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人一直在追尋一種中和之美,無論是做文章,還是為人處世,“和”在中國書法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審美理想。本文通過分析孫過庭的《書譜》,來體會書法中的“和”。
關鍵詞:孫過庭 《書譜》 “和” 創(chuàng)作主體 創(chuàng)作對象 創(chuàng)作過程
“和”是我們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先秦思想家們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對美的看法,就形成了“和”的思想,如晏嬰認為“和如羹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先秦這種“和”的思想為孔子美學的產生創(chuàng)作了條件,孔子把這種“和”的思想納入自己以“仁”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種和雖然開始是求仁之道,而后卻大量延展,進入了中國文藝學的美學范疇,成為一種美學境界。
縱觀中國書法的發(fā)展歷史,“和”都成為追求的重點,中國的書法創(chuàng)作者大多為文人。孫過庭作為文人、書法家也具有這種思想,所以我們在他的《書譜》中處處可以看到這種“和”。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本來是對人物的品評,將“文”與“質”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只有這兩方達到和的狀態(tài),在這之后許多文學作品運用了這一概念,孫過庭在《書譜》的開篇中就說道:“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醴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弊髡哒J為將質與妍統(tǒng)一起來,達到和諧,才是最完美的。在《書譜》的全篇中,處處可以看到這種“和”的思想,下面從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對象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看這種審美理想。
一、創(chuàng)作主體的“和”
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主體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主體的狀態(tài)決定著書風,《書譜》中創(chuàng)作主體的和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心與手的和諧以及創(chuàng)作時的“五乖五合”說。
第一,在《書譜》中,作者強調心的主導作用,但是同時也認為心要與手進行配合,只有心手達到和諧,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書法。文中提到:“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歡暢?!?/p>
孫過庭在這里提出了“心手歡暢”的觀點,可以看出在這里心是主導,書法的創(chuàng)作是從人的心里流露出來的,而手是起到輔助作用。書法上的關于“心手”的觀點在這以前就存在。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若執(zhí)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先者敗……意前筆后者勝”,將心手關系放在意筆關系中闡發(fā)。虞世南《筆髓論·辯應》中“心為君,如用無窮,故為君也。手為輔,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說明了心手關系。孫過庭吸收前人觀點,發(fā)展了其內涵,認為要達到這種心手歡暢,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智巧兼優(yōu),創(chuàng)作主體既具有先天的智慧稟賦,又要有熟練的技巧。將智慧、技巧、心、手統(tǒng)一起來,達到“無間心手,忘懷楷則”的和諧狀態(tài),創(chuàng)作出精美的書法作品。
第二,書法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系,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一定要達到和諧,作者提出了“五乖五合”說: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物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邃體留,一乖也;意勢違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yōu)劣互差。
作者提出了創(chuàng)作時的順與不順,主體方面要求神怡物閑、感惠徇知、偶然欲書,神怡物閑是要有一種精神愉悅的狀態(tài),這其實是精神上的虛靜,莊子就提出過“心齋”“坐忘”,未染俗念或從俗念中拔離,剩下“心”的本來面目,后被引入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云“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虞世南《筆髓論·契妙》則云“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孫過庭吸收前人的理論,將這種精神狀態(tài)納入到“五合”中,與其相反則是心邃體留、意勢違屈、情怠手闌。作者在這里專門論述了精神的、物質的種種因素對書寫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強調了主體審美心境與外在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作靈感與筆墨的和諧,情感與理智的和諧,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祛除“五乖”,達到一種“五合”的神融氣暢。
二、創(chuàng)作對象的“和”
書法本身是一種線條的組合,而線條組合的效果十分重要,各個單獨的筆畫都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如《書譜》中所說“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那么創(chuàng)作對象的筆畫達到和諧就極為重要,所以作者十分看重這種“和”。
第一,要求創(chuàng)作對象既要有骨氣,又要有遒麗,而骨氣更重。
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yōu),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
作者強調書法一定要存骨氣,這反映了傳統(tǒng)書法審美追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書法講求豐富多樣的審美效果,但多樣中最不能少、最為重要的是骨氣。骨氣在做文章以及繪畫中一直存在,自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骨氣這一思想就貫穿在中國的古代文論中,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氣韻生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繪畫與書法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沒有骨力作為形象構成的基礎是無以言生命的。最為重要的是,傳統(tǒng)書法觀念認為書如其人,其書無骨力,即書者無骨氣,骨氣是書法之美的根本。
但是還應注意要在求得骨氣的基礎上再求遒麗。如果骨力過盛而遒麗不足,就像巨石擋路,缺少妍媚,只有基本的體質;而如果片面追求遒麗,而骨氣不佳,就如美好的林木落盡了花蕊。所以只有將骨氣與遒麗統(tǒng)一起來,達到二者的和諧,才是最完美的。在作者看來,王羲之的作品是最具有這種和諧美的,他的作品是這一實踐創(chuàng)作的楷模。
第二,在書法的結體和體勢上追求和。
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作者在這里提到幾畫一并出現(xiàn)的,要注意每畫之間的不同,幾個點一齊并列時,注意各點之體勢要相互區(qū)別,但是同時提出要在不同的基礎上追求和,“違”是矛盾的,就是要追求變化,而同時在違的基礎上,更要注意和,在整體上感覺和諧,各個部分又追求變化。作品中互為差異和對立的每一筆每一字,必須互為聯(lián)系,有機地服從于整體風格,決不能為獨立而觸犯全局,這才能有真正的和諧美。
三、創(chuàng)作過程的“和”
書法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創(chuàng)作過程的和諧,可以將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更好地統(tǒng)一起來,達到整體的最大的和諧?!稌V》中創(chuàng)作過程的和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孫過庭提出了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統(tǒng)一在一起,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仍然是一種高度的“和”。
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
后人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了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是正確的。開始學習習字,要先追求平正,這個過程是追求中和的過程。既然知道平正了,為了追求生動,務必要追求不同常式的變化,變化到使人感到“險絕”的程度。這個過程是要將書法中對立的矛盾如長短、方圓、斜正、輕重等融于書法作品之中,使書法作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這個過程是強化“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復歸平正是指將矛盾融和的過程,也就是中和之美中的“和”。這時的平正,是寓險絕于平正,存不同于同之中,藝術的成熟,在過與不及之間進行調節(jié)。孫過庭對書法學習的論述,指出書法訓練的每個階段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時追求的是某一方面,有時甚至突破中和的界限,但是隨著學習與練習的深入,必然向中和的方向回歸。
第二,作者談到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應注意筆法的遲與速,這對書法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這主要講了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遲與速,書法創(chuàng)作中運筆之間“疾”“澀”的辯證關系,是在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的技巧,心與手達到完美的狀態(tài),之后才能做到這二者的和諧。蔡邕在《筆勢》中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夫書享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孫過庭繼承并發(fā)展了蔡邕的理論,將遲與速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在書法的創(chuàng)作技法上追求和諧,沒有“遣”無所謂“留”,沒有“留”只有“遣”,也不具有審美意義,達到辯證統(tǒng)一,才是最完美的“和”。
孫過庭《書譜》歷來受研究者們所重視,本文從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客體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闡述作者一直追求的審美理想,通過對《書譜》中“和”的解讀,不僅可以對認識書法的結構、筆法、技法與內涵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書法的中和里體會如何做人與處世。
參考文獻:
[1] 蕭元.初唐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2] 王振復.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 張涵.美學大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7] 孫欽善.論語注釋[M].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1990.
[8] 朱建新.孫過庭書譜箋證[M].北京:中華書局,1963.
作 者:李雪莉,河套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