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摘要:對人性的認識和理解由始至終都是內化于制度的設計、實施以及管理當中。人作為管理的對象,只有對其作出充分地認識和理解,才能夠有效地進行管理。對人性的認識始終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最終決定了管理制度的導向和內容在設計上的差異。
關鍵詞:學校管理;制度設計;人性論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007-02
一、關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一)“性善性惡”論與對教師和學生的不信任
1.“性善論”與學校管理制度設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敝袊缫褜⑷诵员旧谱鳛榛镜膬r值判斷。以“性善論”為基礎制定出的學校管理制度,通常是倡導性的語言,并非禁止性的語言。例如:“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毕襁@一類的語言就是激勵性、倡導性的語言。以“性善論”為價值導向的制度設計者通常會設計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們深信人性本善,通過激勵一定能夠達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性惡論”與學校管理制度設計。在西方諸多宗教、哲學等著作中,普遍認為人性本惡。想要改變這一切,就要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去贖罪。以“性惡論”為基礎制定出的學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禁止性的語言,并非激勵性的語言,諸如“不歧視、不諷刺、不變相體罰學生”等之類的語言,均是禁止性的語言。以“性惡論”為價值導向的制度設計者通常會制定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們認為人性本惡,需要通過一定的制約機制去實現(xiàn)相應的有效管理。
3.“性善性惡”(“非善非惡”)論與學校管理制度設計。在人性論的爭辯中,還存在“性善性惡”論和“非善非惡”論的觀點。以“性善性惡”(“非善非惡”)論為基礎制定出的學校管理制度,通常既包含激勵性的語言,又包含禁止性的語言。例如,“努力學習、認真思考、考試不作弊”等。以此為價值導向的制度設計者認為,教育對于像白板一樣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既要激勵也要約束,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管理。
然而,現(xiàn)在的學校管理制度通常會以人性本惡為價值導向,假設我們的學生和教師會偷懶?;诖耍瑢W校的管理制度總是限制學生和教師的行為。這樣有它的合理之處,然而,學校的管理制度能夠在“不準做”什么的基礎上再規(guī)定“最好做”什么,這樣的管理制度就會更加趨于完善。
(二)“需要層次論”與教師的職業(yè)倦怠
對于人性的認識,不僅可以從性善與性惡的角度進行解讀,也可以從人性的本質與行為表現(xiàn)的角度進行解讀。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內在的,需要決定行為動機,行為動機決定行為。所以,人的行為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
以需要層次論為基礎制定的學校管理制度,目的是激勵教職員工更加有動力地追求自身專業(yè)發(fā)展。譬如“教職員工評聘分開制度”,即“高評低聘、低評高聘”制度等。然而,當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完成了職稱等級的評定,就會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現(xiàn)象。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嚴重阻礙了學校的發(fā)展、學生學業(yè)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要以需要層次理論為價值導向設計學校管理制度,充分激勵教師在其職業(yè)生涯的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需要,始終保持自身專業(yè)的活力。
(三)“有限理性”論與對教師個人利益的忽視
“有限理性”是經濟學家首先提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人具備理性的特質。第二,人的這種理性是有限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制度的約束和規(guī)范,否則他人和自身的利益都會受到侵犯。以“有限理性”論的價值導向來看學校中的學生和教師,其實他們也在追逐著個人的利益,選擇著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這些是教師和學生作為普通人的共通特征,如果忽視這些特征,那么就會降低其滿意度。傳統(tǒng)意義上對教師的管理制度,過于突出教師的奉獻精神,忽視教師的個人利益。在這里并不是說教師的德行不重要,而是在設計學校管理制度的同時,不能弱化教師對合理的個人利益的追求,要使學校的管理制度能夠充分體現(xiàn)人性化的特征。
綜上所述,基于對人性的不同觀點,決定了學校管理制度在內容和功能上的差異性。學校的管理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在他們身上既存在人類的共同特征,也存在著其自身的獨特性,對他們獨特性的進一步研究,是設計學校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據。
二、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獨特性分析
(一)教師的性善性
“教者必以正”,“師者,人之模范也”,這些觀點均是我國古代先賢們提出的,沿用至今。首先,教師這一職業(yè)具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特性,這就要求老師要具有比其他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更高的道德水準。其次,教育作為與社會倫理道德緊密聯(lián)系的工作,那么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工作者就會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社會道德的代言人。教師的行為要具有表率和楷模性,人格和情操要高于普通民眾,只有這樣才具備作為教師的資格。
(二)需求的“雙峰性”
教師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方面。教師作為普通人,也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希望過著衣食無憂、令人贊許的生活;同時,教師的價值也是要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并將人類文明傳承下去,所以教師在工作中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因此,教師對物質與對精神的需求呈“雙峰”性表現(xiàn)出來。
(三)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越性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其所有舉行的活動、教師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促進學生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目的。努力把握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根據學生在個性、氣質、學習方式、活動與交往方式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差異性啟發(fā)并誘導出來。因此,在校期間,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
(四)個人利益的“法”“理”性
一般而言,教師和學生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是以法律為前提,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愿意以法律為后盾,以事實為準繩。他們具備“有限理性”的特征,其各方面的需求能夠自覺以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為要求,進行一些取舍,成為他人的表率。因此,無論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有多復雜,其身份特性和職業(yè)特點決定了他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要遵守實現(xiàn)利益途徑的合理合法性。
三、人性論視閾下的學校管理制度設計
(一)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與“抑惡揚善”
人性中善與惡并存。學校制定管理制度也是為了發(fā)揮“抑惡揚善”的功能。如此,學校管理制度不僅要告知被管理者不能做什么,也要告知能夠做什么。例如:“不歧視、不諷刺學生;熱愛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敝T如此類的學校管理制度,它的前半句是禁止性的語句,告訴教師不能做的事情;后半句則是激勵和引導性的語言,告訴教師可以做的事情。唯有制定這樣的學校管理制度,才能夠對被管理者的言與行起到有效的“抑惡揚善”功能。
(二)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與師生利益的維護
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定并表現(xiàn)出某種利益關系和格局。人們精神和物質上利益能否實現(xiàn),均要憑借和依賴管理制度。因此,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要維護師生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合理利益,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制定學校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該把教師合理追求物質需要作為合乎情理的事情。教師對物質和精神利益的追求與學生發(fā)展、學校發(fā)展息息相關。所以,學校管理制度的設計應充分維護好師生合理利益的追求。
(三)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與師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保障
由需要層次理論可知,人的行為表現(xiàn)取決于自身的需要。學校利用一定的物質激勵和教師職務、職稱的晉升和評審對教師的激勵,僅存在短期是效果。因此,學校需要通過制定合適的管理制度,將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與學生的成長、認可、尊重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只有從這個角度考慮才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激發(fā)教師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從而保障師生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四)關注人性復雜性與制度有限性的關系
通常情況下,制度是對已發(fā)生事情處理方式的規(guī)定,以及對可能發(fā)生還未發(fā)生事情處理方式的規(guī)定。因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特征。再者,人性的復雜性決定了現(xiàn)實生活的繁雜多樣,有限的制度并不能完全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和規(guī)范。此時,就需要依靠人們自身的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來解決問題。所以,一方面,學校管理者盡可能地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盡可能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人們的道德素養(yǎng),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以道德的力量引導和規(guī)范師生員工的思與行。
參考文獻:
[1]郭夏娟,應杭.卑賤與我無緣——倫理學精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34.
[2]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88.
[3]王榮德.現(xiàn)代教師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邱偉.教師的道德與教師的利益[J].教育評論,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