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無主財產法律歸屬問題芻議

2017-04-11 07:53:28吳凌翔
關鍵詞:遺失物請求權物權法

吳凌翔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民商法研討】

無主財產法律歸屬問題芻議

吳凌翔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無主財產的法律歸屬問題,我國《民法通則》、《物權法》、尚未施行的《民法總則》等相關法律均未作相關規(guī)定。學界就無主財產的歸屬存有諸多爭議,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我國應當建立一套關于財產無主時歸屬的理論體系和法律規(guī)范體系,在將來頒布的《民法典》(物權編)中對無主財產的歸屬作出制度性安排,以消除社會財產的所有權不明確狀態(tài),減少民事主體間不必要的經濟紛爭,確保市場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物權法;無主財產;所有權;法律歸屬

無主財產,主要是指沒有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財產,主要包括下列情形: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財產所有人死亡,其遺產沒有合法繼承人且死者指定受遺贈人;沒有所有人的漂流物和沉沒品;拋棄物。無主財產的法律權屬問題,《民法通則》、《物權法》、尚未施行的《民法總則》等相關法律均未作出規(guī)定。在理論上,無主財產法律歸屬采二元主義,即無主動產實行先占制度,無主不動產收歸國有。[1]財產既可以是有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權利和利益。因此,財物和權利都屬于財產。學理上,財產可劃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兩類,動產又可以劃分為有形動產和無形動產。民事財產權從理論上看屬于無形動產。

一、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

對于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埋藏物,我國1986年《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第一項規(guī)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或物質獎勵。”隱藏物與埋藏物類似,有關埋藏物的規(guī)定同樣適用于隱藏物。2007年《物權法》的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百一十四條也做出類似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我國關于埋藏物和隱藏物的歸屬規(guī)定采取的是“國家取得所有權主義”,此立法例為早期的1964年《蘇俄民法典》和《民法通則》所采納,我國法律規(guī)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歸國家所有,成為我國國有資產來源之一。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只規(guī)定埋藏物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并沒有賦予發(fā)現(xiàn)人在特定情況下取得其發(fā)現(xiàn)的埋藏物所有權的權利。對此,學界存在較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這顯然拔高和夸大了現(xiàn)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過高地估價了人的自覺性,并由此對人的行為提出了統(tǒng)一的不恰當?shù)囊?,事實上,在現(xiàn)有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所有發(fā)現(xiàn)埋藏物的人,在埋藏物之價值即使非常低廉時也應上繳國家,顯然是脫離實際的,也是不必要的。[2]而與之相對應的,“發(fā)現(xiàn)人有限取得埋藏物所有權主義”立法例,則為羅馬法以來近代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民法,如法、德、日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所采納。該立法例與近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覺悟層次相匹配,并且考量了經濟社會下人對利益的追求,相比“國家取得埋藏物所有權主義”,“發(fā)現(xiàn)人有限取得埋藏物所有權主義”立法例更加適宜和合理。未來我國《民法典》(物權編)對于埋藏物應采“發(fā)現(xiàn)人有限取得所有權主義”的立法例。即,國家僅在發(fā)現(xiàn)的埋藏物屬于應保護的文物范圍的場合才能取得國家所有權,此時埋藏物(文物)也屬于國有資產,其他埋藏物由發(fā)現(xiàn)人完全取得或有限取得。對于上繳屬于文物保護法或國家財產法保護范圍之具有學術、藝術或歷史資源使用之埋藏物(文物),其發(fā)現(xiàn)人、發(fā)掘人在發(fā)現(xiàn)價值不易衡量的埋藏物時有報酬請求權。對此,梁慧星先生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一百六十五、一百六十六條有規(guī)定,王利明先生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九十六條作了一般規(guī)定。值得說明的是,王澤鑒、梁慧星兩位先生均強調埋藏物的關鍵特征是所有權歸屬不能查明,然而兩位先生又對此關鍵特征堅持的不徹底:王澤鑒先生認為,埋藏物事實上是有主之物,只是法律上難以判明所有權歸屬;梁慧星先生認為,從法律歸屬角度來看,埋藏物并非無主物。筆者認為,當一“物”所有權歸屬不明,不能證明具體歸誰所有,但又堅信其一定系為有主物,這種做法過于牽強。當然,若某物能夠被證據(jù)證明為無主物,則該物自然不能被稱之為“埋藏物”了,則應適用先占取得之規(guī)定;相反,若得以推斷出該物之所有人,則不應認定為埋藏物?,F(xiàn)實生活中,所有權歸屬不明的物既可能是有主物,也可能是無主物。例如,某甲生前無繼承人,也未立遺囑指定受遺贈人,他于臨終前將財產埋藏于地下,死后其所埋物品被挖出,倘若發(fā)現(xiàn)人不能證明其所發(fā)現(xiàn)之物品所有權歸屬,則該發(fā)現(xiàn)物應當認定為埋藏物,倘若某甲埋藏財產時留有字據(jù),并能通過字據(jù)判明物品為某甲所埋,則該物品又因某甲無繼承人也未指定受遺贈人而成為無主物。

