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萍
一、關于陶瓷枕
作為一種古代瓷器中較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具有重要的藝術審美價值和社會文化功能。早在春秋時期,《詩經·陳風·澤陂》中就有“輾轉伏枕”的記載,《禮記·內則》中也載有“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等句。此外,在考古發(fā)掘中,湖北荊門包山楚墓、河南信陽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時期枕的實物出土,這足以說明古人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枕。
就其質地而言,枕有木、皮革、玉、石、漆、竹、布、陶瓷和銅等多種材質。從現(xiàn)存?zhèn)魇篮统鐾琳韥砜矗沾烧硎潜姸嗾碇凶顬槠毡榈囊环N,其制作工藝相對簡單,且可塑性較強,成本也較低廉。
從枕的歷史發(fā)展來看,陶瓷枕始燒于隋代,流行于唐宋時期。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瓷枕,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瓷枕實物。最初,陶瓷枕用作隨葬的冥器,后又成為居家生活的寢具和醫(yī)用診脈的器具,其功能和實用性在不斷變化中得到發(fā)展和充分發(fā)揮。
根據(jù)現(xiàn)存的文獻記載可知,陶瓷枕的主要品種有低溫釉陶和高溫釉瓷兩大類。造型最初有箱形枕和獸形枕,進而發(fā)展有建筑枕和人形枕、案形枕等。這一時期的枕體中間是空心,為防止燒造變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留有氣孔。而從瓷枕的分布區(qū)域來看,主要在北至內蒙古,南到廣東,東至山東、江蘇、浙江等沿海一帶,就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陜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區(qū),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瓷枕的尺寸也不斷由小到大,其中以隋代最小,長度不超過5厘米,到了唐代增大到15厘米左右。元代的一些瓷枕長度可達40厘米左右。它經歷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變萬化”的過程。
陶瓷枕的制作工藝主要有三種:一是泥板鑲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有時是采用一種制法制作完成,有時是采用兩種制法綜合運用完成。在瓷枕的制作過程中,其裝飾工藝同樣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富于變化。主要是通過對瓷枕器胎體本身的刻、剔、貼、劃、鑲嵌、絞胎、塑等工藝來完成胎體裝飾。另外還有通過釉彩的運用來完成陶瓷器的裝飾的工藝,比如單色釉、三彩釉、紅綠彩釉、粉彩等裝飾工藝。尤其宋金以后的瓷枕,其胎體裝飾和釉彩工藝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以兩種工藝同時使用。而就陶瓷枕的紋飾裝飾來看,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詩詞、格言、曲賦等,有繪畫、雕塑等,大多表現(xiàn)為神話歷史故事、名人典故、民俗風情、生活場景、體育娛樂活動、自然山水、飛禽走獸、人文花鳥、植物花卉、除魔鎮(zhèn)妖、鎮(zhèn)宅、祈福、辟邪。從而表現(xiàn)出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藝術追求。
陶瓷枕歷經唐、五代、北宋、南宋、遼、金、元時期盛行階段以后,到了明、清,瓷枕雖然繼續(xù)燒造,但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裝飾上都趨于衰落,生產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
陶瓷枕以唐、宋、金、元時期最為興盛,造型、紋飾、裝飾以及色彩豐富多彩,做工精致,釉色絢麗,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博物院館藏的唐宋時期陶瓷枕,造型別致,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釉色純正,窯口不一,不失為唐宋時期的精品,為研究當時瓷枕的發(fā)展、演變以及燒造工藝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實物資料。
二、華麗精美的唐瓷枕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繁榮時期,國盛富強,社會穩(wěn)定,唐代不斷融合、演進中的多元文化促使了陶瓷的制作向著豐富化、多元化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瓷枕基本沿用隋的形體,較小精美,在燒造工藝上則是通過三彩、繪彩、絞胎以及單色的青黃釉、黑釉作為裝飾。三彩,即在同一器物上,用黃、綠、白或黃、綠、藍、黑等幾種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經窯變形成了釉色斑斕的唐三彩。絞胎工藝是將雙色陶泥攪拌制作成胎體,施透明釉,充分表現(xiàn)出絞胎舒展流暢的韻味。造型為箱形枕和獸形枕,紋飾以花鳥圖案、幾何形紋樣為主,珍珠地刻、劃花是瓷枕的主要品種。窯場有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登封窯,湖南的長沙窯,安徽的壽州窯為生產基地。
