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
朱熹在品評藝術作品時秉承“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如他在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時都脫離不了對“德性”的挖掘,強調其德性價值的一面,但其文藝批評觀對南宋的影響,后世的創(chuàng)作主體對于“德性”修養(yǎng)的重視,以及對文藝作品格調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藝術批評歷來受政教文化的影響,比較注重倫理道德的評價。以人論藝的藝術批評觀念可謂源遠流長,如孟子的“知人論世”、《文心雕龍》的“體性”篇等,對后人藝術批評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而宋代尤其重視作者的內在品格,在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后》指出:“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边@是對宋人評書論文的總體寫照,而作為理學大師的朱熹,在其藝術批評實踐中對藝術作品工拙層面的忽略,最終導向了以人品論藝品的藝術價值批評觀,而其對人的道德人格的重視,又在此基礎上將以人論藝的批評理念推向了頂點,對后世藝術批評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理學大家朱熹不僅理學思想博而有統(tǒng),且廣涉博覽,他在藝術方面也多有涉獵且造詣很高,留下了豐富的藝術批評思想。朱熹的藝術批評思想是建立在理學基礎之上,他認為文藝作品根源于“理”,道德價值因此就成為其批評的重要標準,他在對書法、繪畫和音樂的批評中,都強調了其德性價值的一面,在此筆者將結合書法、繪畫、音樂批評,來探究朱熹在藝術價值批評觀中是如何逐步彰顯“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
一、“書關德性”論
朱熹在書法藝術上提出了“書如其人”,關乎“德性”的觀點,把書法賦予了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使書品與人品的關系更加緊密。
因被認為其人品不佳而書法遭到朱熹貶抑的人如曹操,從早年學曹操法帖到后來認可劉共父“篡位”之說而貶低曹操書法可見一斑。在《題曹操帖》中朱熹提到:“余少時曾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顏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父謂予:‘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時予默然亡以應。今觀此謂‘天道禍滛,不終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敝祆湓缒陮W書追求“毫發(fā)象似”,可見其對曹操書法之推崇,而《唐人書評》中亦有對曹操書法的評價:“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巖璀璨?!笨梢姴懿贂ū旧淼木そ^倫,因朱熹認可劉共父的“篡位”之說,以及朱熹后來形成“書如其人”、關乎德性的觀念后,轉而對曹操書法大加撻伐。
被朱熹大加贊賞的書法作品往往也出自那些在“德性”上被他所認可的“盛德君子”。如朱熹眼中的胡安國書法,也是人品與書品的高度統(tǒng)一者。“方生士繇出示所藏胡文定公與其外大父尚書呂公手帖,讀之使人凜然起敬,若嚴師畏友之在其左右前后也。嗚呼!是數(shù)君子者,其可謂盡朋友之道而無所茍矣。其卓然有以自立于當年,而遺風余烈可傳于世者,豈徒然哉!三復嘆息,因敬書其后,以致區(qū)區(qū)尊仰之意云。”朱熹對其書法的評論是圍繞其德性修養(yǎng),表達自己的尊仰之意,而非以書法本身之工拙來論。對黃庭堅書法品評時亦是如此,如在《跋山谷宜州帖》中指出:“山谷宜州書最為老筆,自不當不以工拙論。但追想一時忠賢流落,為可嘆耳。”朱熹提出了“自不當不以工拙論”的觀點,而是從其“老筆”中讀到了黃庭堅的“忠賢流落”。
由此可見,朱熹將以筆墨為表現(xiàn)對象的書法賦予了社會倫理含義,對書法藝術世界的品評深入到對作者的人品世界的品評,使書品與人品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讓書法真正成為了觀乎“德性”的藝術。
二、“畫關德性”論
在朱熹的思想中,藝品即人品,人品亦可定位其作品。朱熹對繪畫的品評同樣落實到“德性”的價值上。如朱熹這樣評論吳道子的繪畫:“吳生之妙,冠絕古今,蓋所謂不思不勉而從容中道,茲其所以為畫圣與?!敝祆湟浴吨杏埂分ト藰藴蕘碓u價吳道子的作品,亦是從其人品來定位其作品。
在繪畫藝術中朱熹提出了“心畫”概念。如他在《跋陳了翁則沈》中寫道:“心畫之妙,刊勒尤精,其凜然不可繁犯之色,尚足以為激貪立儒之助?!痹谒磥恚L畫藝術是人的精神氣度人品在筆墨中的體現(xiàn),所以他稱筆墨為“心畫”,并以此來品評繪畫作品。
