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余華小說《兄弟》中的文化專有詞英譯策略
——基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實例分析的考察

2017-05-10 12:56:30汪寶榮全瑜彬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李光頭譯法余華

汪寶榮, 全瑜彬

余華小說《兄弟》中的文化專有詞英譯策略
——基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實例分析的考察

汪寶榮, 全瑜彬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參照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分類法,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實例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考察了《兄弟》英譯者采用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結(jié)果表明:譯者運用了文化保留類和文化替換類翻譯策略,但稍傾向于前者;當(dāng)他們推定英文讀者能夠理解文化專有詞,一般采用保留策略;反之,則用替換策略。前者較多采用語言(非文化)翻譯法,后者主要采用絕對一般化和歸化譯法。這種靈活變通的翻譯策略有助于《兄弟》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和接受。

《兄弟》;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文化保留;文化替換

1.0 引言

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上、下部)出版于2005及2006年,頓時引起巨大的反響,國內(nèi)評論界對其毀譽參半。然而,這部在國內(nèi)頗受爭議的小說,卻激發(fā)了歐美人士很大的譯介和評論熱情。2009年1月底,美國蘭登書屋旗下的萬神殿圖書公司(Pantheon Books)出版了美國漢學(xué)家羅鵬(Carlos Rojas)與其妻子、華裔美籍學(xué)者周成蔭(Eileen Cheng-yin Chow)合譯的《兄弟》英譯本,在英語世界“受到了高度重視和熱烈評價”(王侃,2010:40),并進入“曼氏亞洲文學(xué)獎”(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短名單。1970年出生的羅鵬現(xiàn)任杜克大學(xué)東亞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著作等身,近年來還致力于中國當(dāng)代小說英譯。(汪寶榮、全瑜彬,2015)憑借《兄弟》英譯本在英美翻譯界嶄露頭角后,他又接連翻譯出版了閻連科的四部作品:長篇小說《受活》(Lenin’sKisses,New York:Grove Press,2012)、《四書》(TheFourBooks,New York:Grove Press,2015)和《炸裂志》(TheExplosionChronicles,New York: Grove/Atlantic Press,2016),以及中篇小說《耙耬天歌》(Marrow,Beijing:Penguin Books China,2016)。周成蔭來自臺灣,在斯坦福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系獲得博士學(xué)位,現(xiàn)為杜克大學(xué)東亞系訪問副教授。

《兄弟》講述了從“文革”到市場經(jīng)濟后期近40年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生的巨大轉(zhuǎn)變,涉及大量的中國文化專有詞,包括人名、節(jié)日、詩句、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典故和時代特色詞等。由于在英語中往往沒有對應(yīng)的詞匯或概念,這些文化專有詞對譯者是一大挑戰(zhàn),因此很值得研究。針對《兄弟》中文化特色詞翻譯的現(xiàn)有研究主要有:戴秋月(Dai,2011)運用奈達(E. A. Nida)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評析了一些粗俗語和習(xí)語的翻譯;張珍(Zhang,2013)運用歸化、異化概念,考察了一些中國文化負(fù)載詞的翻譯;周怡(Zhou,2013)運用埃文-佐哈爾(I.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tǒng)論探討了譯者對原文中“異質(zhì)”因素(即中國文化因素)的處理;董國俊(2014)從直譯與意譯角度分析了某些習(xí)語的翻譯。這些研究多為碩士論文,論述的深度和嚴(yán)謹(jǐn)性有所欠缺,且所用理論都略顯陳舊,概念上有些雷同(如“直譯”、“意譯”大致相當(dāng)于“異化”、“歸化”的兩分法),因而有必要采用一個較新的分析工具。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就《兄弟》中文化專有詞的翻譯問題發(fā)郵件給羅鵬,詢問他和周成蔭在翻譯時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還是文化同化(替換)策略。他的答復(fù)是:“我想和所有譯者一樣,我們試圖在你所說的‘文化保留策略’與‘文化同化策略’之間維持某種平衡?!薄缎值堋酚⒆g本是否維持了這兩者之間的“某種平衡”?如果確實維持了“某種平衡”,那么文化保留策略與文化同化策略實際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張南峰(2004:22)指出:“艾克西拉采取面向譯語系統(tǒng)的描述性態(tài)度,所以其(文化翻譯策略)分類法比較全面。其優(yōu)點在于細(xì)致詳盡,排列有序,讓人看到異化和歸化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有不同程度的異化,不同程度的歸化?!北疚募催\用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理論,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實例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進行描述性分析。

