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家庭抗逆力研究:整合思潮評析

2017-05-18 08:58:12
關鍵詞:逆境層面個體

馮 躍

半個多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正向思維、優(yōu)勢視角等概念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工作等學術研討以及大眾傳播領域,成為影響并帶動當前理論反思走向行動研究及社會倡導的強有力的呼聲之一。這其中,學者們對家庭抗逆力(Family Resilience)①也有把Resilience譯作心理彈性、心理韌性、復原力等。的研究,從正向視角探討了那些處于不利境地的個體及其家庭如何通過內在及外在資源的調動,成功擺脫危機局面,展現出適應良好的家庭面貌,這可以說是在更為綜合的意義上回應了個體及初級社會群體如何基于身體、心理以及社會情境的復雜關聯(lián),通過內外資源的調動以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

繼往的家庭抗逆力研究在研究領域的確立層面提供了頗有價值的理論探究線索,但在最近20余年的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浮現出新的研究質疑與問題,比如,對抗逆力的研究是否意味著重視“能力”而忽視“問題”? 如何界定家庭逆境? 如何評價適應良好? 如何勾勒不同文化及社會群體間的調整與適應方式的過程? 回應上述問題,依然有必要對目前出現的更多理論層面的最新探索路徑有所把握,從而為實踐層面的觀察研究提供清晰的線索指導。

本文嘗試梳理家庭抗逆力研究在當前呈現出的整合趨勢,分析其產生的必要性與必然性,進而對整合思想的若干研究狀況進行綜合評議。

一、整合思想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家庭作為維系個體生存與發(fā)展的初級社會群體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社會化功能,不僅如此,家庭更是個體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家庭抗逆力研究首先嵌入的是個體抗逆力的內在能力特質、過程及結果研究,在此基礎上,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家庭生命周期、抗逆力生成過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漸豐富。

(一)早期研究中的整合萌芽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萌芽始于對家庭壓力與適應過程的關注。早期對家庭抗逆力的探索側重從要素層面靜態(tài)提煉其內涵,如Hill的“ABC-X”的家庭危機模式,提煉出“壓力源”、“家庭資源”、“壓力認知”以及“危機事件”是構成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四要素;①Hill,R.Families under stress: Adjustment to the crises of war separation and reunion.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49.Burr專門對各類家庭的易感性要素(vulnerability)以及由此而新生成的應對能力(regenerativity)進行了詳細分析。②Burr, W.R.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New York: Wiley.1973.

要素層面的研究為深入探索家庭抗逆力的構成打下鋪墊。伴隨家庭抗逆力領域的深入探究,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反思單純的要素分析是否能完整解釋抗逆力發(fā)生的更為豐富的內涵,此外,基于要素分析立場對家庭抗逆力構成的解讀時常會陷入缺失視角的陷阱,這也常常導致后來學者批評其中存在的有關身份認同、權力不平等方面的不足。很明顯,應對能力的提高、情境的改變、關系格局的變化等,都會隨時隨地改變抗逆力的發(fā)生路線及過程。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于以動態(tài)、發(fā)展、多維度以及著重于過程性的方式勾勒其運作輪廓,如McCubbin 等人的雙重ABC-X研究,試圖從動態(tài)的時間序列的過程視角勾勒抗逆力生成脈絡③McCubbin, Hamilton I., Patterson, Joan 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983, Vol.6(1-2), pp.7-37.;“家庭調整與適應性反應模式”(FAAR),更加側重描述家庭如何在需求與資源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等等。

(二)動態(tài)模型建構中的整合拓展

上述對家庭抗逆力研究模型的系統(tǒng)研討,無疑對深入了解家庭抗逆力的具體運行脈絡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Masten 對這一越發(fā)走向動態(tài)整合的研究思路有過十分清晰的原因分析,基于人與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互動、存在及發(fā)展等的論述,她認為,“人的適應與發(fā)展是由從個體到社會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多個層面的互動所引發(fā),兒童及成人的發(fā)展本身就包含了隱性和顯性的抗逆力構成,也是由個體內在的多個層面的系統(tǒng)(如基因、神經、免疫系統(tǒng)、認知等等)互動所牽引,同時更是涵蓋了個體與周圍環(huán)境,包括家庭、同伴、學校、社區(qū)以及更多自然及人為環(huán)境的互動”④Masten A.S.Pathways to Integrated Resilience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2015,26:187,Doi: 10.1080/1047840X.2015.1012041.。

