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重慶三峽學院 王華輝
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路徑研究
——基于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視角
重慶市重慶三峽學院 王華輝
隨著全球化熱潮的席卷,英語不再作為一門簡單的溝通語言,而是逐漸演變?yōu)閲H通用語,在不同民族間交流發(fā)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由知識的教學,逐漸過渡到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亟待提高。如何理解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如何形成有效的有新含義的跨文化交際。本文將從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定義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解讀跨文化能力,最后通過教學標準、教學實踐、教學資源三個方面闡述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路徑。
跨文化交際能力;高中英語教學;主要路徑
英語不僅在本族語和非本族語之間使用,更多的是在非本族語之間的交流使用(陳新仁,李民2015)。“傳統(tǒng)英語作為單語模式逐漸轉向多語及多元文化相融與并存的復合模式,并成為當代英語使用語境的一種新常態(tài)”(冉永平,楊青 2015)。如何看待作為通用語的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高中英語教學中該如何形成具有新意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本文需解決的問題。
外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者使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換而言之,英語正作為世界通用語連接你我他。因此,非本族語學習者的英語學習發(fā)生著連續(xù)的深刻變化。若只把英語看作簡單的交流工具,不加入英語本族語的語言、語用、文化規(guī)范,此類語言即是作為世界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的英語,以英語為母語者便不復存在(高一虹 2015)。交流雙方就由先前的外語背景下的不平等關系,轉向平等關系。從交際目標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所行使的目的重在實施某種行為,而非簡單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從交際內(nèi)容角度分析,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前提下,跨文化交際者不僅需要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英語使用者的不同文化,同時也要向其輸出本土的優(yōu)秀文化,基于目前英語新趨勢發(fā)展,“用英語傳播本國文化是當務之急”(文秋芳 2016)。
如何定義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例如,Lanigan(1989)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文化交際過程中,跨文化交際者使用恰當?shù)募记?、知識以及動機,同時這些因素之間又存在恰當?shù)年P聯(lián)。Bennett&Allen(1999)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三層含義:超越民族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夠欣賞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夠在一個或者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恰當表現(xiàn)的能力。從廣義理解,Spitzberg(2000)則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者在采用有效且恰當?shù)姆绞脚c來自其他文化的人開展交際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知識、動機和技巧。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交際者能夠在具有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進行得體的語言以及非語言的互動的能力。
基于上述形勢下的跨文化交際特點,筆者認為ELF視角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提倡合作、共贏、平等的文化態(tài)度,提高學生文化接納、包容分辨的能力,進而有效的表達本土文化。
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前提下,交流者應該秉承平等、寬容、共贏的文化態(tài)度。任何一方以自己文化為中心,藐視對方文化,都會使交流對象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不受重視,同時嚴重的會造成文化侵略,致使交流雙方產(chǎn)生交際距離。因此,交際者應該堅持民族文化的平等性,消除偏見和歧視,在交際發(fā)生誤會時,盡量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為最終的交際目的努力。
從交際的目的來說,基于通用語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主要是為了實踐某種行為,而不是簡單地了解英語國家的表層文化。新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從簡單的文化了解,逐步過渡到具有明確的目標的實施過程。曾經(jīng)的跨文化交際是為了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等,進而認識西方文化。然而在新形勢下的跨文化交際,交際者往往都帶著明確的目標,整個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需要準確表達出自己需要傳達的意義,篩選出自己需要的內(nèi)容。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表達是否符合本族語者的語言規(guī)范就不再重要。
在以英語為世界通用語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意味著文化對比、反思能力??缥幕浑H能力從根本上講,是超越本土化的局限,從更深層次上理解認識他國文化,并借此提高對本國文化額理解,從而讓自己置身于更廣闊的文化系統(tǒng)之中,突破交際障礙和交際失誤,實現(xiàn)作為個體之間的交流。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不僅需要觀察不同文化者的行為范式和實踐準則,同時也需要進行反思,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雷區(qū)”。
在ELF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認定決定教師教學的實施方向。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從英語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傾斜到文化知識層面,重點是對比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差別,形成文化的辨識能力以及母語文化的表達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的理解輸出和外語文化的選擇吸收,是相輔相成的。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語言規(guī)范的選取對教學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學術界,對于選取哪一種英語語言規(guī)范作為教學參照標準,一直存在爭議。筆者結合高中教學內(nèi)容分析得出,英語應該采用以本族語為標準的國際通用語,即將本土化特征納入標準對比中,進行教學。
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背景下,教學資料的選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高中課本文化內(nèi)容設計比較廣泛,但主要選取的文化對象屬于英語本族語國家,無法滿足世界通用語的教學需求。因此,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目的的選取教學內(nèi)容,以及輔助跨文化教學的材料。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結合教材中心,選取恰當?shù)谋咀逭Z文化內(nèi)容,同時也應滲入本國文化。通過各種方法對比介紹,讓學生了解多樣的英語文化以及本國文化。以此,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辨識能力和文化的包容能力。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ELF背景下的教學實踐主要從課堂的組織和對學生的評價兩個方面進行改革。課堂組織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面對面的互動,對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在新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注重課堂組織中的體驗式教學,采用多元英語文化輸入,播放跨文化語境下的交際活動視頻,包括各種英語口音,多開展沉浸式教學,讓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有最直觀的體驗和認知,以激發(fā)對不同外語文化的興趣和辨別,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同時,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與之相關的課外跨文化交際任務,且交際任務需設計有不同國別的跨文化交際者參與的交際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半虛擬的跨文化交際中,切身感受整個過程,最終提高其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對不同文化的磋商能力。
對學生的評價同樣面臨改革。對于高中生,則優(yōu)先考慮學生對英語表達的有效性、流利性以及得體性的程度,同時兼顧發(fā)音是否接近本族語者。對于學生的評價建議主要采取形成性評價,因為在整個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一直是動態(tài)的,評價也應時刻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形成性評價有助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不足,并及時完善教學方法。
陳新仁,李民. 2015.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失誤新解[J]. 外語與外語教學(2):7-12.
高一虹. 2015. 英語通用語”的理念發(fā)展與現(xiàn)實啟示[J]. 中國外語(5):1/9-10.
文秋芳. 2016. 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重新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1-7.
楊華,文秋芳. 2013. 課堂即時形成性評估研究述評:思考與建議[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