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

2017-04-11 06:51:01馮全功
山東外語教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語料庫雙語隱喻

馮全功

(浙江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

馮全功

(浙江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在高等教育階段,對語言的敏感性主要指在語感獲得的基礎上對語言運用的欣賞與批評能力,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為前提。翻譯本質上是不同的語言之間的轉換行為,在翻譯教學中最適合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谧髡叩姆g教學體驗,本文總結了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敏感性的五大方法,包括注重英漢對比、強調語言審美、穿插相關理論知識、貫徹語篇翻譯觀和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希望藉此引起學界對翻譯教學中語言教育的重視。

翻譯教學;語言教育;雙語;敏感性

1.0 引言

語言教育是一個宏大的工程,涉及的問題很多。針對個人而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尤其在求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也是語言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鑒別、審美以及運用能力。其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對語言的敏感性主要指能夠敏銳感知語言運用得是否生動、優(yōu)美、恰當、得體,是否切合具體的題旨情境。修辭主要是一種表達能力,對語言的敏感性則主要是一種欣賞與鑒別能力,是對修辭話語或語言表達本身的批評與賞析,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針對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又該如何培養(yǎng)其對雙語的敏感性?具體有哪些可供參考或比較可行的方法?潘峰(2015:96)認為,“在今日的教學語境中,翻譯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已然成為實現(xiàn)語言水平的絕好手段,又同時在自身意義上成為一門技能”。翻譯本質上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行為,在培養(yǎng)學生對原語和目的語的敏感性方面大有作為,翻譯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敏感性的最佳陣地。只有對話語表達比較敏感才能實現(xiàn)滿足“信、達、雅”標準的上乘翻譯。近幾年,筆者在英漢翻譯教學中對此進行了初步思考與嘗試,包括注重英漢對比、強調語言審美、穿插相關理論知識、貫徹語篇翻譯觀和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希望藉此引起學界對翻譯教學中語言教育的進一步重視。

2.0 注重英漢對比

英漢對比知識是做好翻譯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敏感性的前提,有助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漢語、地道的英語以及地道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避免語言負遷移以及翻譯腔。連淑能(2010)總結了英漢對比的十大特征,即綜合語與分析語、剛性與柔性、形合與意合、繁復與簡短、物稱與人稱、被動與主動、靜態(tài)與動態(tài)、抽象與具體、間接與直接、替換與重復。這種對比研究主要是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主導特征而言的,對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雙語的敏感性以及英漢翻譯本身有莫大的啟示。

先看形合與意合。英語重形式銜接,詞語或分句之間通常用形式手段(如關聯(lián)詞)鏈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與邏輯關系。漢語更側重語義連貫,主要通過詞匯或分句之間的含義和語序表達語法意義與邏輯關系。所以英語的邏輯關系往往是外顯的,漢語的邏輯關系往往是內隱的。如雪萊《西風頌》中的最后一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其中的 “If” 就是明顯表條件關系的邏輯關聯(lián)詞。江楓的譯文為“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如果不考慮詩歌形式節(jié)奏的需要,譯文中的“如果”需要嗎?去掉的話譯文是否更加凝練,更加符合漢語意合邏輯的表達習慣?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漢語一般遵循“事理上的因果率”(潘文國,2010:270-273),先說原因、條件,后說結果,并且表邏輯的關聯(lián)詞經(jīng)常省略。筆者搜集了霍克思英譯《紅樓夢》中200個由because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發(fā)現(xiàn)原文沒有關聯(lián)詞的多達140處,邏輯顯化率為70%,但以林語堂的MomentinPeking的漢譯作為對照,發(fā)現(xiàn)其中200個because原因狀語從句的邏輯隱化率(譯文未出現(xiàn)表原因的關聯(lián)詞)在郁飛譯本和張振玉譯本中分別為28%與20%,與霍譯的邏輯顯化率嚴重不等(理想情況下可假設兩者基本相當),究其原因可能與翻譯中的語言遷移(包括語序與邏輯關聯(lián)詞)以及現(xiàn)代漢語表達本身存在邏輯顯化的趨勢有關(馮全功,2016)。筆者認為,如果郁譯與張譯把原因置前(英語中表原因的從句大部分是置后的),并省略掉關聯(lián)詞的話,很多譯文將會更加簡練,更加符合“正宗”漢語的意合邏輯。

