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蘭津古渡口的輝煌與湮滅

2017-05-17 07:26周勇
長江文藝 2017年5期
關鍵詞:津渡瀾滄江虹橋

周勇,云南昆明人,1957年生,當過教師、記者、編輯,曾任云南省保山市作協(xié)主席、文聯(lián)主席?,F(xiàn)供職于九三學社云南省委機關。

瀾滄江給予我的最初印象已經(jīng)記不清了,生長在滇西的我很小就知道瀾滄江的存在。我曾無數(shù)次從它的身軀上跨過。那是坐在長途客車上,從一座叫功果橋的大橋上一馳而過。有時,會遇到停車檢查。邊防檢查站每年都從那些越過瀾滄江的旅客身上查到很多鴉片。那時候,海洛因還沒有問世。遇上檢查的時候,旅客就必須下車步行到橋的對面。這時我對大橋下面流淌的河流就可以看得稍微仔細一點。險惡而凹凸的江面令我感到眩暈。除此之外我似乎沒有別的感覺。它不過是一條河,一條大河而已。與其他我們親近的小河相比,它的河面寬闊江水洶涌。它是不可親近和充滿了危險的大河。這或許是我對瀾滄江最早的印象。有很多年的時間,瀾滄江對于我只是一種存在,一種以河流形式的存在。因而我無數(shù)次在熟視無睹或者在睡眠中從它身上跨過。相比之下,我對怒江的感情就很不一樣。怒江是我童年時的神話,這可能和我生活的地方距離怒江太近有關。瀾滄江距離我童年時的生活太遠了。猶如南美的亞馬遜河、非洲的尼羅河,我只能在地圖上認識它們的偉大。怒江像神話一樣阻擋了日軍的進攻。成百上千的坦克被怒江淹沒得無影無蹤。怒江以東直至昆明才沒有出現(xiàn)過日本鬼子的身影和丑陋的膏藥旗。你不要看它表面平靜,它的下面湍急無比深不可測。這是父輩們給我們重復了很多遍的故事。于是怒江就成了我們童年時代的神話。我們總是懷著敬畏走近怒江。而對另一條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遠的瀾滄江,我在很長時間里始終像一個陌生人那樣看待它。

我是在很多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對瀾滄江的無知的。此前,我一直以為瀾滄江應該是一條我非常熟悉的大江,因為我曾經(jīng)在長途客車上無數(shù)次瞥到它的身影,盡管只是匆匆一瞥??墒牵斘业谝淮蝸淼教m津古渡時,我發(fā)現(xiàn)對于此刻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這條江,我?guī)缀跻粺o所知??蛙嚿系拇掖乙黄?,是看不清一條大江的。

后來的日子,我去了很多次蘭津古渡,認識了很多當?shù)厣矫瘛,F(xiàn)在想來,九十年代初的那個秋天,是我與瀾滄江的第一次真正的相遇,我對瀾滄江的閱讀是從蘭津古渡開始的。我的朋友,作家湯世杰先生在他的《瀾滄江記》里寫道:“在一百個不同的地方,你會看到一百條不同的瀾滄江?!尸F(xiàn)給我的永遠只是局部?!币蚨?,我對瀾滄江閱讀永遠只能是一種局部的、片斷的閱讀。對于這樣一條神性的深奧無比的大江,我實在不敢奢望能夠閱讀到它的全部。

