請復議后被駁回的,可以向作出復議決定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核;同時,案件的被告人也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或者進行申訴,以證人享有親屬免證權為由要求排除此類證據(jù)。
[參考文獻]
[1]錢葉六.論“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刑事法律中之重構[J].法學評論,2006(5).
[2]江學.親親相隱及其現(xiàn)代化[J].法學評論,2002(5).
[3]步洋洋.試論親屬免證權及其制度構建——以新刑訴法的修改為視角[J].政法學刊,2014,8(4).
[4]范忠信.中西法律傳統(tǒng)中的“親親相隱”[J].中國社會科學,1994(3).
[5]百度百科.
[6]王桂芳.親親相隱及其在我國現(xiàn)代刑事法律中之活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