2.0 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分類法

艾克西拉(Aixelá,1996:57-58)把“文化專有詞”(culture-specific item)定義為“因其在原作中的特殊文本功能和內(nèi)涵,在翻譯過程中造成困難的那些詞語”,認(rèn)為其原因是“原文中某個詞在目標(biāo)語言文化中不存在,或在目標(biāo)語言文化中的價值不同(由意識形態(tài)、用法、使用頻率等因素決定)”?;趯W洲語言間互譯語料的統(tǒng)計分析,艾克西拉(Aixelá,1996:60-64)發(fā)現(xiàn)譯者可用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有以下12種(詳見汪寶榮,2015:136-138;張南峰,2004):

(1)重復(fù)法。照抄文化專有詞的語言形式;(2)轉(zhuǎn)換拼寫法。轉(zhuǎn)換字母拼寫系統(tǒng)(包括音譯法);(3)語言(非文化)翻譯法。盡量保留文化專有詞的指示意義;(4)文外注釋法。用腳注、尾注、詞匯表、譯者注等解釋文化專有詞的意義;(5)文內(nèi)注釋法。注釋被置于譯文中,以免干擾讀者的注意力。

以上為“文化保留”(cultural conservation)類翻譯策略,其中第(1)至(3)種為主要譯法,第(4)(5)種為輔助手段①。

(6)同義詞替換法。用某個同義詞或相當(dāng)?shù)闹甘驹~替換文化專有詞;(7)有限一般化(limited universalization)。用譯文讀者較熟悉的另一個出發(fā)語文化專有詞替換文化專有詞②;(8)絕對一般化(absolute universalization)。用一個中性(即不帶文化色彩)的指示詞替換文化專有詞;(9)淡化譯法(attenuation)?!俺鲇谝庾R形態(tài)方面的考慮,有的文化專有詞被認(rèn)為‘過于強烈’或在某方面不可接受,因此譯者用‘較溫和的’、比較符合目標(biāo)語寫作傳統(tǒng)或理論上符合譯文讀者期待的詞將其替換掉”③;(10)歸化法。用目標(biāo)語文化專有詞替換出發(fā)語文化專有詞;(11)刪除法。譯者認(rèn)為某個文化專有詞在意識形態(tài)或風(fēng)格方面不可接受,或認(rèn)為不值得譯文讀者去費力地理解,或過于晦澀,或譯者不被允許或不想用注釋,就直接將其刪除;(12)自創(chuàng)譯法。在譯文中插入原文中不存在的文化專有詞。

以上第(6)至(10)種為“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ion)性質(zhì)的翻譯策略,刪除法和自創(chuàng)譯法屬于非常規(guī)譯法,較少被單獨采用。艾克西拉(Aixelá,1996:60)還指出,在實際翻譯中,譯者通常合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翻譯方法。

