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燕
【摘要】本文就思想品德學科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局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使用新改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探索,對其在法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思想品德 法治教育
困局 出路 《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004-03
近年來,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為此,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門下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文件形式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而中青報一篇《文件能管得住校園欺凌現(xiàn)象嗎》又引發(fā)大家的思考:為什么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不止?是什么導致當前青少年法律意識的缺失?學校法治教育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作為承擔學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學科,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困局與出路又在哪里?新改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能否成為提升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輔助?
一、思想品德學科法治教育的困局
(一)思想品德學科教育價值被異化
長期以來,主要承擔學生品德修養(yǎng)和法治教育的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育價值被異化,課堂教學流于形式。一是出現(xiàn)重應試輕育人的教育目的偏差。社會和家長片面以升學率來評價學校,學校又以教學成績來評價教師,以分數(shù)衡量學生的好和差,導致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忽視了學生品德修養(yǎng)、行為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背離了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二是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忽視了本學科的品德和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在小學,這門學科嚴重缺乏專業(yè)教師,大部分課程由語文教師、班主任兼任,導致品德學科課時被其他學科教學挪用;在初中,這門學科則被應試教育嚴重異化,應考功利性、目的性很強,教師的課堂教學真正關注學生品德修養(yǎng)內化的少,往往是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讀讀、背背、默默、寫寫”成了這門學科教學的代名詞。于是,這門課程的思想被抽空、品德培養(yǎng)被淡化、法治教育被忽略,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變成紙上談兵,學生在這門課程上缺乏情感體驗和生活實踐,最終導致知識與行為上的嚴重脫節(jié)。思想品德教育不被重視、嚴重異化、缺乏實效性最終導致部分學生的品德行為出現(xiàn)問題,小到出現(xiàn)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不道德行為,大到出現(xiàn)校園欺凌違法行為。
(二)思想品德學科教材難以承擔法治教育的重任
1.原有的《思想品德》教材內容及設計導致法治教育缺乏系統(tǒng)化。缺乏高質量的分年齡分年級的法治教育教材是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瓶頸。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處于割裂狀態(tài),法律知識僅僅穿插在教材上。法律知識在小學三年級品德學科只有與規(guī)則相關的一個章節(jié)內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上,法律知識穿插在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下冊、九年級的第六課(主要內容設置如表一),這樣的內容安排及課程設置,法律知識零散穿插教材,法治教育呈現(xiàn)出法律知識模塊式教育、滲透式教育的特點,缺乏系統(tǒng)性;設計課程時涉及的法律概念如犯罪、刑法、刑罰以及一些法律理論如“違法不一定犯罪”“犯罪必定違法”等,與學生的認知相脫離,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不夠密切,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空泛的概念和理論讓學生難以理解、無所適從。盡管不少教師在法律知識教學上,采用了以案說法的教學方式,但因為教材所列舉的違法案例更多是成人所為,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誤解,認為違法犯罪的都是成年人,與自己無關。所以,思想品德教材內容安排、教材設計及課程設置沒能很好地承擔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重任,而這些都直接導致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空泛化。
2.《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缺乏鮮明的價值理念??辗旱牡览硎浇逃y以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內化為法治觀念,從而約束自身行為。我國教材更多是灌輸一些大而空的所謂道理給學生,平等、誠信、規(guī)則等意識即使在教材中有所反映,但多以說教的方式晦澀隱含其中,而且這些意識大多是從品德角度提出要求,往往忽略了法理價值觀念的灌輸。例如孔融讓梨故事,關注的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謙讓的品德,卻忽略了如何借助這個典故教給學生公平、規(guī)則、程序意識。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設計“怎么分梨更公平?”的體驗活動,給出孩子一個分梨的規(guī)則,法學上稱之為“正當程序”,即切梨的人最后拿梨,這就是公平程序。這樣的公平程序通過規(guī)則來保證人人得到平等的對待,而不提倡通過壓抑個性呈現(xiàn)謙讓精神,即使要謙讓也屬于自覺自愿行為。這樣,公平、規(guī)則、程序等法理理念便可以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從而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
(三)思想品德學科法律知識教育與行為踐行脫節(jié)