二、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

關于“遺失物”的定義,王澤鑒、史尚寬、謝在全、高飛等學者所作的定義各不相同。經比較研究,筆者認為,王澤鑒先生及史尚寬先生所下定義比較周全。學者認為遺失物系有主之動產,但對于公告期滿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由于無法證明其所有權歸屬,又不能排除其被所有權人拋棄之可能,雖然多數(shù)情況下占有人占有的喪失非為其本意,但法律規(guī)定的公告期滿后仍無法確定所有權歸屬的,此時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應當視為拋棄物,法律后果按照無主物論。這樣的法律制度安排,得以消除遺失物所有權歸屬的不確定狀態(tài),明確遺失物歸屬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減少民事主體之間不必要的權屬糾紛,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體現(xiàn)了物權立法的原意。

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規(guī)定,對于失主不明的遺失物在公告期滿后仍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立法,拾得遺失物,能夠判明失主的,應該返還失主,不能判明失主的,應將遺失物上交有關國家機關,由有關國家機關發(fā)布遺失物招領公告,公告期滿后,遺失物仍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有關遺失物的歸屬,各國有兩種立法例:一是羅馬法的不能取得所有權主義,即哪怕找不到該物品的失主,拾得人也不能取得其所拾得之物品的所有權;二是日爾曼法的取得所有權主義,即如果能夠判明或者找到遺失物失主,拾得人則不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權,但倘若履行一定的手續(xù)或經過一定的期間后,仍舊無法判明和找到遺失物失主的,拾得人可以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權。有學者認為,“拾得人不能取得遺失物所有權主義”立法觀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哪怕思想覺悟較高之人也難以做到?!睹穹ㄍ▌t》第七十九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該條僅賦予拾得人最基本的費用請求權,而未規(guī)定報酬請求權。同樣的,《物權法》第一百零九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拾得人應當返還給權利人(所有權人或者有權占有人)?!段餀喾ā返谝话僖皇l規(guī)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段餀喾ā放c《民法通則》保持一致立場,只是從反面規(guī)定了拾得人的必要費用請求權,而未規(guī)定報酬請求權?!段餀喾ā返谝话僖皇龡l規(guī)定,遺失物自發(fā)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拾得遺失物所有權歸屬處置的態(tài)度,在落后的計劃經濟時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以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積極追求財富增長,時間和效率等同于金錢,大多數(shù)人貫徹的是投入與產出相統(tǒng)一的思維,我國的立法和制度也應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相應改變立場。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定,人們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能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只具有將拾得物上交有關國家機關的義務,而且得不到任何報酬,這樣的規(guī)定是回歸倒退到義務本位的體現(xiàn),與社會本位和權利本位相矛盾。它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道德準則與價值取向相違背,故而在實施時受阻。市場經濟下的民事主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如果其拾得遺失物歸還或者上繳后沒有報酬請求權,又采取“拾得人不能取得遺失物所有權主義”,拾得人能夠預計其投入將得不到回報的情況下,通過理性邏輯的第一判斷必然是不去拾取或者拾得后占為己有?,F(xiàn)實中,大量的遺失物若無人及時拾取和管理,其價值將很快減少甚至喪失,例如遺失的動物無人喂養(yǎng)而餓死、遺失的電子產品和書籍被雨水淋濕而不能使用等。上述情況的發(fā)生顯然違背了物權立法本意,如果還對人們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最終得到的反而是對道德的曲解,而遺失人和拾得人的權益都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使得《物權法》形同虛設,不被人們信仰。