1.三彩象形脈枕
枕長15厘米,寬9.3厘米,高8厘米。枕面為橢圓形,以一頭站立于長方形平座上的大象作枕座。象長鼻下垂貼于平板之上。通體施褐、綠、黃等色釉,底部無釉(見圖1)。唐代初期瓷枕制作基本沿襲了隋代的瓷枕造型,體積較小,造型規(guī)整,枕面平直,不適合作為日常生活的寢具。很有可能是醫(yī)生用于墊在病人的手腕下診脈用,出診時也便于攜帶。
2.絞胎瓷枕
瓷枕高6厘米,橫12.5厘米,縱10厘米。整體呈長方形,兩端微翹,中竟內凹,棱角分明,檐面不突出,通體施黃、褐色釉,該枕枕面和側壁用2)。此枕造型規(guī)整,色彩亮麗,圖案精美,紋理猶如行云流水,富有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賞心悅目。
3.刻花如意頭脈枕
枕長17厘米,寬10厘米,高9.5厘米。呈如意頭形,通體施青釉,枕面平直,枕面內一周和枕上部刻有稀疏的纏枝花紋,枕下端中間有一圓形透氣孔(見圖3)。枕造型別致,釉色晶瑩,是越窯的代表作品。
三、富于變化多彩的宋瓷枕
宋、金時期是瓷枕發(fā)展的興盛時期,這階段瓷枕出土數(shù)量最多,像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黃冶窯、汝窯、登封窯、鞏縣窯、吉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眾多窯系都有瓷枕生產。而北方著名的民窯體系是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磁縣,故而得名。最能代表磁州窯藝術特色的是瓷枕。
北宋以后,瓷枕的形體隨造型的變化而增大,最大的大約有五六十厘米,其功能從最初的觀賞性、把玩性,進而發(fā)展到實用性。
瓷枕在造型上變化多樣,有長方形枕、扇子形枕、八角形枕、腰圓形枕、元寶形枕、虎形枕、貓形枕、如意頭形枕、臥嬰形枕等。而瓷枕真正的藝術魅力在于裝飾上。瓷枕的表面繪有人物、山水、動物、花鳥、詩詞、魚蟲等各種圖案,既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多變的造型與多樣的紋飾互映,使之成為磁州窯制品中的上品。
瓷枕的燒造方法有兩種:一種為高溫一次燒成。具體做法是待坯子干后,先施一層化妝土,然后用毛筆、竹簽之類的工具,采用繪、寫、刻、剔、劃等方法進行圖案裝飾,有的還在底部壓印窯戳,最后施一透明釉,入窯高溫燒制。另一種則是采用高、低溫兩次燒成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在坯子半干時,用竹簽、篦子刻畫上圖案,待干后入窯高溫素燒;在此基礎上再施黃釉、綠釉和透明釉,二次入窯燒成,此為低溫枕。
此時制作瓷枕的紋飾技法仍然采用白地黑花、模印、三彩、印紋、刻畫紋、剔刻紋等。裝飾內容豐富,題材繁多?;y類裝飾有卷草紋、水波紋、梅花紋、蓮花紋。梅花表示品行高潔,蓮花象征圣潔,卷草、水波紋則表示旺盛的生命力。圖案裝飾有古代典故、神話故事,如“西游記”“陳橋兵變”“李逵負荊”;有表現(xiàn)兒童題材的,如“放風箏”“釣魚”“背荷戲鴨”等;還有表現(xiàn)體育運動的:“踢足球”“馬上倒立”。有描繪山川人物飛禽走獸,有把字和植物結合起來,表示吉祥如意、喜慶長壽。磁州窯瓷枕的圖案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情趣,給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瓷枕生產有一個奇特的商品廣告現(xiàn)象,即在枕的底部壓印戳記。燒造瓷枕的窯戶有“張家”“王家”“李家”“趙家”“劉家”“常家”等。張家的窯戳有“張大家造”“張家記”“張家枕”“張家窯”“張大家枕”“古相張家造”等;王家的窯戳有“王氏壽明”“滏源王家造”等。此外還有“劉家造”“李家造”“釜源常吉造”等。張家窯在磁州諸窯中,由于聲譽最高,燒制時間最長,所以“張家造”印記為最多。這一個個戳印標記也成了磁州窯瓷枕生產的一種特色。
1.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
枕長20.5厘米,寬19.5厘米,高10.5厘米。瓷枕整體為長八角形,周邊出檐,兩端翹起,中間下凹,周壁直立,底部平整。釉色乳白,胎質灰淺,黑花繪于釉下。四壁繪黑彩纏枝花葉一周,枕面繪童子頭梳雙丫辮。童子上身穿左衽領窄袖花衣,腰系緞帶,下著肥大長褲。雙臂抬起,手藏袖內,上身前躬,左腳著地,右腳抬起,正全神貫注地將球踢起(見圖4)。底部有“張家造”印款。“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類似現(xiàn)在的足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古都臨淄,《史記》和《戰(zhàn)國策》均有記載,唐宋最為繁榮。蹴鞠開始多用作軍營訓練手段,以此鍛煉士兵的體魄,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該蹴鞠圖瓷枕,圖案生動逼真,充分展示當時民間制瓷藝人再現(xiàn)生活的高超技藝。這為研究宋代瓷枕的發(fā)展和制作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白釉黑花瓷枕
