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生
【摘要】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幼兒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可謂各出奇招,在許多案例中不乏正強化理論。本文主要論述正強化以及正強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 正強化 良好行為習慣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3-051-02
習慣是人出生后的第二天性,而3到6歲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敏感時期。幼兒園的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以及保育工作中格外地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特別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夏洛特·梅森曾說,每個人的生活是否合理、是否舒適,都依靠群體的風俗習慣,一半是身體習慣,一半是道德習慣。兒童只能消極地接受這些習慣,他很少去形成自己的習慣,而他的大腦卻接受了他觀察到的周圍的印象,這些印象形成了他最強烈、最持久的習慣。在梅森這段話當中,幼兒的的習慣的形成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而這種適應當中不乏有父母與教師的干預,而父母與教師的干預會涉及到正強化、消退等理論的應用。
一、關于正強化理論
在斯金納看來,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屬于操作性行為,行為的習得離不開強化。教師和父母親可以利用強化來協(xié)調和控制幼兒的行為從而達到塑造良好行為的目的。當幼兒出現(xiàn)一個行為后,不管承認進行的是贊揚還是批評,都會對這一性行為起到一個強化作用。如果幼兒表現(xiàn)出不良行為。如無端哭鬧或者亂發(fā)脾氣,我們都可以采取“冷處理”,即暫時對他不予以理睬,讓他知道這一行為不會得到注意。那么,幼兒的這種行為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逐步消退。幼兒的良好行為的塑造是強化是密切相關的。行為主義認為,所謂教育,其實質就是塑造行為的結果,強化是塑造和調整兒童行為的基礎之一,也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社會行為的方法。行為造就結果,一旦這種行為促成的結果是可以讓幼兒愉悅的話,那么它的這種行為就會不斷增加,而父母和教師這兩個“催化劑”的角色適當使用“正強化”這一工具,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就離目標更進一步了。正強化是指在兒童出現(xiàn)適宜的行為即正確的行為時,給予兒童一個刺激即鼓勵。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孩,在父母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了父母讓他打掃衛(wèi)生的任務,在任務完成后,這一小孩即刻得到父母帶他去游樂場游玩的獎勵。為何“正強化”具有如此大的魔力。首先,正強化是塑造新行為的強力“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包括于微笑、口頭表揚、物質獎勵、擁抱等等我們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良好行為習慣地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地結果,我們在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正強化可以激發(fā)和維持幼兒的學習動機。就如,當一個三歲的幼兒在入園時,她主動和老師以及小朋友有問早時,此時,如果身旁的父母鼓勵孩子說諸如,“寶貝,你真是有禮貌的小天使?!睍r,這一幼兒在這種鼓勵中認識到原來和別人打招呼是能引起父母親贊揚和喜愛的事情,這一“事情”就會變成他下一次與別人打招呼的動力源。同時,也是他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的良好習慣的開始。其次,對于幼兒而言,正強化較負強化更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在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當中,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負強化是去掉一個刺激物,使得兒童出現(xiàn)良好的行為。比如,在家庭當中,爸爸本來已經(jīng)獎勵給他的寶貝一個汽車玩具,玩具車擺在客廳當中對顯眼的地方。中午,應該是寶貝午覺的時間,但寶貝卻在玩玩具車。此時,爸爸對著孩子說,你如果不睡覺,那么我就會沒收的你的玩具,不在請你玩玩具了。孩子聽到這話時,便會乖乖地去睡覺。此時,負強化和正強化所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即促進幼兒形成睡午覺的良好習慣。但是,這位爸爸在使用負強化時,用一些威脅性地語言,那在孩子的心理深處,他會感覺到會受傷,產生害怕、膽怯的心理。而將正強化引入,比如,這位爸爸說,如果你睡覺的話,那我會在你的玩具車上加上一只小紅旗等。那孩子就更愿意去信服爸爸,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二、家庭教育中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運用
夏洛特·梅森認為,訓練孩子形成良好地習慣是媽媽的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幼兒良好地生活習慣地養(yǎng)成離不開父母的教導。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當中重要的一個項目。在家庭教育中,不乏父母親使用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的案例。