2002年12月17日,全國人大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規(guī)定了拾得人可以請求“必要費用”,僅在懸賞廣告的場合才產生報酬請求權,無人認領時遺失物則歸國家所有。尚未生效實施的《民法總則》沒有明確規(guī)定遺失物找不到失主情形下的法律歸屬問題,但是其第一百二十一條和第一百二十二條分別對不當?shù)美蜔o因管理作了規(guī)定,從規(guī)定上看,拾得人僅可作為無因管理人管理其拾得的他人財產,不可據(jù)為己有,應當返還失主,否則構成不當?shù)美鞘暗萌说谜埱笫芤嫒讼蚱渲Ц稛o因管理行為的必要費用。這與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和《民法通則》的精神一脈相承?!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均存在下述明顯缺陷:一是對傳統(tǒng)道德存在曲解;二是不注重發(fā)揮激勵機制的作用;三是對市場經濟主體的道德要求過高;四是受前蘇聯(lián)民法影響過甚,過度強調保護國家利益,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筆者建議,在未來的《民法典》(物權編)中應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費用償還請求權,并采取“拾得人有限取得遺失物所有權主義”立法模式,明確公安機關作為遺失物的管理機關,從而平衡返還遺失物的失主和拾得人的利益。對于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國家不應與民爭奪這部分利益,應鼓勵拾得人去拾起和管理,保護其付出得以回報的權利,也作為一種獎賞,促進財產的社會化利用,采取“附條件歸拾得人所有”立法。例如,規(guī)定履行一定的手續(xù)或經過一定的公告期間后無人認領的歸拾得人,或拾得人享有其他權利,而國家在任何時候均不能取得遺失物之所有權,從而拾得的遺失物不屬于國有資產范圍。至于一定的招領公告期限和報酬請求權的范圍可根據(jù)具體國情確定。但拾得物為特種遺失物,如法律禁止流通的槍支、彈藥、毒品、證書、尸體等,在找不到失主且公告期滿的情況下,應采取“國家所有權主義”,并對上繳的拾得人賦予費用請求權、報酬請求權并予以表揚。從條文的角度,建議規(guī)定:自遺失物招領公告發(fā)布之日起三個月內,遺失物無人認領的歸拾得人,拾得人拒絕取得拾得物所有權的,收歸國有。在公告期內,有權受領遺失物的人主張受領遺失物的,應當向拾得人支付金額不低于遺失物價值百分之五的報酬,同時向拾得人支付其管理期間承擔的必要費用。如果遺失物僅對有權受領的人有價值的,例如身份證件、學位證書、榮譽證明、紀念物品等,則報酬的金額應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或者參照《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一條之規(guī)定依公平原則衡量確定。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八百零五條規(guī)定,遺失人應以遺失物價值的3%向拾得人支付報酬。

三、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財產

對于財產所有人死亡后,遺留下來的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財產,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的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其所有權歸國家或者集體組織所有,與埋藏物、遺失物一樣構成國有資產來源,這三種財產之取得在性質上是事實行為,屬于原始取得。至于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不動產和有形動產收歸國有,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沒有問題,但無主無形動產不宜規(guī)定為歸國家所有。例如,按份共有人死亡后,其應有的按份共有份額對應的財產在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時,宜明確其歸屬于其他按份共有人,這樣更有利于物之管理和利用。

四、沒有所有人的漂流物和沉沒品

所謂漂流物,是指無人占有而漂流于水上或已附著于堤岸之物。沉沒品,是指無人占有而沉沒于水底之物。這兩種物可能為無主物,也可能為有主物,但在無人占有這一點上與遺失物類似。臺灣地區(qū)對拾得漂流物或沉沒品適用關于拾得遺失物的規(guī)定,即若能證明漂流物和沉沒品有主的,拾得人拾得后應上繳有關機關,并按法定程序公布招領,在一定期間內原所有人來認領的,則返還原物給原所有人,拾得人享有費用償還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若公布一定期限界滿無人認領,找不到原物所有人的,則應與遺失物對待相同。而我國仍采取“國家所有權主義”,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對于無主的漂流物和沉沒品,建議采取無主動產先占規(guī)則,然而我國《物權法》并未確立先占制度,筆者認為,這是我國物權立法的缺憾之一。所謂先占,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占有無主動產而取得所有權的事實。允許對于無主動產實施先占取得是各國的通例。[3]各國立法慣例對先占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通常是:“以所有的意思而占有無主動產的人,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但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卑▽Ψ菄冶Wo的野生動植物,也應采用先占制度,而我國采用國家所有權主義,即所有權歸屬國家。有學者嘲笑說:“國家對每一樣無主財產都實行國家所有權主義,市民無論何時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成為其所有權人,這與現(xiàn)實也是矛盾的,因為這樣的話,市民連魚都不愿意去釣了,因為沒有先占取得制度為依據(jù),他釣上來的每一條魚都應上繳國家。”學界中,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都有關于先占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梁慧星先生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還規(guī)定了有管理人的動植物(含家養(yǎng))先占取得的限制以及人飼養(yǎng)野生動物再次成為無主物先占的適用等。

五、拋棄物

拋棄之物屬無主物,可為動產,可為不動產。在學理上,拋棄是一種依權利人的意思表示消滅物權的單方法律行為。拋棄物權應依一定的方式為之方可產生拋棄之效力。拋棄動產物權,除主觀上須有拋棄之意思表示外,客觀上還須作出拋棄行為,放棄對物之占有,以體現(xiàn)其拋棄之內心真意。拋棄不動產物權,還須去登記機關辦理所有權注銷登記手續(xù)并進行公示,按照公示公信原則成為無主財產。因拋棄而形成的無主財產,《物權法》仍舊未能規(guī)定其所有權歸屬,期望《民法典》物權編能明確規(guī)定其歸屬。建議規(guī)定:因拋棄而產生的有形無主動產實行先占取得制度,無主不動產歸國家所有,成為國有資產來源之一,從而維護國家利益,防止與其他民事主體發(fā)生糾紛。無主動產分為有形的無主動產和無形的無主動產,無主財產權就是一種無形的無主動產,對于無形無主動產歸屬,《物權法》中無任何規(guī)定。無形無主財產主要是指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具有交換價值的財產性權利。無主財產權只有在法律上可以流通轉讓,才能變價作償,才具有討論其所有權歸屬的經濟意義。不可轉讓的財產權,雖然也存在財產價值,但法律上禁止其流通轉讓,也不能作為無主財產權標的之權利,如撫恤金請求權、撫養(yǎng)請求權、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等。