從地圖上看,蜀—滇—身毒道猶如一棵躺臥在橫斷山脈中的枝杈縱橫的大樹,它繁密的枝杈一直蔓延到滇西永昌道的最末端。有無數(shù)條河流從它的枝杈上越過。因而這條最終通向緬甸和印度的道路,肯定會有無數(shù)個渡口,無數(shù)道橋梁??墒沁@無數(shù)個渡口、無數(shù)道橋梁最終都將匯聚到瀾滄江的蘭津渡口。還是沿用前面出現(xiàn)的比喻,永昌古道相當于“樹干”,而道路的兩端則相當于“樹根”與“樹梢”。無論你是從金沙江的“靈關道”來,抑或是從烏蒙山的“五尺道”來,最終將在博南古道會合,并且最終將別無選擇地通過瀾滄江的蘭津渡口。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過一首漢武帝時代的古歌,這首有著濃郁漢代古風的民歌,近兩千年來一直在史籍中回響,在漫長的南方絲綢之路中回響。據(jù)說,這是云南最早的民歌。這其實是一首頌揚帝王文治武功的詩歌。當時,漢代盛行這類為帝王歌功頌德的大賦。華麗空洞,音韻鏗鏘。揚雄、司馬相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想,這首名叫《通博南歌》的古歌,很可能是出自一個下層文人之手,他寫作的目的很可能是想通過這首頌揚漢武帝的詩歌,來改變自己卑微的命運(這是中國歷代底層文人具有悲劇色彩的宿命)。因而他仍然采用當時的“主流話語”——“賦體”。只是他作為下層文人,比起司馬相如這樣的文人,更了解社會底層的不幸,因而他在頌揚帝王的功業(yè)時,難免摻入了漢武帝窮兵黷武開征博南,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這個不知名的漢代底層文人絕對不會想到,他的這首詩居然超越了文學,成為了漢代開通蜀—滇—身毒道的歷史記錄。漢代的文學領袖揚雄、司馬相如已經(jīng)躲避到現(xiàn)行大學中文系的文學史教科書里,你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他們。而這首古歌卻在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中一路唱去。其中“越蘭津(蘭津渡),度滄水(瀾滄江)”兩句,就道出了這條古老的道路在經(jīng)過蘭津渡和瀾滄江的艱難與悲愴。 其實蘭津渡要比這首古歌古老得多,在蜀—滇—身毒道還是一條秘密的民間商道時,它就已經(jīng)存在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內(nèi)地的商人就從蘭津渡走向緬甸、印度。當時他們是靠舟筏渡過瀾滄江的。“后以篾繩為橋,攀援而渡;”(《滇西雜記》)這種以篾繩為橋,很可能就是今天瀾滄江上游的某個地方仍保留的溜索。在險惡的江面上,通過一段優(yōu)美的弧線抵達峽谷的另一面,今天已經(jīng)淪為—種“表演”。曾經(jīng)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的長江上進行過這樣的表演。可是在當年的蘭津渡,民間商人們必須通過這樣的“橋”去實現(xiàn)他們的商業(yè)利潤,是生存而不是“表演”。人可以通過篾繩抵達彼岸,而馬卻不行。因而在當年的蘭津渡,“篾繩為橋”與舟筏擺渡是同時存在的。這樣的交通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了很多個世紀。

蘭津渡建橋的歷史是從諸葛武侯南征開始的,《滇西雜記》云:“武侯南征,架木橋以濟師?!敝袊罟爬系纳痰郎系牡谝蛔嬲饬x的橋梁,居然與商業(yè)無關,與戰(zhàn)爭有關。道路除了運輸商業(yè)、文化之外,更多的是運輸戰(zhàn)爭。這一點已經(jīng)被幾乎所有道路的歷史證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對這個說法,頗不以為然, “然蘭津之歌,(指《通博南歌》)漢明帝時已著聞,而不始于武侯也?!保ā缎煜伎陀斡洝罚┦钦l在蘭津渡建筑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這只有瀾滄江知道,只有亙古不變的峽谷知道。我們總是習慣于將這樣的功績記在人們熟知的偉人的賬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因為這樣偉大的事業(yè),只有人們頂禮膜拜的偉人才有資格完成,別人不配。事實卻很可能是:第一座真正的橋梁是不為人知的民間工匠們完成的。他們建橋的動機非常單純,讓自己和別人能更安全地越過蘭津渡。至于“第一座”橋梁,將會給自己生前或死后帶來多少虛榮,他們是不會去想的。那樣的東西對于他們實在沒什么意思。這個假設與本世紀一位偉人的教導非常吻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笨墒俏覀冊跉v史中卻很少看到人民的身影,只看到英雄們在歷史中昂首闊步。