3.0 《兄弟》中的文化專有詞

《兄弟》講述了40年間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生的巨大轉(zhuǎn)變,被譽為“中國小說家首次嘗試為一代人創(chuàng)作的一部大眾史詩”(Row,2009),因而涉及大量的中國文化專有詞,包括人名、節(jié)日、詩句、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典故和時代特色詞等。歷史人名(如“西施”、“勾踐”)或文學(xué)經(jīng)典人名(如“林黛玉”)往往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還有不少小說人物的命名方式頗具中國特色,即人物姓氏加上此人某個突出的身體特征或職業(yè),如“李光頭”、“童鐵匠”。節(jié)日指傳統(tǒng)的慶?;蚣漓氲娜兆?,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民俗文化。詩句是指敘事者或小說人物引用的名人詩句,如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語指長期以來習(xí)用的、言簡意賅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如“對牛彈琴”、“甘拜下風(fēng)”。諺語指“在民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格言指“含有勸誡和教育意義的話,一般較為精煉”④。諺語和格言均有精煉、通俗的特點,有時很難分辨,如“飲水不忘挖井人”、“兔子不吃窩邊草”、“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等。歇后語有“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想得美)、“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zhuǎn))等。典故指從古書中引用的故事掌故或詞句,如“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荊軻刺秦王”(《戰(zhàn)國策》)。時代特色詞指在某個歷史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詞匯,如文革時期的特色詞“紅袖章”、“紅衛(wèi)兵”等。

這些詞匯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有的在當(dāng)今中國已經(jīng)不用或很少用,連中國當(dāng)代讀者都不知其詳,更不用說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普遍隔膜的西方讀者,因此成為翻譯的難點。然而,譯者不能因為它們難譯而避開不譯。再者,文化專有詞既然是對譯者的考驗,就會迫使譯者在兩極(文化保留和文化替換)間做出選擇,暴露其文化翻譯觀,因而很值得研究。

4.0 翻譯策略描述性分析

本節(jié)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實例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前者可揭示譯者采用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傾向,即總體上偏重文化保留還是文化替換,以及各種譯法的使用頻次;后者可用于描述譯者的決策過程,包括:如何確定文化專有詞的指稱意義和文化含義,對英文讀者能否理解該文化信息做出評估,選定某一特定翻譯策略及方法等。

我們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兄弟》中收集、統(tǒng)計了100個文化專有詞及其對應(yīng)的英譯,并依據(jù)艾克西拉對上述各種譯法的定義,確定每個文化專有詞的譯法,將它們?nèi)苛腥搿氨?”中。因論文篇幅所限,不便把文化專有詞悉數(shù)列出,改用數(shù)字表示與每種譯法對應(yīng)的文化專有詞的數(shù)量。

表1 《兄弟》中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統(tǒng)計表

表1顯示,針對100個文化專有詞,譯者采用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57次,采用文化替換類翻譯策略43次,說明他們確實試圖在兩者之間維持某種平衡,但總體上稍稍傾向于前者,以便向英語讀者盡量準(zhǔn)確傳達《兄弟》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表1還顯示,譯者采用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中的語言翻譯法最頻繁(22次),其次是文化替換類翻譯策略中的絕對一般化(16次),最少的是淡化譯法(2次)和有限一般化(1次)。

在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方面,譯者主要采用了語言翻譯法,以便保留文化專有詞的指示意義。譯者采用音譯法6次,主要用于處理人名、地名以及已進入英語詞匯庫的某些中文詞匯。在譯者認(rèn)為僅用音譯法不足以表達某些詞的含義時,就輔之以語言翻譯法(13次)或文內(nèi)注釋(9次)。此外,在他們認(rèn)為語言翻譯法不能充分傳達出文化專有詞的涵義時,則輔之以文內(nèi)注釋(7次)。另一方面,當(dāng)譯者推定英文讀者難以理解或不能接受某個文化專有詞時,就傾向于采用文化替換類策略:使用最頻繁的是絕對一般化(16次),其次是歸化法(13次),最次是同義詞替換法(7次)。此外,當(dāng)譯者認(rèn)為某個文化專有詞的含義過于晦澀,或其語義在文本語境中顯得重復(fù)累贅,或他們不想用冗長的注釋時,有時也采用極端的替換類策略即刪除法(4次)。最后,譯者還采用了淡化譯法和有限一般化,但頻次很低??傆?,在艾克西拉列出的12種翻譯策略中,羅、周二人用到了11種(自創(chuàng)譯法除外),說明他們翻譯手法豐富多樣、靈活圓通,具有成為優(yōu)秀翻譯家的潛質(zhì)。

