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甜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賦予“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鼻祖”、“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等諸多盛名,不僅如此,它還是最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運用傳播學的核心概念,從傳播主體、傳播形式、傳播渠道與傳播受眾四個維度出發(fā),考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三國演義》海外傳播活動,回顧了《三國演義》在海外傳播的狀況,分析與解釋《三國演義》海外傳播效果及種種特點,提出《三國演義》海外傳播對當代文學的有效經驗與啟示。
《三國演義》于明清時期傳播到日本與韓國(朝鮮),隨后傳播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近幾個世紀以來,漢語文化圈里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三國文化熱”,既有大眾的追捧,又有學者的高度關注。
在日本,《三國演義》廣為人知。有關三國最早的書籍要數那本以孔明為主人公的《太平記》,其作者和創(chuàng)作時期不詳,有待考證?!度龂萘x》小說正本傳入日本是1689年,由日本學者湖南文山翻譯了日文版的《通俗三國演義》,這是現存最早的《三國意義》外文譯本。當前《三國演義》在日本的傳播已大大突破了文本傳播的范疇,除文本系統的閱讀傳播以外,還包括戲劇傳播、說唱傳播、影視傳播、網絡傳播等,具體表現形式有《三國演義》譯本(包括全譯本、節(jié)譯本等)、三國繪本、三國連環(huán)畫、三國插圖本、三國教科本、三國漫畫、三國戲曲、三國歌曲、《三國演義》電影、《三國演義》電視劇、《三國演義》動畫片、三國網游、三國網站以及如三國郵票、三國繪畫、三國明信片、三國玩具等實物傳播形式。
在韓國,對其小說發(fā)展史影響最大的外來著作,而且也是最受韓國民眾歡迎的外來著作,當屬中國的《三國演義》?!度龂萘x》傳入韓國的具體時間為16世紀中葉,即朝鮮的宣祖年間。詳細的史料可以參見《宣祖實錄》第三卷中的記錄:“奇大升進啟曰:頃日張弼武引見時,傳教內,張飛一聲走萬軍之語,未見正史。聞在《三國志衍義》云。此書出來未久,小臣未見之,而或因朋輩問,聞之,則甚多妄誕。如天文地理之書,則或有前隱而后著,史記則初失其傳,后難臆度,而敷衍增益極其怪誕。臣后見其冊,定是無賴者,裒集雜言,如成古談。非但雜駁無益,甚害義理。自上,偶爾一見甚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帶中詔及赤壁之戰(zhàn)勝處,各以怪誕之事,衍成無稽之言?!盵1]由此可知,至少在宣祖年間,三國演義就已經傳到了朝鮮半島?!度龂萘x》在韓國無論從現存的版本數量、出版情況、翻譯、改作和重新創(chuàng)作,還是古典文獻的記錄等方面,都是其他外來古典名著所不能相比的。
在泰國,《三國演義》是最受泰國人民歡迎的小說之一,《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最早是通過明朝早期華人移民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入的,直到1802年,泰文版的《三國演義》在曼谷王朝一世王的授意下才得以出版。這個事件標志著《三國演義》的傳播開始從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擴展為文本傳播。從1802年至今,經過兩百多年的傳播,《三國演義》以各種再版或改編得到不斷傳播。到1985年,《三國演義》泰文版本的小說版和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的著作總共有30余種。[2]當前,泰國教育部還把《草船借箭》、《趙子龍單騎救主》、《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等三國故事寫進了中小學教材,1994年版與2010年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一傳入泰國,立馬掀起了收視熱潮。[3]
在馬來西亞,據史料記載,1840-1843年源自于福建泉州的高甲戲三合興班到過現在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并在當地演出了《三國演義》的知名曲目之《三氣周瑜》。[4]19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殖民者大量引進來自于中國華南地區(qū)(廣東、福建等地)的勞工,以發(fā)展馬來半島的經濟。《三國演義》就是在這個時期由這些下南洋的勞工傳入馬來亞的。此時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口口相傳與戲曲表演傳播。直到1892-1896年,由馬來語杰出翻譯家Chan Kim Boon翻譯的《三國》(Sam Kok)是最早出現的《三國演義》刊刻書籍。他采用節(jié)譯和意譯的方式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進行翻譯,并在譯文中加入了很多生動的插圖。此外,為了更好地吸引讀者,他還在每卷譯文的開頭部分都附上一段英文詩。
