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青, 劉 洋
(1.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2.廣西靈川縣長崗嶺商道古村生態(tài)博物館,廣西 桂林 541000)
宋代海南島文書通信系統(tǒng):基于中心與周邊觀考察
田 青1, 劉 洋2
(1.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2.廣西靈川縣長崗嶺商道古村生態(tài)博物館,廣西 桂林 541000)
基于中心與周邊觀的理論范式,以地處環(huán)南中國海北緣的海南島這一“周邊”為地域范圍,考察宋時該區(qū)域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建構(gòu)、運作、點線組成及其時空分布等問題。藉此,討論和觀察趙宋之時“中心”的帝國區(qū)域與“周邊”的南中國海區(qū)域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互動和溝通。
中心與周邊觀;文書通信;海南島;宋代
中心與周邊觀作為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理論范式,早在王崧興先生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即有所體現(xiàn)*諸如《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1967)、《臺灣稻作農(nóng)村之研究》(1974)以及《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2001)等文,無不貫穿著先生所倡導的“從周邊看漢族社會和文化”的理念。;此后,其他學者間有拾纓*臺灣方面,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1997)從周邊少數(shù)民族如何看漢族的社會與文化著手討論;日本方面,末成道男主編《中心和周邊——人類學的田野視角》(1999)繼續(xù)著“中心”與“周邊”互動關(guān)系的探討。;近年來,大陸部分人類學者則從不同層面持續(xù)推進該理論范式的實證研究,并不斷完善其理論架構(gòu)*如中山大學麻國慶先生,從其早年在沖繩金武町做田野調(diào)查,到后來對陽春排瑤以及農(nóng)耕蒙古族的諸多考察,以及近年對華南甚至是環(huán)南中國海周邊區(qū)域的相關(guān)研究,都流露著中心與周邊觀的脈動;再如西藏民族學院郭志合先生亦在該理論范式的指導下,對瑪麗馬薩人的民族信仰諸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具體可參閱郭志合《中心與周邊的時空轉(zhuǎn)換:民族信仰互動與共生——以汝柯村瑪麗馬薩人的民族信仰為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在人類學的視域中,所謂的“中心”是指漢人及漢人社會,“周邊”指處于漢人社會周邊、與漢民族相接觸和互動的族群和社會。“中心與周邊觀”主張應從以往的“中心”看“周邊”的文化中心主義視角,轉(zhuǎn)為“你看我、我看你”的互動視角,即“從中心看周邊”和“從周邊看中心”的雙重視角,同時強調(diào)從“周邊”看“中心”的內(nèi)在意義,即從漢人社會周邊、與漢民族相接觸和互動的“他者”觀點,來審視漢民族的社會與文化[1]4-5。
從歷史學的視域來看,由華夏族群到漢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由中原王朝到中華理念的濫觴、由華夷內(nèi)外到和合萬邦的演進,不論是中原文化(抑或者說是華夏文化、中華文化、儒家文化)向四周擴張與傳播的同化論,抑或是不同地域社會與文化綜合體同質(zhì)異向發(fā)展的多元一體論*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關(guān)于中華民族起源、形成及其結(jié)構(gòu)等問題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從而開辟了民族問題研究的新領(lǐng)域,也大大推進了學界對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徐杰舜,韋小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都承認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環(huán)境下相對的“中心”與“周邊”區(qū)域間存在社會文化諸因素的互動和交流,不同地域間、族群間充盈人文性的交匯,呈現(xiàn)出歷史的多途式、多線程螺旋演進的發(fā)展脈絡(luò)。