以上統(tǒng)計結(jié)果揭示了譯者處理文化專有詞的總體翻譯策略傾向及各種譯法的使用頻次。如要描述譯者的決策過程,則尚需對其采用的具體翻譯方法進行實例分析。

4.1 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

(1)音譯法

對于在小說中無特殊所指或含義的人名、地名,以及已進入英語詞匯庫的中文詞匯,羅、周二人一般采用音譯法,如林紅(Lin Hong)、魯迅(Lu Xun);上海(Shanghai)、福建(Fujian);叩頭(kowtow)、功夫(kung-fu)等。這種譯法既直接又簡潔,且英文讀者對譯文的認(rèn)知度也較高,是翻譯界的常規(guī)做法。

(2)語言翻譯法

例1. ……他推開她們的手,覺得把遠(yuǎn)大前程船的毛衣給她們欣賞,簡直是對牛彈琴。(余華,2012:248)

譯文:He pushed away their hands, feeling that allowing them to admire his tall mast sailing into the future was likeserenadingcowswithviolins. (Yu Hua,2009:240)

例2. ……兩個人相遇時就會忍不住哈哈地笑,比癩蛤蟆吃了天鵝肉還要高興。(余華,2012:419)

譯文:When they ran into each other, they couldn’t help laughing, happier than a pair oftoadsfeastingonthesucculentfleshofaswan. (Yu Hua,2009:413)

以上二例均采用語言(非文化)翻譯法處理:譯者把中文成語“對牛彈琴”直譯為“serenading cows with violins”,沒有譯成現(xiàn)成的英語習(xí)語“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于俗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變體“癩蛤蟆吃了天鵝肉”,譯文也忠實保留了原文的指示意義。此外,在處理某些時代流行語時,譯者也采用了語言翻譯法,例如,文革時期造反派們戴的“紅袖章”被譯成“red armband”,在憑票供應(yīng)生活用品時期使用的“糧票、油票和布票”被譯成“grain, oil and cloth ration coupons”,且譯文中沒有提供注釋。筆者認(rèn)為,英文大眾讀者恐怕很難理解這些直譯的時代特色語,但直譯法也能讓西方讀者感受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可謂利弊并存。

(3)音譯輔以語言翻譯法

這種組合譯法突出表現(xiàn)在有特殊含義的人名的翻譯上?!缎值堋分幸恍┤嗣幕久J绞牵喝宋镄帐霞由洗巳四硞€突出的身體特征或職業(yè)。譯者采取的處理手法是:音譯姓氏,對指稱身體特征或職業(yè)的詞,則采用語言翻譯法,例如,“李光頭”譯作“Baldy Li”,“童鐵匠”譯作“Blacksmith Tong”。這種譯法顯然遵循了英語姓名排列順序的慣例,即表示身體特征或職業(yè)的詞在前,姓氏在后(見表2示例)。

表2 《兄弟》中主要人名漢英對照表

此外,音譯輔以語言翻譯法還用于處理某些專有名詞或特色名詞,例如,“井岡山”(Jinggang Mountain)、“白酒”(baijiu liquor)、“劉鎮(zhèn)”(Liu Town)、“李鯤鵬”(Li the Great Roc)、“秦始皇”(Qin Emperor)等。

(4)音譯法輔以文內(nèi)注釋

例3. 可她屈指一數(shù),再過六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余華,2012:199)

譯文:But by her reckoning it was only six days until theQingmingholiday,whentheywouldpaytheirrespectstothedead. (Yu Hua,2005:193)

例4. 從春節(jié)開始,先把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都找了出來,什么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等等一個不漏。(余華,2012:615)

譯文: Starting with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he first wrote dow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includ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DuanwuDragonBoatFestival, theChongyangDoubleNinthFestival, theQingmingAncestors’Festival, and so forth. (Yu Hua,2009:625)