在歐美,《三國演義》的最早翻譯者通常會被追溯到湯姆斯(P.P.Thomas)。①The Asiatic Journal.Vol.X.December 1820:525-532;Vol.XI.February.1821:109-114;March.1821:233-242.London.然而,經過調查與考證,在湯姆斯之前,已有其他西方人更早地談論到《三國演義》,他就是英國漢學家,第一位來到中國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5]在馬禮遜相關的著作當中,至少有三次說到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第一次記載于1815年出版的,馬禮遜本人編輯的《華英字典》第一部之中;第二次記載于1817年出版的,馬禮遜本人寫作的《中國一覽》一書之中,這次記載只有一句話:“《三國志》是有關三國時期的事件的一部歷史小說,因其文體和寫作才華而備受推崇。”[6]第三次記載于1820年出版的,由英國傳教士米憐(WillamMilne,1782-1822)撰寫的《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一書之中。盡管三次記載的篇幅十分有限,但是卻對《三國演義》在英文世界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視為《三國演義》走向歐美的重要依據。近年來,《三國演義》也以戲曲、電影、網游等傳播形式走進了歐美各國,反響熱烈。2012年,由國家大劇院打造的京劇《赤壁》在歐洲三國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巡演大獲成功;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得到了歐美各國觀眾的認同與接受;三國網絡游戲更是風靡于歐美年輕人之中。
如今在日本的許多書店都可以看到日譯本的《三國演義》或《三國志》,以及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衍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各類著作,日本國民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印象深刻,可見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據調查,日本目前發(fā)行的漫畫本《三國志》已經有數千萬冊。這樣的結果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且也使《三國演義》所倡導的忠義精神匯入日本人民的血脈,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朝鮮半島,《三國演義》受到極大的追捧,曾一度出現了“印出廣布,家戶誦讀”的盛況。[7]曾有過多次印刷出版,并冠以新的書名,如《坊刻本三國演義》、《貫華堂第一次才子書》等。朝鮮1674-1720年(肅宗年間),再次出版了《三國演義》,其書名為《貫華堂第一次才子書》或《鼎峙志》?!度龂萘x》經過許多次的刊刻、翻印、翻譯,至今現存有一百多種相關版本,[8]朝鮮半島的民眾不僅了解了《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內容,而且也通過《三國演義》對儒家文化中宣揚的忠義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受。后來的韓國小說創(chuàng)作者以中國的《三國演義》作為素材與范本的來源,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朝鮮小說史的發(fā)展。
在泰國,《三國演義》不僅受到統治者的喜歡,也得到了許多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度龂萘x》在泰國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傳播,并且進行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之后,已經成為泰文學中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為泰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以及如何借鑒和改造外來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
在馬來西亞,《三國演義》同樣受到許多民眾的歡迎,并且引起了各界的重視,促進了馬來西亞的學術交流和藝術交流。1994年,馬來西亞《三國演義》研究會邀請了李希凡先生(中國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赴馬來西亞作《三國演義》的專題講座。1997年,拿督陸垠佑(馬來西亞《三國演義》研究會會長)抵達運城探討《三國演義》及關公在馬來西亞的影響。1998年,連麗如(中國著名評書表演家)到馬來西亞五大城市表演評書《三國演義》。2012年,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舉辦了包括刺繡、郵票、書法和國畫等在內的三國文化產業(yè)展覽以及《三國演義》研討會。