朱熹的“畫關德行”論在其對蘇軾繪畫品評上亦多有體現(xiàn),如朱熹雖對蘇軾的繪畫藝術風格上頗多微詞,但對其在繪畫方面所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節(jié)又多有贊賞,如在《跋陳光澤家藏東坡竹石》中,朱熹贊曰:“東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堅確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幾似之。百世之下觀此畫者,尚可想見也。”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朱熹看到的更多的是蘇軾流露出的傲骨英氣,對其繪畫的品評完全舍棄了其技法形似層面的較量,而直接將其與蘇軾的人格操守聯(lián)系在一起,對蘇軾推崇備至。
三、“樂關德性”論
就音樂本身來談,它自身不僅具備特有的藝術形式,且能夠凈化心靈,影響行為,激勵人們向善之心。從孔孟到朱熹,他們對音樂都極為重視,并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音樂文化觀念,而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音樂思想的同時,更進一步闡發(fā)了音樂的表現(xiàn)規(guī)律及其內涵,并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觀。
音樂作為一個文學藝術上的重要范疇,在朱熹看來,乃是指音樂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指既要負載道德教化功能,又要滲透人性本真的內容,其意義不在于音樂的悅耳,也不止于情感的表現(xiàn),只有超越外在的音樂形式,體會到天地間生命的和諧,鍥入到人與萬物合一的忘我境界,才是真的音樂,也才是音樂的真正境界。朱熹對詩歌音樂的品評同樣離不開其對“德性”的品評,認為音樂的美是聲音節(jié)奏與功德相稱,而“善”才是音樂美的根本。
朱熹認為,音樂與倫理相通,認為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必須做到情與理和諧統(tǒng)一,才是最理想的。如在《語類》中有指出:“古者教必以樂……蓋終日以聲音養(yǎng)其情性,亦須理會得樂,方能聽?!庇纱丝梢钥闯鏊蕾p的不是音樂的藝術形式,而是蘊含在其中的圣賢氣象,音樂能刻畫出優(yōu)美細致的情韻,創(chuàng)造幽遠深婉的意境。但從總體上來說,音樂的目的仍不在于聆聽美音美聲,更重要的乃是從音樂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具備了充實的道德內容,在“理”的領悟中去感受“樂”的美,又由美的感受引導出道德情感才是音樂美的正真體現(xiàn),而要領悟音樂內在真實的道德情操,又需要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使內在的善和美,通過音樂的形式彰顯出來。當然,音樂也可以“蕩滌邪穢,斟酌飽滿,動蕩血脈,流通精神,養(yǎng)其中和之德,而救氣質之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變化人的氣質,提高生命的素質,而達到音樂的境界。所以,對于音樂的觀賞,亦是修養(yǎng)心性的過程,誠如朱熹所說:“古人學樂,只是收斂身心,令人規(guī)矩,使心細而不粗,久久自然養(yǎng)得和樂出來?!笨梢姡瑢τ谝魳返膶W習與道德的追求是一致的,終極目的都是明心見性,涵養(yǎng)人生,體認道理,興發(fā)志趣,使人們在音樂與“德性”的調和中,達到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當然,也并非所有的音樂都能擔負起德道教化的作用。在朱熹看來,只有恬淡平和的音樂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由此可見,朱熹“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無論是對書法的品評、繪畫的品評抑或音樂的品評,除了對其藝術本身進行考究外,更多的是把關注點放在對人的“德性”之光亮的深入挖掘上??梢哉f,朱熹的藝術世界是人之“德性”世界。
朱熹的文藝批評思想彰顯了對自身生命和藝術精神的理解,“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對后世影響很大,雖然這種批評觀對于藝術價值批評而言并非完全合理,如松年在《頤園論畫》中指出:“歷代工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jié)已虧,其余枝便一錢不值矣?!币簿褪侵冈跁?、文學上造詣很高的人,如蔡京、秦檜、嚴嵩等,其作品卻湮沒而沒有被流傳,是因為人品德性已虧。雖然以“德性”作為衡量作家作品的批評觀太過于片面,但朱熹的文藝批評觀對南宋的影響,后世的創(chuàng)作主體對于“德性”修養(yǎng)的重視,以及對文藝作品格調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