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不同的課內(nèi)外的語文實踐中體會語文語言的精準,挖掘語文文字背后的教學價值就成為有效語文課堂的必要條件。
一、挖教材“亮點”
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既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體現(xiàn),也是語文教育自身的重要內(nèi)涵。
課文《棉鞋里的陽光》所傳達出來的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過程中人物的動作、對話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對于入學近一年的低段孩子,他們能夠理解到“陽光”的本意,但透過文章,體會文章主人公“小峰”的孝順,讓孩子得出熱愛家庭生活的感悟卻實屬不易。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談話導入課題,并復習一年級上冊所學課文《陽光》,讓學生在低段開始培養(yǎng)知識點前后連貫的意識,引發(fā)他們學習和探究新課的興趣。進而把教學重點定為:理解感悟。我們在陽臺上、教室里都見過陽光,那么,陽光怎么會跑到棉鞋里面呢?問題的涉入,讓學生在讀文、聯(lián)系實際探究中逐步理解課題“棉花里的陽光”的深刻含義,積累語言。如此引導,我們便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抓“生字新詞”
小學階段,教師要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特點,在字詞教學中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字詞的積極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中“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考慮到疊詞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方面作用的知識點。疊詞是將相同音節(jié)重疊起來使用以加強描寫效果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使描寫對象更形象,增加了語言感染力。文中疊詞的使用,形象具體地突出了“船”“月兒”“星星”“藍天”的特征,語言極具節(jié)奏感,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介于這是低段學習,教學中可以預設比較“彎的月兒”和“彎彎的月兒”,留給學生朗讀對比的時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體驗疊詞使用所體現(xiàn)出來的美感即可,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學生去關注詞語的變化,為今后學習詞的結構打好基礎。
三、借“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在了解課文、品味語言、理解情感上都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善于發(fā)現(xiàn),巧妙借助標點符號,不但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甚至可以達到文本深處的思想內(nèi)心,給學生文字以外的驚喜。
《全神貫注》描寫主人公羅丹修改女塑像時,生動地寫道:羅丹自己端詳了一陣,卻皺著眉頭,說:“啊!不,還有毛病……左邊偏了點兒,臉上……對不起,請等一等?!睂τ谒哪昙壍膶W生來說,抓住作者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的重要語句,感悟人物形象非常重要。句中一個“!”兩個“……”,把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借助這幾個標點作為教學突破口,深入品讀文本,打通學生與課文對話的通道,自然生成了感嘆號及省略號的知識點,進而感悟人物全神貫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無形中了解到標點符號在人物刻畫、表達感情方面的特殊運用。
四、留“空白點”,讓思緒“飛”
語文教學“留白”藝術,是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技巧的移植與借鑒。教師在課堂教授中如能找到這樣的“空白點”,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建立起學生與作品間溝通的橋梁,將是學生語言和思維訓練的良好“契機”。
在王崧舟先生執(zhí)教的《魚游到了紙上》公開課上,文段“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笔且惶幭鄬Τ橄蟮氖÷耘c留白:聾啞青年還畫了金魚的哪些動態(tài)?王老師讓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說話訓練補充: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巧妙地將抽象變具體,豐富“游”的表象。在孩子們補充出金魚“甩尾轉(zhuǎn)身”“吐泡泡”等具體動態(tài)時,王老師順水推舟,放長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線程,引發(fā)對“畫這些動作不需要先觀察”的思考,讓孩子們由衷得出“魚游到了紙上”是因為“魚先游到了心里”的結論,后續(xù)的學習也便水到渠成。
五、挑“矛盾沖突”
“矛盾沖突”主要指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課堂情境中的“不和諧因素”,設置學習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也往往收獲課堂別樣的精彩。五年級上冊《我的“長生果”》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以文為本,讀中思考。作者寫道:“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苯M織學生對“‘快樂和‘懼怕矛盾嗎?”這一有價值的閱讀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共同得出:兩詞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解讀人物的“心靈密碼”,透露出“我”復雜,難以言說的竊讀感受。(作者單位:江西省奉新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