后人熟知的“霽虹橋”在蘭津渡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元代。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時間,蘭津渡先后“以竹索為橋,修廢不一”。你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人們在蘭津渡修建了多少座橋,瀾滄江又沖毀了多少座橋。據(jù)《雍正通志》載:“元元貞年間,也先不花西征,易于巨木,題曰:霽虹,后圯,復以舟渡。”橋雖然毀了,古老的蘭津渡又開始了船筏擺渡的歷史,然而霽虹橋的名字卻永遠保留了下來。明代洪武二十八年,鎮(zhèn)撫華岳,鑄二鐵柱于兩岸以維舟.然岸陡水悍時遭覆溺。在蘭津渡建橋成為人們的千年夢想。木橋或是竹橋總是容易在歲月中朽壞的,只有鐵橋才能持久地抗拒時間的作用。因而,建鐵索橋成了人們最大的愿望。明代是云南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時代。大量的移民從中原涌入云南、涌入滇西。蘭津渡的舟筏實在無法負載如此眾多的移民。于是這種愿望便空前的強烈。讓霽虹橋成為鐵橋的愿望是博南山江頂寺一個叫了然的僧人實現(xiàn)的。據(jù)載:“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僧了然募建,以鐵索系兩岸,上蓋以板,為亭二十三楹。”(《雍正通志》)從此蘭津渡開始了鐵索橋的歷史。此后,霽虹橋雖屢經(jīng)劫難,在修復時仍“大率制皆仍以了然之舊”。

蘭津渡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關于橋的歷史。霽虹橋則是這部煌煌歷史冊頁中的高潮。關于它在歷史中的地位,一本1991年8月出版的史書是這樣評價的:“霽虹橋是云貴川藏陜五省區(qū)現(xiàn)存95座古鐵索橋中最古老、最大和最為完整的一座古橋梁,也是全國最寬闊的三座鐵索橋之一,比四川瀘定橋寬一倍和早二百多年。承重系數(shù)僅次于貴州盤江橋,居全國第二,它是世界古橋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世界著名學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主編的《中國科技史》寫道:“霽虹橋是世界現(xiàn)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鐵索橋?!保ā侗I绞形幕尽罚?/p>

我第一次抵達蘭津渡時,霽虹橋已經(jīng)又一次成為了遺址。1986年10月12日的一場巨大的洪水,使它又一次從瀾滄江上空消失了。你沒法統(tǒng)計這座古老的橋梁已經(jīng)是多少次淪為遺址了,淪為遺址簡直就是它的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現(xiàn)存”,這樣的語詞已經(jīng)不再適宜于這座古老的橋梁了。由于它的消失,我無法看到李約瑟博士所描述的“世界現(xiàn)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鐵索橋”。其實我應該早一點來,在它還健在的時候就來,然而,我沒有,我在它已經(jīng)消失四年之后,才來到它的身邊?,F(xiàn)在,我只能坐在殘存的橋墩上,凝視空蕩蕩的江面和廢圮后的遺址所呈現(xiàn)出的殘缺的歷史。如果橋還健在的話,我只需一兩分鐘,就可以從羅岷山到達對岸的博南山?,F(xiàn)在,我只能借助停泊在瀾滄江邊的小船。那是一種在蘭津渡很常見的窄窄的小船,每次可載四五人。漲水季節(jié)這樣的小船就只能拖到岸上,拴到木樁上,任憑風吹雨淋。很少有人敢在漲水季節(jié)去橫渡瀾滄江的。在瀾滄江邊的平坡村里,你隨處都可以聽到,某個船夫在漲水季節(jié)消失于瀾滄江濁流里的故事。我所熟悉的平坡村李智明的哥哥阿金留,就是一個在瀾滄江漲水時消失的船夫。他消失得非常悲壯。他的故事曾在報紙上發(fā)表,感動了很多讀者。如今那個被他救起的小女孩已經(jīng)上中學了,可是他的故事還在瀾滄江邊廣為流傳。作為蜀—滇—身毒道的要津,蘭津渡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僅僅只是一座橋梁,事實上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繁華的碼頭。陡峭的峽谷之上,出現(xiàn)一個建筑群落。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這種嚴峻而蒼涼的自然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金黃的琉璃瓦屋頂,是一種什么樣的風景?道路使荒涼的瀾滄江峽谷人氣熾盛。如今,隨著道路的衰落,霽虹橋周圍的建筑群已經(jīng)消失殆盡了,你已經(jīng)看不到黃色的琉璃瓦在峽谷中反光了,只能看到在陽光下黯淡地生長著蒼綠苔癬的廢墟。有的建筑甚至連廢墟也沒留下,恍惚在時間中銷聲匿跡融入峽谷之中。你會懷疑它可能在瀾滄江的霧氣中蒸發(fā)掉了。從僅存的廢墟想象當年的情景是困難的。你可以從江邊的一些上年紀的人們那里知道一點。但是那里面會有很多演繹色彩。時間會使人們的想象充滿浪漫氣息。徐霞客的見證雖然顯得有點匆忙,但肯定要客觀準確得多:“由嶺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勢甚陡;回望鐵橋,嵌北崖下甚近,而或迎之,或背之,為‘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東崖下溯江北行,又一里而至鐵索橋之東。先臨流設關,鞏石為門,內(nèi)倚東崖,建武侯祠及稅局;橋之西,鞏關亦如之,內(nèi)倚西崖,建樓臺并祀創(chuàng)橋者。……固知迤西咽喉,千百載不能改也。余時過橋急,不及入叩橋東武侯祠,猶登橋西臺間之閣,……” (《徐霞客游記》卷八)