的確,基于人與環(huán)境互通互構的整體觀、發(fā)展觀等理念,抗逆力可以從更加寬泛意義上被認為是成功適應逆境的潛在的或顯現出的能力,抗逆力的動態(tài)特質直接是由個體及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系統(tǒng)觀與發(fā)展觀對抗逆力的詮釋也是從這一動態(tài)的、多位的視角加以進一步的分析勾勒。

此外,多學科的共同參與、學理與實踐研究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探索,也是促使家庭抗逆力研究走向整合態(tài)勢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逐漸聯(lián)合,包括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神經科學、統(tǒng)計學等等,從行為層面(如社會的、認知的和情緒的層面)以及生物層面(如壓力的心理學研究、免疫學、神經醫(yī)學以及遺傳學等)研究多系統(tǒng)的適應機制逐漸成為熱門領域,為系統(tǒng)探究生物意義與文化意義上的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之間的整體關聯(lián)打下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如通過研究生長曲線模型(Growth Curve Modeling)與混合模 型( mixed-models)或軌跡分析( Trajectory Analysis),Grimm等人得以詳細分析個體適應及不適的非線性生長曲線( Nonlinear Growth Curves)⑤Grimm, K., J., Ram, N., & Hamagami, F.Nonlinear growth curves in developmental research.Child Development,2011,82, 1357-1371.Doi: 10.1111/j.1467-8624.2011.01630.x.;Betancourt等人通過對塞拉利昂500 多名經歷過內戰(zhàn)的童子軍(10-17 歲)的追蹤研究,發(fā)現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低水平的內在心理問題(41.4%),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年輕人(47.6%)有了明顯改善,戰(zhàn)爭結束后還有少部分青少年(4.5%)依然有較嚴重的問題,還有一定比例的癥狀加重的青少年(6.4%),此外,相關誘因還包括親人離世、家庭虐待和忽視、社區(qū)的污名化等等。①Betancourt, R.S., Mc Bain, R., Newnham, E.A., & Brennan, R.T.Trajectories of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war-affected Sierra Leonean youth: Examining conflict and postconflict factors.Child Development, 2013,84, 455-470.Doi:10.1111/j.1467-8624.2012.01861.x.

(三)縱深發(fā)展中的整合思想

近幾十年來,對個體抗逆力的縱深探討,逐步圍繞學理研究、經驗研究以及實踐運用等幾個層面進行了相關探索,無論是概念梳理、要素分析,還是過程透視,乃至適應模式的闡述,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了對更大范圍的生態(tài)因素加以整合分析的態(tài)勢,從而呼喚更多學科、視角與綜合模式參與討論,以共同尋找那些應對不同逆境而生成的內在能力特質的過程、結果與適應機制。

以美國《家庭關系》雜志為例,2015年2月出版的“家庭抗逆力”特刊中,專門匯集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公共醫(yī)學等若干學科的專家學者參與抗逆力的前沿討論,共同圍繞家庭與抗逆力之關聯(lián)這一主題進行了論文式研討,特刊包括了四大專題版塊:作為背景的家庭抗逆力、作為系統(tǒng)的家庭抗逆力、干預與政策啟示以及方法論的思考。每個專題下,都有從百余篇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最具探究意義的兩三篇文章,如Card 和Barnett提出了四種與抗逆力生成有關的研究方法,包括信度、效度和測量等價(觀測變量和潛在特質的關系等同),非實驗研究法(追蹤研究等)對既有因果關系研究的補充和挑戰(zhàn),連續(xù)方法(如以變量為中心)和分類方法(如以人為中心)對抗逆力模型的檢驗,多層次研究對家庭抗逆力復雜性的貢獻②Card, N., Barnett, M.A.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studying individual and family resilience.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120-133.。

