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權(quán)
陪審員認定事實、法官適用法律是我國法學界對境外陪審團審判中裁判權(quán)在陪審員和法官之間分配的基本認識。然而,事實問題具有法律性,法律問題具有事實性,因此在理論上很難找到清晰而明確的標準準確區(qū)分刑事陪審中的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
境外刑事陪審實踐中對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之區(qū)分,主要是通過程序機制的方法明確法官和陪審員的具體職責,由此形成了陪審員依據(jù)法官指示的法律做出被告是否有罪的一般裁定和陪審員對法官提出的系列具體事實問題逐一作出回答的問題清單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都未能在理論上真正實現(xiàn)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嚴格區(qū)分,法官通過給陪審員發(fā)出指示,使其對法律問題的回答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嵌入陪審員對事實問題的回答之中,陪審員在回答事實問題的同時也隱含著對部分法律問題的回答。
為了解決我國人民陪審員參與刑事審判過于形式化的問題,中央提出了“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的改革方案。我國刑事陪審中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區(qū)分,既要遵循法哲學上有關(guān)訴訟中區(qū)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基本規(guī)律,又要充分考慮我國法律傳統(tǒng)和司法實踐等因素,宜采取問題清單模式。具體來說就是:陪審員必須回答系列案件具體事實問題、法官酌情決定是否有必要讓陪審員回答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陪審員對案件具體事實問題的回答,對法官之裁判具有約束力;對被告是否有罪之回答,僅供法官定罪量刑時參考。
(摘自《中國法學》,2017年第1期,第53-70頁。)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教授[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