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學)
如何應對學生中的“層級現(xiàn)象”
文_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學)
故事一:還能好好做朋友嗎?
小雨坐在對面的沙發(fā)上,持續(xù)不斷地表達著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擔憂,說到著急處有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小雨對學習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在最近的時間里她感到每況愈下,家人的期待也或多或少給她增添了無形的壓力。但事情不止于此。
在交流的過程中她有諸多抱怨,這些抱怨幾乎無一例外地指向了班里的一個同學:小舒。
小雨和小舒本是關系很好的朋友,在初一階段兩人成績相當。初二開始,小雨陷入了學習的停滯期,而小舒恰好相反,成績一直在緩步上升,兩人的差距也逐漸拉大。
一次月考,小舒甩了小雨五個名次,小舒很開心地表示:“這次考試你已經(jīng)趕不上我了,下次我的目標是考過排在我前一名的同學?!?/p>
漸漸地,小舒主動疏遠了小雨,轉而去親近班里成績更好的同學。
小雨認為,在這之前作為朋友的時間里,自己更像是小舒用于競爭和比較的對象,而不是知心的朋友。
故事二:
我成績好,所以我有權對你不友好
在很大程度上,學習成績上的競爭能夠影響兩人的友誼,因為它最易被察覺,最易喚起學生之間的比較。而兩個成績差異本就很大的同學,有時候會連相互尊重都很難維持。
小路是另一個學習遇到障礙的學生,但有一個成績好的同桌——這得益于班主任的安排,他將每一對座位上都分別安排一名優(yōu)生和一名差生,讓前者可以幫助后者。
但小路的同桌并不那么響應班主任的安排。當小路對某一個知識點感到困惑不解,找同桌尋求幫助時,會被對方一口回絕。
小路表示:這是班主任的安排,你成績比我好,我有問題問一問你,為什么不能給我說?
同桌表示:你自己上課不認真聽講,現(xiàn)在不會做題了就來問我,我為什么就要給你講?
小路和她的同桌都各自有一些性格上的弱點,而兩人又不能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相互包容和理解,從而讓這份矛盾升級。小路并沒有提高成績,而同桌也始終不肯講題。
此外,小路觀察到,只要是成績不算差的同學問問題,同桌都會耐心地講解,態(tài)度差別巨大。 一種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感覺油然而生。
故事三:
成績好,事事順;成績差,事事堵
人性皆有弱點,不論成績好壞,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小毛病,通常在一個班集體里,這些多種多樣的毛病都能因為集群效應被最大化的包容和吸收。
而“層級現(xiàn)象”出現(xiàn)后,學生反而會根據(jù)成績來縮小或放大他人的缺點。
小文在班里成績靠前,也一直是班主任信任的助手之一。但她的性格有些極端和沖動,對于令自己不滿意的事會毫無保留地表達出憤怒情緒,鮮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是個并不好相處的同學。大家私底下對小文的意見很大,但自始至終心照不宣,沒有公開表達出對她的討厭和不滿。
小敏性格內(nèi)向、害羞,在班里朋友很少。她成績很差,即便如此,小敏的虛榮心不允許自己承認失敗。當被老師或同學問及成績差的原因時,她總說自己沒有很用功。她要面子的心理很快被班里同學捕捉到了,一部分討厭小敏的同學則抓住這個缺點不放,開始奚落和嘲笑她,甚至鼓動全班同學一起奚落小敏。
兩個缺點同樣明顯的同學,由于成績的差異,在班里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對待。
在和學生溝通時,類似的情況其實屢見不鮮。
對于大多數(shù)中學生而言,周日上學、周末補課早已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在這樣高壓的生活氛圍下,一份好成績不僅能讓學生感到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還能帶來額外的成就感和優(yōu)越感;而在整個班集體當中,這樣的附加價值還會進一步促成學生在周圍人中間形成主導權和話語權。這類情況的累積自然而然催生了一種“層級現(xiàn)象”:班集體中成績好的人按照學習成就,人為地劃分班級成員。
比如上述三個故事中有意“劃分層級”的學生。
故事一中的小舒,她追求的價值是通過競爭來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性;故事二中的同桌,他追求的價值是打擊他人來樹立自己的權威性;故事三中的那部分同學,他們追求的價值是裁決他人、糾正其不良性格的公正性。
這種價值的追求往往是無意識的,其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外在的因素。如果沒有可競爭、可打擊、可裁決的對象,就很難獲得諸如優(yōu)越性、權威性、公正性等良好的感受。而在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的情況下,這種錯誤的價值追求方式會以精神養(yǎng)分的方式,長期留存在他們的言行中。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際關系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機制:投射性認同,即人們對他人的態(tài)度和言行往往是其個人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表現(xiàn),而他們也希望他人的言行能夠符合自己的這份價值觀。這一心理機制被普遍的使用在包括中學生人際關系的各種模式中。
三個故事中的人際關系模式基本屬于一方主動將個人意志強加在被動的另一方身上。
故事一中的小舒,她認為競爭取勝是中學生活的首要任務,并有意識地讓小雨明白他們處于對抗的同一層級,競爭比友誼更重要;她渴望在競爭中獲勝,且享受隨之而來的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
故事二中的同桌,無意識里便認為小路和他是屬于不同層次的人,作為更高層次的自己,有權以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較低層次的小路。
故事三中的幾個同學,面對小敏的死要面子,他們企圖通過奚落和嘲笑的方式讓她明白自己言行的虛偽,而這份虛偽是由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在價值判斷得來的。
一個班集體,不應當成為建立在學習成績好壞基礎上的“階層小社會”。在重視成績之余,老師和家長也應當放足夠多的心思在情感教育上。具體來說,幫助可以是:
引導學生正確地表達情緒:面對并不樂見的對象和事務,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而這些被壓抑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往往會通過扭曲變形的方式被表現(xiàn)出來,放在人際關系中,可能是對他人的極端不友善。老師和家長在觀察到不友善的現(xiàn)象時,應尋找合適時機,引導做出該行為的學生直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適當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繼而將個人的憤怒、討厭轉化為冷靜、客觀和理解,從而改變錯誤的言行。
引導矛盾雙方相互了解:人們只有認識、了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否則關心和責任心都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fā)去了解對方,這種了解也是無益的。
上述案例中,矛盾的雙方,即使是故事一中作為好友的小雨和小舒,也并不是真正彼此了解。因此,在矛盾產(chǎn)生后,老師應及時讓矛盾的兩方開展平靜的溝通,就矛盾事件說出各自的看法,并引導他們彼此換位思考,認識到對方言行背后的真實緣由,而不再一味地從自己的立場去評判對方。
讓學生從意識上成長: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指出,人們出現(xiàn)心理問題,常常與世界觀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故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涉及對其世界觀的糾正和調整。
“層級觀念”是在班集體的長期運行中慢慢產(chǎn)生的。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由于老師的信賴、同學的羨慕、學校的表彰而逐漸占據(jù)上風,他們的錯誤只會因為這一系列“光環(huán)”而被無限縮小;反觀成績差的學生,班級的拖油瓶、老師的頭痛對象、請家長的熟客,他們的錯誤則會隨之被無限放大。
對此,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彼此的關系應該建筑在尊重和幫助之上,這也是人作為社會動物得以發(fā)展和壯大的充分且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