我想,可能是從博南山到蘭津渡的陡立的古道,使徐霞客疲憊不堪,因而他關于霽虹橋的記錄,一反往日細膩和不厭其詳?shù)娘L格,顯得過于匆忙和簡潔。但是他畢竟忠實地記錄了當時霽虹橋的情景。據(jù)載:當時霽虹橋橋墩上建有關樓、過亭。橋東有武侯祠、玉皇閣。橋西有觀音閣、古堡、御書樓等古建筑。

橋西的御書樓與橋東的武侯祠是蘭津渡最宏偉的建筑。兩座在峽谷中閃爍著黃色琉璃瓦光澤的建筑隔江對峙。公元1711年康熙皇帝親書的“飛虹彼岸”的金匾,就懸掛在御書樓里。那是這座名叫御書樓的建筑里唯一的“御書”。如今御書樓及顯赫一時的康熙大帝的手書已在歲月中蕩然無存。關于御書樓消失的具體年代,瀾滄江峽谷的山民們大多語焉不詳,他們只知道那里曾經(jīng)有過一個懸掛著皇帝的字的樓。

蘭津渡最后消失的建筑,是被當?shù)厝朔Q做“諸葛殿”的武侯祠。在我采訪時,有很多老人向我細致地描繪了諸葛殿的建筑外貌。他們說,那樣的房子現(xiàn)在是蓋不起了。李光祿老人說,諸葛殿的梁上都刻著“花草”,柱子有一抱多粗。大門里有一個院子,然后才是諸葛殿。殿里塑有丈高的諸葛武侯銅像和八大金剛塑像。令人扼腕的是:使蘭津渡最后的建筑毀滅的不是時間,而是曾經(jīng)在中國大地上司空見慣的“革命”。我熟悉的平坡村李明智的母親就是這場“革命”的參與者。她說諸葛殿是在1957年拆除的。當時她是平坡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們的班主任陳老師,帶著全班學生到蘭津渡進行“革命活動”。她們“革命”的工具是錘和斧頭。武侯祠里所有塑像在錘和斧頭之下轟然倒地。丈高的諸葛武侯的銅像被敲碎后當廢銅賣了。只是諸葛武侯的“首級”堅硬無比,也沉重無比,不易敲碎也難以搬走,便暫且寄存在坍塌的武侯祠旁,任風雨吹打。據(jù)說后來被人滾到江里去了,而泥塑的八大金剛當時就被扔進了滔滔江水之中。李明智的母親說,當時她們太小,抬不動這些被斷成幾截的佛像,就四五個人推著一截佛像讓它順著巖子滾到江里。武侯祠拆下來的瓦及木料則被運到平坡,成為了平坡小學教室的一部分。幾十年之后,仍讓李智明的母親不解的是:如此革命的陳老師居然還成了右派,被送到很遠的地方勞改?,F(xiàn)在,蘭津渡遺留下來的,只有被厚厚的苔癬或是野草覆蓋的石墻。當年的建筑就坐落在石墻制造出的“平地”上面。房屋毀棄之后,風將塵土吹落到石墻上面,于是就有一些頑強的植物在石頭上面生長。人的痕跡在這樣的地方是非常脆弱的。要“抹掉”它太容易了。這樣的地方,你很容易想起諸如“不廢江河萬古流”之類的詩句。