近年來海內(nèi)外史學界興起的地域社會史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界在對以往宏觀社會形態(tài)史的反思中自覺走向地域社會史的研究路向,如傅衣凌先生對福建、徽州等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的研究,葉顯恩先生對明清地域社會經(jīng)濟的研究等;近年來,隨著海外研究方法的大量引入,地域社會史的研究更是日盛一日。20世紀80年代初,在森正夫等人倡導下,日本中國史學界持續(xù)轉(zhuǎn)向明清地域社會史研究,并且形成一種學術(shù)潮流即所謂的“地域社會論”。歐美方面,地域社會史在年鑒學派的研究中已有所涉及,20世紀70年代以后走向鼎盛,在方法論方面創(chuàng)新頗多,例如美國學者施堅雅借鑒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托勒的中地理論,研究中國鄉(xiāng)村問題,創(chuàng)立了三級市場理論等。、區(qū)域性家族研究*以宋代家族史的研究為例,20世紀80年代國內(nèi)宋史學界以江州德安陳氏、撫州金溪陸氏、婺州浦江鄭氏等“義門”(即累世同財、共炊的家族)為突破點,展開了家族史研究;進入90年代,臺灣中研院黃寬重、柳立言二先生聯(lián)絡(luò)兩岸及歐美和日本部分學者,集體協(xié)作,圍繞“宋代家族與社會”問題持續(xù)展開研究,從而將宋代家族史研究引向深入;近年來,宋代家族史的研究更是經(jīng)歷了一次“全面繁榮”。成果遍及多個區(qū)域,如東南的四明(黃寬重、梁庚堯)、蘇州(鄧小南)等,西南的川渝地區(qū)(粟品孝、蔡東洲),北方的河南(王曾瑜)、真定(王善軍、柳立言),江西鄱陽湖地區(qū)(何晉勛),不一而足。具體可參閱馬雪,吉成名《1991年以來宋代家族史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4期。以及粟品孝《組織制度、興衰沉浮與地域空間——近八十年宋代家族史研究走向》,《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第3期。等研究熱點,即是此“中心與周邊觀”在歷史學領(lǐng)域具體而微的映射。另外,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近年在“從周邊看中國”理念的引領(lǐng)下,通過對中國周邊各個文化區(qū)域留存的各種文字資料的檢視,反過來觀察和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和文化,在諸多問題上開展了具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
當然,作為一種理論范式,中心與周邊觀既存有以上卓越之處,亦必存有某些不足。從歷史學角度來看,首先資料來源多為“周邊”資料,存在歷史文獻資料整理工作量大、田野資料調(diào)查困難度高等問題,尤其是越往上半段即中古以前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實為不易;其次,從研究選題上來看,部分選題囿于資料來源等問題存在視點過窄,難以反映歷史的多途式、多線程螺旋演進的發(fā)展脈絡(luò),特別是非社會文化類的選題更為明顯;再次,從研究過程來看,多是排比比較,從不同文化區(qū)間的互動過程中展開研究的成果實屬少數(shù)。然而,中心與周邊觀作為一種理論范式在啟迪觀念、拓展視域、尋找增長方面成績顯著,不失為一種實踐操作性高的理論范式。
筆者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認為宋代的海南島恰處于環(huán)南中國海區(qū)域[3]的北緣,是漢民社會“周邊”的區(qū)域,是“帝國”與南中國海的重合點,也是“帝國”勢力南下與南中國海周邊勢力北上的重合點,故而考察其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具象,這對于討論趙宋王朝的若干問題將有所補益。
(一)宋代海南島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
所謂環(huán)南中國海,即南中國海周邊區(qū)域,是以人的活動、交往為基點而言的*引自劉志偉教授在“海與中國及周邊社會”研究生暑期高級研討班所作的《廣州三重奏:海域、帝國與世界體系》報告。。由此來看,無論是“中心”與“周邊”的互動,還是“周邊”與“周邊”的互動,均離不開區(qū)域間人的活動與交往,離不開區(qū)域間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而文書通信則是其中一種較為系統(tǒng)性和固定性的交流與溝通方式。文書通信系統(tǒng)成為考察中心與周邊間互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亦是理解這種互動的樞紐式結(jié)點所在。
