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古老的希臘神話傳說中,塞壬被描述為人面鳥身的海妖,以天籟般的歌喉著稱,常用歌聲誘惑途經(jīng)的航海者,航船觸礁沉沒,落水的船員則成為她的腹中餐。在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塞壬一般的角色不在少數(shù),它們使人沉湎于短暫的感官歡愉而無法自拔,飲鴆止渴以解心頭之快,不惜淪為“癮君子”,但隨后卻隱憂重重。煙草就是其中之一。在《尼古丁女郎:煙草的文化史》中,伊恩·蓋特萊(Iain Gately)勾勒出如塞壬般的尼古丁女郎的迷人輪廓,以及自她誕生的五百余年來被她誘惑吸引,甚至為她掀起戰(zhàn)爭的眾生相。
南美洲的土著人點燃煙草渲染宗教儀式氛圍,航行至此的哥倫布將煙草帶到歐洲。十六世紀時,法國皇太后美底西·卡德林用大使進呈的煙草治好了頭疼,之后王公大臣便紛紛效仿起來,吸煙從此風靡貴族階層,成為身份的象征。當時的煙草被歐洲人視為包治百病的“神藥”,頻繁的戰(zhàn)爭也讓煙草的氣息彌漫到全球范圍。
煙草盛行于宗教,卻在宗教上受到了遏制。1588年,利馬(Lima)頒布了一條教會法令,規(guī)定“禁止牧師在布圣餐的圣禮上把煙草的煙吸入嘴里,或者把煙草的粉末放入鼻子里,即使是假借藥物的名義,或者在彌撒之前也不可以,否則就會受到永久的詛咒”,這也成為歷史上第一次禁煙事件。
煙草的管制者不僅有國王、圣徒,還有暴君和狂熱的宗教徒。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爾·弗奧多洛維奇甚至對吸煙者展開迫害。任何使用煙草的行為,都認為可判處死刑。伊斯蘭國家的吸煙者也同樣遭受著迫害,奧斯曼帝國的執(zhí)政者穆拉德四世因長子出世的慶典上燃放焰火而燒毀了半個君士坦丁堡,從此與一切和煙有關(guān)的東西結(jié)下仇恨,他常常在街頭佯裝成想吸煙的人,然后將那些給他煙抽的好心人砍頭。19世紀最大的一次要求禁煙的抗議發(fā)生在1848年新年的米蘭,只要看見任何人在街頭吸煙,他嘴里的雪茄就會被打掉。這場“雪茄風波”發(fā)展成了公開的反叛,最終引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
煙草自從被人發(fā)現(xiàn)以來,就有著幽靈般的效果,正如它那虛無縹緲的化身,若有若無地為吸食者披上一層與世隔絕的薄膜,彰顯著他或她的與眾不同,在煙霧繚繞中沉思發(fā)散著在場的空虛,聚攏起延異的靈感。也正是出于此,小說、電影等藝術(shù)作品中多有描述或者拍攝吸煙場景,彰顯出主人公的個人魅力,角色吸煙的品牌暗示著他們所在的階層和背景。電影《卡薩布蘭卡》開場,就是亨弗萊·鮑嘉拿起香煙的鏡頭,他用香煙來掩蓋自己的情緒,低調(diào)且玩世不恭。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低俗小說》的海報則是女主角烏瑪·瑟曼趴在床上叼著一根煙,風情萬種的氣質(zhì)挑逗著觀看著她的所有人。
電影明星以吸煙塑造角色個性的同時,也招引來青少年對偶像的爭相模仿。美國電影協(xié)會就決定將吸煙鏡頭和色情、暴力鏡頭一起成為影響電影級別的重要因素。在中國也有規(guī)定,影視劇中不得出現(xiàn)煙草的品牌標識,不得出現(xiàn)在國家明令禁止吸煙以及標識禁止吸煙的場所吸煙的鏡頭,特別是不得表現(xiàn)未成年人買煙、吸煙等將煙草與未成年人相聯(lián)系的情節(jié)。控煙協(xié)會自2011年起都會發(fā)布當年熱播電影的煙草鏡頭監(jiān)測結(jié)果,電影《讓子彈飛》《老炮兒》等電影先后獲得“臟煙灰缸獎”既是戲謔,更是警示。
大熒幕僅僅是控煙的一個縮影,在現(xiàn)實中,控煙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國家產(chǎn)生共識的一個常態(tài),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每年國際兒童節(jié)的前一日定為世界無煙日,寄希望于下一代免受煙草的危害。2015年,北京啟動了“史上最嚴禁煙令”,所有“帶頂兒”的場所都實行禁煙。在室內(nèi)控煙上,歐洲國家走在了世界前列,早在2007年,法國頒布的“禁煙法令”在部分公共場所正式生效,掀起整個歐洲的“禁煙潮”。其他國家也對禁煙有相關(guān)的管制,諸如新加坡禁止進口任何煙草,不丹的警察則有權(quán)破門掐煙頭。
吸煙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嗜好,也同樣遭到大眾的抵制和反對。幾百年來,一邊是官方發(fā)出的強硬的禁煙令,一邊是公益組織、心理分析家、禁煙人士苦口婆心的勸告。一根蠟燭兩邊燒,兩方的遏制也未能阻礙煙草依賴者神魂顛倒的吞云吐霧,他們對煙草的危害心知肚明,卻在幽暗的煙氣中飄飄欲仙,欲罷不能。香煙盒上警告,既是一語溫柔勸解,也是徘徊于誘惑與管制之間的癮者的致命讖語。