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翀,金星亮,高笑娟,胡曦波,梁 斌
(1.中鐵隧道集團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南 洛陽 471009;2.河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3.中鐵重慶地鐵建設指揮部,重慶 401120)
超大斷面隧道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步序優(yōu)化
鄒 翀1,金星亮2,高笑娟2,胡曦波3,梁 斌2
(1.中鐵隧道集團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南 洛陽 471009;2.河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3.中鐵重慶地鐵建設指揮部,重慶 401120)
重慶市軌道交通5號線1期3標段為富水淺埋扁平超大斷面隧道工程,采用9步雙側壁導坑法中的對稱開挖步序施工。應用MIDAS-GTS軟件建立隧道三維有限元模型,計算了3種不同開挖步序條件下地表沉降、圍巖變形和支護結構受力情況,并將計算結果與現場監(jiān)測數據進行了對比驗證。驗證結果表明:扁平超大斷面隧道拱頂區(qū)域受力作用面較大,拱頂區(qū)域圍巖及噴混支護應力較大,拱頂穩(wěn)定性較低,拱腳應力集中。施工階段隧道結構對橫向變形較為敏感,3種開挖步序拱腳水平收斂值曲線隨施工步序呈現多臺階變化;中隔墻核心土拆除時,水平收斂值及拱頂沉降值曲線出現突變,該階段應增大監(jiān)測頻率。對3種施工步序進行了數值模擬,提出了本工程地質條件下大跨扁平隧道施工的合理步序。
淺埋扁平超大斷面隧道;圍巖應力;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步序優(yōu)化
在圍巖穩(wěn)定性較差的工程地質條件下進行淺埋超大斷面隧道的施工,易發(fā)生工程事故,雙側壁導坑法因其能夠有效控制地表下沉,保持掌子面的穩(wěn)定性而得到了廣泛應用[1-4]。但是,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斷面分區(qū)較多、施工步序多并且斷面不能及時封閉成環(huán)[5-7],因而,在保證工程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調整施工步序,對加快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義[8]。
目前,關于雙側壁導坑法關鍵施工技術,國內外學者主要采用理論與數值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文獻[9]通過優(yōu)化開挖步序以及增加橫通道的設置,加快了依托工程施工進度。文獻[10]采用數值模擬,分析了兩種不同開挖步序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和支護結構內力的影響,對施工步序進行了優(yōu)化。文獻[11]采用數值模擬,對調整后施工步序的安全性進行了分析。
本文以重慶軌道交通5號線1期3標段隧道工程為依托,采用數值分析軟件對隧道施工過程進行動態(tài)模擬,計算并分析了隧道施工階段地表沉降、圍巖豎向位移、隧道橫向變形、圍巖及噴混支護應力分布等力學特性規(guī)律。對原設計施工步序進行了調整,建立了包括原設計施工步序在內的3種施工步序三維模型,對隧道施工階段圍巖穩(wěn)定性進行了分析,并將數值分析數據與現場實測數據進行了對比,得到優(yōu)化改進的施工步序方案。
1.1 工程概況
重慶市軌道交通5號線1期3標段人和站~幸福廣場站區(qū)間隧道為單拱四線地鐵隧道,隧道開挖空間最大高度17.2 m,跨度27.6 m,總開挖面積388.47 m2,扁平率約0.62,隧道洞頂巖層厚度為16.2~20.7 m。場地內地下水主要為上層滯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地表水徑流條件較好,地下水補給范圍小,地下水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擬建場地出露地層主要由砂質泥巖組成,質量等級為IV級。根據重慶市軌道交通5號線幸福廣場站及區(qū)間大跨隧道斷面的設計,大跨區(qū)間隧道采用9步雙側壁導坑法施工。
1.2 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步序調整方案
(Ⅰ)雙側壁導坑法設計施工步序