對例3 中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譯者先將“清明”二字音譯,然后用“when”引導(dǎo)的時間狀語從句(即文內(nèi)注釋)對“清明節(jié)”的民俗文化寓意“掃墓祭祖”加以補充說明。對例4中的3個節(jié)日名稱(黑體標(biāo)注者),也用音譯輔以簡短的文內(nèi)注釋,如在音譯詞“Duanwu”后又用“Dragon Boat”(賽龍舟)加以注釋說明。值得注意的是,譯者對兩個“清明節(jié)”的處理手法稍有不同:第一個用狀語從句提供文內(nèi)注釋,較為具體詳盡;后者用“Ancestors’ Festival”(祭祖節(jié))釋義,相對簡潔,顯然是因為第一個“清明”已被顯化處理過了。

此外,音譯輔以文內(nèi)注釋法還用于處理其他文化專有詞,例如,“西施”被音譯為“Xi Shi”,并輔以簡短的文內(nèi)注釋“the legendary beauty”(傳說中的中國古代美女)。又如,在小說結(jié)尾處,王冰棍像祥林嫂講述阿毛的悲慘故事一樣,日復(fù)一日地向人們講述著余拔牙的政治傳奇,因而得了個綽號叫做“祥林哥”。譯者也用音譯輔以文內(nèi)注釋,將其譯作“Brother Xianglin, after Sister Xianglin, the compulsively repetitive protagonist of that Lu Xun story”(祥林嫂是魯迅小說中不由自主反復(fù)講述一個故事的女主角,“祥林哥”之名典出于此),交代了“祥林哥”與“祥林嫂”的互文關(guān)系。

(5) 語言翻譯法輔以文內(nèi)注釋

例5. ……陶青接納了李光頭,把他安排到民政局下面的福利廠當(dāng)工人。(余華,2012:224)

譯文:He arranged to have him assigned to theGoodWorksFactory,whichemployedonlycharitycasesand which happened to be administrated by the Civil Affairs Bureau. (Yu Hua,2009:216)

“福利廠”指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yè)的工廠,雖含有“慈善救濟”之義,卻有著鮮明的中國政治文化特色。譯者將其譯為“Good Works Factory”⑤,并輔以文內(nèi)注釋“which employed only charity cases”,向英文讀者明示這種廠一般只雇用殘疾人。

例6. ……說這個童鐵匠就是變成了一堆狗屎,也會交上狗屎運……(余華,2012:617)

譯文:They decided that, even if Tong were reduced to a pile of dog shit, he would still manage to find somedog-shitfortune—hewasthatlucky. (Yu Hua,2009:627)

當(dāng)時的中國農(nóng)村很少用化肥,而是主要用人畜的糞便做肥料,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農(nóng)民們一早起來撿狗屎。因此,那時撿來的狗屎能賣錢,甚至能發(fā)財。譯者推測英文讀者難以理解“交上狗屎運”(“find some dog-shit fortune”)的含義,因此在譯出其指示意義后用文內(nèi)注釋“he was that lucky”補充說明其內(nèi)涵意義。

4.2 文化替換類翻譯策略

(1) 同義詞替換法

例7. 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余華,2012:26)

譯文:As they say,aslongasyouownthemountain,there’snoneedtoworryaboutfirewood. (Yu Hua,2009:25)

例8. 李光頭的腦袋抬起來后,出乎他們意料,李光頭寬宏大量地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余華,2012:353)

譯文:When he did finally look up, however, he surprised them all by saying graciously, “Whilethereislife,thereishope.” (Yu Hua,2009:344)

俗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小說中至少出現(xiàn)了兩次。為避免重復(fù)翻譯,譯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第一處是異化法即直譯,譯文在內(nèi)容形式上與原文嚴(yán)格保持一致;第二處為歸化法,用英語習(xí)語“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活著就有希望)加以替換。顯然,靈活運用這種同義詞翻譯策略有助于避免譯文的單調(diào)重復(fù),從而提升英文讀者的閱讀審美體驗。

(2) 有限一般化

例9. 林紅心想這時候把自己的委屈告訴宋鋼,對宋鋼只會是雪上加霜。(余華,2012:445)

譯文:It seemed to her that telling him about her humiliation now would merelyaddsalttohiswounds. (Yu Hua,2009:440)