按份共有人拋棄其應有份額權,或按份共有人死亡,無合法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其應有份額權作為一種無形動產的法律歸屬問題,學界有兩種學說??隙ㄕf認為,應有份額具有與所有權一樣的彈力性性質,某一應有份額消滅,那么它對其它份額的限制也就消除,所以拋棄的份額可以按比例歸屬于其他共有人。否定說認為,所有權上的彈力性是針對他物權而言的,而應有份額是共有人對于共有物的所有權的比例,并不是他物權,所以拋棄應有份額并不能使其他共有人的共有份額消除限制,恢復圓滿狀態(tài)。因此,對按份共有人拋棄其應有份額權的法律后果,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為應當由其他共有人承受;二是認為應當收歸國有[4]。筆者認為,按份共有人拋棄其應有份額權時,對此前承擔的共有財產發(fā)生的債務依然承擔責任,并不因其對共有財產應有部分的放棄而消滅對應的債務??隙ㄕf更有利于對共有財產的社會化利用,發(fā)揮物的最大經濟價值,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但肯定說認為應有份額具有與所有權一樣的彈力性性質也存在不妥之處,否定說也已揭示其不妥之處。拋棄的應有份額權應作為無形無主動產對待,但不應該按現(xiàn)有法律采取“國家所有權主義”立法例,而應從更好的利用物、發(fā)揮物之經濟效用和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角度,采取被拋棄的按份共有份額按比例歸屬于其他按份共有人主義立法例,這樣更科學合理以及符合市場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要求。在新的《物權法》理念下,應當根據(jù)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實事求是地規(guī)定無主財產權利的處置。建議借鑒《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二條以及《日本民法典》第二百五十五條之規(guī)定,明確共有人中一人拋棄其份額,或者死亡且無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的,其應有份額歸其他共有人按比例所有。

因拋棄而成為無形無主財產的情況在實踐中較多,例如債權的放棄、他物權的拋棄、拋棄所有權憑證等形成的無形無主動產。當然,原所有人死亡、沒有合法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情況也產生相同的法律效果。對于因原所有人為拋棄行為或因死亡沒有合法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而產生的無主財產歸屬,筆者將其劃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歸于相對人所有。如商業(yè)票據(jù)、所有權憑證、股票、基金份額、保險單等以及不動產用益物權、按份共有份額權等。二是進入公有領域,為社會大眾共享,不歸任何特定人所有,也不歸屬國家。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以及商業(yè)秘密等。三是歸于消滅。如債權、記名和無記名債券、權利質權、權利抵押權等他物權。

[1]王凌云.論先占原則[A].徐國棟.羅馬法與現(xiàn)代民法[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2]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上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王利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4]彭萬林.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宋 潔)

2017-03-11

吳凌翔(1979-),男,江蘇常州人,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經濟法。

DF521

A

1672-1500(2017)02-0052-04

猜你喜歡
遺失物請求權物權法
民法典中的夫妻共同財產分割請求權研究
淺析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
拾得人是否有權要求報酬
新傳奇(2019年32期)2019-09-11 09:12:56
關于知識產權請求權內容構建的思考
人大建設(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4
關于遺失物法律體系的探析
法制博覽(2018年28期)2018-01-22 13:30:23
論人格權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定位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38
新形勢下的《物權法》商事適用性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21期)2016-02-03 23:41:45
論靜態(tài)條件下遺失物的物權歸屬
環(huán)境法視野下的物權法社會化進程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請求權競合問題研究
法制博覽(2015年14期)2015-02-07 05:57:14
岳池县| 富顺县| 屯门区| 宣汉县| 沾化县| 泗阳县| 九龙坡区| 新建县| 武定县| 平潭县| 易门县| 商南县| 探索| 阜城县| 怀仁县| 额济纳旗| 沁水县| 维西| 宁夏| 织金县| 信阳市| 延吉市| 大连市| 焉耆| 江北区| 临朐县| 镇原县| 忻城县| 博乐市| 全南县| 普格县| 英吉沙县| 鸡西市| 孟津县| 海口市| 高碑店市| 宁南县| 水城县| 临朐县| 禄劝|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