再看靜態(tài)與動態(tài)。英語有形態(tài)變化,多用名詞,漢語則多用動詞,英漢互譯是就需要注意動靜轉換。培根OfStudies中的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王佐良的譯文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王譯把原文中的大多名詞轉換成了動詞或動詞短語,譯文讀起來流暢自然,非常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薩克雷的VanityFair中有這么一句:The little cares, fears, tears, timid misgivings, sleepless fancies of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and nights, were forgotten, under one moment’s influence of that familiar, irresistible smile. 有譯文為“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她總是焦慮不安、淚眼連連、疑神疑鬼、胡思亂想,徹夜難眠,而如今,經(jīng)喬治迷人一笑,這一切煩惱都煙消云散了。”譯文同樣把原文中的很多名詞(包括個別形容詞)轉換成了動詞短語,并且是四字格結構,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另外,譯文還運用了疊詞(日日夜夜),添加了隱喻(煙消云散),從而使譯文更加優(yōu)美、地道。

最后以替換與重復為例。除非有意強調或出于修辭需要,英語盡量避免重復,漢語則注重均衡美,傾向于重復,或者說不怕重復。替代、省略、變換等都是英語避免重復的常用手段。Samuel Ullman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Youth,開頭為: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英語用it來代替youth,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把對應譯文“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粉面、紅唇、柔膝,而是堅強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中的后兩個“青春”置換為“它”,問學生譯文是否有改進的余地,學生往往識別不出。很顯然如果用“它”對譯原文中“it”的話,便是典型的語言遷移,譯文的節(jié)奏感也會隨之減弱。筆者讓學生翻譯王劍冰的散文《絕版的周莊》時,原文中的35處“周莊”幾乎都被清一色地譯為“Zhouzhuang”,學生不知適當?shù)赜胹he或it替代,這也是缺乏英漢對比知識使然。至于省略、變換等替換手段,學生對之往往也沒有清晰的意識,尤其是“求雅替代”現(xiàn)象。筆者常以楊憲益與戴乃迭英譯《紅樓夢》中“笑道”的眾多不同措辭對之加以解析,輔以霍克思的譯文作為對比(馮全功,2011),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翻譯中的“求雅替代”現(xiàn)象,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翻譯語境以及語境決定具體措辭選擇的認知。

筆者在講授任何一門翻譯課時,不管是文學翻譯還是非文學翻譯,都會適時、適量地講解或穿插一些英漢對比知識,尤其是在具體的語篇翻譯賞析之時,如英語的形態(tài)變化(綜合語)、漢語的流水句與主語省略現(xiàn)象(柔性)、翻譯腔特征以及翻譯中的語言遷移、英漢互譯中人稱與物稱的轉換、主動與被動的轉換、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轉換、抽象與具體的轉換、句子焦點的轉移、目的語句子建構中的邏輯重組等。這種英漢對比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雙語的敏感性,提升其翻譯能力,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3.0 強調語言審美