蘭津渡是蜀—滇—身毒道的一個分界線。橋東是博南道,橋西則是永昌道。(“博南道”雖然隸屬廣義的“永昌道”,但具體的稱謂仍有差異。)只要從霽虹橋走到西岸,你就從博南山抵達羅岷山了,此時,你腳下的古道叫——永昌道。博南山與羅岷山之間僅隔一條瀾滄江。兩座隔江對峙的大山,猶如被刀齊齊砍開。兩岸的山崖恍若切口般陡直而整齊。這“刀”當屬瀾滄江無疑,只有瀾滄江才具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瀾滄江使博南山與羅岷山猶如兩個沉默的巨人般隔江對峙。兩個巨人的身體之間,于是出現(xiàn)了一道大地的裂縫,蘭津渡就位于裂縫的底部。裂縫兩端的距離并不遙遠,然深不可測。從裂縫的這一端抵達另一端,你必須先“墜落”到裂縫的底部,然后“上升”。這是穿越眼前這個“大地的裂縫”的全部過程。陡峭筆直的山崖并不適宜于植物的成長,因而,它幾乎沒有樹,紅色的巖石上面偶爾會出現(xiàn)一些斑駁的蘚類植物。一個在江邊放牛的老人告訴我,從前這里到處都是大樹,并不是這樣光禿禿的。在這樣的地方出現(xiàn)一片茂密的森林,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不適宜于生命的存在??滹椷^去,是人類的通病,并不止于眼前的這位放牛老人??嚯y在回憶中變得溫情脈脈,可能就是這一類毛病的表現(xiàn)。老人看出了我眼中的懷疑,他竭力強調著:森林曾在這里存在,而且遮擋了古道上的陽光。我的證據(jù)是:峽谷西岸的絕壁之下,有一個叫“飛石口”的地方,那里常有被風吹落的石塊從懸崖上方飛落,擊中過往的行人和馬匹。于是,人們便在飛石口的下方建了一個隧道,古道便從隧道內(nèi)通過。當?shù)厝私小笆Χ础薄ow石口,至少在清代的史籍中就有記載。這說明至少幾百年前,瀾滄江峽谷的水土流失就已經(jīng)相當嚴重了。如果峽谷上方真的像放牛老人說的森林密布,那么,風是無法把石頭吹落的。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

作為綿延幾千年的“國際通道”的重要渡口,蘭津渡的每一寸土地都肯定遍布人類的足跡。你無法統(tǒng)計它走過了多少達官顯貴和布衣草民。它的歷史已經(jīng)從大地上消失了,雖然,殘存的斷壁頹垣多少透露出這個渡口當年繁榮的蛛絲馬跡,但它實在殘缺得難以辨認了。

如果你從蘭津渡走過,你不難發(fā)現(xiàn)它的歷史不是寫在大地上,而是刻寫在西岸羅岷山的千仞絕壁之上。數(shù)十丈高的懸崖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詩文、題記,其中大者高達數(shù)米,小者僅數(shù)寸寬闊。當?shù)厝藢⑦@個懸崖叫做普陀巖,大多數(shù)史志則稱為摩崖石刻。我更喜歡后者。

