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靈嵩++殷銘
摘 要: 文章從公共標識翻譯入手,以各地公共標識的英文翻譯為例,闡述并分析文化差異在各個方面對翻譯的影響,從而為中國有關部門提供如何制作得當公共標識的建議。
關鍵詞: 公共標識 文化差異 翻譯
1.引言
為了適應與國際同盟國互動日益頻繁且來華旅游的外國友人日益增多的狀況,我國應通過選用更多更得當?shù)墓矘俗R的方式更好地進行對外交流。一個國家需要尊重外國文化與其表達方式,而非用漏洞百出的標識迎接外國賓客。只有得體的公共標識,才能更好地為理解雙方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公共標識的外文錯誤翻譯不勝枚舉,語用錯誤頻頻發(fā)生,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無疑給各方友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一些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非但沒有深究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甚至不加仔細核查,導致許多令人大跌眼鏡的錯譯出現(xiàn)。因此,各地有關部門應當盡可能地善用手上資源改變此類局面。
盡管中國各個出版社已出版了各類有關如何翻譯公共標識及公共標識糾錯的書籍,但正如《囧圖就在你身邊》書中所說:“Chinglish翻譯實在太過搞笑,比如‘Bus Zhuanyong,或者是‘Ancient Much Road,外國人和熟悉中英兩國語言的人都會笑掉大牙的?!?/p>
2.文化差異對公共標識的影響
2.1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可以簡單地歸結(jié)為來自不同地域、國家的人民對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描述方式。也可以說,東、西方人民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思維模式、習俗的集合就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它具有不可忽略性。
2.2文化差異與公共標識的關系
簡單而言,語言的根系與文化密不可分,深受文化背景的影響。與此同時,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傳達文化的內(nèi)涵。提到跨文化交際,人們可能會聯(lián)想到其最基本的方式:公共標識。公共標識不但是連接多種不同語言的橋梁,更蘊含了各語言的文化特性。
文化差異的多樣性使得不同國籍的人們難以以同種眼光看待同一事物,更別說在翻譯公共標識方面了。詞匯、思維模式、宗教、地域、價值觀及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差異構(gòu)成了讓人頭疼的文化差異,因此,不得體的公共標識在沒有核驗的情況下就這么產(chǎn)生了。
公共標識對于國際交流及對外形象有著重大影響,標識錯譯無疑是不尊重別國文化的體現(xiàn),也給國際友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國青少年兒童習慣于以跟讀標牌、標識的方式學習外語。如果大街小巷所示多為錯誤的公共標識,那么孩子們是否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
2.3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2.3.1詞匯
詞匯是語言的最基本構(gòu)成單元,對于語言的組成和語言的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翻譯一個公共標識前,我們首先需要查明所涉及的詞語。如果不能精確地使用相對應的英文詞語,那么國外友人在閱讀該標識后只會變得更加迷惑。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外來語言的學習者總會在翻譯時遇到不知道該選用哪些具體詞匯進行翻譯的狀況,這正是文化差異導致的。同樣的,詞匯缺乏在設計公共標識時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筆者將根據(jù)在北京發(fā)現(xiàn)的不得當車站站牌名進行分析:
錯誤范例:圓明園南門(Yuan Ming Yuan Nan Men Station)
根據(jù)中國翻譯協(xié)會(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國國家標準英文翻譯指南及各大權(quán)威翻譯機關規(guī)定,一般性的普通站名,可以按照《漢語拼音方案》(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的基本拼寫準則,對于地名的拼寫,遵循以詞為單位而不是以字為單位的原則進行分詞連寫,如“西苑”應寫為“XIYUAN”,而不要寫為“XI YUAN”。因此,上述“園門園南門”中的“圓明園”三字應當譯為“YUANMINGYUAN”;依規(guī)定,英文中的表示方位的詞應置于標識的最前方,故“圓明園南門”正確譯法應為“South Gate of YUANMINGYUAN”。
對于有些城鎮(zhèn)居民住宅區(qū)名稱里的后綴,只能用漢語拼音,而不能用英語直譯,否則外國友人對于此公共標識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樣了。以民居“福來花園”為例,它的正確翻譯應為FULAI HUAYUAN,而非FULAI Garden。如果將民居直譯為花園,那么外國友人恐怕真的會大搖大擺地闖進民居里好好欣賞一番美麗的“花園”景色。在命名這類城鎮(zhèn)居民住宅區(qū)站名時,最好在其后面加上(社區(qū))或者是(小區(qū)),這樣在譯為英文后,就會把真實含義表達出來。比如福來花園社區(qū)FULAI HUAYUAN Community,玄武湖社區(qū) XUANWUHU Community。
此外,一些著名學府、旅游景點的英文譯法已經(jīng)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例如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故宮(the Palace Museum)等。在這些機構(gòu)、地點的名稱充當站名時,如果不加區(qū)別地一概采用漢語拼音的形式,那么,同一個地名就有了至少兩種英文譯法,這樣不但未能達到簡便的目的,反而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和歧義,造成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由上述幾個例子可以得出結(jié)論:此類標識翻譯錯誤長期存在的原因為缺乏對于外文詞匯知識的認知及對中國權(quán)威翻譯規(guī)定的了解。
2.3.2思維模式