語言審美也就是以語言為審美對象,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之美,尤其是修辭認知。修辭認知是針對概念認知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一種主體化的認知行為,進入修辭認知的概念往往偏離了事物的語義與邏輯規(guī)定,能激起具體生動的感性經(jīng)驗,支持修辭認知的是審美語境(譚學純、朱玲、肖莉,2006:23)。很多修辭格就是典型的修辭認知,如隱喻、擬人、夸張、雙關以及轉類修飾等。概念認知與修辭認知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相互轉換,主要有三種模式:從修辭認知到概念認知、從修辭認知到修辭認知、從概念認知到修辭認知。筆者比較欣賞對原文文學性往往有所強化的第三種模式。翁顯良英譯的中國古典詩詞常采用此種方法,如把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譯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把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為“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譯者添加的 “crying, crying”、“fury”、“poor”、“moaning”、“groaning”等都是把原文的概念認知轉換為修辭認知的現(xiàn)象(通過增添擬人辭格),增強了譯文的靈性,同時也有利于烘托原文的意境,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修辭認知轉換為修辭認知的譯法也有高下之分。鄧皓的《童稚可嘉》中有一首小女孩寫的詩——“媽媽是一杯酒,/爸爸喝上一口,/就醉了。”陳文伯的譯文為 “Mummy’s a glass of wine. / A sip of it by Daddy / Leaves him drunk.”(陳文伯,2008:289)。筆者的譯文為 “Mummy is a glass of wine / And a taste of it makes daddy / Intoxicated.” 若把這首小詩看作獨立語篇的話,原詩本身就是一個語篇隱喻,體現(xiàn)了隱喻的系統(tǒng)性(酒、喝、醉),兩家譯文也基本上再現(xiàn)了原詩的語篇隱喻。當然,原文也體現(xiàn)了“愛是酒”的概念隱喻,從隱喻角度而言,兩家譯文也都是修辭認知向修辭認知的轉換。然而,這首小詩的詩眼是“醉”字,兼有喝醉與陶醉雙重意義,陳文伯使用的 “drunk” 并沒有陶醉之意,筆者的 “intoxicated” 則體現(xiàn)了原文的雙關。筆者還告訴學生,大人有大人的話語,小孩有小孩的話語,譯文中的 “mummy”、“daddy” 便是典型的孩子話語。于是善于思考的學生便開始質疑 “intoxicated” 的用法,理由是一個小孩的詞匯量有限,很有可能說不出如此“高大上”的詞匯。筆者也認同這種觀點,但兩相對比還是傾向于使用這個詞。后來偶爾聽到一首英文歌,歌名為Drunk with Love,筆者便想到了這首小詩的翻譯,雖然drunk本身沒有陶醉之意,但drunk with love是有的,如果把譯文中的intoxicated置換為drunk with love,小詩的翻譯基本上就沒有什么遺憾了,既能傳達原文的雙關,又符合孩子的話語特征,同時還利用了相關互文資源,并且小詩的標題就是《愛》,譯文結尾又與標題形成了呼應。雖然找到了更為合理的譯文,在上課過程中,筆者還是保留了 “intoxicated”,目的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

新聞話語中也有很多典型的修辭認知,尤其是隱喻,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如 “The road ahead for Abe’s mission to remedy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Japanese workforce is bumpy.” 有的譯文為“日本勞動力性別存在差異,安倍想要彌補這一差異實屬不易?!痹陌寻脖兜母母锉扔鞒梢粭l道路,并且是崎嶇不平的道路,筆者尤其欣賞 “bumpy” 一詞的運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隱喻的系統(tǒng)性。譯文把原文的修辭認知轉換成了概念認知,藝術性不如原文。從新聞話語中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緊張(局面)是火”的概念隱喻,如下面幾個隱喻表達:1)President Barack Obama will be meeting with Asian leaders in Washington this week as fears grow that long-smoldering tension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isk flaring into conflict. 2)It accuses the U.S. of stoking tensions by sending military ships and planes through the area on freedom of navigation maneuvers. 3)In response, China’s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warned countries outside the region not to inflame tension. 上面三例中的 “l(fā)ong-smoldering tensions”、“flaring into conflict”、“stoking tensions”、“inflame tension”都是“緊張是火”之概念隱喻的具體表現(xiàn),十分形象地展示了緊張局面的引起、持續(xù)、加劇等狀態(tài)。大多新聞標題也很生動形象,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A Vow to Zip His Lips、Yao Ming Shines before NBA、A reinforced cage for “tigers”、Palace Museum feeling the squeeze of visitors、Sagging Spirits in Scotland等,或比喻、或擬人、或雙關,這些也都是修辭認知的范疇。轉類修飾的審美效果同樣引人注目,如下面三句:1) Chinese demographers had been worrying aloud for years about China’s rapidly ageing population and plunging birth rate and the impact these trends would have on the country’s economy; 2) ...but they also highlight the deep-seated societal forces keeping the gender gap alive; 3) So his China Dream had to be launched on a tide of tearful corruption confessions. 三例中的 “worrying aloud”、“keep the gender gap alive”、“tearful corruption confessions”都是轉類修飾(移就)的修辭技巧,也是新聞話語謀求生動詞匯的典型例子。筆者在講授新聞翻譯時對諸如此類的修辭認知非常敏感,也試圖讓學生認識到此類語言之美,解析修辭認知和語言審美之間的關系。