公元2002年5月20日傍晚,我和我的同事老蘇佇立在絕壁之下,仰望鐫刻在崖壁上面層層疊疊的文字。夕陽斜射在被風雨侵蝕得斑駁的石壁之上,那些蒼老而依然清晰的文字,在移動的光線中明暗不定。歲月滄桑,這個被我們使用過無數(shù)次的詞語,此刻在這個古老的渡口,瀾滄江水的轟響中突然變得沉重無比。摩崖石刻猶如一本巨大的歷史書籍,矗立在我們面前,除了沉默之外,我們無所作為。這樣的書你無法攜帶,你永遠只能猶如一個朝圣者那樣經(jīng)過艱難的跋涉之后,來到它的面前,心懷敬畏地仰視它。這是一本矗立在大地之上、大江之上的無法搬動的書,一本印刷在巖石上的自然之書。它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摩崖石刻隨著道路的拐彎分為西、南兩面,七八十米高的懸崖之上,幾乎沒有一處空白,全部是或清晰或模糊的字,但一律蒼老斑駁。我只能將目力所及的文字抄錄在采訪本里:

“西南第一橋”陽刻直書,楷體,高約四米。是整個摩崖石刻中最醒目的題刻。據(jù)說是明代嘉靖督學使吳鵬所題。吳鵬字萬里,浙江秀水人,明嘉靖進土。

“滄水飛虹”陽刻直書,行書體,高約三米。書法遒勁酣暢。落款:督學使吳鵬書。

“壁立萬仞”陰刻橫書,楷體,長約四米,高約一米。整幅作品氣勢磅礴,極為搶眼。左下角落款:嘉靖甲辰春二月,燕山南渠書,永昌知府錢嘉猷古田。此后字跡模糊無法辨認。

“霽虹橋”橫書,陰線勾邊,長三米有余,右下角書有:康熙癸未冬,左下角落款:張其眉。張其眉遼寧人,康熙二十四年任保山知縣。

“天南鎖鑰”橫書楷體,陰線勾邊,寬四米有余,右下直書:康熙五十三年孟春之吉,左下落款分為兩行:鎮(zhèn)守永順總兵,西秦段騰龍題。

“怪石倒懸侵地隘,長江諸曲傍山多?!边@是一副對聯(lián)陰刻,楷書,字跡闊大清晰,極為醒目。落款:嘉靖庚申春,監(jiān)察御史王大任題。

“玉尺冰壺”陰刻橫書,楷體,寬約1.5米,上眉刻有:督學院葉大宗師,右方題有直書:乾隆庚寅二月吉日,左題:永順六學新生敬立。

“天南玉尺”款式與上題同,唯日期為“乾隆辛巳年七月吉旦”,恐為兩次路過。

“懸崖奇渡”陰刻橫書,楷體,長約1.5米,位于摩崖絕高處,筆力蒼健。右下書:乾隆乙巳仲秋,左下落款:滇黔使者富綱題石。富綱,乾隆間任云貴總督。

“表里山河”陰刻直書,楷體,高約二米,右書:光緒一十有八年秋八月,左書:嶺西江蘊琛題并書。

“潭清壁立”陰刻直書,楷體,高約兩米,右書:欽定提督云南全省學院大文宗孫偉人龍實任。左書:乾隆三年清和月谷旦永昌太守徐本仙同保山縣令張福昶暨永順六學師生公立。

“金齒咽喉”陽刻直書,楷體,高約二米,左下落款:郡丞李文淵題書。

“要塞天成”陽刻橫書,勾邊,楷體,寬約三米,右下題:民國二十年春。左下落款:保山縣長趙道寬題。

此外還有大量被風雨侵蝕后,時代年款均殘缺不全的題刻,比如“天上星橋”、“功施利跋”、“人力所通”等。

摩崖石壁之上數(shù)量最多的其實是過往文人的詩詞。巖石的風化及后來者的覆蓋,能完整保持原貌的非常少。我仿佛一個文物工作者那樣,企圖將我所能看到的摩崖石壁上的詩詞全部抄錄下來。末了,我發(fā)現(xiàn)我的采訪本上寫滿了謎一般令人費解的斷章殘句,真正完整的只有幾首,但我想幾千年的古道,過路的高人肯定不在少數(shù)。