2014年,馬來西亞雪隆劉關張趙古城會青年團為了宣傳三國演義的故事和英雄主義精神,主辦了第一屆以《三國演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在日本,《三國演義》被翻譯成各種文本形式,既有為文學研究者、文學評論者等專業(yè)型精英群體閱讀服務的精品全譯本,又有為普通大眾群體,甚至有低齡化少年兒童編譯的節(jié)譯本、簡譯本、繪本、插畫本等?!度龂萘x》在日本,實現了全民“三國熱”,這也充分證明了一部文學作品在異國他鄉(xiāng)譯介與傳播形式愈多元化愈易于獲得該國民眾的接受與認可。除多元化的文本譯介形式以外,還需《三國演義》非文本傳播形式如三國漫畫、三國戲曲、三國歌曲、《三國演義》電影、《三國演義》電視劇、《三國演義》動畫片、三國網游、三國網站,使之與《三國演義》文本譯作形成交互作用。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際,根據受眾閱讀習慣的變化,利用新媒體——互聯網與即時通訊工具,開發(fā)與設計短小化信息傳播形式——短篇三國故事,將《三國演義》中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刻的哲理形象化地滲透其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現時代價值。
《三國演義》在日本和韓國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些有影響力的個人和組織等民間力量。日本的“三國迷”遍布全國,由他們發(fā)起的俱樂部也有上百個。又如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唐人街的聯通書局店主楊兆驥組織成立了翻譯部,翻譯《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名著,在全國上下150多家書店均有銷售,無疑這些民間傳播主體都有效地促進了《三國演義》傳播。在泰國,《三國演義》的傳播者不但包括了傳統的,正式的《三國演義》小說的刊刻者、改編者以及書商,還包括非正式的,流落在民間市井之中,向普羅大眾進行說書、彈唱和表演以謀求生計的諸多藝人,因此傳播主體既有個體,又有團體,形成“官方機構-民間組織-個人”,呈現出多層次、階梯狀的傳播主體特征,是《三國演義》能夠最大限度傳播的重要條件。
在日本和韓國,《三國演義》的傳播渠道呈現出多樣性特征,不僅有說唱藝人當場流動的表演傳播,也有話本雜劇偏藝術化的傳播,小說書籍類的文本傳播、影視作品傳播、游戲傳播等各種渠道,使得《三國演義》的傳播在歲月荏苒的時光中,不僅沒有被邊緣化,而且時談時新,時看時新,結合了日本和韓國的民族特色,融入到語言、風俗和文化中去,賦予了它更加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泰國,《三國演義》的傳播渠道分為口頭傳播方式、文本傳播方式和表演傳播方式??陬^傳播方式以民間口傳和說唱為主。民間口傳是民間老百姓之間的口頭傳播,主要形式有歇后語、諺語、酒令等多種形式。[9]三國說唱則更加簡捷方便,因此流布更廣,說唱藝人從三國故事中取材,經過自己的改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國說唱故事。文本傳播的主要途徑除了傳抄和刊刻出售之外,還包括了租賃和借閱等。長期以來,表演傳播方式被認為是《三國演義》在泰國的主要傳播形式之一,其中的三國戲非常流行。《三國演義》小說故事在泰國民眾中流傳開以后,三國人物就逐漸成為當時泰國諸多戲曲表演取材的重要來源。各地的地方戲曲中,也常常有《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的滲透。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這一開放性新媒體傳播渠道已被逐步運用于三國故事、三國文化的傳播。調查發(fā)現,在中、日、泰等漢語文化圈國家現已有多家致力于以《三國演義》為主題的成熟網站,如網上三國、尚香文化、中華三國聯盟、瑯邪三國文化、中華三國網等,它們都大量地介紹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文學、文藝以及《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
傳播受眾是指對外傳播的接受主體和反饋主體。對傳播受眾進行研究是考察傳播效果、預測與評估傳播價值與意義的核心問題。換句話說,如果翻譯過去的作品卻不為傳播受眾接受,就不可能視為傳播效果好。對于長達120回的《三國演義》來說,如果只有單一的全譯本作為傳播樣本,其傳播范圍一定是極為有限的。從《三國演義》日、韓、泰等國的傳播狀況來看已成功地做到了差異性定位傳播受眾,即針對傳播受眾之間的差異,清晰地劃分了傳播內容與形式層次,設計了多種多樣的作品,也就是在保留“精品意識”的同時,還須引導普通大眾的廣泛參與,提供多元化的傳播形式讓各個層次的大眾愿意接受和能夠接受“中國文化”。
