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志
(錦州市康寧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19)
心理護理對改善癔癥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觀察
石宏志
(錦州市康寧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19)
目的研究心理護理在癔癥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方法對臨床收治的癔癥患者采用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方法,包括支持療法、暗示療法、脫敏療法等,使患者的認知得到改善,行為得到修正,盡快達到臨床治愈。結果采取系統(tǒng)心理護理的癔癥患者,明顯縮短了治療周期。結論心理護理對改善癔癥患者的臨床癥狀起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心理護理;癔癥患者;促進作用
癔癥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nèi)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1]。癔癥的主要表現(xiàn)有分離癥狀和轉換癥狀兩種。本病以女性最為多見,女性與男性之比約為8∶1?;颊叨嗑哂忻黠@的性格特征,傳統(tǒng)意義上的功能制護理,對改善癔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意義并不明顯。近幾年,逐步完善的具有切實意義的心理護理,在癔癥患者護理中的臨床作用,不斷得到證實和肯定。我院心理科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共收治本病患者65例,經(jīng)過藥物治療和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治療周期由原來的1個療程4~6周,縮短為3~4周。
1.1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65例,均符合CCMD-3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例,女57例,年齡18~60歲,25~35歲占49%,30~40歲占37%。患者主要性格特點:①情感反應的強制性和重復性?;颊咔楦谢钴S、生動,但膚淺、幼稚,情感反應強烈,帶有夸張和戲劇性色彩,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臨床上表現(xiàn)為對一件小事就可以大發(fā)脾氣、哭笑、喊叫、吵鬧,甚至撒潑打滾,但情緒轉變迅速,隨即破涕為笑,并伴有戲劇性的表演和動作。②高度的暗示性?;颊吆苋菀捉邮苤車说难哉Z、行動和態(tài)度的影響,其暗示性取決于患者的情感傾向,患者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情感有傾向性則易受暗示,缺乏聯(lián)系則難以接受暗示。③高度的自我顯示性。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傾向,過分夸耀和顯示自己,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說自己從小聰明能干、有才能,許多人傾慕她,夸獎她。
1.2 方法
1.2.1 認知療法: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將本病的有關知識教給患者,使其了解本病是完全可以治愈而不致留下任何殘疾的特點,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同時讓患者了解發(fā)病與本人情感體驗的關系,并使之認識到患者的某些性格特征與發(fā)病的關系,防止發(fā)作的措施也因人而異,有些患者發(fā)作前常有某些癥狀,此時可訓練患者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有興趣的事物上來,或暫時離開環(huán)境,練習氣功、太極拳等,以改變患者的心境,預防的癥狀復發(fā)。
1.2.2 支持療法:引導患者正確對待致病因素。教育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生活,必要時通過家屬、單位和有關人員協(xié)助做一些具體工作,使患者精神沖突得以緩解,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實生活,改善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各種不愉快的問題,使患者在各種精神壓力下能坦然處之,消除致病因素對患者的影響。
另外,做好患者周圍人的工作,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這也是支持療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向他們簡要介紹本病的特點,解除他們對患者的顧慮,改變他們不正確的態(tài)度,尤其是發(fā)病時,要避免周圍人造成的緊張和過分關心造成的不良氣氛所引起的暗示影響,對那些偏僻地區(qū)的患者,要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移風易俗,改變對本病的迷信說法,正確地接受治療,對個別在醫(yī)院搞迷信活動的家屬,要采取果斷措施,堅決制止,以免對其他患者產(chǎn)生不良影響。
1.2.3 暗示療法:根據(jù)患者高度暗示性的性格特征,采取暗示療法進行心理護理,所謂暗示療法就是充分利用暗示這一因素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支持[2]。施行暗示療法時,護士在接觸患者時的態(tài)度應熱情、穩(wěn)重,給患者一種充滿信心的感覺,以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對能回答問題的患者在暗示治療前應詳細詢問病史,使患者意識到你的治療是針對他的病進行的,穩(wěn)定患者情緒,配合護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施行暗示療法時,周圍環(huán)境要安靜,以消除環(huán)境因素對患者的各種不良影響,一切無關人員勿需在場,避免由于家屬或周圍人的驚慌造成過分關注而影響暗示效果,加重癥狀,造成護理上的困難,為此,必須先做好家屬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使我們的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施行暗示療法時,以言語性暗示為主,根據(jù)不同癥狀采取不同的語言進行暗示,同時配合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如針刺、注射用水肌注,葡萄糖靜推等,在各種操作的同時用堅定的語氣告知患者,這種措施或這種藥是治療本病首選的,用上后病情一定好轉,并盡可能造成患者迫切期待治愈的心情,這樣會增加暗示效果,同時隨著治療的深入,患者癥狀會逐漸好轉,護士要抓住每一個轉變,肯定患者的進步,鼓勵患者繼續(xù)努力,以達到徹底治愈的效果。
2.1 評估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癔癥患者心理護理前后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
2.2 評估方法:以患者入院時的評估結果為基礎,分別在患者住院后1周、2周、3周、4周各評估1次,觀察其癥狀的改善情況。根據(jù)評估結果,適當調(diào)整心理護理的側重點,使心理護理更具針對性,增加匹配度。評估結果見表1。
表1 65例癔癥患者治療不同階段的SCL-90各因子評定結果
本組65例癔癥患者,通過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從入院第1周開始,其臨床癥狀即出現(xiàn)明顯好轉,SCL-90總分,由入院時的203分下降為187分,陽性項目數(shù),由入院時的59項,減少為52項。第2周SCL-90總分:181分,陽性項目數(shù)為:50項。第3周基本痊愈,SCL-90總分:172分,陽性項目數(shù)為:47項。第4周,鞏固療效基礎上,實現(xiàn)了臨床治愈。并達到了出院指標。SCL-90總分:151分,陽性項目數(shù)為:37項。
對癔癥患者的護理應以心理護理為主,在施行心理護理時,護士應掌握患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特點和有關知識,以及患者的詳細病情,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認知、支持、暗示等護理方法,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焦慮、緊張、抑郁情緒,協(xié)助患者了解身心健康與生活事件、個體特點、應對方式以及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3],使患者提高精神刺激的防御能力,恢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平衡,早日實現(xiàn)身心健康。
參考資料
[1] 沈漁邨.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611.
[2] 胡佩誠,宋燕華.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2版.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205.
[3] 李凌江.精神病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5.
R473.74
B
1671-8194(2017)08-02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