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理
【內(nèi)容摘要】文本多角度解讀的核心在于尊重文本本身,尊重作者所處的時代,知人論世,而不是過分的解讀,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對課文多角度解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多角度 解讀 合理性
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一篇課文的解讀,由于教者的對課文內(nèi)容的閱讀深度、對主題的理解、對作者創(chuàng)作風格的認識、以及教者本身的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等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角,對課文內(nèi)容關注的重點不同,對于文本的解讀自然也就千差萬別。但必須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不是單純的讀者對作品本身的閱讀欣賞過程,它是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的一次集體教學活動,文本的解讀可以多角度,但如果不合理,出現(xiàn)偏差,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負面的。因此,盡管對文本的解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但對課本的多角度解讀,語文老師應該非常注重解讀的合理性。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走向,并且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與價值取向,要想挖掘出隱藏在作品表面下的深層次內(nèi)涵,需要我們對文本內(nèi)容有著準確的認識,如果脫離了課文所處的時代背景、語言環(huán)境而任意解讀,往往造成解讀的不合理甚至是錯誤或者鬧出笑話。為此筆者認為要使課文的多角度解讀具有合理性,不妨注意以下幾點:
一、透過文本的表層含義,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意蘊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文字的表層含義背后意蘊一定是豐富多彩、內(nèi)涵深刻的,只有透過其表層含義,深入挖掘,才能解讀出作者的真正意圖。例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開頭有一句父親經(jīng)常掛在嘴邊、永遠不變的一句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條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如果不細讀這句話,還以為父親天天盼于勒,是出于親情,希望于勒出現(xiàn)的驚喜和期待,但父親的那一聲長嘆,還有“竟”和“會”兩個字,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父親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盼了十多年,都沒有盼到于勒,父親太失望了,已經(jīng)不相信于勒會出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了,心中描摹了多次的發(fā)了大財?shù)挠诶眨秃竺嬲娴某霈F(xiàn)的那個賣牡蠣的、又窮又老的于勒怎么也對不上號!他怎么能不恐懼害怕,最后逃跑呢?所以關注文字表層后面的深刻意蘊,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多角度解讀文本,讓學生明確文字背后的精彩,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多角度正確解讀文本提高深厚的知識積淀的支撐。這樣的教學方法同樣也適用于散文教學,比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文中的大海、風云雷電、企鵝、海鴨等等意象不僅僅局限于大自然的景觀,或生活中的動物,更是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因此,在語言文字背后,一定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作為老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候,一定得讓學生洞悉文字背后的深層意蘊,做到既有淺層次的理解,更有深層次、多角度的挖掘。
二、區(qū)別對待各類文體,尊重不同文體的解讀規(guī)律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不同的文體也就具備不同的解讀規(guī)律,詩歌的解讀要抓住意象,小說解讀要抓住人物形象,散文必須根據(jù)“形散神聚”的特點來解讀。那種膚淺的、不合乎文體規(guī)律的解讀,角度再多,只會多出錯誤和笑話,因此多角度解讀必須根據(jù)不同文體,尊重不同文體的解讀規(guī)律,真正的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進行解讀,才能讀出文本的真味,在此基礎上的多角度解讀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著力塑造了父親這一非常要強又老實厚道的農(nóng)民形象,而我們解讀時候抓住“父親”這個形象,可以做出很多角度的解讀: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干、堅韌不拔的精神;父親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困苦,根源在于農(nóng)村經(jīng)濟極端落后,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對先進的生產(chǎn)力的呼喚,對改變農(nóng)民、農(nóng)村面貌的強烈呼喚!……老師通過“父親”這個形象,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品析,傾聽文本發(fā)出的最細微真切的聲音,從文本中感受思考:父親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這樣多角度解讀“父親”,更深刻地理解了“臺階”背后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讓學生在享受深沉的審美快感的同時,對中國式的親情、倫理、孝道、乃至于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類似的這樣的文本還有莫懷戚的散文《散步》,通過閱讀,如果我們僅僅解讀出家庭親情和中年人的責任意識,那就未免過于膚淺,角度也單一。而細讀品味全文,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來解讀這篇散文:權威意識的轉換、新舊兩種意識的沖突和調(diào)和、對生命的平等意識和尊重……當然其中的一些解讀不一定適合于初中課堂,但作為老師,多角度審視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的多元解讀,厚積薄發(fā),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選擇最優(yōu)化的路徑,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的職業(yè)自覺和責任。
三、辯證看待作者本意,尊重學生在解讀文本中應有的地位
很多時候,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候背景和動機,會隨著時間和時代的變化而漸漸變得模糊,作者通過作品所透露出來的價值觀、人生觀,會和當下的主流意識產(chǎn)生沖突,導致后面的讀者在解讀作品的時候,可能與作者的本意大相徑庭,對此老師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向學生講清楚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動機,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所表達出的觀點,還要對學生觀點中那些牽強附會或明顯錯誤的予以糾正或剔除。比如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于是點上一支煙,繼續(xù)寫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課堂教學中有學生提問:這句中魯迅先生所諷刺的正人君子”指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張目的御用文人,現(xiàn)在大陸和臺灣兩岸國共都談再次合作了,這些文人是否能平反了?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決不能顧左右而言它,就應該根據(jù)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解釋,再結合當下的兩岸的形勢,讓學生明白,時代不同了,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意義和主題解讀在當下的意義是可能和作者當年所處的環(huán)境所表現(xiàn)出的意義是不同的,但不改變作品的經(jīng)典意義,不能否認當年魯迅先生對當時政治形勢的判斷和看法,透過時光隧道,更加凸顯出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魅力。不能用當代人的眼光和觀點來苛求魯迅先生。學生的解讀更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知人論世,辯證看待作者非常重要。類似的情況還在很多課文中有所表現(xiàn),對于語文老師來講,處理好這類問題,會顯示出老師的敏銳教學智慧和深厚的教學積淀。
四、注意合理歸類,引導學生學會解讀遷移
對于同一體裁、內(nèi)容類似的文本,老師不妨引導學生共同回憶歸類,對曾經(jīng)學過的類似文本的解讀,合理運用到即將要學的文本之中,這樣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學會了知識遷移的方法,無形中對過去所學的內(nèi)容也是一個很好的復習。例如,在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時候,不妨和學生共同回憶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了哪些類似的邊塞詩詞,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主題,學生馬上會回憶出很多類似的邊塞詩詞,這樣對學生理解這首詞會有很大幫助,教師只要就這首詞中特有的一些意象和觀點進行適當強調(diào)和解讀,這樣的教學方法簡單而高效。除了詩歌教學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外,其實別的文體也可以,關鍵是教師的引導要合理而得當,避免牽強附會。
總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本身,靜心閱讀,在仔細品讀文本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文體,運用不同的方法,對文本進行多元的合乎生活常識和邏輯規(guī)律的解讀,多維度審視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的多種不同意蘊,獲得新的體會和領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更美好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內(nèi)涵。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