從這些生動的例子還可看出,語言審美的要點不在于具體的單詞本身,而是單詞與單詞的組合,反常的組合往往會產生陌生化的審美效果。修辭的奧秘便在于選擇與組合,選擇強調過程,組合強調結果,對特定組合的賞析也可以通過其它選擇加以對比,如 “worrying aloud” 的“可替代”組合 “worrying a lot” 等。中國文章學(尤其是古典詩歌寫作)中的“煉字”其實也不在于字詞本身,而是與其它字詞的組合,并且往往具有辭格屬性,大多也屬于修辭認知的范疇(馮全功,2013)。所以語言之美集中體現(xiàn)在人類的修辭認知上,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尤其要注意修辭認知型的用法。

4.0 穿插相關理論知識

在翻譯教學中,理論知識主要是解釋有關翻譯現(xiàn)象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知其所以然)。筆者在具體文本翻譯賞析時常穿插相關理論知識(尤其是語言學理論)。文本中一般有具體的理論觸發(fā)點,然后再對之進行擴展。培根的OfStudies中有這么一句: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王佐良的譯文為:“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原文與譯文都體現(xiàn)了隱喻的系統(tǒng)性,從原文還可以提取出一個典型的概念隱喻:READING IS EATING。民以食為天,中西皆然,英語與漢語中都出現(xiàn)了很多READING IS EATING的隱喻表達。如漢語中通常有這樣的表達:“這本書我讀得有滋有味”、“這本書我吃不透/啃不動”、“這本書我消化不了”、“這本書味同嚼蠟”、“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等。從中國古典詩詞對“愁”的各種隱喻化描寫(隱喻表達)中也可以提煉出很多概念隱喻,如“愁是液體”(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是植物”(撩亂春愁如柳絮)、“愁是絲網(wǎng)”(亂愁如織)、“愁是實物”(敲碎離愁)等。概念隱喻還可以解釋很多小說中的喻化語言現(xiàn)象,如畢飛宇《青衣》中的“冷漠是冰”、“減肥是戰(zhàn)爭”,莫言《檀香刑》中的“情欲是火”、“槍是女人”、“執(zhí)刑是表演”等都是從小說具體的隱喻表達中提取出的概念隱喻,發(fā)揮著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深化認知以及強化審美等作用。