成語“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災(zāi)難,損害愈加嚴(yán)重。宋鋼做苦力扭傷了腰,林紅不愿把她被廠長性騷擾遭受的屈辱告訴他,以免進一步損害自己的丈夫。譯者選用英文讀者較易接受的另一個中國文化專有詞“往傷口上撒鹽”進行翻譯,也即采用了有限一般化。由于英語中有一個含義相同但形式稍異的習(xí)語“to rub salt into the wound”(往傷口上擦鹽),如此翻譯無疑有助于譯文讀者理解“雪上加霜”的含義。

(3) 絕對一般化

例10. (王冰棍)一臉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的表情,仿佛要荊軻刺秦王了……(余華,2012:358)

譯文:With a look of steely determination, as if he wereaheroicmartyrofftoassassinatethetyrantking. (Yu Hua,2009:349)

“荊軻刺秦王”典出《戰(zhàn)國策·燕策三》,記述了義士荊軻冒死刺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譯者在翻譯時沒有點明中國歷史人物“荊軻”和“秦王”,而是選用中性的英語名詞短語“a heroic martyr”(英烈)和“the tyrant king”(暴君)進行翻譯。又如:

例11. “沒想到李光頭變成了林黛玉……”(余華,2012:607)

譯文:“Who knew that Baldy Li wassuchasentimentalheroineunder all that bluster?” (Yu Hua,2009:615)

對《紅樓夢》人名典故“林黛玉”,譯者也采用絕對一般化譯作“多愁善感的女主角”。這種處理手法抹去了文化專有詞的文化特質(zhì)和意蘊,把其阻抗性降為零,因而譯文透明易懂,但也造成了重要文化信息的流失,因此會招致批評。杰斯·羅(Row,2009)在《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即指出:余華把李光頭比作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沒有讀過《紅樓夢》的西方讀者對以上譯文定會大惑不解,因此“我們希望英譯本能提供腳注”。

(4) 淡化譯法

例12. ……李光頭狗改不了吃屎了,對著林紅粗魯?shù)亟泻耙宦暋?余華,2012:595)

譯文:He was anolddogwhocouldn’tbetaughtnewtricks, and he called out to Lin Hong ... (Yu Hua,2009:603)

“狗改不了吃屎”出自清代文康所著的《兒女英雄傳》,比喻一個人的壞本性難改,而英諺“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是指“老狗學(xué)不會新把戲”。顯然,該譯文與原文的含義不盡相同:原文指李光頭壞習(xí)性難改,具貶義;譯文則比喻人老了不易接受新事物,含義中性。上例中譯者采用淡化譯法,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李光頭這個粗俗人物的形象。

(5) 歸化法

例13. 李光頭母親在世的時候,總喜歡對李光頭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余華,2012:3)

譯文:Back when Baldy Li’s mother was still alive, she always liked to speak to him about Song Gang as beingachipofftheoldblock. (Yu Hua,2009:3)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的原意是“一塊木頭上掉下來的木片”,喻指某人與其父母的長相或個性相似。這個地道的英語習(xí)語與漢語七字成語“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含義完全對等。譯者用目標(biāo)語文化專有詞翻譯出發(fā)語文化專有詞,是典型的歸化譯法。又如:

例14.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余華,2012:412)

譯文:So it’s true when they say thatyoucan’tjudgeabookbyitscover. (Yu Hua,2009:404)

該諺語出自馮夢龍的小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指不能單純從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或事物的價值。譯句根據(jù)英諺“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套譯而成,與漢諺可謂異曲同工。

(6)刪除法

例15. ……李光頭知道孫偉是沒有一個朋友了,才濫竽充數(shù)地將他當(dāng)朋友。(余華,2012:168)

譯文:Baldy Li understood that the only reason Sun Wei hadrecruitedhim as a friend was because he had none left. (Yu Hua,2009:164)

成語“濫竽充數(shù)”典出寓言故事《韓非子·內(nèi)儲說》,一般英文讀者不知其詳,如要向他們解釋清楚,就需要提供較長的注釋。譯者很可能認(rèn)為這樣做不值得,因而將其刪去,僅用“recruit”(招募)一詞部分傳達“濫竽充數(shù)”之意。又如:

例16. 騙子們心里叫苦不迭,從前的周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現(xiàn)在的自己是騙不到錢財,還折了咖啡錢。(余華,2012:465)

譯文:The swindlers would quietly fret that not only did theynotmanagetoswipeacentfromBaldyLi’scoffers;theywerebeingextortedthemselves. (Yu Hua,2009:461)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典出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受雙重?fù)p失。這樣一個含義豐富的文學(xué)典故,如要忠實翻譯,必須添加較長的注釋。譯者選擇了將其刪去,一是不想用較長的注釋,二是考慮到其對應(yīng)的語境意義“騙不到錢財,還折了咖啡錢”已被譯出(見黑體和斜體突出強調(diào)部分)。

5.0 結(jié)語

本文研究結(jié)果表明:其一,在處理《兄弟》中的中國文化專有詞時,譯者同時運用了文化保留和文化替換翻譯策略,盡量在兩者之間維持某種平衡(文化保留與文化替換策略的運用比例為57%:43%),但總體上稍稍傾向于保留中國文化特質(zhì)和內(nèi)涵。這說明《兄弟》英譯本大致如羅鵬所說的那樣在文化保留策略與文化同化策略之間維持了某種平衡。其二,在艾克西拉列出的12種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中,譯者用到了11種(自創(chuàng)譯法除外),表明他們的翻譯手法豐富多樣、靈活圓通。這種靈活變通的翻譯手法有助于克服中西語言、文化的阻隔,促成《兄弟》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和接受,同時把中國文化元素呈現(xiàn)給英文讀者,使他們能夠體驗東方異域情調(diào)。其三,譯者在做出翻譯策略決策時不是興之所至、隨意為之,而是有著審慎的考量,即當(dāng)他們推定英文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專有詞時,一般采用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反之,則傾向于運用文化替換類策略,以便降低譯文的文化阻抗性。最后,譯者沒有或很少用文外注釋,可能是因為他們考慮到該譯法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影響閱讀審美體驗。換言之,這應(yīng)是譯者的翻譯詩學(xué)觀決定的。通過對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的考察,我們可以窺見譯者的翻譯詩學(xué)觀和對待文化翻譯的基本取向。

《兄弟》是羅鵬的首部中文小說譯作,其成功幫助他獲得了布迪厄(Bourdieu,1997)所說的“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促成了后續(xù)多部譯作的出版。種種跡象表明,年富力強、能力出眾的羅鵬是繼葛浩文之后又一多產(chǎn)的翻譯奇才。目前,國內(nèi)翻譯學(xué)界對羅鵬的關(guān)注相當(dāng)有限,希望本文能引起研究者對他的重視。

注釋:

① 從定義看,艾克西拉所稱的“文化保留類”翻譯策略相當(dāng)于異化翻譯(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通過保留原文的某種陌生感,故意打破目標(biāo)語規(guī)范的翻譯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2004:59)。

② 用來替換的出發(fā)語文化專有詞的專有性低于原先那個文化專有詞,即比較“一般化”,但仍是一個出發(fā)語文化專有詞,因此這種“一般化”是“有限”的。

③ 艾克西拉(Aixelá,1996:64)指出,淡化譯法的“應(yīng)用前景最廣闊”,但沒有把它列入常用譯法中。筆者認(rèn)為,淡化譯法的本質(zhì)是“替換”,因而將其列入文化替換類翻譯策略中。

④ 這些定義以及下文的文化專有詞實例的定義,均取自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文中不再一一注明出處及頁碼。

⑤ 筆者發(fā)電子郵件給羅鵬,問他為何不把“福利廠”徑直譯為“Welfare Factory”,其回復(fù)是:“Good Works” is a colloquial expression similar to “good deeds” or “charity”. “Welfare” carries very specific connotations (i.e., government aid for the poor) that do not apply here.(中譯:英語口語表達法“good works”的意思與“做善事”或“慈善”相近,而“welfare”是指政府為窮人提供的救濟,用于此處不合適。)

[1] Aixelá, J. 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 In R. Alvarez & M. Carmen-Africa Vidal (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52-78.