1.應試模式下的法治教育更多關注法律知識目標是否達成,學生考試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提高,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即學生自身的法律觀念、法律素養(yǎng)是否達成。這種重認知輕體驗的教育方式導致法治教育方式陳舊單一,重知識傳授卻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重教材灌輸卻忽略學生的行為踐行,缺乏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缺少參與過程的情感體驗,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而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而現(xiàn)有的考試制度、評價制度只能檢測法律知識是否已經(jīng)被學生記在腦子里,是否知道哪些行為涉及法律問題,卻沒能檢測評價學生是否將法律知識內化,懂得且不會輕易去觸碰法律高壓線,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2.思想品德學科不列入考試或開卷考試是否能提高學生的品德或法律素養(yǎng),這也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近幾年,不少地方對思想品德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減輕了學生在記背知識上所花的時間,但同樣也導致學生不重視這門學科,認為考試只要翻翻課本和資料找找答案就行,平時學不學、上課聽不聽無所謂,教師教學無所適從、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學效率不高,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難以達成,更不用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法律素養(yǎng)更難得到提升。
二、思想品德學科法治教育的出路
(一)新改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為法治教育提供了載體
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品德學科開始使用新改編的教材《道德與法治》。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兜赖屡c法治》課程的設立源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國家戰(zhàn)略,在中小學設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開創(chuàng)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其整體目標是普及法治知識,使青少年了解、掌握其個人成長過程中以及參與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遵守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從而規(guī)范自身行為,養(yǎng)成知法、守法好習慣,使之明辨是非,不僅不去觸犯法律,而且懂得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兜赖屡c法治》教材在法治教育設計方面凸顯出以下特點。
1.法治教育價值理念更鮮明、更具體。《道德與法治》全套教材設計均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旗幟鮮明地把平等、誠信、規(guī)則、責任、程序等法理精神寫進教材,明確要求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成長過程中及參與社會生活時積極踐行法治理念,具備一定法治信仰,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制度認同,成為具備一定法律素養(yǎng)的好公民。
2.法治教育設計更系統(tǒng)、內容更科學?!兜赖屡c法治》主要采用專冊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來安排法治教育內容。編寫法治教育專冊,供六年級和八年級使用,滿足不同學段集中開展法治教育的需要;同時,在其他冊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全程不斷線。其中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重點是規(guī)則教育,初中階段主要學習身邊的法律、權利義務,樹立憲法意識和法治理念。具體教材內容設計見表二。
3.法治教育方式更接地氣,更生活化。教材設計主要結合中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現(xiàn)實問題入手,以案說法,通過正面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法治力量的重要性,為自身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兩部法律,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部法,意識到自身權益的得到來自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保護,意識到提高自身保護意識以及預防違法犯罪的重要性。而《義務教育法》讓學生意識到在享有自身教育權利的同時需承擔相應的教育義務,使其增強完成義務教育的責任意識。與《思想品德》相比,《道德與法治》融入了與學生實際相關的法治知識,便于教師教,也便于學生學。
(二)借助新教材促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法治教育實效性
1.法治教育設計的生活化——接地氣的教育容易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兜赖屡c法治》課程設計在每一課內容上均貫穿一條引領生活經(jīng)驗的線索:從“運用你的經(jīng)驗”作為學習起點,隨后有“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方法與技能”等活動設計,最后以“拓展空間”結束,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這樣的教材設計可以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從學生個體生活經(jīng)驗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圍繞身邊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或權利義務,通過以案說法、身邊的法律、法庭小辯論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解決身邊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對法律知識的感悟及認識。如在進行義務教育法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兩個不同的個案:一是一名學生因厭學主動輟學在家;二是一名農(nóng)村女生因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父母要求她輟學去打工。同樣是適齡學生輟學,如何評價案例中輟學學生的行為及其父母的行為?不同個案的設計和問題切入點,引發(fā)的思考、思辨的角度不同,可以從不同層面促使學生將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與教材法理知識聯(lián)系起來,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或與其他小組進行激辯,不斷加深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在探討、分享、交流中不斷反思,通過師生、生生經(jīng)驗的沖突等促進法律經(jīng)驗的積累,從而提升法律素養(yǎng)。