無論是把家庭作為背景要素,還是作為主體的系統(tǒng)觀點,乃至行動層面的政策制定與服務模式設計,以至于研究方法層面的探索,都已呈現更為錯綜復雜的學科交叉與系統(tǒng)分析的立體整合態(tài)勢。這一整合既涵蓋了多學科交叉研究意義上的合作互補(如生物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也是一種多重要素的提煉整合(如個體、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同時更是諸多理論模式的更新與重建過程。

當前家庭抗逆力研究為何表現出如此明顯的整合趨向? 這一研究視角轉向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影響因素與推動力量? 整合視角的轉變預示著未來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哪些演變與改觀? 家庭抗逆力研究將對抗逆力研究有何借鑒啟發(fā)? 回答上述問題,有必要進一步詳細檢索當前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抗逆力整合模式。筆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專門介紹了家庭抗逆力研究發(fā)展歷程中七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理論模式③馮躍:《國外家庭抗逆力的內涵及模式研究述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 期。,本文將選取最近十余年來在家庭抗逆力領域研究中漸次出現的三個整合研究框架,包括Patterson 家庭壓力視角中的抗逆力整合、Walsh 的一般家庭抗逆力的過程模式以及Henry的家庭抗逆力模式(Family Resilience Model, FRM)加以介紹,希望能透視整合思潮探索過程的內在線索。

二、家庭壓力視角中的抗逆力整合

家庭抗逆力究竟是一種內在的能力特質還是一個過程? 基于對家庭壓力及應對理論(Family Stress and Coping Theory)的研究,Patterson 回應,“如果我們認為抗逆力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特質,那就意味著家庭不一定要所有時候都具有抗逆力,而很有可能在回應某一種顯著風險時具有抗逆力的表現,但隨著危機解除或新情境的出現,他們的抗逆力又消失了”。④Patterson, 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2,64,349-360.Doi: 10.1111/j.1741-3737.2002.00349.x.顯然,肯定特質的說法恐怕會陷入一種靜態(tài)思維,忽視了變化中的抗逆力生成契機與可能。

的確,抗逆力一詞自提出以來,在優(yōu)勢視角和發(fā)展觀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傳播,但在概念的把握及運用上并不十分清晰,很多人側重從結果角度考察抗逆力特質,也有人從過程角度審視抗逆力的構成要素。與個體抗逆力相比,“家庭抗逆力”研究是以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交往為前提,更應包含結構的、互動的、過程的內涵,顯然,家庭壓力和應對理論對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勾勒,有助于理清家庭抗逆力的具體運作過程。

Patterson 注意到,與個體抗逆力類似的是,家庭常常會面對一系列彼此關聯(lián)的風險,隨著時間累積而逐漸加劇,如慢性疾病、貧困、家庭暴力等。家庭在個體、家庭及社區(qū)三個層面經歷的一系列需求挑戰(zhàn)由三個層面相應的駕馭能力掌控,而家庭成員常常與家庭實體表現出不同的需求與能力間的意義關系。①Patterson.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64, 349-360.這些觀念將會影響到他們對家庭的認同感、價值觀等很多方面。顯然,對家庭抗逆力的探索重心有必要從銜接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中獲得啟示?;趯彝毫碚摰难芯?,Patterson 認為具有抗逆力的家庭能夠運用個體、家庭以及社會資源,在三者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從多個層面應對逆境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正因如此,“家庭調整與適應性反應模式” (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FAAR),側重在家庭壓力理論與家庭抗逆力之間尋求意義關聯(lián),描述家庭如何在需求與資源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其中包括了“調整”和“適應”兩個階段,前者指的是家庭面對危機時的短期反應,后者指的是在家庭遠景考慮基礎上的重構,其中包含了再構性適應以及鞏固性適應兩層含義,面對各類危機,每個家庭大致經歷了三個適應階段:抗拒、再構及聯(lián)合。②McCubbin, H.I., & Patterson, 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983,6: 7-37.

