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湘
摘 要:《全日制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草稿)》中指出:要正確把握聾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其中特別強調觀察、體驗、操作是聾生獲得外部信息、提升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必要借助學生的視覺優(yōu)勢,因勢利導進行語文“描繪”,將圖畫與抽象的文字高效結合起來,在充分理解、記憶課文的基礎上習得“語言”、累積“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聽力障礙學生;語文學習;語言
聾校的教育對象是聽力障礙學生,他們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有聲語言發(fā)展滯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幫助聽力障礙學生充分理解、記憶課文,自然習得豐富的“語言”,有效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呢?作為聾校語文教師,我們需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描繪語文,習得“語言”,讓學生由模仿到超越,充分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拿起畫筆描繪語文, 圖文對照,習得“語言”
聾校語文課文中每冊均有看圖學文,教師根據課文難度可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或者是課后檢測中,用鉛筆或畫筆在作業(yè)本上一邊讀課文,一邊畫出相關景物,再根據描繪的圖畫用課文語言或自己的語言描述課文內容,其作用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1)在畫的布局中習得語言。如《三味書屋》一文中,首先要求學生畫出三味書屋的樣子,然后根據畫的布局,背誦出課文第二自然段,最后再仿照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內容,從而習得書面語言。
(2)在細節(jié)描繪中習得語言。如在課文《爺爺》的預習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先畫出“爺爺”的樣子,借此引導學生開始琢磨畫中“爺爺”的外貌特點,在學完之后,再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再畫“爺爺”,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爺爺”的慈祥、能干,以及對老人家深深的熱愛之情。再如《荷花》一文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可讓學生根據這些句子的描寫,嘗試用線條勾勒出荷葉和荷花的形狀,及“我”的樣子,以幫助學生自然習得語言。
(3)在畫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如《雨中》一文,可以請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的一位年輕的姑娘用三輪車運蘋果的先后過程的圖畫,就可將錯綜復雜的文字描述轉換成直觀的視覺形象,使聾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
二、借助信息技術描繪語文,習得“語言”
當語文課文內容中出現了一些比較難畫出來的事物,或者是要分先后順序依次展開的事物,或者是出現了動態(tài)的事物時,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這些事物一一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那些相對陌生、抽象、復雜的事物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進而習得語言。
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讓學生一邊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一邊在電腦、一體機上畫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以及青蛙媽媽的模樣,并適當加以著色。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主動跟著課文描繪去習得“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等這樣生動、逼真的語言。
三、依靠表演描繪課文,習得“語言”
聾校語文課文中有一些是節(jié)選自小說、戲劇的作品,里面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真實而具體的活動場景??梢宰寣W生通過小品、啞劇、角色扮演和人物靜態(tài)模仿等來表現課文中重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親身體會課文所要表達、表現的主題思想等。如《孔乙己》一文,找學生扮演孔乙己,一方面加深對人物外貌描寫語言的方法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模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
聽力障礙學生雖然與正常學生在感覺、認知、理解等方面有差距,但是其智力發(fā)展水平無異于正常兒童。聽力障礙學生的形象記憶、動作記憶和情緒記憶與正常兒童無明顯差別,甚至還優(yōu)于正常兒童。充分利用他們的視覺優(yōu)勢,大膽進行語文“描繪”,讓學生在語文描繪中逐步習得“語言”,切實提高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季佩玉,李宏泰.聾校語文教學200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