2.法治教育實踐的活動化——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提升法律素養(yǎng)。為使教材不再成為學生用來記誦、應對考試的工具,《道德與法治》教材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普遍喜愛的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體驗、反思與分享中展開思維和情感體驗過程,從而涵養(yǎng)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為此,在具體法治教育中,教師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思路進行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經(jīng)驗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進行法律判斷和價值選擇—體驗法治成長—進行行為能力及方法指導。如在進行人身權利相關內容教學時,可以設計情景體驗活動,讓學生根據(jù)不同選擇進行小品表演:甲同學與乙同學因口角產(chǎn)生矛盾,甲同學被乙同學推倒,甲同學找到同班好朋友丙,想要丙幫忙毆打乙同學。如果你是丙同學,你怎么辦?讓學生根據(jù)丙的選擇進行情景表演,是為朋友“兩肋插刀”還是不參與并勸阻?同時設計兩個思考問題:兩種不同選擇導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校園欺凌事件?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是選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二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小品呈現(xiàn)出來,具有真實性,容易引發(fā)學生共鳴;三是由個案延伸到校園欺凌事件,讓學生主動思考引發(fā)校園欺凌事件的根源往往是學生之間很小的矛盾,同伴之間講哥兒們義氣或同齡學生結成小團體后容易滋長欺負弱小的心理,導致欺凌事件發(fā)生。學生觀摩小品后,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具體活動情景中通過思考、體驗、感悟、提升,不斷增強行為價值觀的選擇與法律判斷,知道不能輕易觸碰法律的底線,從而樹立知法、守法意識。
3.法治教育體驗的社會化——讓學生與社會規(guī)則接軌。法治教育的一個理念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現(xiàn)代公民意識,所以法治教育不能僅定位在校園,還要與社會的一些具體規(guī)則結合起來,讓學生與社會規(guī)則接軌。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交通規(guī)則意識時,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一是在課堂上通過教學一體機直觀呈現(xiàn)交通信號,告知學生其所代表的含義;二是布置課外作業(yè)讓學生調查并拍攝相關交通標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馬路上實地進行交通標志的識別和講解;三是邀請交警給學生上交通規(guī)則課,告知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原因、意義,最關鍵的是告知學生應該如何遵守交通規(guī)則以及違反交通規(guī)則可能會帶來的后果。法治教育體驗的社會化,可以讓廣大中小學生從小受到良好的交通規(guī)則教育,繼而內化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提升學生品德、法律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法律素養(yǎng)單純依靠考試是評價不出來的,考試只能證明一個人對某些法律知識能否理解掌握,對某些行為能夠作出是否違法或應該如何的評判,卻不能評價一個人是否已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治理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思想品德學科不采取考試評價制度,則有可能出現(xiàn)學科教學、學生學習邊緣化的情況,不說品德、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可能連最基本的法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都不能達成。當前,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罚ㄒ韵潞喎Q《意見》)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提升學生品德、法律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首先是考試評價。通過考試評價主要考查學生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通過考試試題的設計,創(chuàng)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掌握最起碼的法律行為判斷,明確哪些行為該為哪些不該為,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守法意識。
2.其次是綜合素質評價。《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J健W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考的必備條件,為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評價拓展了新思路。初中階段可以將法律素養(yǎng)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中,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誠信意識、守法意識,對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降等級處理,嚴重違法校紀校規(guī)甚至已經(jīng)違反法律、發(fā)展到校園欺凌事件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予以不合格處理。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制度,讓學生意識到違紀、違法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有可能影響甚至失去就讀高一級學校的機會,嚴重的還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以此促使學生牢固樹立守法意識,將法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法治理念,促進學生法制觀念及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解決當前發(fā)生在校園的欺凌現(xiàn)象,提高青少年的整體法律素養(yǎng)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全方位協(xié)同作戰(zhàn)。而要提高學校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門學科教學就能夠解決的。思想品德學科作為承擔學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學科,要充分利用新改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挖掘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內涵,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使學生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真正學到法律知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并內化為自身的法治價值觀念,真正成為具備一定法律素養(yǎng)的知法守法公民。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