基于家庭壓力理論的解讀,Patterson 認為家庭抗逆力與以下四個概念體系的組合直接相關:(1)風險要素:家庭壓力或需要;(2)保護要素:家庭資源與能力;(3)重大風險:家庭危機;(4)適應:家庭成員的適應。這四個概念構成了區(qū)分個體抗逆力與家庭抗逆力的重要維度。與此同時,Patterson 還提出家庭抗逆力的動態(tài)研究方法有必要在以下兩個維度上聚焦:對既定家庭的研究,有必要集中探究如何在“降低需要、增強能力以及意義改變”中尋求動態(tài)平衡;對重大風險的考察聚焦于辨識保護性因素或過程,為家庭成員提供豐富的應對逆境的適應策略,這既意味著家庭某些功能的中斷,同時也意味著家庭功能的重組。

上述概念體系為深入考察家庭抗逆力的過程與結果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參照框架。的確,家庭抗逆力表現的微妙之處就在于應對外在危機壓力時的迅速反彈、調整,家庭成員間通過關系的互動、重整,以期獲得應對外在壓力的保護性能力。在Patterson 看來,家庭對個體及社會之間發(fā)揮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凝聚與認同;經濟支持;兒童哺育、教育和社會化;對易感成員(vulnerable member)的保護。在家庭保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veness)和靈活性(flexibility)。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員在危機壓力到來時,越是緊密合作、有效溝通、分工明確, 越是能幫助家庭順利渡過難關。③Patterson, J.Resilience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needs.Paper presented at Pediatric Grand Round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Seattle, WA,2000.

總之,Patterson 基于對家庭壓力理論與家庭應對策略的研究,特別強調有必要把家庭需求(也可以是壓力源)、能力(家庭資源)以及適應(家庭成員的適應)三個方面系統(tǒng)整合起來,作為探討家庭抗逆力的三個重要維度,并加以概念化的系統(tǒng)研究。具有抗逆力的家庭能夠運用個體、家庭以及社會資源,在三者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從多個層面應對逆境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梢哉f,這些研究在辨識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所面對的危機和壓力源、內外風險及保護因素,為進一步建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整合思路上的家庭抗逆力體系做了整體鋪墊。

三、一般家庭抗逆力的過程模式

近十余年來,對家庭抗逆力的過程研究,不僅圍繞遭遇逆境挫折的家庭生成抗逆力的動態(tài)過程,更為關注一般意義上的家庭在這一過程中究竟有哪些關鍵性的特質構成,從而為引導及激勵更多家庭生成抗逆力品質提供反思。芝加哥大學Walsh 教授提出的一般家庭抗逆力的構成系統(tǒng)是一個很有解釋力的參考框架。④Walsh, Froma.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 Guilford.2006,pp.26.

其一,家庭信念系統(tǒng)(Family Belief System)。作為構建家庭抗逆力系統(tǒng)的首要部分,作者十分強調內在信念系統(tǒng)對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良性循環(huán)的意義。信念系統(tǒng)包括了以下幾層面含義:形成對待逆境的意義,正向視角看待逆境,積極的展望,靈性的超越。

其二,家庭組織模式(Family Organizational Patterns)。家庭組織模式是促進家庭走向良性改變的實施過程,這其中有三方面要素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靈活性、關聯(lián)度、社會及經濟資源。

其三,家庭溝通過程(Family Communication Processes)。家庭溝通過程尤其強調的是家庭成員間建立穩(wěn)定而緊密的應對模式,以隨時應對家庭內外系統(tǒng)運行中面對的不穩(wěn)定因素。家庭溝通過程包括澄清、開放的情緒表達、合作性的問題解決。