“Language is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express ideas in a particular ethnic method.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 and progresion of reasoning can be consolidated and formulated”(語言是一種用于表達特定種族觀點的交流工具,其所含概念的形成及構(gòu)詞原理都是在過程中逐漸增強并規(guī)范化的。)。不同種族的思維模式反映了其社會的文化特性;在遣詞成標識的過程中,思維模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許多闡述人類思維模式的報告稱思維模式極大地影響了人們運用本族語解釋外來語的方式。影響中英翻譯及其溝通的思維差異對于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再普遍不過,該問題不只存在于課本上,在街頭巷尾的公共標識上也常見。
中國人傾向于從整體性出發(fā),運用理解性思維考慮某個事物的特性;西方人通常喜歡化整為零即利用分割法來分析,考察事物。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觀點,例如“WC”,當人們看到這兩個字母時,首先聯(lián)想到的肯定是解決三急或是簡單清理個人儀容儀表的地點。鮮有中國人了解“WC”的真正含義,“WC”的全稱為Water Closet(抽水馬桶)?!皫边@個詞有許多超出中國人難以聯(lián)想到的表達方式;崇尚優(yōu)雅的英國人喜歡在公共場所用“the Gents/the Ladies”,大膽開放的美國人喜歡用“the lavatory,toilet,bathroom”充當廁所的標識語,在私人場所,這些標識更普遍。
英國人擅長用抽象概念表達具體事物,在教育方面,他們也極為重視培養(yǎng)抽象性思維。
然而中國人在此方面略顯遜色,中國人的慣性思維有時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令學校老師頗感頭疼,而英國人卻擅于用簡單易懂的表象描述具體的事物。正如上文所述一般,英國人最先想到用男士、女士的圖像在標識中代替“MEN/WOMEN”,這正是抽象性思維的典型案例。正是這種略含有發(fā)散性思維的獨特思考模式,導致譯者在中英轉(zhuǎn)換過程中難以找到具體的中文替換詞。
與此相關的事例還有中國廁所里最“典型”的兩則公共標識:“小心地滑”及“小心滑倒”。這兩則標識的正確譯法皆可譯為“Caution,slippery”,而非荒唐可笑的“Slide carefully”與“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這兩則標語的翻譯錯誤皆因中英思維模式差異而起,標語譯者對于同一中文詞匯用了不同的翻譯處理方式才會鬧出外國友人看到這兩則可笑的標語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笑話。
2.3.3宗教文化
不論是中國文化抑或是國外文化,都包含紛繁復雜的宗教觀念。中國的儒學景點——夫子廟聞名于世,其最常見的標識為“the Confucian Temple”,而不是“the KONGZI Temple”。前者聞名于世是由于中國儒教的傳播,后者雖更規(guī)范但由于不被廣泛接受而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KONGZI”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標準漢語拼音,而“Confucius”則是多年前外國友人以中文為基準簡譯的英文字,孟子如今也譯作“Mencius”而非“MENGZI”?!?us”詞尾是拉丁式的拼音,意為“哲學家”。這個譯詞最早是由葡萄牙的傳教士翻譯的,當時的拉丁文還不像現(xiàn)在這般趨于消亡,為了紀念各國古時名人的杰出貢獻,英文便保留了此類詞匯。隨著時代的變遷,美國人正意圖將此類哲學家、政治家等名人的名字美國化,一來彰顯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霸主地位,二來方便非中文母語者對于此類詞語的記憶。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與歷史典故中存在極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一切,宗教類公共標識語多有“圣經(jīng)”(Bible)、“教堂”(Church)、“上帝”(God)等專有詞匯,在西方文化中,許多歷史典故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及圣經(jīng)故事。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佛祖”(Buddha)、“圓寂”(Parinirvana)”等特殊詞匯。
督教徒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而人來自塵土。因此,英語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雖然宗教在影響外國人的行為和哲學觀點上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宗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了認同感,因而它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正在不斷上升。在美國的某些主題公園或是游樂場中,如“Tower of Babel”,“Noahs Ark”一類的宗教詞語十分普遍。
東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歷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只有深刻了解雙方文化個性的差異,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避免錯譯、誤譯,使翻譯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2.3.4地域
地域文化的差異或多或少都與宗教文化、詞匯差異有聯(lián)系,這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域差異、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地名等方面。由于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上存在差異,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中毫無意義,因此,將這些無可譯性或無相應對照詞語的詞匯落實到公共標識上就成了一件令人頭疼的事。
以漢語中的“園”字為例:“園”是對公園、游樂園、動物園等娛樂休閑之處的總稱;英語中沒有一個可以與之完全相對應的詞。在不少中國的公共標識中,筆者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分不清具有不同性質(zhì)的園區(qū)的公共標識。