采用9步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圖1為依托隧道工程的設計施工步序圖,其中:①~⑨為橫向施工步序。如圖1所示,設計施工步序為:進行超前支護,開挖左①土體,施作初期支護和臨時支撐;開挖右②土體,施作初期支護和臨時支撐;待兩側導坑貫通后拆除臨時支撐,開挖上部核心土⑦,施作初期支護;依次進行⑧和⑨土體的開挖及支護;隧道開挖完成施作仰拱和兩側直墻;最后施作二次襯砌。該施工步序可稱為對稱開挖步序。斷面開挖步序平面圖見圖2,圖2中:1~11為縱向施工步序。
圖1 設計施工步序圖 圖2 斷面開挖步序平面圖
(Ⅱ)雙側壁導坑法步序調整方案
為了探討施工最佳方案,在原設計施工步序(即對稱開挖步序)的基礎上,另外模擬了兩種施工步序。
模擬工況1:該步序為先開挖左側導坑,待①、③、⑤導坑土體貫通后,再開挖右側導坑;雙側導坑土體開挖完成貫通后開始拆除⑦、⑧、⑨核心土,其他施工步序不變。由于先開挖一側導坑土體,故稱為單側開挖步序。
模擬工況2:按照原設計進行①、②、③土體的開挖,④、⑦、⑧土體同時開挖;最后同時開挖⑤、⑥、⑨土體,其他施工步序不變。由于中間核心土開挖成“L”形,故稱為“L”形開挖步序。
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軟件在工作平面中建立整體坐標系,X軸方向為隧道橫向,Y軸方向為隧道縱深方向,Z軸方向為豎向,建立隧道三維數值模型。采用不同的單元模擬隧道開挖建設中不同的組件,結合工程賦予不同單元材料屬性。隧道圍巖本構模型采用莫爾-庫倫模型;錨桿、鋼拱架和混凝土采用線彈性模型。圍巖采用三維實體單元模擬,錨桿采用受軸向拉壓力的植入式桁架單元;噴射混凝土采用平面應變2D面單元;鋼拱架采用工字型截面梁單元。初期支護的模擬考慮了錨桿、鋼拱架和噴射混凝土的共同作用[12]。隧道修建區(qū)域地下水豐富,為保證分析符合工程實際,在模型的左右兩側加上20 m的壓力水頭[13],采用施工階段助手對隧道開挖過程進行仿真模擬[12]。噴射混凝土采用 30 cm 厚C25混凝土;二次襯砌采用100 cm厚C40鋼筋混凝土。隧道圍巖及結構材料基本力學參數見表1。
根據無限邊界和有限元分析理論,結合實際工程,計算模型兩側圍巖選用2倍洞徑寬度,底部圍巖取2倍洞徑作為有限元分析范圍,隧道深度為50 m,模型的左右邊界為水平方向約束,頂部為自由邊界,底部邊界豎向和水平方向約束。
表1 隧道圍巖及結構材料基本力學參數
3.1 不同開挖步序的沉降值和收斂值隨開挖步序變化規(guī)律
為便于分析重慶市軌道交通5號線1期3標段大跨扁平淺埋隧道斷面地表沉降、拱頂沉降和水平向的收斂變化規(guī)律,選取對應地表關鍵點、拱頂關鍵點和拱腰關鍵點數據進行分析。3種開挖步序法的地表沉降值隨開挖步序的變化見圖3。圖3中:施工步序為隧道開挖過程步序,曲線突變分別對應隔墻⑦、⑧、⑨核心土開挖步序。
圖3 地表沉降值隨開挖步序的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3種開挖步序地表沉降值曲線在開挖預留核心土時出現突變,這是由于預留核心土開挖后,失去了對隧道頂部的支撐作用。其中,“L”形開挖步序地表沉降為 5.47 mm;單側開挖步序和對稱開挖步序變化幅度基本一致,單側開挖步序最終地表沉降4.33 mm;對稱開挖步序最終地表沉降 4.32 mm,兩種步序沒有明顯區(qū)別。單側開挖步序施工過程中地表隆起現象較小,可忽略。整體來看,3種開挖步序的地表沉降都不大,遠小于規(guī)范允許值 (30 mm)[12]。
圖4為拱頂沉降值隨開挖步序的變化圖。由圖4可知:3種開挖步序的拱頂沉降值隨開挖步序變化規(guī)律一致,單側開挖步序拱頂沉降為8.75 mm;對稱開挖步序拱頂沉降為8.64 mm;“L”形開挖步序拱頂沉降為7.48 mm,較前兩種步序小。
圖5反映了3種開挖步序的拱腳水平收斂值隨施工步序的變化。單側開挖步序和對稱開挖步序拱腳水平收斂值呈四臺階變化,第一個上升臺階出現在一側導洞貫通后;第二臺階出現在另一導洞貫通后;第三臺階出現在預留核心土上部開挖后;第四臺階出現在隧道貫通后?!癓”形開挖步序由于其施工步序少,出現兩臺階變化,第一臺階出現在兩側導洞貫通后;第二臺階出現在核心土成“L”形開挖后,但拱腳水平收斂值得到了有效控制。
圖4 拱頂沉降值隨開挖步序的變化圖5 拱腳水平收斂值隨開挖步序的變化
整體來看,“L”形開挖步序的拱頂沉降、底部隆起及水平收斂值均得到了有效控制;“L”形開挖步序的施工步序較少,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能夠有效地縮短施工周期,減少施工成本。
3.2 不同開挖步序的圍巖應力隨開挖步序變化規(guī)律
圍巖應力云圖與位移云場分布規(guī)律類似,不再給出圍巖應力云圖。圍巖應力云圖結果表明:3種開挖步序隧道貫通后,圍巖應力場基本都呈對稱分布。單側開挖過程中,應力場會有不對稱分布情況,貫通后基本呈對稱分布;兩側對稱開挖施工過程中圍巖應力場基本都呈對稱分布;“L”形開挖過程中出現圍巖應力場不對稱分布,這是由于開挖過程的不對稱造成的。3種工況開挖完成后,圍巖應力場呈對稱分布。