早在20世紀初文書通信即已為海內(nèi)外的學者所廣泛關(guān)注,相繼發(fā)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性價值的論文、專著*此階段的成果大都為開創(chuàng)性文章或者介紹性的書籍,如《中國郵政發(fā)達簡史》(192)、楊志章《中國郵政制度考》(1925)等。當然,其中亦有較高價值的論文,如陳沅遠《唐代驛制考》(1933)、姚家積《唐代驛名拾遺》(1936)等。。具體到對宋代文書通信的研究,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學界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已關(guān)注到了宋代文書通信領(lǐng)域,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如曽我部靜雄《宋代の驛傳郵鋪》(1931)、王夔強《宋代交通制度考略》(1935~1936)、青山定雄《宋代の郵鋪》(1936)、魏重慶《兩宋時代之交通事業(yè)》(1936)等。。進入21世紀,海內(nèi)外學者透過“對制度史的回歸”“活的制度史”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制度性架構(gòu)”等問題的深入思考,逐步向信息獲取與信息加工、信息傳遞與流通渠道建構(gòu)、館驛遞鋪制度的發(fā)展與變革等信息流通和文書通信領(lǐng)域著力用功*學界近年來對宋廷如何著力構(gòu)筑域內(nèi)各類信息流通渠道以及取得的成果給予了相應的關(guān)注。大陸方面,以鄧小南、曹家齊教授為代表,相繼就君主與朝臣間信息溝通渠道、朝廷與地方間信息的獲取與傳遞、中央與地方各級各類奏章通進和管理部門以及其他各類信息流通渠道的構(gòu)筑等問題進行了考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可參見《宋代文書傳遞制度述論》(2008)一文;臺灣方面,以黃寬重研究員為代表,著力從軍政信息的獲取與傳遞方面討論此問題,部分成果可見《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宋代軍政信息傳遞”專輯;日本方面,從“政治過程”“政治空間”等研究范式出發(fā),討論了信息交流在宋代政治運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和地位,如寺地遵《宋代政治史研究方法試論——治亂興亡史論克明のために─》(1996)以及平田茂樹《宋代的政治空間:皇帝與臣僚交流方式的變化》(2008)等。。在前述背景下,對宋代海南島文書通信相關(guān)問題亦應有所注視。然而,限于相關(guān)史料稀少且多散亂于諸書之中,再加之本區(qū)域地處南疆、孤懸海外,長時期給人以無甚規(guī)模性信息流通和系統(tǒng)性文書通信的印象*對于這一點,宋人即已有不少敘說,如蘇軾在《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停云詩》的詩序中即有“丁丑十月海道風雨,儋、雷郵傳不通”之語(蘇軾《欒城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193頁)。宋人地志《瓊管志》亦有“至吉陽軍,則海之極處,無復路途……遞角皆由海道”之說(王象之《輿地紀勝》,江蘇古籍刻印社,1991,第953頁)。。由此,給人留有宋時本區(qū)域并不置或極少置驛,以及宋時本區(qū)域并無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影像。然而,考索諸書,筆者發(fā)現(xiàn)實際狀況并非如此,宋時本區(qū)域置有館驛遞鋪*館驛和遞鋪是趙宋政權(quán)在轄境內(nèi)普遍設(shè)置的交通和通信機構(gòu),兩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類官、私文書的傳遞任務(wù)。由此可知,館驛和遞鋪是宋時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支撐性框架組織,是理解本區(qū)域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所在。,并存有相當規(guī)模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
據(jù)《宋會要》載: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二月二十九日,朝廷為加強對各地急腳遞鋪以及馬遞鋪的監(jiān)察和管理,于是增置一批急腳馬遞鋪巡轄使臣,以備往來催促遞角即通信文書的及時傳送。在此之前,“海南瓊州、昌化軍、萬安軍、朱崖軍共四州軍,自來只是巡檢兼管巡鋪,未曾專置巡鋪使臣”[4]方域十之三一,此次則置巡轄使臣一員以加強對海南島的急腳遞鋪以及馬遞鋪的監(jiān)察與管理。此條史料表明,遲至宋徽宗政和三年,海南島即已設(shè)置了包括急腳遞鋪以及馬遞鋪在內(nèi)的、數(shù)量可觀的各類遞鋪組織,海南島已有一定規(guī)模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存在。