《紅樓夢》第十八回有賈政向元妃(元春)隔簾問安的幾句話,非常適合用語域理論對之進行分析,語域包括語場(交際事件)、語式(交際渠道)與語旨(交際角色)三個變量。原文有“貴妃切勿以政夫婦殘年為念”之句,楊憲益與戴乃迭的譯文為:“Your Noble Highness must not grieve your precious heart in concern for your ageing parents.”在原文語境中,從語旨而言賈政與元春是君臣關系而非父女關系,天地君親師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讓父女關系退居幕后,君臣關系得以凸顯。所以賈政稱自己和王夫人為“政夫婦”,并不敢以父母自居。然而,楊譯中的“your ageing parents”凸顯的卻是父女關系,顯然不符合交際者被前景化的身份角色。語旨不僅能從人稱分析,也可從語氣著手,楊譯中的“must”是一種命令語氣,不適合臣子(賈政)對君王(元妃代表皇上)使用,霍克思使用的“should”就相對比較得體?!都t樓夢》的書名有的譯文為 (The)RedChamberDream,如林語堂、彭壽(B. S. Bonsall)、吳世昌等。這樣翻譯是否合適呢?能否用意象并列的方式翻譯小說的書名?有沒有更好的譯法?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修辭原型(“紅”、“紅樓”、“夢”,三者都是中國文化中反復出現(xiàn)的文學意象)的角度切入分析,結合紅學研究成果以及英美意象派詩歌運動提出建議譯名Red Mansion Dream。相對其它譯名而言(如TheDreamoftheRedChamber、ADreamofRedMansions、TheStoryoftheStone),這種陌生化的譯法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在翻譯教學中,穿插理論知識并不是為了理論建構本身,只要能夠有效解釋相關翻譯現(xiàn)象,加深學生對雙語異同以及翻譯本質的認識,任何學科的理論資源都是可資利用的。當然,也可以從具體的翻譯評析中提升翻譯理論,達到“批評理論化”的目的。如從林語堂MomentinPeking的漢譯賞析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瘦身翻譯”(thin translation)的現(xiàn)象,即譯文刪減了原文對于漢語讀者而言的冗余信息(如林語堂在原文中對“宋詞”、“花木蘭”的解釋),與“豐厚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理念恰好相反。

5.0 貫徹語篇翻譯觀

語篇翻譯觀的最主要內涵就是要把語篇(包括原文和譯文)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翻譯時要有強烈的語篇意識,遵循整體性與和諧性兩大原則,這就要求翻譯教學要以相對獨立的語篇為基本單位,在語境與語篇整體的觀照下再進行細節(jié)(如字、句等)的翻譯與分析(馮全功,2015:67)。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悟語言與翻譯之美。翻譯過程中的遣詞造句、標題重擬、段落重組、邏輯重組、詩學規(guī)范調整等都與語篇翻譯理念密切相關。其中標題重擬最能體現(xiàn)語篇翻譯觀,語篇翻譯觀也最適合解釋標題重擬現(xiàn)象。如把電影篇名《精武門》譯為FistofFury,把《金陵十三釵》譯為TheFlowersofWar,把《我的兄弟姐妹》譯為RootsandBranches,把英語散文篇名LostandFound譯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把小說書名《我不是潘金蓮》譯為IDidNotKillMyHusband:ANovel,把霍克思添加的《紅樓夢》分卷標題TheGoldenDays譯為“枉入紅塵”,把TheDreamerWakes譯為“萬境歸空”等。如果不結合具體文本內容,就不能對類似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進行充分地解釋。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些星象隱喻(如銀河、天狼、牛郎、北斗)的翻譯,如果不結合語篇整體觀,不考慮這些星象隱喻的語篇建構功能(尤其是與其它臨近措辭的搭配,如“援北斗兮酌桂漿”),就很難判斷譯者對這些星象隱喻的翻譯是否合適、得體(馮全功、劉春燕,2017)。這種翻譯評析無疑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翻譯過程中語言運用的敏感性。