公園一般指的是由國家或地方市經(jīng)營管理,為游客提供游玩休憩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公園的英文說法為“park”,如Central Park,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在西方國家,公園是向市民免費開放的,波士頓公園的英文標識是“Boston Common”。
主題公園則是圍繞某一個或幾個主題設計的園區(qū),可譯為“theme park”;而游樂園或樂園通常選用“park”或“Amusement Park”。此外,有時這些標識會用其他詞替換,如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蘇州樂園“Suzhou Amusement Land”。
除了公園之外,供游人觀賞花草樹木和園藝的花園通常譯為“garden”。某些園區(qū)管理者會系統(tǒng)性地根據(jù)園區(qū)內(nèi)所種植的植物或園藝設計特點,將園區(qū)劃分為幾大區(qū),這樣的花園在翻譯時便可以使用復數(shù),如加拿大維多利亞島上著名的布查花園英文名稱為“The Butchart Gardens” 。
正如缺少對公園、游樂園、動物園、植物園這些園區(qū)的認知,中國的某些譯者總用“Garden”一詞籠統(tǒng)地對其翻譯,導致公共標識不得當。在翻譯此類詞時,不能望文生義,應當尊重各地地域文化差異,結(jié)合語言文化環(huán)境,采用適當?shù)奶幚矸椒ㄟx出最貼切的對應譯詞。
3.關于如何設計得當公共標識的建議
3.1強調(diào)前期準備的重要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尊重各國文化、求同存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僅僅尊重別國文化是遠遠不夠的。了解甚至全面理解異國文化的重要性對于譯者或標識設計者設計得當?shù)墓矘俗R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倘若做不到這點,那么設計者們自然做不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接受并包容非本族文化是做好理解非本族文化的先決條件,從深入的角度來說,合理地設計公共標識正體現(xiàn)了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尊重,并讓國人受益無窮。
更重要的是,當?shù)卣谄刚垖I(yè)人士設計公共標識時應當定下嚴格規(guī)定。CATTI(China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中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測試在中國頗具權(quán)威性,在有關部門挑選設計公共標識的人才時大可以此考試結(jié)果為評判標準。
3.2嚴抓標識設計過程中的細節(jié)
翻譯出近于完美的標識不只需要前期準備,標識設計者在設計的同時應當配備筆記本電腦、專業(yè)書籍及專業(yè)字典等重要工具。
筆記本電腦等通信工具可以譯者或設計者與專家取得聯(lián)系,進而獲取專業(yè)性幫助,使用專業(yè)書籍及詞典可以幫助譯者解決各類專業(yè)性術(shù)語問題。
3.3必不可少的校驗工作
就設計公共標識而言,我認為校驗工作不該由同一人員完成,當?shù)卣畱才艑I(yè)人才仔細核驗待定標識并確保每一則標識都是準確得當?shù)?。在審核的進程中,當?shù)卣梢酝ㄟ^細分法將審核工作分門別類地進行。
政策也是影響公共標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大城市以發(fā)放獎金的形式鼓勵市民共同參與審核公共標語的工作,而小城市卻對此類不當標語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導致未受高等教育的市民對某具體地區(qū)標識產(chǎn)生了定式思維。因此,當?shù)卣梢猿雠_一些獎勵法案,鼓勵市民參與核驗工作并提供正確形式。
4.結(jié)語
文化是動態(tài)的,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問題是終究“歸化”。尤金·奈達說:“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Translation is an exchange between two cultures. For a real successful translation, knowing two cultur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rasping two languages, because words become meaningful only in its eff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可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同時是不容忽略的。文章從詞匯、思維模式、宗教信仰及地域等文化差異闡述了翻譯公共標識時所需考慮的因素之多。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是做好翻譯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若想讓譯出的標識令國人滿意,令外國友人看得懂,中國的譯者還需要在前、中、后期準備過程中下一番苦功。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2]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3]http://bj.xdf.cn/publish/portal24/tab16641/info799059.htm,
[4] http://www.lexuedao.cn/news/content/395747.html.
[5]http://www.masterfy.com/xwzx_hyxw_xx-2165.html.
[6]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7]馮琰.囧圖就在你身邊[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
[8]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編).公共標志英文譯寫指南[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王永祥,支永碧.英語語言學概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指導老師: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