限于史料的闕失,本區(qū)域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大規(guī)模建構(gòu)于何時已不可確考。不過可以推知,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平廣南后即可能開始在本區(qū)域設(shè)置館驛遞鋪、建構(gòu)文書通信系統(tǒng)。因為是年前后趙宋政府已著手在整個廣南西路*宋太祖開寶四年平廣南后,海南島始歸趙宋王朝管轄,直至宋亡,兩百余年間本島在行政規(guī)劃上一直隸屬于廣南西路。之后逐漸確立了瓊州、南寧軍、萬安軍以及吉陽軍的四州軍區(qū)劃。由于歷代地名承襲、遷延不定,文中除引文外所用本島宋代地名均取自《宋史·地理志》,若無,則取《輿地紀勝》之名。建構(gòu)陸路及水(海)路文書通信系統(tǒng)[5],故而本區(qū)域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即可能在此時期建構(gòu)。
(二)宋代海南島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點線組成考察
雖然史籍中對宋代海南島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并無詳細記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考察該系統(tǒng)的通信組織——館驛遞鋪,來分析其具體情形。通過對各類文獻資料的耙疏,共考訂出宋時海南島的10處館驛遞鋪。
星軺驛:陸海驛,屬瓊州瓊山縣。正德《瓊臺志》卷14《驛遞》后有一按語:“上十三驛外,星軺[瓊山],澄□□□□,倫江[儋州]系宋驛,……茲特附錄于此,使后有所考,《古跡》不盡列云”[6]331。由此按語可知,宋時瓊州瓊山縣應有一星軺驛。又,《古今圖書集成·古跡考》記:“星軺驛,在白沙,宋建,今廢”[7]405??滴酢董偵娇h志》亦有記載[8]546。白沙即今??谑忻捞m區(qū)靈山鎮(zhèn)白沙門村一帶,宋星軺驛應在附近。元代在此置有白沙驛,由徐聞縣的呇磊驛過瓊州海峽,到本島白沙驛[9]132。明初亦置有白沙驛[10] 81,正統(tǒng)年間裁革后在原驛址置河泊所[8]66。清時瓊山縣置瓊臺驛。
華遠館:館驛,屬瓊州瓊山縣?!遁浀丶o勝》卷126《萬安軍·碑記》記有《瓊州華遠館題壁》,敘述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李綱謫居海南島不旬日即內(nèi)遷之事[12]950-951。據(jù)此可知,宋時瓊州瓊山縣應有一館驛,名華遠館。宋瓊山縣治今??谑?,華遠館應在今??谑袃?nèi)。該館宋后曾毀。明成化時創(chuàng)建??诠^,“在府城北十里”[6]303。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再建新公館,“在??诔莾?nèi)”[8]96。
澄邁驛:陸驛,屬瓊州澄邁縣?!遁浀丶o勝》卷124《瓊州·詩》記有蘇軾的《澄邁驛通明閣》詩二首[12]941。可知,澄邁縣有澄邁驛,且驛中有通明閣。查嘉靖《廣州通志》:“通潮閣,一名通明,在縣西,乃宋澄邁驛閣”[13]320可知該閣在縣西。又,光緒《澄邁縣志》:“通潮閣,通潮門外”[14]91。由此,該閣位置更為具體,驛址即明。宋澄邁縣治今東北舊城[15]253,即今澄邁縣東北的老城鎮(zhèn),宋澄邁驛應在老城鎮(zhèn)西側(cè)。明初此地置有通潮驛,弘治年間裁革[6]329[10]81。下清時澄邁縣惟置遞鋪以備驛傳[16]61[14]117。
天涯驛:陸驛,屬瓊州臨高縣。胡銓《題瓊州臨高縣茉莉軒》詩中有“眼明漸見天涯驛,腳力行窮地盡州”[12]942。可知,臨高縣應有一天涯驛。又,胡銓謫遷朱崖時曾路過臨髙縣買愁村,有詩云:“北往畏思聞善縣,南來怕入買愁村。區(qū)區(qū)萬里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17]779。以“天涯路”指稱臨高道,似亦可佐證宋時臨高縣有天涯驛。茉莉軒,在臨髙縣治東[17]773,“宋令謝渥建”[18]108。宋臨高縣治今縣西南[15]253,即臨高縣臨城鎮(zhèn)西南,天涯驛應在附近。此驛宋后不見置。
倫江驛:陸海驛,屬南寧軍宜倫縣?!斗捷泟儆[》及《輿地紀勝》昌化軍下均記有唐人嚴維的《送李秘書往儋州》詩,其中有“莎草山城小,毛洲海驛長”之句。[12]947[17]784由此可見,唐代儋州即已置有館驛。據(jù)前引正德《瓊臺志》卷14《驛遞》后的按語,可知宋時南寧軍置有倫江驛。又,嘉靖《廣州通志》載:宋倫江驛是紹興年間郡守王齊建,“遷(宜倫縣治——引者按)于城北三百步,以其基為倫江驛”[13]321。宜倫縣治原在城南,后遷到城北,倫江驛在舊縣治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可見驛應在城南。宋南寧軍,治今儋州市西北新州[15]253,即儋州市新州鎮(zhèn)。綜上,宋倫江驛應在今儋州市新州鎮(zhèn)南。明代置有古儋等驛,此備郵傳[10]82[19]105。