席慕蓉的《白色的山茶花》中有這么一句:“從青綠的小芽兒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筆者譯為 “They grow from tiny green buds which become bigger and bigger, and then open their eyes little by little”。其中“到慢慢地綻放”的譯文 “then open their eyes little by little” 添加了擬人辭格(也是從概念認知到修辭認知的轉換),不僅與整篇文章的語言氛圍相協(xié)調,也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山茶花的靈性,體現(xiàn)了作者與自然某種神秘的交流,原文中所謂“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蓖鮿Ρ摹督^版的周莊》把周莊視為親密的交流對象,稱之為“你”,猶如自己的紅顏知己,如“你可以說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樸實動人的”、“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等。于是筆者就順勢把文中很多“周莊”譯為She或her,如將“周莊睡在水上。水便是周莊的床。床很柔軟,有時輕微地晃蕩兩下,那是周莊變換了一下姿勢。周莊睡得很沉實?!弊g為 “Zhouzhuang slept on water and water was her bed. Sometimes, the soft bed swayed gently, which was the change of her sleeping pose. She was fast asleep now.” 這種譯法進一步強化了作者對周莊的情感,似乎比全部譯為Zhouzhuang或it更有韻味??巳R默·賓英譯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有類似的擬人化譯法,如把前四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處理為 “Oh! She is good, the little rain! and well she knows our need / Who cometh in the time of spring to aid the sun-drawn seed; She wanders with a friendly wind through silent nights unseen, / The furrows feel her happy tears, and lo! the land is green.”(余蘇凌,2015:85)。譯文粲然可讀,活靈活現(xiàn),堪稱妙譯。翁顯良英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境烘托法(如把“西風瘦馬”譯為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等)也需要語篇翻譯觀加以解釋,即從整首詩歌的意境或情感基調對翁譯增添或更改的現(xiàn)象進行辯證評析。

語篇翻譯觀涉及眾多層面,從語境、語篇、語段到句子、小句、字詞等,主要涉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整體觀。語篇(文本)本身也有自己的構成性特征,包括意向性、信息性、可接受性、銜接、連貫、情境性和互文性,七大特征都可以解釋相關翻譯現(xiàn)象。新聞翻譯中的標題重擬、導語重建、段落重組、信息增刪等都與文本性或語篇翻譯觀密切相關。暫以互文性與翻譯為例。所謂互文性是不同的文本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利用、相互指涉、相互滲透的關系。如趙彥春英譯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Cherish not your clothes of gold; / Cherish your time ere you’re old. / Pluck your rosebuds while you may; / Wait not to pluck a bare spray.” 明顯利用了英詩中的互文資源,即Robert Herrick的TotheVirgins,toMakeMuchofTime,其中有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 Tomorrow will be dying.” 之句,不管是具體措辭或者主旨意境方面,兩者都有比較相似,堪稱比較成功的互文重構,即譯者有意識地利用了目的語文化中的互文資源?!都t樓夢》英譯以及MomentinPeking漢譯中也有大量互文翻譯的現(xiàn)象,不管是互文再現(xiàn)還是互文重構,都有利于讀者對之進行深入的解讀。