上述由“家庭信念系統(tǒng)”、“家庭組織系統(tǒng)”和“家庭溝通系統(tǒng)”組合而成的家庭抗逆力體系,的確從構成家庭應對逆境的一般性要素角度進行了清晰呈現。在Walsh 看來,作為功能實體的家庭,在面對重大逆境或破壞性的生存挑戰(zhàn)時,常常要通過不同的應對方式加以調適,因此,家庭抗逆力指的是家庭在面對種種不利環(huán)境時獲得的機智靈活的反彈能力,以及從中體現出的積極的危機承受能力、 挑戰(zhàn)能力以及自我修復能力(selfrighting)等,①Walsh, Froma.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 Guilford.2006,p.4.可見,家庭抗逆力不只是壓力管理或經受逆境考驗,更包含了個體及社會關系層面的潛能轉變與提升的含義。②Walsh, Froma.Community-Based Practice Applications of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 edited by Dorothy S.Becvar.Springer Science.2013,pp.65.這就為探索一般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體系提供了十分清晰的研究框架。這一核心框架也為后續(xù)進一步確立家庭社會工作臨床實務的服務框架提供了模式。

四、家庭抗逆力模式

Henry等人在《家庭抗逆力:進入第三次浪潮》一文中,詳細勾勒了基于文獻研究基礎上的家庭抗逆力模式( Family Resilience Model,FRM)。這一模式覆蓋了家庭系統(tǒng)、亞系統(tǒng)、人類適應系統(tǒng)等多個門類的系統(tǒng)理論,同時也是多學科的研究整合③Henry, C.S., Sheffield Morris, A., & Harrist, A.W.Family resilience: Moving into the third wave.Family Relations, 2015,64, 22-43.Doi: http://dx.doi.org/10/1111/fare.12106.。

在綜合考慮了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化運行模式的基礎上,Henry等人認為構成家庭抗逆力的最外圍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系統(tǒng)(Ecosystem),其次是家庭適應系統(tǒng)(Family Adaptive Systems),最后是家庭情境的意義系統(tǒng)(Family Situational Meanings)。在家庭情境的意義系統(tǒng)中,包括了四個基本要素間的彼此互動:家庭風險的出現;家庭保護因素的增強,以平衡家庭的需求與能力,避免更多風險的出現;家庭對潛在風險及累積性風險的易感性;短期調整與長期適應。

圖1 家庭抗逆力模型

其中的家庭適應系統(tǒng)是一個在壓力與外在環(huán)境促動下的動態(tài)的復合體系,既包括過程,也包括結果。其中基本的適應體系的構成要素大致包括家庭情緒系統(tǒng)、家庭控制系統(tǒng)、家庭意義系統(tǒng)和家庭維護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吸納多維復合的家庭適應系統(tǒng)以及壓力反應系統(tǒng),以便立體透視諸多外在刺激引發(fā)的家庭適應性調整改變的過程。

上述框架既有助于了解家庭抗逆力的過程性,又可以為預防、干預以及政策制定等提供借鑒和參考。如“以風險為中心的策略”可以包括降低風險程度、減少若干風險要素;“以資源為中心的策略”包括增強家庭抵抗風險的能力以適應新的挑戰(zhàn);“以過程為中心的策略”包括了對更多系統(tǒng)間的彼此關聯(lián)及互動狀況的考察(如家庭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等);“聚焦家庭抗逆力的策略”包括協(xié)助家庭在面對逆境時增強保護性因素與抗逆能力。家庭抗逆力經常也包括協(xié)助家庭成員重新認識逆境,以積極方式適應新情境帶來的新挑戰(zhàn)。

正如Henry等人所說,家庭抗逆力模型是一個整合的框架,用以清晰考察家庭風險性因素、保護性因素、易感性因素以及適應性因素是如何在既定的家庭框架內整合。不僅如此,通過家庭適應系統(tǒng)的作用,通過情緒、控制、意義確立以及壓力反應等環(huán)節(jié)加以動態(tài)調整。這實際上也進一步豐富和補充了家庭抗逆力研究的體系建構框架。

五、總結

上述由系統(tǒng)整理思潮影響下的家庭抗逆力研究框架,更加傾向于從抗逆力的生成過程及多系統(tǒng)間的互動層面進行探索,可以說是互相借鑒、互相補充,當然在整合的角度、方式、內容及適用性上不盡相同。Patterson 在對受到危機和壓力沖擊家庭(如慢性病、親人離世、難民家庭等)的研究基礎上,深入展示了危機壓力背景下的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適應性調整與改變模型。Walsh 在對一般家庭的研究基礎上,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詮釋危機與風險,從而勾勒出家庭抗逆力的核心構成框架,提煉并整合出三大系統(tǒng)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關鍵意義。Henry等人提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框架下的家庭各要素間的互動、適應性應對過程及更多干預策略,可以說在綜合匯總方面更加具有階段性總結色彩。