據(jù)載,在霽虹橋石壁刻詩文的名人甚多,如楊升庵、汪如洋、顧純、擔當和尚、屠述濂等,但均被后來者的詩文覆蓋.想必是在石壁上發(fā)表作品的詩人太多,數(shù)十丈高的羅岷山普陀巖的“版面”于是擁擠不堪,發(fā)表心切的詩人們便顧不得許多,將自己的詩文覆蓋在前人的作品之上。不管被他覆蓋的詩人的名氣是否在自己之上。所有的詩人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一流的。況且,當時霽虹橋沒有管理這種并不高尚的“出版”行為的機構。于是這種不規(guī)范的出版行為便在數(shù)百年間愈演愈烈。覆蓋,覆蓋,一而再,再而三地覆蓋,羅岷山摩崖石壁于是被層層疊疊的詩文堆滿?,F(xiàn)在,已沒法知道,每一幅作品的下面究竟掩埋著多少個詩人?如果能夠像書頁那樣翻開,那肯定是一本中國古代最獨特的卷帙浩繁的流浪者詩集。當然,這與如今的風景區(qū)里隨處可見的,用水果刀歪歪斜斜刻在建筑物上的“某某到此一游”絕對不一樣。敢于在蘭津渡留下作品的人絕非泛泛之流,那上面無論書法、刻藝抑或是作品本身都相當出色。敢于將自己的作品覆蓋在別人的作品之上的詩人,無疑是自信的。因為那種覆蓋,絕不是一種偷偷摸摸的行為,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之下光明正大地署上自己的名字,猶如向每一個駐足石壁之下的讀者,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我的,怎樣?

作為云南全省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蘭津渡西岸的摩崖石刻記錄了明清以來五百多年間落魄官員與被放逐到滇西的文人墨客的心情。因而它多少有點“落魄文化”的性質。那些到蠻遠的邊地赴任的官員,心情和被放逐的文人一樣,雖然仍在邊遠地區(qū)被委以“重任”,但肯定不少是犯了錯誤或遭遇小人詆毀。因為那是事實上的流放。這些心情抑郁的人,一路向遠離中原的邊地走來,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靠步行、馬匹。不知看了多少寒山碧色,只有寄情滇西山水,以解胸中憂愁。當然也不能排除文人內(nèi)心里的發(fā)表與揚名天下的欲望。在這樣的“國際通道”上勒石留名,把自己的作品“發(fā)表”在瀾滄江峽谷的懸崖之上流芳百世,與峽谷永存。蘭津渡的摩崖石壁于是成了過往的文人騷客們趨之若騖的“出版物”。

即使是后來,已經(jīng)冷落了的蘭津渡,仍會不時出現(xiàn)一些懷舊的或者好奇的人群,他們目光好奇地注視著這段被凝固在大地上的時間。摩崖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古人題刻,仍會激發(fā)一些現(xiàn)代人的“發(fā)表”欲望。我在摩崖石壁上看到兩條現(xiàn)代人用紅色的漆題寫的詩句,題寫的時間分別是1991年和1992年。字跡還算工整,內(nèi)容是人們曾經(jīng)爛熟于心的毛主席詩詞里摘抄出來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之類。

1999年7月10日,蘭津渡又出現(xiàn)了一座鐵索橋,在霽虹橋的遺址之上。那是在霽虹橋消失了十四年之后一個叫段體才的老人募捐修建的。這是迄今能在粗略的歷史記載中查到的第21次重建了。霽虹橋的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復,似乎數(shù)百年來它永遠都在講述一個相同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里霽虹橋都是宿命般地重復著毀滅——重建的過程。差別僅僅在于版本的不同。據(jù)說,從霽虹橋命名之后的公元1295年起,至滇緬公路通車的1939年止,其間六百四十四年,霽虹橋便經(jīng)歷了十九次重建。其中還不包括解放初期,朱家璧領導的邊縱為阻止國民黨殘余逃竄而切斷霽虹橋,和1986年10月12日被洪水沖毀。我在一本民國時期的《保山縣志》里看到這樣的記載:

“橋又傾,鎮(zhèn)守太監(jiān)朱奉及參將沐崧,命所司葺之,以圖久遠,始于正德六年十一月八日?!?/p>

“嘉靖己酉夏,霽虹橋復圮?!?/p>

“萬歷丙午,順寧土酋猛遷瑞叛,阻兵燒毀。崇禎戊辰,云龍叛賊王盤又燒毀。四十年間,二次被毀。”