三里亭:亭驛,屬萬安軍萬寧縣。據(jù)《輿地紀勝》卷126《萬安軍·景物》:“三里亭,在城東三里,迎送之所”[12]950上??芍?,宋時萬安軍城東三里的三里亭應為一亭驛。宋萬安軍治萬寧縣(今縣)[15]254,即今萬寧市東萬城鎮(zhèn),故三里亭應在附近。明初,是地置有萬全驛,弘治年間即已裁革[6]329[10]82。
??隗A:海驛,屬吉陽軍寧遠縣?!遁浀丶o勝》卷127《吉陽軍·風俗》引《瓊管志》云:“至吉陽軍,則海之極處……遞角皆由海道”[12]953。往來的通信文書皆經(jīng)由海道遞送,此即標志著海路在宋代吉陽軍的文書通信領(lǐng)域據(jù)有重要的地位,亦表明宋代吉陽軍應有海驛。又記:“??隗A,在郭外”[12]954。《諸蕃志》載:“(吉陽軍)郡治之南,有??隗A,商人艤舟其下”[20]145。由上可知,宋時吉陽軍有一??隗A,且為海驛。宋吉陽軍治今三亞市西北崖城鎮(zhèn)[15]254,??隗A應在崖城鎮(zhèn)海邊。明代則置潮源驛,弘治年間裁撤[6]329[10]82。清代惟置遞鋪以備郵傳[21]113。
甘泉驛:陸驛,屬吉陽軍。正德《瓊臺志》卷27《古跡志·崖州》記載:“延德縣,在州西一百五十里,今白沙鋪西南黎白港。隋置。五代廢。宋崇寧中復置。大觀初,改為軍,又置倚郭縣曰通遠。政和初,省入感恩。立延德巡檢司與甘泉驛,及司遷驛革,舊址成林,石條、石獅俱存?!盵6]579光緒《崖州志》中“延德廢縣”條基本相同[21]118。由上可知,宋時延德附近有一甘泉驛。查《宋史·地理志》:崇寧五年(1106),初置延德縣于朱崖軍黃流、白沙、側(cè)浪之間。大觀元年(1107),改為軍,又置倚郭縣曰通遠。后廢為縣,再廢為砦[22]2284。宋延德軍,治通遠(今樂東縣西南黃流、白沙之間)[15]256,即樂東黎族自治縣西南黃流鎮(zhèn)附近。綜上,宋甘泉驛應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zhèn)西北的白沙村一帶。明代亦置是驛,正統(tǒng)年間裁革[10]103。
南山鋪:遞鋪,屬吉陽軍。據(jù)前引《宋會要》所記政和三年海南島曾添置急腳馬遞鋪巡轄使臣一事,可知宋時海南島應置有包括急腳遞鋪以及馬遞鋪在內(nèi)的、數(shù)量可觀的各類遞鋪組織。又,雍正《廣東通志》載:“毛奎,字子文,富川人。淳祐間知吉陽軍,能文章,通術(shù)數(shù)之學,修建城池,遷學造士,嘗經(jīng)營州南大小洞天,為州名勝。后任滿,去,至南山鋪,不知所往。州人于鋪前山中立祠,祀之?!盵23]226依此可知,宋淳祐年間吉陽軍應有一南山鋪。正德《瓊臺志》記:“相公亭,在州南南山鋪之東,地名兢田”[6]487,乃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丁胃貶謫海南島的居處??梢?,南山鋪應該在吉陽軍南,東有相公亭。查《方輿勝覽》知:相公亭,在城南十五里[17]777。綜上,宋吉陽軍南山鋪應在今三亞市崖城鎮(zhèn)南山嶺下的南山村附近。該鋪明時仍見置。
朱崖驛:陸驛。宋僧人惠洪有《出朱崖驛與子修》一詩,其前二詩為《初至海南呈張子修安撫》和《抵瓊夜為颶風吹去所居屋》[24]140。據(jù)四庫館臣的考證,惠洪晚年時曾被流放于海南島??芍娭械闹煅麦A應為宋代海南島地區(qū)的驛。朱崖,在古代一般泛指整個海南島地區(qū)。自漢武帝平南粵,以其地為朱崖、儋州郡后,歷代或置朱崖,或以朱崖為不同轄境,故而朱崖一般泛指整個海南島[17]768。另,宋初亦置朱崖軍,南渡后曾一度廢為縣,“(紹興)十三年復,后改名吉陽軍”[22]2246。由上述史料很難斷定宋朱崖驛就屬吉陽軍。據(jù)康熙《臨高縣志》記載:元明之時,瓊州的臨高縣有一朱崖驛[25]55。不知此朱崖驛與宋朱崖驛有無關(guān)涉。限于史料的闕如,宋朱崖驛的確切位置暫難考。
筆者共考證了宋代海南島10處館驛遞鋪,除朱崖驛確切位置暫難考外,余6驛、1館、1亭、1鋪均考證出了確切位置,并敘及了各驛在趙宋王朝及后代的承襲與沿革狀況。當然,由于史料的闕如,宋時海南島尚有大量的館驛遞鋪已湮于歷史。限于學識、智識之所困,暫未能考其精細。不過,籍此10驛,亦可略窺宋代海南島文書通信系統(tǒng)之一斑。首先,10處館驛遞鋪中海驛1處??隗A,陸海驛2處星軺驛和倫江驛,共占總數(shù)的30%,可見海路文書通信是宋時海南島文書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吉陽軍,往來各處的通信文書曾一度全部經(jīng)由海路遞送。其次,在文書通信路徑方面,陸路文書通信子系統(tǒng)大致有三條通信干線,分別是:東線由星軺驛到華遠館,越文昌縣、樂會縣,到三里亭,經(jīng)陵水縣、南山鋪,至吉陽軍;中線由星軺驛到華遠館,越黎母山(即今五指山),經(jīng)甘泉驛,到吉陽軍;西線由星軺驛到華遠館,中經(jīng)澄邁驛、天涯驛、倫江驛,由甘泉驛到吉陽軍。海路文書通信子系統(tǒng)則包括北線和環(huán)島線:北線即由瓊州星軺驛出海,北渡瓊州海峽,在徐聞縣的呇磊驛登陸,之后接入廣南西路的文書通信干線;環(huán)島線,由瓊州星軺驛、南寧軍倫江驛、吉陽軍??隗A以及沿岸其他的館驛遞鋪構(gòu)成,可沿海岸通往各地,實現(xiàn)通信文書的快速傳遞。
(三)宋代海南島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時空分布考察