圖6為拱頂圍巖有效應力隨開挖步序變化曲線圖。從圖6可看出:對稱開挖步序施工過程中,圍巖有效應力穩(wěn)定發(fā)展,而單側開挖和“L”形開挖步序拱頂圍巖有效應力會出現突變情況。單側開挖及“L”形開挖步序突變位置為掌子面處,由于預留核心土的開挖,掌子面拱頂圍巖應力得到了釋放。整體來看,單側開挖步序及“L”形開挖步序拱頂圍巖有效應力比對稱開挖步序法小,兩者拱頂圍巖最終有效應力穩(wěn)定值均較小。
圖7為拱腰圍巖有效應力隨開挖步序變化曲線圖。從圖7可看出:拱腰圍巖有效應力隨開挖步序出現兩次突變的過程。第一次突變是由于左右導坑的開挖,第二次突變是由于失去中隔墻支撐作用。3種開挖步序拱腰圍巖應力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在失去中隔墻核心土支撐時,拱腰圍巖都承受較大應力。其中,“L”形開挖步序最終拱腰圍巖應力較另外兩種步序小,說明“L”形開挖步序在本工程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
圖6 拱頂圍巖有效應力隨開挖步序變化曲線圖圖7 拱腰圍巖有效應力隨開挖步序變化曲線圖
3.3 支護受力分析
3種開挖步序關鍵點的噴混主應力及錨桿軸力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 關鍵點的噴混主應力 MPa
表3 關鍵點的錨桿軸力 kN
由表2和表3可知:單側開挖步序噴混最大和最小主應力位置均位于拱腳,分別為壓應力4.66 MPa、15.20 MPa;最大錨桿軸力位于拱腳,為61.90 kN。對稱開挖步序噴混最大壓應力位于拱頂,為2.74 MPa;最大拉應力位于拱腰,為1.04 MPa;最小主應力位于拱腳,為14.60 MPa;最大錨桿軸力位于拱頂,為53.10 kN?!癓”形開挖步序噴混最大和最小主應力位于拱腳,分別為拉應力1.18 MPa、壓應力12.20 MPa;最大錨桿軸力位于拱腳,為40.30 kN。3種開挖步序中,“L”形開挖步序在關鍵點的拱頂、拱腰及拱腳噴混最大絕對值壓應力值最小。
由表3可知:單側開挖及對稱開挖步序錨桿軸力在拱頂及拱腳位置處均較大,這是由于扁平隧道上部作用力面積較大,承受較大力的作用。在實際施工中,由于拱頂位置的特殊性,其錨桿的錨固效果比其他部位差,“L”形開挖步序能夠很好地解決該問題,其拱頂錨桿軸力較小,最大錨桿軸力位于拱腳。
3.4 結果對比分析
表4為圍巖關鍵點應力位移情況,表5為支護內力最大值對比情況。由表4和表5可看出:“L”形開挖步序在控制圍巖豎向位移、噴混主應力、拱腳水平收斂及錨桿軸力方面,相較單側開挖步序及對稱開挖步序具有一定優(yōu)勢。
表4 圍巖關鍵點應力位移
表5 支護內力最大值對比
從開挖步序復雜程度來看:單側開挖步序9個導坑分66步開挖支護。對稱開挖步序分52步施工,相較單側開挖步序減少,且在圍巖豎向位移及收斂方面比單側開挖步序小,對稱開挖步序優(yōu)于單側開挖步序?!癓”形開挖步序分46步序開挖,相比單側開挖步序施工步序少,能夠提高施工效率。單側開挖及對稱開挖步序在控制指標變形速率方面有優(yōu)勢,這是由于“L”形開挖步序施工步序少;在拱頂下沉、地表沉降、拱腳水平收斂、噴混主應力以及支護受力最終穩(wěn)定值方面,“L”形開挖步序具有優(yōu)勢。
4.1 監(jiān)測洞內外埋點布置概況
大跨淺埋扁平段隧道總長52 m,水平凈空收斂和拱頂下沉測點設置3個測試斷面,地表沉降測點每隔10 m設1個斷面,每斷面設6個測點,每測點間隔8 m。洞內測點部分布置圖及地表沉降點布置圖分別見圖8和圖9。根據TB 10003—2005《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14]要求及設計文件規(guī)定,水平收斂不應大于30 mm,警戒值為20 mm;拱頂下沉不應大于50 mm,警戒值為30 mm。
圖8 洞內測點部分布置圖圖9 地表沉降測點布置圖
4.2 數值模擬與監(jiān)測數據對比
3種開挖步序對比分析中,對稱開挖步序為現場施工設計開挖方案,這里將現場的監(jiān)測數據與對稱開挖的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拱腳水平收斂值對比曲線和地表沉降值對比曲線分別見圖10和圖11。
圖10 拱腳水平收斂值對比曲線圖11 地表沉降值對比曲線
由圖10和圖11可知:拱腳水平收斂值與實測值較為吻合,地表沉降實測值比模擬值大,數據波動且有回彈。原因可能是:(Ⅰ)隧道地表線路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丘陵區(qū),經人工后期改造為城市主干道,且地層有人工填土,在雨水的作用下實際地表沉降值比數值計算值大;(Ⅱ)現場施工條件復雜、爆破等開挖對周圍圍巖有一定擾動;(Ⅲ)重慶地區(qū)雨水較多,地下水豐富,地下水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有一定影響;(Ⅳ)雙側壁導坑法分步多,施工步序繁雜,斷面不能及時進行支護封閉成環(huán)。