“明季復毀?!髿в诒???滴跏辏偙鴱垏亟?。吳逆時又毀。乾隆十五年,水泛沖毀?!?/p>

“道光二十六年,兵燹焚毀,鐵索墜于江中?!?/p>

“既建鐵橋后,屢毀屢修。一郡之治亂所系?!?/p>

每一次重建,官員們都要留下一個重修霽虹橋的碑記,或者將其刻寫在蘭津渡的摩崖石壁之上。如果把它匯編成冊,那是一本很厚的書。有哪一座橋經(jīng)歷過如此曲折坎坷的命運?

除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外,霽虹橋更多的卻是沒有見諸文字的民間記載。這一類的記載,更適宜于口頭講述,因而它一般發(fā)生在當?shù)鼐用竦幕鹛吝?。在平坡村,我聽到的是二?zhàn)時侵華日軍曾企圖炸毀霽虹橋,高峻的博南山與羅岷山使日軍飛機不敢低飛,炸彈扔得滿山轟響,煙霧散去后霽虹橋依然屹立。幾十年后,還有人在峽谷的山崖里撿到彈片。霽虹橋于是成為二戰(zhàn)時滇西唯一沒有被炸毀的橋梁。

其實,唯一“在場”的歷史見證人是摩崖石壁。它始終沉默地注視著人類在這里上演的一切。我在想,它所看到歷史與人類在它身上刻寫的所謂歷史肯定有著巨大的差別。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是在2008年5月的一個黃昏和蘭津古渡做最后的告別的。那是我看蘭津古渡的最后一眼。那天,蘭津渡的黃昏非常蒼涼,夕陽為蘭津渡的所有景物設置了一種令人傷感的背景。我坐在一個殘破的石碉堡上,默然注視著最后的光線在峽谷和江面上發(fā)出微弱的反光。我在采訪本里特意記下了此刻的時間。因為幾年之后,蘭津渡剛剛建起的鐵索橋以及著名的摩崖石刻都將不留一點痕跡地消失殆盡。正在瀾滄江下游建設中的小灣電站將使此刻我眼前的一切遭遇滅頂?shù)拿\。包括我身下殘破的石碉。因而我多少有點為它送行的感覺。蘭津渡重復了幾千年的故事終于以毀滅的方式結束了。當然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jīng)毀滅了,它只是以一種遺址的方式存在。據(jù)說這種毀滅是人類文明必須付出的代價。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心情復雜地接受這種無可辯駁的理論。在很多人眼里,為一個早已廢棄的渡口、一座古橋而放棄現(xiàn)代社會最需要的電站,肯定是可笑的,不可理喻的。我能做到大概只能是,在蘭津渡、霽虹橋所有的歷史、所有的故事都將沉入江底之前多看它幾眼。

2015年9月,我又一次來到蘭津古渡口,我看到的只是一片寬闊的水域。蘭津古渡已經(jīng)徹底沉入水中,蕩然無存。從前洶涌渾濁的瀾滄江已經(jīng)成為一個安靜清澈的湖。波平如鏡。

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責任編輯 楚 風

猜你喜歡
津渡瀾滄江虹橋
依傍著瀾滄江的秘境 臨滄
瀾滄江源頭
西津渡古街憶舊
虹橋碧波太平湖
喜茶虹橋新天地店
瀾滄江之波
瀾滄江之戀
海丰县| 龙山县| 鲁甸县| 且末县| 揭东县| 长春市| 喀喇| 兰溪市| 林芝县| 女性| 肇东市| 开平市| 岚皋县| 宽甸| 盖州市| 海城市| 牡丹江市| 临沧市| 沙坪坝区| 南丹县| 贵溪市| 故城县| 乌什县| 五指山市| 桐柏县| 本溪市| 扶绥县| 桓台县| 灵寿县| 古蔺县| 如东县| 刚察县| 泰来县| 崇礼县| 青川县| 滦南县| 泗洪县| 新邵县| 寿宁县| 新宾|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