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讀《民族音樂學》有感
燕卓毓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民族音樂學最初被稱為比較音樂學,其研究對象包括從所謂未開化的人一直到文化民族的人類一切文化層的傳統(tǒng)音樂和樂器。因此,這門學科研究一切種族的、民族的音樂,研究所有類別的非西洋藝術音樂。西洋的藝術音樂以及通俗音樂不包括在這個領域內。
我們自己對于音樂文化,對于還是很年輕的學科民族音樂學的重要性,直到今天還沒有充分的理解。西洋人對于所有異國情調的音樂,其中包括它最高級的藝術形式,都認為不過是低劣的、未開化的表現(xiàn)而已?;蛘哒J為是音樂的一種蛻化。結果,他們不十分理解西洋音樂其實是以古老的形式為基礎,而這種古老的形式與今日能見到的歐洲和“歐化的”美國之外的形式相同,或至少是能與之相匹敵的??傊總€民族均具有各自的音樂表現(xiàn)方式。最初接觸這種特有的風格時,對于不同的民族種族來說,聽了后會感到奇異。民族和種族的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不但受該民族特有的精神結構的制約,而且也受到生理的制約。從這種情況所產(chǎn)生的各式各樣的問題,特別構成了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領域。海恩尼茲在《音樂學和民族學》中,把這個原理做了如下系統(tǒng)的論述:
“如果不把音樂的形式視為與心理生理學運動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有條件的轉換,那么就不可能存在立足于事實的音樂學。而且,這個運動作用是在與生物力學的有機機能相關聯(lián)的體系中,無條件的找到其平衡的?!痹诤商m,上面的意思用更簡明的語言來表現(xiàn);“各種鳥從它的叫聲可以辨別出來”。
民族音樂學就其實際效用來說,它的主要探討范圍包括有三類音樂。首先,就民族音樂學的實際發(fā)展過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來說,或許應該認為是那種有關無文字社會的音樂的研究。所謂“無文字社會”是指現(xiàn)存的、尚未發(fā)展出一套可閱讀和書寫的文字體系的社會,這類社會通常具有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這個說法曾遭到薩克斯等一些其他學者們的反對。他們認為,“識字”與“文盲”兩個詞,并不足以說明各種形態(tài)的文化間的主要區(qū)別。如今世界上屬于“無文字”這個范疇的人種有;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大洋洲人,澳洲土著以及分布在亞洲各地的許多部落民族;這些人種的文化經(jīng)常被稱為“原始的”文化。事實上,這個稱謂并不恰當,因為這個詞含有這些文化與人類歷史的早期文化相近的意思。但就這些文化的實質而,我們并不能證明這種引申的說法是正確的?!霸嫉摹边@個詞還暗示著“簡單的”意思。這種說法也常顯得不夠精確。因為,上述那種文化,有些已具有相當復雜的社會組織,相當繁復的禮儀和藝術,以及復雜的音樂風格和音樂的習俗。而且,在當今的“無文字”社會中,那些精通英語的當?shù)厝耸康臄?shù)量仍在不斷增加,他們絕不甘愿被稱為“原始的”人。因而,這種字眼在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的文獻中已逐漸消失。有學者曾用過“前文字”這個術語。筆者認為,這個詞又含有它似乎必然會逐漸向“有文字的”階段進化的意思,而事實上這種必然性也是無法看出的。還有人用過“部落的” 一詞,看來也難以用得恰當。因為“部落”一詞的意思似指大部分(而非全部)無文字文化必定都具有某種特殊形態(tài)的社會和政治結構??墒聦嵣?,一個文化即使沒有部落組織,只要它缺乏文字系統(tǒng),那么這種文化的音樂傳統(tǒng)仍然應該作為民族音樂學者研究的對象。由于上述之種種困難,“無文字”這個術語,與“部落的”、“原始的”等等用語相比較,雖然有些冗長和不夠生動,但筆者認為,它仍不失為是最能被用來表述那些與民族音樂學研究最有關聯(lián)的那一部分文化。
民族音樂學探討的第二類音樂通常包括:亞洲及非洲北部高文化中的種種音樂,即中國、日本、爪哇、巴厘島、西南亞、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語系諸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都經(jīng)歷過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它們在許多層面上又與西方文明的音樂相似。例如有相當復雜的音樂風格、有職業(yè)性的音樂家以及某種發(fā)展程度的音樂理論和記譜法等。這些文化中歷經(jīng)了數(shù)世紀遺留下來的種種音樂論述和樂曲,足以供音樂史家們如同研究西洋音樂史―樣,作為客觀研究的對象。事實上,這些音樂文 化均并未使用過與西洋音樂史上同樣復雜和明確的記譜法;而且,在這些地區(qū)或國家中(甚至在其城市中),人們在學習音樂時,至今大多局限于用口述的方式來記憶或傳承這方面的知識鑒于這種特色,筆者覺得又難以把“無文字”社會的與東方高度發(fā)展的音樂文化加以截然的區(qū)分。孔斯特稱后者為“口述的”音樂文化。然而在未曾對以上這兩種音樂文化加以詳細區(qū)分的民族音樂學文獻里,凡提到這些分布極廣的亞洲文化時,都統(tǒng)稱為“東方的”文化。
第三類是民俗音樂。這是一個尚未被民族音樂學家公認的范疇。它或可定義為:在上述亞洲高級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以口述方式來傳承的音樂。由此可知,不只西方文明有民俗音樂,亞洲國家中的日本、中國等等也有民俗音樂。不過在這―方面,有關西方文明的民俗音樂的研究至今所占的比重仍然較大通常認為民俗音樂與無文字社會的音樂,區(qū)別在于:前者的地理環(huán)境附近往往存在著某種經(jīng)歷過相當程度發(fā)展的音樂文化與它有過交流,并深受這種高文化的影響;而后者則沒有這種環(huán)境和影響。
民族音樂學同時也為人類學的研究提供有用的音樂知識。音樂可以說是人類文化中寥寥可數(shù)的機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在我們知道的人種中,幾乎沒有一種人不具有某種形態(tài)的音樂;無論世界各文化中的音樂風格如何不同和繁復多樣,人類音樂學行為許多同根性、同源性的事實,已使所有人種對于音樂本身這一問題的認同成為可能。因此,如果說人類學家應當通曉某種個別的文化,那 他就必須去認識一些有關人類音樂行為方面的知識。尤其當音樂在他所要研究的這種文化的宇宙觀、哲學及禮儀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時,這種情況就更為普遍了。
[1]B.內特爾,龍君輯譯《什么叫民族音樂學》
[2]J.孔斯特,袁敬芳、俞人豪譯 《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