6.0 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

翻譯技術在國內外的發(fā)展都非常迅速,從廣義而言,凡是有助于翻譯實踐的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都可稱之為翻譯技術,如計算機輔助翻譯、機器翻譯、語料庫等。其中雙語平行語料庫或目的語單語語料庫對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尤為重要,最典型的便是搭配研究。正如武光軍(2010:83)所言,“通過語料庫對搭配模式進行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漢英對應語料庫和目的語英語的單語母語語料庫可為漢譯英中的搭配教學提供重要的資源和參考。一方面,可為譯者提供搭配的多種選擇形式,開闊譯者的搭配視野;另一方面還可為譯者選擇最佳搭配模式提供重要參考?!币黄榻B西藏的文章中有這么一句:“隨著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冰箱、彩電、洗衣機、摩托車、手表等消費品進入了越來越多尋常百姓家。”參考譯文為:“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umer goods such as refrigerators, color TV sets, washing machines, motorcycles and wristwatches have entered more and more ordinary homes.”其中的“entered”也不妨改為found their way into,如此譯文似乎更加生動、地道。筆者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動詞都可以與way into形成搭配,在翻譯教學中對此也比較敏感。后來通過檢索“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小說子庫)中與way into搭配的動詞,發(fā)現(xiàn)在1160條有效語料中,共有254個不同的動詞與way into形成搭配,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其中概念認知型搭配(way與真實的道路有關)與修辭認知型搭配(way與真實的道路無關或從動詞本身就能看出其是隱喻)的數(shù)量基本相當。前者如“Golanth had shouldered his way into the thick forest”、“He was going to try to edge his way into the operating room”等,后者如 “Cardinal felt the old anger burning its way into his veins”、“When she wedged her way into my life...” 等。這就啟發(fā)學生譯者要善于根據(jù)具體的文本語境選擇合適的動詞與way into進行搭配,尤其是修辭認知型搭配,以提升譯文本身的文學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檢索相關中英平行語料庫,學習way into的動詞搭配,看其對應的原文是什么(漢譯英),從而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巧妙地加以運用。筆者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對有些搭配也拿不準,經(jīng)常會通過語料庫的途徑確認目的語中是否有類似的用法,鼓勵學生利用語料庫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語言運用是否正確或得體的敏感性。如一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句:“有不少較年輕的作家說,是冰心的作品使他們走上了其后所走的道路”,參考譯文為 “Quite a few younger writers say it was Bing Xin’s writings that started them on the road they have since followed.” 筆者開始對其中start的用法就拿不準,后面是否能直接跟人稱代詞。通過檢索“英語國家語料庫”,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用法,如 “But they started him on a new course of treatment yesterday and he’s begun to repond” 等,確定了參考譯文是正確的使用。

機器翻譯,尤其是譯后編輯,即對機器翻譯的原始產出進行加工修改的過程,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機器翻譯的準確度往往比人工翻譯低,如果想要生成高質量的譯文,就必須仔細修改,這就是“充分譯后編輯”(full post-editing)。一篇新聞的原文有這么一句:“Its phones are well-designed and cheap,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firm has been engineered to rely on the Internet, allowing it to build one of the leanest manufacturing and sales operations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Google譯為:“它的手機都是精心設計的,價格便宜,而且,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已被改造成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允許它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瘦的制造和銷售業(yè)務之一?!逼渲小白钍莸闹圃旌弯N售業(yè)務之一”讀起來很不順,很容易引起譯者的注意,通過查詢字典,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lean和operation還有其它語義,通過充分編輯,譯文變成了:“小米手機都是精心設計的,價格便宜,而且,更重要的是,該公司正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使其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精良的制造和銷售公司之一?!盙oogle采用的是基于統(tǒng)計的機譯技術,詞語翻譯與其在目的語中具體詞語的對應概率有很大關系,不一定切合具體的語境,尤其是多義詞。這就為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提供了機會,國外還有些學者甚至把譯后編輯引入到寫作教學中,并且有專著出版。此例修改后的譯文還結合語篇語境把句首的物主代詞 “its”(Google直接譯為“它的”)還原成了“小米”,這也是英漢差異使然(替換與重復)。除了語料庫與機器翻譯,任何現(xiàn)代翻譯技術手段,只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尤其是語言賞析與批判能力,都可以引入翻譯教學。

7.0 結語

要想有效培養(yǎng)翻譯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教師本人首先要對雙語比較敏感,有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善于發(fā)現(xiàn)語言之美與翻譯之妙,并搜集典型的例子與語料,不管是自己翻譯的還是他人翻譯的。翻譯的本質在于語言轉換,可分為理解與表達兩個基本過程。理解是前提,表達是結果。對語言敏感性的培養(yǎng)既可在理解階段進行,又可在表達階段進行,前者主要是原文批評與賞析,后者主要是譯文批評與賞析。所以翻譯教學最適合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從理解到表達是否有審美減值或審美增值,抑或是審美對等,原文之美是否在譯文中得以有效傳達,譯文是否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原文以及譯文是否有改進的余地,各自有何美妙之處等。這些話題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修辭意識、審美能力與雙語運用能力。針對如何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學生對雙語的敏感性,筆者提出的注重英漢對比、強調語言審美、穿插相關理論知識、貫徹語篇翻譯觀和利用現(xiàn)代技術都是自己在翻譯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本人的科研興趣密不可分),也不一定適合每一位翻譯教師,在這里與大家分享,希望藉此引起廣大翻譯教師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1] 陳文伯. 譯藝:英漢雙向筆譯[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2] 馮全功. 《紅樓夢》中“笑道”翻譯的對比研究[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6):29-34.