[2]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A]. In A. H. Halsey, H. Lauder, P. Brown & A. S. Wells (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andSociety[C].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46-58.

[3] Dai Qiuyue.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Vulgar Words and Idioms inBrothers[D]. Shangha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1.

[4] Row, J. Chinese idol[N].NewYorkTimesBookReview, 2009-03-08 (BR15).

[5] Shuttleworth, M. & M. Cowie.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 Yu Hua.Brothers:ANovel[M]. Translated by E. Cheng-yin Chow & C. Roja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09.

[7] Zhang Zhen.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Yu Hua’sBrothers[D]. Shangha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3.

[8] Zhou Yi. A Study of the Handling of Foreign Element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Xiongd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3.

[9] 董國俊. 忠實的美人:《兄弟》中習(xí)語的英譯策略分析[J]. 語言與翻譯,2014,(2):60-64.

[10] 汪寶榮. 異域的體驗——魯迅小說中紹興地域文化英譯傳播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5.

[11] 汪寶榮,全瑜彬. 《兄弟》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評價與接受——基于全套書評的考察[J]. 外國語文,2015,(4):65-71.

[12] 王侃. 《兄弟》內(nèi)外(上)[J]. 當(dāng)代作家評論,2010,(5):40-57.

[13] 余華. 兄弟[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14] 張南峰. 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 中國翻譯,2004,(1):18-23.

[15]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Yu Hua’sBrothers: A Statistical and Sample Analysis

WANG Bao-rong, QUAN Yu-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Drawing on the taxonom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garding “culture-specific items” developed by Javier Franco Aixelá,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English translators of Yu Hua’s novelBrothersby looking at 100 examples taken randomly from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found that both 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substitution strategies are adopted to maintain a rough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though the former is slightly more frequently used. Where a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item is judged to be both comprehensible and acceptable to general English readers, it is often conserved in the English text mainly through linguistic (non-cultural) translation. Otherwise, it tends to be substituted chiefly through absolute universalization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ors’ flexibility and resourcefulness in trea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can facilitate the novel’s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in the Anglophone world.

Brothers; culture-specific item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ultural conservation; cultural substitution

10.16482/j.sdwy37-1026.2017-02-012

2016-05-23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翻譯社會學(xué)視閾下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小說譯介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BYY03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翻譯社會學(xué)視域下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小說譯介模式及其運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YJA740032)的階段性成果。本論文得到國家留學(xué)基金資助。

汪寶榮(1968-),男,漢族,浙江紹興人,教授,翻譯學(xué)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翻譯社會學(xué)、中國文學(xué)對外譯介與傳播等。 全瑜彬(199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英語語言文學(xué)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I046

A

1002-2643(2017)02-0090-08

猜你喜歡
李光頭譯法余華
淺論《兄弟》中的溫情書寫
一顆假糖的溫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一顆假糖的溫暖
倒譯法在韓漢翻譯中的應(yīng)用探究
活著,是生命的常態(tài)——讀余華的《活著》
擴展閱讀
論李光頭這根“骨頭”的悲劇
——讀余華小說《兄弟》
正反譯法及其原則
嚴(yán)懲李光頭
“好”字譯法種種
凤凰县| 德保县| 临汾市| 昆山市| 洛川县| 德江县| 秭归县| 尚义县| 大悟县| 石阡县| 平顺县| 茂名市| 青龙| 诏安县| 昌邑市| 武山县| 丹阳市| 阜南县| 商丘市| 内黄县| 池州市| 抚松县| 连云港市| 罗田县| 香河县| 鲜城| 铜川市| 乐昌市| 高阳县| 田东县| 泽州县| 渝中区| 营口市| 开江县| 奉化市| 津市市| 固原市| 齐齐哈尔市| 甘泉县| 巴青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