整體看實測值與模擬值變化曲線趨勢規(guī)律一致,數量級相當,數值模型模擬結果合理,由數值模擬分析可知:改進后的雙側壁導坑法“L”形步序調整方案可用。本優(yōu)化方案在重慶軌道交通5號線1期3標段人和站~幸福廣場站區(qū)間隧道后續(xù)施工中得到初步應用,取得了理想效果。
(1)采用MIDAS-GTS軟件對調整后和原設計開挖步序施工方案進行動態(tài)模擬,將模擬數據與現場實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數值模擬結果與現場實測數據規(guī)律基本一致,數量級相當,數值模擬方案合理,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2)隧道開挖過程中,當拆除中隔墻核心土時,拱頂下沉、地表沉降及拱腳水平收斂控制指標均會出現突變現象,現場施工中應當加強監(jiān)測頻率,密切關注控制指標變化情況,保證施工安全。
(3)從拱頂下沉、地表沉降、拱腳水平收斂、噴混主應力以及支護受力等方面,對3種開挖步序進行對比分析,綜合考慮,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L”形步序調整開挖方法施工步序較少,能夠有效地縮短施工周期,減少施工成本,“L”形開挖步序調整方案為最優(yōu)。
[1] 王夢恕.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關寶樹.軟弱圍巖隧道變形及其控制技術[J].隧道建設,2011,31(1):1-17.
[3] 朱得華,梁斌,李治國.軟弱隧道掌子面擠出與拱頂沉降變形相關性[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3):69-73.
[4] 高海宏.雙側壁導坑法在繁華城區(qū)超大斷面硬巖車站隧道施工中的應用[J].隧道建設,2008,28(2):192-196.
[5] 高峰,譚緒凱.雙側壁導坑法施工的大斷面隧道的穩(wěn)定性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3):364-440.
[6] 李迅,何川,耿萍,等.淺埋超大斷面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及支護力學特征[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6(9):3386-3395.
[7] 劉銀偉,梁斌,李明,等.盾構穿越既有鐵路的地表沉降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1):50-56.
[8] 劉紀峰,陳福星,張會芝.雙線暗挖隧道沿線建筑物墻體開裂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3):60-64.
[9] 朱光,李慶麗.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步序優(yōu)化設計分析[J].建筑,2013(14):58-59.
[10] 李凌宜,董亥興,陽文化,等.六步雙側壁導坑施工步序優(yōu)化分析[J].施工技術,2015,44(19):113-116.
[11] 郭杰.改進的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安全性分析[J].隧道建設,2014,34(6):526-533.
[12] 王海濤.MIDAS/GTS巖土工程數值分析與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13] 喬金麗,張義同,高健.考慮滲流的多層土盾構隧道開挖面穩(wěn)定性分析[J].巖土力學,2010,31(5):1497-1502.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TB 10003—2005[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402077);河南省科技廳產學研合作基金項目(2015HNCXY011)
鄒翀(1971-),男,江西南昌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隧道與地下工程.
2016-09-13
1672-6871(2017)04-0066-06
10.15926/j.cnki.issn1672-6871.2017.04.014
U45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