[3] 馮全功. 《紅樓夢》中的煉字及其英譯[J]. 外文研究,2013,(4):82-87.

[4] 馮全功. 語篇翻譯與語篇翻譯教學整合論[J]. 當代外語研究,2015,(2):63-67.

[5] 馮全功. 中文小說英譯中的邏輯顯化研究——以霍譯《紅樓夢》中由 because 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為例[J]. 山東外語教學,2016,(4):83-90.

[6] 馮全功,劉春燕. 中國古典詩詞中星象隱喻英譯研究——基于認知翻譯假設的分析[J]. 中國文化研究,2017,(1):146-155.

[7]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潘峰. 《翻譯與語言教育: 教學法探索》評介[J]. 外語與翻譯,2015,(3):93-96.

[9] 潘文國. 漢英語對比綱要[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10] 譚學純,朱玲,肖莉. 修辭認知與語用環(huán)境[M].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

[11] 武光軍. 基于語料庫的漢譯英中的搭配教學[J]. 中國外語,2010,(4):53-59,83.

[12] 余蘇凌. 目標文化視角:英美譯者英譯漢詩之形式及意象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彬)

InvestigationonSomeApproachestoFosterStudents’SensitivitytoSourceLanguageandTargetLanguageinTranslationTeaching

FENGQuan-gong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Inthebackgroundofhighereducation,sensitivitytolanguagemainlyreferstothecriticalappreciationoflanguageusebasedontheacquisitionoflanguagefeel,requiringlanguagelearnerstoknowhowtousethelanguageandwhyitisusedassuchtheoretically.Translationisessentiallyakindoflinguistictransferactivity,andtranslationteachingisthebestplatformtofostercollegestudents’sensitivitytobothsourcelanguageandtargetlanguage.Thispaper,basedontheauthor’sowntranslationteachingexperience,sumsupfivemajormethodstofosterstudents’bilingualsensitivity,namely,placingemphasisoncomparis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onestheticawarenessoflanguages,onexplaininglanguagefactsthroughrelevanttheories,ontext-orientedtranslationoutlook,andonusingmoderntechnologies.Itishopedthatthroughthiseffortmoreattentionwillbepaidtolanguageeducationintranslationteaching.

translationteaching;languageeducation;sourcelanguageandtargetlanguage;sensitivity

H319

A

1002-2643(2017)05-0048-09

10.16482/j.sdwy37-1026.2017-05-006

2016-12-21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文學翻譯中的修辭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6CYY008)的階段性成果。

馮全功(1984-),男,漢族,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紅樓夢》翻譯、翻譯修辭學、職業(yè)化翻譯等。

猜你喜歡
語料庫雙語隱喻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把課文的優(yōu)美表達存進語料庫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xiàn)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木兰县| 雷山县| 乐都县| 图们市| 临洮县| 邻水| 内丘县| 四川省| 安新县| 申扎县| 灵丘县| 武陟县| 田阳县| 哈尔滨市| 灵宝市| 神农架林区| 鄂伦春自治旗| 旬阳县| 东光县| 关岭| 赞皇县| 卓尼县| 盐津县| 珠海市| 宣城市| 霍州市| 大方县| 南召县| 靖宇县| 祁阳县| 商南县| 准格尔旗| 杭锦旗| 鹿邑县| 华阴市| 扎赉特旗| 邹平县| 阳江市| 新干县| 凤阳县|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