可以看出,家庭抗逆力在家庭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層面詮釋著抗逆力生成的內外風險及保護因素,帶有很強的多樣化及差異化表現。Masten 把這一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間互動稱為多層動態(tài)機制(multilevel dynamics),意在形容一個系統(tǒng)領域對另一個系統(tǒng)領域的影響,進而結構性地改變家庭的日常運行軌跡,這一變化如滾雪球效應一般,具有發(fā)展的串聯(lián)性(developmental cascades)。①Masten, A.S., & Monn, A.R.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5-21.的確,與個體抗逆力相比,家庭抗逆力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形態(tài)因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互動顯得更加靈活多變。對此,Masten 等人歸納道,“如果不把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以系統(tǒng)方式整合起來,我們將很難深入透視抗逆力的發(fā)生過程,加上受限于碎片化的調研資料與數據信息,這其中依然困難重重”。②Masten, A.S., & Monn, A.R.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15.

整合思潮的出現是家庭抗逆力研究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抗逆力在與大量復雜交錯的內外系統(tǒng)緊密相連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調整與適應。整合的思路將直接有利于學理研究中對更多學科研究成果、系統(tǒng)內外諸多變量間的互動狀況進行多角度整合;微觀實務工作中對系統(tǒng)內外諸多要素的吸納運用,更多資源的動員與匯總,以尋找有利于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延續(xù)發(fā)展的最佳路徑;宏觀政策制度層面,也將直接有利于綜合審視宏觀、中觀及微觀層面的系統(tǒng)互動,從而在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觀中探索政策延續(xù)發(fā)展的階段目標。當前面對學科門類不斷專業(yè)化、精細化的發(fā)展趨勢,似乎很難出現哪個學科能夠單獨解決所有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更是與外圍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信息技術革命更是讓學科間的壁壘逐漸解構。如果不去關注學科、相關生態(tài)系統(tǒng)間的彼此關聯(lián),將很難實質性推進“家庭抗逆力”這一既具個體化又具社會化、既抽象又具象、既內在又外在的時代議題。

綜上,本文通過對當前家庭抗逆力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整合趨勢的梳理,嘗試勾勒出整合思潮影響下的家庭抗逆力研究進展。整合思潮依然提出了大量若干未竟議題有待進一步探索,尤其是在把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體系納入到中國文化的觀察情境中時,需要處理好文化敏感性的問題。其中可能包括:如何綜合考慮家庭系統(tǒng)的結構邊界問題? 如何契合文化敏感性而進行適應性的調整與改變?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延伸將對家庭抗逆力內外系統(tǒng)的考察帶來哪些關聯(lián)性影響? 逆境的定義依然十分寬泛主觀,如何關照家庭抗逆力系統(tǒng)中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設計契合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對上述問題的回應,依然有待于在進一步的理論拓展中獲得實質性推進與回答。

猜你喜歡
逆境層面個體
江陰市三個層面構建一體化治理重大事故隱患機制
超越逆境
做人與處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讓你更強大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健康到底是什么層面的問題
高三化學復習的四個“層面”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策略探討:有效音樂聆聽的三層面教學研究(二)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完形填空Ⅳ
大同市| 黄冈市| 湟中县| 沽源县| 阿坝| 定西市| 湘阴县| 吉林市| 施甸县| 仙桃市| 玛多县| 齐河县| 比如县| 崇礼县| 连城县| 安陆市| 攀枝花市| 大城县| 中山市| 伊宁县| 潼关县| 华阴市| 个旧市| 沙坪坝区| 广安市| 利川市| 仙居县| 陇南市| 苍山县| 和平区| 南丹县| 沛县| 浦北县| 左云县| 松滋市| 承德县| 奉新县| 临武县| 章丘市| 蒙阴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