具體討論宋時海南島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情況,除需要對該系統(tǒng)的點(即諸處館驛遞鋪)和線(即陸路及海路子系統(tǒng)的文書通信主干線)進行詳細梳理外,還需要對支撐該系統(tǒng)正常運作的各個文書通信組織的時空分布情形略作考察。
首先,從時間維度看,構(gòu)成宋代海南島陸書通信系統(tǒng)的10處館驛遞鋪中,除朱崖驛未能確考外,其他9處館驛遞鋪既有宋代創(chuàng)設(shè)的,又有沿置前代設(shè)置的,還有一些在元明清仍沿用的館驛遞鋪(具體見表1)。
表1 宋代海南島館驛遞鋪的沿置、創(chuàng)設(shè)及承襲情況
從表1可知,宋時本區(qū)域的9處確考的館驛遞鋪中共有2處為沿襲前代館驛遞鋪所置,占總數(shù)的22.2%,表明該文書通信系統(tǒng)與前代的系統(tǒng)存有某種沿承關(guān)系;7處館驛或為元代,或為明代,或為清代所沿用,占到總數(shù)的77.8%,可見宋時本區(qū)域設(shè)置館驛遞鋪之精審,亦可見該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時間延續(xù)性。
其次,從空間維度看,宋代本區(qū)域9處確考的館驛遞鋪在四州(軍)間的空間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瓊州,其次為吉陽軍。這主要與宋時海南島的瓊州、南寧軍、萬安軍和吉陽軍在政治控制面積、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陸海文書通信系統(tǒng)中所居地位等因素不同有關(guān)。例如,北宋時期瓊州的人口戶數(shù)均遠高于其他三州軍的總和[26]134-135(具體見表2)。此外,地處海南島最南端的吉陽軍在宋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尚不繁榮,甚至很落后,戶數(shù)也很少,但是可考的館驛遞鋪卻有3處。這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宋時海南島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以及在趙宋王朝與環(huán)南中國海區(qū)域人員往來、信息交流體系中處于較為突出的地位。
表2 宋代海南島四州(軍)館驛遞鋪空間分布與人口戶數(shù)對照表
筆者基于中心與周邊觀這一理論范式,審視地處環(huán)南中國海北緣海南島的文書通信系統(tǒng),從一側(cè)面理解趙宋之時“中心”的“帝國”區(qū)域與“周邊”的南中國海區(qū)域在人員交往和信息交流方面的互動。具體看,宋時本區(qū)域的確建構(gòu)了一個由陸路和海路文書通信子系統(tǒng)組成的區(qū)域性文書通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日常運作則由星軺驛、華遠館、澄邁驛、天涯驛、倫江驛、三里亭、??隗A、甘泉驛以及南山鋪等館驛遞鋪予以支撐,各處館驛遞鋪連點成線、組線為網(wǎng)通共完成區(qū)域內(nèi)以及區(qū)域間的文書通信任務(wù)。從時間上看,該文書通信系統(tǒng)與前代的系統(tǒng)存有某種沿承關(guān)系,同時又大部分為后續(xù)朝代所承襲,可見宋時本區(qū)域設(shè)置館驛遞鋪之精審,亦可見該文書通信系統(tǒng)存在較強的時間延續(xù)性;從空間上看,宋時本區(qū)域文書通信組織的空間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瓊州,其次為吉陽軍。這主要與宋時本區(qū)域四州(軍)在政治控制面積、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陸海文書通信系統(tǒng)所居地位等因素不同有關(guān)。
[1] 麻國慶.作為方法的華南:中心和周邊的時空轉(zhuǎn)換[J].思想戰(zhàn)線,2006(32):1-9.
[2]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從周邊看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麻國慶.文化、族群與社會:環(huán)南中國海區(qū)域研究發(fā)凡[J].民族研究,2012(2):34-43.
[4]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5]田青,喻學忠.宋初西南區(qū)域文書通信系統(tǒng)的建構(gòu)述論[J].天府新論,2012(1):131-139.
[6]唐胄.正德瓊臺志[Z].彭靜中,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6.
[7]陳夢蕾.古今圖書集成[C]//地理志·海南(六種).唐啟翠,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6.