枕長22.2厘米,寬1 8.5厘米,高11.5厘米。枕體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后高,面邊緣較高,中間微凹,凹處繪黑彩折枝牡丹紋。周邊刻有弧形邊飾。通身施白釉,底部露胎。畫工借鑒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技法,將陶瓷制造工藝結合起來,使花卉紋飾流暢自然(見圖5)。此枕是磁州窯系產品,充分體現(xiàn)畫者以“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意境。
3.白釉黑彩鷹逐兔紋瓷枕
枕縱24.7厘米,橫17.0厘米,高9.7厘米。枕體呈橢圓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書“張家造”三字。枕面以枕形外畫復線開光,內繪黑彩鷹逐兔紋,四周繪黑彩花葉紋(見圖6)。此枕為磁州窯典型之作品,制作工藝精湛,繪畫水平甚高。特別是雄鷹逐兔的場面,小兔急速奔跑,飛鷹奮力追逐的形象刻畫得寫實生動,惟妙惟肖,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系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印有張家造作坊標志,為研究該窯系的發(fā)展歷史和繪畫藝術提供了實物例證。
4.白釉劃花牡丹紋花瓣瓷枕
瓷枕長29.5厘米,寬28.5厘米,高17.8厘米。整體呈花瓣形,周邊高高翹起,枕面下凹,枕面中間細刻大朵牡丹紋,周圍襯托牡丹花葉,篦劃紋作為襯底,下有高臺枕身。通體施白釉,底部及枕前部露胎(見圖7)。此枕造型別致,紋飾精美,是瓷枕中的上品。
5.白釉黑彩蘆雁圖枕
瓷枕長20厘米,寬13.3厘米,高6.5厘米,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后高,中間微凹,枕面中間施黑彩,繪畫出一只大雁雙翅展開,頭揚起,喙噙蘆葦,欲于飛向空中(見圖8)。外邊緣飾黑彩一周,內邊緣飾黑彩如意紋。四壁無紋飾。通體施白釉黑彩,底部露胎。蘆雁是一種信鳥,據(jù)說它最先為人們報知四季變化的信息。此枕畫面有較強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生動地營造出大雁展翅欲飛的自然景象,情趣盎然。
6.白釉黑彩虎紋枕
瓷枕高15.8厘米,縱27厘米,橫37.80厘米。整體呈腰圓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間飾黑彩,繪出一只兇猛的老虎正在探視行進。此虎頭揚起左顧,張嘴露齒,眼睛圓睜注視左方,虎背弓起,尾巴上揚呈S形,四爪用力抓地?;⒌纳厦媾c下方繪畫三朵花卉。邊緣飾黑彩兩周(見圖9)。四壁飾黑彩卷草紋?;⒈灰暈椤吧瘾F”“百獸之王”,應劭《風俗通義》中說:“畫虎于戶,可辟邪惡?!笨梢?,民間將虎紋飾品置于家室用品,則是用來鎮(zhèn)宅、辟邪,以求平安吉祥。
7.白釉黑彩牡丹枕
瓷枕高11.9厘米,寬19厘米,長23厘米,呈八方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間開光,中央處有一朵牡丹花卉,花周圍有三處花葉。開光外緣飾一周黑彩,其中間用白釉繪一周水波紋映襯。側壁一周上下兩端飾黑彩,側壁中間繪一周卷草紋作襯托。瓷枕造型精美,白底黑花色調鮮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見圖10)?;ɑ?、草紋行筆舒暢流利,生動多姿,整個構圖裝飾嚴謹古樸典雅,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tǒng)一,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
8.白釉剔花枕
瓷枕高14.6厘米,寬24.7厘米,長30.2厘米。呈腰圓形,前低后高,邊緣多有殘缺。枕面中間微凹,施白釉剔刻出牡丹花卉,四壁無釉露胎。剔花是陶瓷器的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其工藝經常被用在瓷枕的制作中,是在施釉的坯體上剔出露胎的紋飾。剔刻后的花卉圖案立體感十分強,猶如淺浮雕(見圖11)。
綜上所述,瓷枕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非常流行。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為醫(yī)用脈枕,式樣上體輕、形小。宋以后開始大量生產,形體變大。人們逐漸認識到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從而開始把它作為驅火明目、延年益壽的理想夏令寢具。當時的文人還將其作為相互饋贈的禮品,以解暑熱。李清照《浣溪沙》有“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的句子,可見瓷枕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陶瓷家族中重要的一員,
當我們在千年之后觀賞這些瓷枕時,似乎也能感受到唐宋時代的陶工帶著勞動的喜悅、微笑,將他們對生活美好的向往與祝福,化作美的形象永遠鐫刻在玉骨素肌般的瓷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