從《三國演義》在日本和韓國的傳播情況來看,地域的毗鄰有助于國與國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頻繁的文化交流與借鑒又促進了文化的融合,從而進一步促成了漢語文化圈國與國之間的“儒家同質文化格局”。因此,同屬于亞洲儒家文化圈,加之日、韓的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啟蒙,具有相似的價值觀,使得《三國演義》在日、韓的傳播具備了同根文化的前提,因此,在日、韓的傳播廣度與深度都比較高,民眾對《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也具有比較高的文化認知和認同感。雖然日、韓的民眾對《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等都進行過重新的解讀和構造,但還是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和重要人物的主要情節(jié)。因此,共同的價值觀使得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得以彌合,不同的文化之間可以相互融通。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是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學作品的傳播途徑當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順應這種時代潮流,在不改變基本價值觀、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的前提下,可以對傳播載體進行各種合理的創(chuàng)新。比如,可以通過《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以網絡游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充分應用網絡傳播載體,使文學經典的傳播實現多元化、多維度化。網絡傳播的方式很多,比如可以通過一些虛擬網絡空間(模擬空間、虛擬社區(qū)、專題網站、主題軟件等),傳播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當然,可以通過虛擬技術與線下實地相結合的一系列即時交流軟件,如QQ、微信、聊天室、微博、MSN等P2P技術進行交流和溝通,傳播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要實現大范圍,有深度的傳播,還需要彰顯出大眾關懷,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可與接受?!度龂萘x》在日本和韓國實現了大范圍、有深度的傳播,就是彰顯了對普通民眾的關懷,“飛入尋常百姓家”,走進了普通大眾的內心深處?!度龂萘x》通過對關羽、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描寫,體現了平民百姓的思想,也體現了日、韓民眾對英雄人物及其品格才能的極度渴望,表達了通過英雄人物來拯救國家,拯救自己的美好愿望。此外,《三國演義》的故事中體現出天人合一、仁義、盡忠等文化價值觀,“忠誠”、“正統”、“家庭主義”、“包容”等道德和倫理,三國之間戰(zhàn)爭場面與謀略實施,忠誠與離間等行為對日、韓民眾而言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通過梳理,不難發(fā)現《三國演義》在日本、韓國、朝鮮與泰國等國愛好者多、接受程度高、理解深刻、是譯介形式最為豐富、傳播媒介運用最為成功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之所以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關鍵在于《三國演義》海外傳播具有以下特點:傳播形式多元化、傳播主體多層次、傳播渠道多樣性、且設計了豐富多樣的作品以滿足于差異性的傳播受眾。研究還發(fā)現,《三國演義》海外傳播對當代文學的有效經驗與啟示:文學作品海外傳播除了需要以上論述多元化的傳播形式、多層次的傳播主體、多樣性的傳播渠道等以外,還需要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創(chuàng)新的傳播載體以及彰顯大眾關懷等。
參考文獻:
[1](朝)宣祖實錄(卷三)[M].鼎足山刻本.
[2]欒文華.泰國文學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76.
[3]鄭淑惠.試論《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D].重慶大學,2011.34.
[4]賴伯疆.東南亞華文戲劇概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177-179.
[5]王燕.馬里遜與《三國演義》的早期海外傳播[J].中國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206-212.
[6]P.P.THOMA.A View of China[M].The Honorable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17:120.
[7](韓)閔東寬.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M].學林出版社,1998.85.
[8]陳瑩,張樹武.對經典名著文化資源開發(fā)策略的新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12(3):223.
[9]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M].濟南:齊魯書社,19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