案例1:梅梅是一個中班的小姑娘。在班上,她是一個十分乖巧的孩子。吃飯?zhí)貏e積極、愉快,飯量很大,并且餐盤中的食物小家伙都會吃得干干凈凈,不存在挑食。但是,一回到家中,梅梅便開始挑食,不吃瓜果蔬菜。梅梅家人可是愁暢。梅梅媽媽在經(jīng)過梅梅班主任的談話之后,梅梅媽媽得知,梅梅喜歡和小伙伴一塊吃飯。于是,梅梅媽媽便與梅梅商量,如果梅梅能夠在家不挑食,那爸爸媽媽就會邀請梅梅的同班同學到家里來玩。此后,梅梅不挑吃一樣蔬菜,媽媽便邀請她的一個同學(連同爸爸媽媽)來家里做客。慢慢地,梅梅挑食的毛病就漸漸變弱了。
在這個案例當中,梅梅母親的做法是一個典型的運用正強化這一工具對梅梅進行教育。在案例當中,梅梅不喜歡吃瓜果蔬菜,而梅梅的母親在班主任處了解到情況之后就做出利用正強化方式,即邀請同伴及其家人來家里做客。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案例中,梅梅媽媽為了改掉梅梅挑吃的毛病,用邀請同伴及其家人來家里做客作為刺激物(強化物),從而增強梅梅吃瓜果蔬菜的行為,這是十分可取的。當然,強化物的種類很多,她還可以包括梅梅喜歡的事物、喜歡吃的事物、喜歡的贊揚語等等。這些都是可取的。梅梅的媽媽在這一事情中,充分了解梅梅所思所想,并且能夠根據(jù)梅梅的想法而設定的強化物是我們在日后利用正強化時可借鑒的。有些家長在設置強化物時不分輕重,一味的追求“速達”目標。長期以往,正強化在運用的過程中會失效。
案例2:小嘉敏從幼兒園回到家中總喜歡把鞋子一脫一甩,就直接在坐在地上玩耍。但是久而久之,小嘉敏爸爸變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習慣。為此,小嘉敏爸爸帶著小嘉敏回到家中時,當發(fā)現(xiàn)孩子將自己鞋子擺放整齊了,爸爸便會在小嘉敏的床頭貼上一個大大的五星標志。慢慢地,小嘉敏每次回到家中都會自覺的將自己的鞋子擺放整齊。
在案例當中小嘉敏爸爸將“五星標志”作為強化物(刺激)來增加小嘉敏擺放好自己鞋子的行為發(fā)生概率。小嘉敏爸爸的這種正強化方式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每一次小嘉敏得到一次五星標志,他就能夠獲得一次成功。這也是正強化帶來的擦邊利益。
三、幼兒園教育中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的運用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jīng)指出,小孩子是喜歡獎勵,不喜歡抑阻。愈獎勵他,他愈喜歡學習;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歡學習。愈喜歡學習,經(jīng)驗愈來愈豐富,學習的能力發(fā)展愈大,所學習的事就愈容易學會。學會的事情愈多,做事的自信心就愈強。陳鶴琴先生的獎勵實質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強化物,而且是有利的刺激。這同樣也告訴我們在幼兒教育中鼓勵使用正強化。這也與陳鶴群先生提出的刺激的學習原則相一致。
案例:樂樂是一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小男孩,這常常讓老師們頭疼不已,甚至是“惡言相向”。星期一時,樂樂來到幼兒園,向王老師和同學們問好之后,就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玩玩具了。老師一邊看著樂樂,一邊望著樂樂能夠乖巧一點。樂樂在桌面擺弄了好一陣子,終于將自己的“作品”完成了。樂樂興高采烈地將自己的“作品”伸向老師,說,“老師,你看我拼的機器人。”王老師看著樂樂舉在空中的“機器人”,表揚了樂樂,“樂樂,你拼的機器人真威武。”樂樂格外地開心。上午在進行區(qū)域活動時,老師在準備著桌子和并擺放著學具。樂樂一邊幫著撿老師落下的學具,一邊幫著請其他小朋友坐好。王老師看到樂樂的表現(xiàn),就立即表揚了他。上課時,樂樂很認真地跟著老師,并且積極地舉手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當樂樂回答完老師的問題之后,王老師立即給樂樂一個棒棒的大拇指。樂樂整天都樂開了花。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樂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不再像以前一樣頑皮搗蛋,而是一個棒棒的乖孩子。
四、小結
正強化的案例在幼兒教育中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正強化時需要抓住時機、把握行為對象、注重強化成效、注重正強化的使用次數(shù)。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塑造幼兒的良好行為,培育出祖國未來美麗健康的花朵。
[ 參 考 文 獻 ]
[1][英]夏洛特·梅森著,程紅梅,李春玲譯.家庭教育:0—9歲兒童訓練與培養(yǎng)方案[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3年,第69頁.
[2]陸愛萍.促進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五種強化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3]韋彥,龐麗娟.論強化在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中的作用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1(1).
[4][英]夏洛特·梅森著,程紅梅,李春玲譯.家庭教育:0—9歲兒童訓練與培養(yǎng)方案[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3年,第70頁.
[5]陳鶴琴著.家庭教育[M].武漢:長江出版?zhèn)髅?2013年,第18頁.
[6]馮夏婷主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M],2014年,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