[8]王贄.康熙瓊山縣志[Z].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9]熊夢祥.析津志輯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0]楊正泰.明代驛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戴璟修,張岳.嘉靖廣東通志初稿[Z].李昭醇,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6.
[12]王象之.輿地紀勝[M].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1.
[13]黃佐.嘉靖廣州通志[Z].蔣志華,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6.
[14]龍朝翊,陳所能.光緒澄邁縣志[Z].??冢汉D铣霭嫔?2004.
[15]郭黎安.宋史地理志匯釋[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6]謝濟韶,李光先.嘉慶澄邁縣志[Z].陳鴻邁,點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7]祝穆.方輿勝覽[M].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18]聶緝慶.道光臨高縣志[Z].劉劍三,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4.
[19]曾邦泰.萬歷儋州志[Z].林冠群,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4.
[20]趙汝適.諸蕃志[M].馮承韻,校.北京:中華書局,1965.
[21]張嶲.光緒崖州志[Z].馮承韻,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3.
[2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3]郝玉麟.雍正廣東通志[Z].林子雄,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6.
[24]惠洪,覺范.石門文字禪[M].臺北:明文書局,1981.
[25]樊庶.康熙臨高縣志[Z].劉劍三,點校.??冢汉D铣霭嫔?2004.
[26]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三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韋楊波]
Research on the Writ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Hainan Island in SongDynasty:Based on the Theory of Center and Perimeter
TIAN Qing1, LIU Yang2
(1.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Guizhou 554300;(2.Lingchuan Changgang Ridge Ancient Village Eco-museum, Guangxi 541004, China)
Hainan island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edg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enter and perimeter, this paper dealswith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composition a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writ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Hainan island in the Song Dynasty,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empire areas and the coastal ares of South China Sea.
the theory of Center and Perimeter;the writ communication system;Hainan Island; Song Dynasty
F129.9
A
1672-9021(2017)01-0097-07
田青(1987-),男,山東蘭陵人,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宋代社會經(jīng)濟史。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